《北京中軸線上的橋梁》(作者:王銳英)圖書推介 引言[1] 二十八宿與析津之津天文圖(面向北極仰視圖,,本書繪制) [1] 本書為北京建筑大學文化發(fā)展研究院資助項目,。 序一:縱覽中軸橋梁,,串聯(lián)歷史脈絡,豐富文化內涵 周正宇 北京是千年古都又是國際化大都市,,古往今來,,各種各樣的大小橋梁遍布城鄉(xiāng),在橋梁文化與橋梁建造技術方面擁有獨特魅力,,值得大書特書,。但總覽已經(jīng)發(fā)表的北京橋梁歷史文化的書籍,一座座橋梁就像大珠小珠落玉盤,,逐一觀覽各具風采,,有沿河而下的,有順路而行的,,有分區(qū)域匯總的,,但感覺缺少與北京城的空間關系。一座橋就是一個節(jié)點,,幾座橋就連成一線,,各條線交錯構成了北京的交通網(wǎng)絡,每座橋都不是隨意建造的,,在800年古都北京和現(xiàn)代北京的歷史空間中,,都有其富有意義和價值的地位與作用。 《北京中軸線上的橋梁》可謂獨辟蹊徑,,專門從北京的城市空間格局和街道與水系的脈絡入手,,將北京中軸線上的橋梁逐一串聯(lián)起來,視野宏大,,并且有著足夠的歷史深度和廣度,。作者通過追尋古都北京的風水理念,注重古人的視角結合現(xiàn)代人的視野,,走在書中談及的橋梁之上,,就像劉秉忠、郭守敬站在你的身邊指點迷津,,順橋前后可穿透歷史的迷霧,,橫橋左右可看遍歷史的風景。這不是孤立的一座橋,,而是與周邊的橋梁相互呼應,,與中軸線的建筑共同構成天經(jīng)地義的空間安排,與北京城的歷史與發(fā)展關聯(lián)一體。通讀本書,,走在中軸線的橋梁之上,,將自然、歷史,、文化與社會現(xiàn)實融會貫通起來,,這種走在橋上看歷史的眼光,給人以新的啟迪,。 作者王銳英之所以能夠具有這樣的視野,,除了用心之外,還在于他是道路橋梁專業(yè)出身,,有著理工科的背景,,同時在北京建筑大學長期從事建筑文化的研究和教學,又有了城市規(guī)劃,、交通規(guī)劃與設計的觀念和素養(yǎng),,故而能夠與眾不同。特別是本書圍繞北京的中軸線,,論述北京中軸線的橋梁,,可以說是把準了古都北京城市規(guī)劃思想與橋梁歷史的脈搏,把城市,、建筑,、道路、水脈和橋梁串聯(lián)起來,,豐富了北京中軸線的歷史意蘊和文化內涵,,對于北京正在申報中軸線世界文化遺產(chǎn)將發(fā)揮重要作用。當然北京橋梁的事業(yè)和視野,,不是中軸線橋梁所能夠完全概括的,,還有交通的視野、河流水系和水文化的視野,、科學技術的視野,、文學藝術與橋梁美學的視野等等。但中軸線的視野在北京乃至全國和全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而且對于北京橋梁的研究,、橋梁文化的傳承和文化旅游事業(yè)的發(fā)展都具有獨特的價值和歷史意義,。 北京的橋梁眾多,,其中古橋又是獨具北京文化特點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尤其以中軸線上和皇家園林中的橋梁最有特色,,既有歷史文物價值,,又兼具皇家氣派和市井風味。本書縱覽中軸線上的橋梁,串聯(lián)起綿延不絕的歷史脈絡,,發(fā)掘豐富了厚重的文化內涵,,讓這些古橋煥發(fā)出了新的活力和光彩,必將為中軸線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增添新的一筆,。 我與王銳英是大學同學,,是已屆退休的老同學了,我們都是從大學畢業(yè)即投身北京的交通及道路橋梁領域的專業(yè)工作者,。我也曾主持和參與修建了許許多多的橋梁,,對自己建造的橋梁自然有著深厚的感情。每座橋梁都凝聚著規(guī)劃,、設計,、施工、監(jiān)理等各個方面建設者的心血,,可以說一座好的橋梁不僅具有交通的功能,、工程技術的價值,更是一件藝術品,。它給我們帶來的是交通的便利,、城市的景觀、登高望遠的景致,、奔向遠方與未來的信心,。由此觀想古人每修建一座橋梁之前都要焚香禮神,當它建成那天也應有竣工大典,,還要勒碑記功,,費盡移山心力,期待安度永久,。橋梁是有意義的,,也是有生命的,北京古代的,、近代的,、現(xiàn)代的橋梁,真是值得記憶,、值得保護,、值得大書特書的。 希望王銳英老同學以此書為開端,,我們不僅要建好橋,,更要說好橋,期待一部全面論述北京古代和現(xiàn)代橋梁發(fā)展歷史的著作早日問世,。 ——周正宇,,曾任北京市交通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現(xiàn)任北京市政協(xié)人口資源環(huán)境和建設委員會主任,。 序二:念古析今敘古橋 梁欣立 人的繁衍生息,,除了陽光和空氣之外,離不開大地賜予的水,,水是孕育生命之源,。寬廣浩瀚的海洋讓人們慢慢享用,重山奔淌出的河流讓人們眷戀生長,。遠古的“北京人”選擇了靠山望海的北京灣生存下來,,為以后“北京”的建立奠定了深厚的基礎。隨著進化漸漸聰明起來的人類,,與天地自然博弈以為生存,,與野獸和敵人搏斗以穩(wěn)固自身的生存空間,你來我往中都特別駐足于河湖水網(wǎng)滋養(yǎng)生機之地,。從聚落,、鄉(xiāng)村、集鎮(zhèn),、城堡到城市,,由山間至平原,他們用雙足走出條條道路,,涉水渡過無數(shù)河湖溝岔,,積累了千萬年的力量和智慧,終于在河流上架起座座橋梁,,方便了往來和相互交融,。史書所記“周武王滅紂,未及下車,,封召公奭于燕”,,時為公元前1045年左右,北京有建城之始的年份,,城旁是河,,出入自然也會有跨河的橋梁。北京最早是什么時候有古人建造起實物的橋梁,,已經(jīng)說不清楚了,。而現(xiàn)存最古老的石橋為金代建造的舉世聞名的盧溝橋,于金明昌三年(1192年)建成,,距今已有八百多年歷史,。遼金時期北京開始建都,在都城歷史發(fā)展與地理變遷中,,城池的建設不斷進步與完善,,并且出現(xiàn)了首條北京都城建筑中軸線,。在古代北京城市水系的變遷,、古城街道肌理和胡同格局的形成,、古代城市交通地理空間的變化等諸多方面,存在著復雜的內在聯(lián)系,,其中體現(xiàn)在將中國傳統(tǒng)易經(jīng)五行八卦風水學說運用于城市規(guī)劃建設中,,而作為城市建筑重要組成的橋梁,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愈益彰顯出其特殊的歷史價值與人文魅力,,北京橋梁已成為彌足珍貴的北京歷史文化遺產(chǎn),。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講道:“橋,水梁也,。凡獨木者曰杠,。駢木者曰橋。大而為陂陀者曰橋”,。以前給“橋”下的定義,,是人為涉水而搭造的人工建筑。而今出現(xiàn)了鐵路橋,、公路立交橋,、外科手術的血管搭橋、無線傳輸?shù)男畔?、國家與國家及各民族之間的友誼橋等等,,關于“橋”的概念僅用“架在水面上,把兩岸連通的建筑”做解釋,,就明顯不夠確切了,;但橋終究是從藤橋、木橋,、石橋,、鋼鐵橋、水泥橋…… 發(fā)展而來的,。北京古橋歷史悠久,,木橋易于腐朽,最近的也終無蹤影,;而最早的石橋則保留了八百年以上,,座座古橋蘊含著豐富的內涵,年復一年的人行車往留下了多少奇聞軼事,。從皇城故宮到京城內外,,河湖溝汊上跨越了大大小小的橋梁,有為皇宮大殿配套的禮儀橋,,有為防御而設的城門吊橋,,有為道路涉河的大石橋,,有為平日生活的跨溝小橋,還有園林溪水的觀景橋等等,,橋橋有講究,,橋橋有故事。 說橋就必須先講河流,。經(jīng)過億萬年的歲月錘煉,,北京地處太行山與華北平原的邊緣,西部和北部為山區(qū),,東部與南部為緩坡沖積平原,,河流的源頭來自山區(qū),由大山中蜿蜒流出,,夾帶著大量泥沙自然流溢形成眾多河流湖泊,,塑造了北京灣的地貌。這些河流匯合形成了潮白河,、薊運河,、永定河、北運河和大清河五大水系,,總趨勢是從西北流向東南平原,,最終匯入海河進入渤海,都屬于海河水系,。 北京商周時期稱燕,,戰(zhàn)國時期屬燕都薊城。唐代中葉,,薊城發(fā)展成幽州治所,,稱為幽州城。遼金時期雖然建都于此,,但對河流水道人工干預較少,。直到元代,為了解決大運河南糧北運的問題,,治水是當務之急,。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皇帝聽從了郭守敬的建議,下旨命令有治水經(jīng)驗的郭守敬率數(shù)萬民夫開挖河渠,、疏通京西河道,,引昌平白浮泉水和西山諸泉之水,加大京城河流水量,,沿河設閘控制水流,,架橋方便往來,做到發(fā)展漕運,、城市供水和排水以及農田灌溉等多種目的綜合利用,。 明代重建北京,,清代繼承后進一步完善了城市建筑,北京古都的城市形態(tài)基本延續(xù)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京城西是永定河,,北是清河、潮白河,,主要供京城的水源是高梁河,。歷史上引高梁河進城有四處主要分岔點:一是西直門外高梁河分為西,、北護城河二支,。二是在德勝門西受松林閘節(jié)制,水再分流二支,,一支繼續(xù)向東經(jīng)北護城河接壩河,,另一支折向南經(jīng)鐵欞閘進入積水潭水域,成為京城的水源,。三是什剎海往東到萬寧橋,,分為東流的玉河與南穿西步量橋(西壓橋)入北海二支水路。四是北海水域東北有一支水分岔流入蠶壇,、畫坊齋,、濠濮間、故宮等一路,,另一支入北海,、中南海、外金水河一路,。在京城中軸線上,,橫跨各條水脈的著名橋梁有永定門外護城河橋、天橋,、正陽橋,、天安門外金水橋、太和門廣場內金水橋,、萬寧橋等,,而遍布京城水域河道上的古橋有百十座。 北京古橋是隨著都城的建設,,并成為政治,、經(jīng)濟、文化,、軍事的城市過程中,,伴隨人口激增、往來頻繁,,出于實際需求而建造的道路橋梁,。在無戰(zhàn)事的和平年間,,農耕豐收,財政盈余,,便開始筑宮殿,,造園林,遍植花草樹木,,修建游賞觀景橋,。作為建筑物的古橋也有“壽命”,自然災害會沖毀,,兵荒馬亂會破壞,,年久失修會坍塌,開發(fā)建設會拆除,,能保留下來的古橋少之又少,,幾乎都成了文物古跡,理應受到法律的保護,。 遼金元明清五朝消失的不少古橋,,有一些是值得研究,值得講一講的,。在北京中軸線上,,永定門護城河橋南,原來是座二層小樓,,頂頭丁字路分東街和西街,,往南無道路。天橋本是皇帝祭祀天神和農耕祈天時必經(jīng)的“敬天”之橋,。正陽門前的正陽橋為三孔三橋連體宏大,,今已被道路覆蓋,了無蹤跡,。天安門前七座金水橋等級分明,,舉世矚目。太和門廣場彎弓形河道上五座內金水橋,,點綴著紫禁城的壯麗輝煌,。地安門左右東步量橋和西步量橋,是皇城外東西城往來的主要通道,。萬寧橋八百年歲月,,如今仍負重著繁忙的城市交通。中軸線兩翼周圍還有許多古橋,,例如天壇的丹陛橋,、虎圈旁的虎坊橋、東安門的望恩橋、東西斜街交匯的甘石橋,、景山西街的鴛鴦橋,、煙袋斜街西口的銀錠橋等;還有故宮中的文淵閣石橋,、斷虹橋,、武英殿三石橋,三海范圍內的瀛臺橋,、金鰲玉蝀橋,、永安橋、陟山橋,、濠濮間石橋,、五龍亭七橋、小火車橋等,,形式多樣,,橋史綿長,。 王銳英先生經(jīng)多年收集整理研究完成的《北京中軸線上的橋梁》一書,,詳盡介紹了北京中軸線及其輻射范圍內消失的和現(xiàn)存的古橋,引用大量史料文獻和詩文典故,,將古人,、古橋、古事,、古情與北京城市空間規(guī)劃結合起來加以解說,,并且講解了古橋建造中方位測量、材料應用,、雕刻藝術,、歷史文化等內容,通過座座古橋建筑,,讓讀者重新認知和了解北京古都的立足和北京城的往事,。 橋之人存所需,橋之涉水所設,,橋之水上所傲,,橋之飾刻所美,橋之玲瓏所動,,橋之跨越所通,,橋之溝通所融,橋之水毀所泣,,橋之塌毀所滅,,橋之造者所謎,橋之歷史所魂,橋之發(fā)展無限…… ——梁欣立,,北京史地民俗學會秘書長,、《北京古橋》作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