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順父母,,恭敬長輩,,是中華民族數(shù)千年來的傳統(tǒng)美德。因為“百善孝為先”,,一個人只要懂得孝道,,不遺余力的踐行孝道,就會從身上不斷的發(fā)出善念,,通過善言和善行對他人帶來幫助,。 古人又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個人只有先做到了對自己的老人恭敬孝順,,對自己的小孩友愛呵護,才能推而廣之,,對其他的老人恭敬,,對其他的小孩愛護。 如果連自己身邊的人都沒有利益到,,反而轉(zhuǎn)向社會,,說要承擔更多更大的社會責任,給社會提供更多的幫助,,這是沒有可能的,。只不過是自欺欺人罷了,。 因此古人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平天下的根本,還在于嚴格的修身,。只有修身完備了,,才會有接下來的一系列可能。 老人們說“子不言父過,,女不道母奸”,,從字面上很容易理解,做兒子的不能說父親的過錯,,也不能說母親的奸邪,。但是很多人卻不以為然,難道父母有過錯,,孩子就只能忍氣吞聲的一味奉承并接受嗎,?很顯然,,這樣的理解是很偏激的。 我們每個人的父母都是普通人,,即使父母很有成就,,也不意味著父母就是圣人,是完人,,沒有一丁點的錯誤,。但是父母的身份卻是永遠成立的,父母對自己的恩德也是不言而喻,,恩深似海的,。當父母有過錯的時候,自己究竟應(yīng)該怎么辦呢,? 恰當?shù)淖龇☉?yīng)該是合理的勸諫,。要像《弟子規(guī)》中所說的那樣:“怡吾色,柔吾聲,?!睉B(tài)度要柔和,保持和顏悅色,,聲音也要輕緩,,不能像教訓自己的孩子那樣,聲色俱厲,,用一種十分嚴厲甚至苛刻的態(tài)度,。如果父母不聽呢?同樣也不應(yīng)該抱怨,,應(yīng)該要“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 我們應(yīng)該要像父母教導我們的時候一樣,,充滿耐心,,反反復復一次又一次的勸諫,當經(jīng)歷了多次勸諫之后,,父母依然沒有悔改時,,自己的心一定是很傷心,很難過的,。而這時候的父母,,則很可能惱羞成怒,或者對我們的勸諫感到十分厭煩。 如果遭受到父母的責罰,,也不應(yīng)該有所抱怨,。而應(yīng)該動用自己的智慧,采取其他的方式去繼續(xù)引導,。這個過程需要耐心,,需要智慧,但是這都是建立在恭敬和孝順的基礎(chǔ)之上的,。如何拿捏得當,,就要看自己的運用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