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軸線”之“八大怪”和“四面鐘” 文丨汪金友 圖丨肖文津 天橋西側(cè)馬路對面,,就是天橋廣場,,也是過去北京最熱鬧繁華的場所之一。現(xiàn)在,,這里還有“北京天橋八大怪”的塑像,,分別是窮不怕,、大金牙、曹麻子,、王小辮兒,、沈三、程傻子,、常傻子和賽活驢等天橋藝人的特殊形象,。塑像以特有的藝術(shù)形式,活靈活現(xiàn)地展示了“八大怪”吹,、拉,、彈、唱,、武術(shù),、雜技、寫字,、繪畫等高超的技藝,。 北京天橋的另一個標志性建筑,是四面鐘,。1920年前后,,北京宣南一帶,修建了幾座近代化的新式樓房,。一座是萬明路的“新世界”,,五層樓,形狀似一艘輪船,,這是一個仿上海大世界的民眾游樂場,,今已不見蹤影。另兩座是商務印書館出資蓋的虎坊橋京華大樓和琉璃廠營業(yè)大樓,,都是四層,,十分堅固,今仍傲然挺立,。 “四面鐘”也是在這個時候修建,,一座高大的塔樓,上邊四面都有時鐘顯示,。當時在北京乃至全國,,都是稀罕物。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四面鐘被拆除,。直到2003年,才按照相關(guān)圖紙和照片,,在原址復建,。 清末民初的著名詩人易順鼎,,在《天橋曲》中寫下了這樣的詩句:“酒旗戲鼓天橋市,多少游人不憶家,?!泵駠跄辏鞓蜃鳛楸本┳罘睒s的平民市場,,被視為老北京平民社會的典型區(qū)域,。正如著名學者齊如山在《天橋一覽序》中所述:“天橋者,因北平下級民眾會合憩息之所也,。入其中,,而北平之社會風俗,一斑可見,?!?/span> 天橋是北京民俗文化的發(fā)源地和見證地,給北京乃至全國來北京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天橋復建以后,也更加豐富了北京“中軸線”的文化印記,。 我曾多次到這里游覽觀賞,。尤其是天橋復建之后,拍了很多照片,。一邊拍一邊想象,當年的皇帝,,是如何前呼后擁,,車推輦蓋,大搖大擺地走過天橋,。 |
|
來自: 新用戶8926AVU2 > 《《舊京拾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