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波山景區(qū)位于桂林市區(qū)東北的漓江邊上,,因為唐代曾在山上修建漢朝伏波將軍馬援祠而得名,。伏波山一半插入江潭,另一半則枕于陸地,。山里洞里有洞中洞,,巖壁上石刻無數(shù),洞中的千佛洞更讓人驚嘆稱奇…… 伏波山景區(qū)是“兩江四湖·象山” 5A級景區(qū)的核心游覽區(qū)域,。景區(qū)以歷史文物聞名,,集山、水,、洞,、石,、庭院、文物六美為一體,,步移景換,,曲折有致,是桂林山水的縮影,,素有“伏波勝境”的美譽,。 伏波山海拔213米,相對高度63米,,因其半枕陸地,,半插江潭,洶涌的波濤被山體阻擋而形成了巨大的回流,,古人取其“麓遏瀾洄”,,意為降服波濤,被譽為“漓江的守護神”,。東漢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光武帝派伏波將軍馬援出兵交趾郡。人們?yōu)閼涯铖R援,,在山上建祠奉祀,,并以伏波將軍名號作為山名,馬援將軍曾保桂林一方平安,,所以伏波山也被稱為“伏波平安地”,。景區(qū)內(nèi)主要景點有平安榕廣場、伏波晚棹牌坊,、癸水亭,、公主鐘亭、還珠洞,、試劍石,、摩崖石刻(米芾自畫像、鹿鳴宴詩),、摩崖造像(唐代佛教造像,、道家造像)、千佛巖,、千人鍋,、聽濤閣、元代河堤等等,。 【伏波晚棹】 伏波晚棹是解放后興建的仿石牌坊,,橫額“伏波晚棹”是當代文化名人楚圖南先生手手筆。古時漓江水位高,古人游覽伏波山,,得搖著小船來,。傍晚時分,站在江邊可以看見非常美麗的風(fēng)景,,青山綠水,、竹筏魚鷹、裊裊炊煙,,還能聽到從遠處傳來的寺廟鐘聲,。所以廣西布政使彭而述就有一首詩是這樣寫的:“伏波山下系江船,畫角鐘聲破曉煙,。無數(shù)青山浮水出,,中流夜雨帶帆懸?!边@描寫的是當時伏波山著名的一景——伏波晚棹,。 【公主鐘亭】 山腳下是景區(qū)內(nèi)著名的公主鐘亭,亭內(nèi)的大鐵鐘鑄造于公元1669年,,整個鐘重達2524公斤,。鐘頂為雙龍鈕,上層鑄有佛教的《波羅蜜多心經(jīng)》,,鐘身鑄有銘文,,分別為“皇圖鞏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輝”,、“法輪常轉(zhuǎn)”。它是清朝歷史上唯一的一位漢人格格和碩格格孔四貞為了紀念她的父親平定粵西之功所建造的,。 【千人鍋】 千人鍋位于江邊的回廊上,,也是景區(qū)內(nèi)一件非常有名的歷史文物。鑄造于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與大鐵鐘同為和碩格格孔四貞在廣東的佛山鑄造的。在鍋沿的兩邊,,能看到一些模糊的銘文,,它是以前定粵寺里的一件法器,供香客插香用的香爐,。鍋底有一處損壞的痕跡,是當年抗日戰(zhàn)爭時被日軍的炮火毀壞的,。桂林民間有俗語:“繞鍋轉(zhuǎn)一轉(zhuǎn),,財富千千萬”。 【還珠洞試劍石及米芾自畫像】 還珠洞洞高4-6米,總長127米,,洞內(nèi)刻有造型各異的摩崖造像45龕219尊,,摩崖石刻108件,是廣西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歷史文化薈萃之地,。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洞中有一根神奇的石柱,,狀若浮柱,,上大下小、離地僅一線之遙,,我們把它叫做試劍石,,也叫做狀元石。民間有句俗語:巖石連,,出狀元,,說的就是只要這塊石頭每與地面相連一次,桂林就會出一位狀元,,而自從有科舉制度以來,,桂林一共出過8位狀元。 米芾自畫像是整個還珠洞內(nèi)最珍貴的石刻,。石刻上題寫“潘景純 米黻(fú) 熙寧七年五月晦日同游”,。是北宋大書法家米芾與友人潘景純游覽還珠洞后所題寫的。多年后,,文人方信儒游覽還珠洞內(nèi),,發(fā)現(xiàn)了米芾這一題刻,非常興奮,。正巧當時,,收藏了這幅自畫像的米芾的曾孫米秀實在靜江府任職,于是方信孺將畫像借出,,摹刻在了米芾題名的右側(cè),,米芾的傳世作品非常稀有,在還珠洞內(nèi),,我們不僅能看到米芾的題刻,,還能看到米芾的自畫像,這是非常難得的,,是廣西重點保護文物,。 【癸水亭】 “癸水繞東城,永不見刀兵”,。癸水意為漓江,,南宋詩人范成大時任靜江知府,,在伏波山北臨水處建造癸水亭,并賦詩“愿挽江流接河漢,,為君直北洗檐槍”,,以期盼四方和平,百姓安居樂業(yè),。 伏波山景區(qū) 千佛洞一景 2023.4攝 伏波山景區(qū) 千佛洞一景 2023.4攝 伏波山景區(qū) 千佛洞一景 2023.4攝 伏波山景區(qū) 千佛洞一景 2023.4攝 伏波山景區(qū) 千佛洞一景 2023.4攝 伏波山景區(qū) 千佛洞一景 2023.4攝 伏波山景區(qū) 千佛洞一景 2023.4攝 伏波山景區(qū) 千佛洞一景 2023.4攝 伏波山景區(qū) 千佛洞一景 2023.4攝 伏波山景區(qū) 千佛洞一景 2023.4攝 2023.6.5 |
|
來自: 青松he > 《湘妹子游廣西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