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是大名鼎鼎的儒學開創(chuàng)者孔子的后代,其最被人所熟知的軼事就是小時候家里分吃梨子的時候,,孔融總是自己吃最小的,,從來不主動爭搶最大的,。
他的儒學家庭氛圍以及自身的聰慧都讓他從小就養(yǎng)成了一副浩然正氣的樣子,“仁義禮智信”的道理也是他畢生的信仰。
這樣一個人最終死在曹操的手中,,定的是不忠不義,、株連九族的罪名,,實在是有些諷刺,。他的小兒子在死之前留下一段話就匆匆的結束了他短暫的一生,但這段話中的八個字卻有了不一樣的命運,。
四歲的孔融因為讓梨的舉動流傳出一段享譽千百年的佳話,,教導人從小就要懂得謙讓,要遵守公序良俗,。
而其八歲的小兒子死之前說過的八個字竟也成了千古名言,,給人以深刻的警示,那么這八個字到底是什么呢,?又為什么能在歷史的漫漫長河中如一座警世豐碑般屹立不倒,?
忠義之輩,進入仕途
孔融從小就勤奮好學,,是一個典型的學霸,,他在文學方面頗有造詣,,對文章和詩歌都很擅長,。
曹操的兒子曹丕就十分欣賞他的文學才能,在孔融死了以后還出重金懸賞過他散落遺失的文章,。因為孔融文采了得,,所以他也被列入了“建安七子”的行列中,被天下所聞名,。
除了自身才華以外,,孔融的身上也有端方君子的品格------孝道和仁義。
孝道是儒學文化中非常核心的思想,,而仁義又是儒學的基礎,,這兩者都在孔融的身上有顯著的體現(xiàn)。
孔融在家中孝順父母,,敬愛兄弟姊妹,,與他們的感情非常深厚。
孔融的父親在他十三歲時生病去世,,這對年幼的他來說是沉重的打擊,,仿佛渾身的力氣都被抽走了,一時悲痛得無法獨自站立。
不僅如此,,孔融還對在他父親墳前虛情假意,、故作悲傷的的人十分痛恨,從這一點上也能看出孔融是一個感念父母恩情的孝順孩子,。
孔融的仁義之心則表現(xiàn)為仗義和有擔當,。
父親的去世雖然讓孔融悲痛不能自已,但也使他快速成長,,立志要成為家里的頂梁柱,,為他的家族撐起一片天。
他的哥哥孔褒有一個好朋友叫作張儉,,也是一位有名之士,,他被老家的一個當官的所記恨追殺,于是從自己的家里逃了出來,,來到孔融的家中想要暫時躲藏一下,。
可是張儉來到孔家之后卻發(fā)現(xiàn)好友孔褒不在,只有十六歲的孔融和他年邁的母親在家,。
張儉一時感到非常為難,,這么大的事他無法跟年輕的孔融言明,好朋友也不在家中,,他想要離開這里,,可是又沒有別的地方可以去,只能自己站在一邊發(fā)愁糾結,。
孔融看到張儉這副樣子,,心里大概知道兄長的朋友有難言之隱,他并不主動去追問到底發(fā)生了什么,,只是讓他相信自己能做主將他收留在家中,。
最后張儉終于安全了,孔融和他的哥哥孔褒卻被抓起來了,,在被審問定罪的時候,,孔融首先認下了收留張儉的罪名,與他的家人無關,,自己應該一力承擔,。
而他的哥哥與母親也急著認罪,認為主要罪責在他們,,孔融還小,,張儉本來也不是來找他的。
孔融的孝道與仁義便因為這兩件事而在家鄉(xiāng)聞名,,被舉薦成為司徒楊賜手下的官吏,,他的政治生涯也由此開始。
為官公正,不畏強權
在科舉考試以前,,選官的制度各不相同,,漢代因為推崇儒家學說,對官員的選擇十分注重人品,,認為一個人如果對父母長輩孝順,,對身邊的人充滿仁愛之心,那么他對天下百姓也不會差到哪里去,。
事實證明孔融也確實如此,。
剛上任的孔融就被委任暗查貪官污吏,一旦查明證據(jù)就要對這些人嚴加懲罰,,全都要遭到貶謫罷免,。
孔融對這件事十分上心,貪官污吏自古以來就是官場上的蛀蟲,,于國家發(fā)展有害,,更是老百姓非常痛恨的那類人。
此事容不得一點包庇,,孔融連自己的親屬都不會放過,,他選擇了大義滅親,將他們一一檢舉,,希望能夠為民除害,。
當時朝中主要的勢力被宦官把持,其他官員對他們很是忌憚,,根本不敢得罪這群人,。
但孔融可不會因為他們權力巨大就容忍其為非作歹,他直接就當面說出宦官作出的惡行,,絲毫不顧忌情面,,也不在乎自己會不會被報復。
不畏強權的孔融更是連權臣董卓都敢正面硬剛,,維護正統(tǒng)的他完全看不慣董卓篡權奪政的奸佞行為,總是用匡扶正義的言論來懟董卓,,氣得董卓把他發(fā)配到敵軍橫行的的地方去了,。
立場不合,結下梁子
東漢末年,,皇室式微,,皇帝懦弱無能,有能力有野心的人便想取而代之,。
但在孔融這樣的人心中,,天下是漢室的天下,臣子始終是臣子,他們該做的是協(xié)助皇帝管理好江山,,皇帝不行,,那么臣子就做得更好一點,萬萬不可生出謀逆的心思,。
所以孔融看不慣董卓,,后來也不喜曹操,他發(fā)誓不管這兩人的勢力有多大,,都絕不會跟他們其中一個人為伍,。
曹操與孔融是完全不同的兩種人。
曹操少年時性格放蕩隨性,,也不愛鉆研學業(yè),,所以給人留有一種品行不端的印象。
但曹操本人其實非常聰明,,出身官宦世家的他極其懂得隨機應變,,對武學兵法的研究最為癡迷,而這一愛好也為他日后的軍事政治打下基礎,。
一開始曹操也想匡扶大漢正統(tǒng),,他反復為被奸邪之人殘害的忠良說話,面對呈現(xiàn)頹勢的東漢王朝,,曹操試圖改變過,,但收效甚微,于是便不再嘗試上書進言,,最后還稱病回鄉(xiāng),,隱居了一段時間。
后來戰(zhàn)事頻起,,各方勢力蠢蠢欲動,,曹操被漢靈帝任命為西園八校尉之一,后又召集天下的有識之士一起討伐董卓,,他的軍事才能也漸漸得到了發(fā)揮,。
經(jīng)歷了無數(shù)大大小小的戰(zhàn)役,曹操一路加官進爵,,于建安元年總攬朝政,。
曹操的官越往升,手中的權力越來越大,,皇帝也越來越倚仗他,,他的野心也就愈發(fā)明顯,尤其是在打敗了自己人生中最大的敵人袁紹之后,。
孔融自然也對曹操更有意見了,,認為此人狼子之心遲早要謀朝篡位,,于是時常針對曹操,對曹操一些不好的行為絕對不會閉眼放過,,必定要陰陽怪氣地諷刺一番,。
對于曹操來說,這就像窗外時不時飛來一只烏鴉在他耳邊“嘎嘎嘎”地叫一樣,,簡直讓人惱火,,而且孔融還會抓住曹操家失禮的地方一直不放,這也讓他特別不舒服,,畢竟誰也不喜歡被人戳著骨頭嘲諷,。
關鍵是這個嘲諷你的人特別有影響力,他本人在士大夫的隊伍中還受到了一定的擁護,,這種情況就更加糟糕了,。
孔融寫了好幾篇批評曹操的言論被廣而告之,俗話說文化人的唾沫星子能淹死人,,這樣長此以往下去終究是不利于曹操成就自己的大業(yè),,曹操便對孔融起了殺心。
曹操雖然對孔融日益痛恨,,但沒有馬上就殺了他,,他的內(nèi)心也經(jīng)過了猶豫不定,還通過警告的方式來勸孔融不要再跟自己作對,,讓他老實安分一點,。
頭鐵的孔融卻依舊不改自己對曹操的不滿之意,也不準備因為曹操的權勢而選擇對此遮掩,。
兩人的關系走向了不可挽回的地步,,也注定了孔融的人生要以悲劇收場。
孔融因為性格很好,,待人寬厚包容,,還特別喜歡舉薦年輕一輩的人才,所以他朋友很多,,當時的許多青年才俊也對他很是信服,。
這樣的人,曹操不可能說除掉就除掉,,他必須有一些正當?shù)睦碛刹拍苌晕⒍伦∮朴票娍凇?/p>
株連九族,,其子留下千古名言
底下有一些人看出曹操想要除去孔融的心思,為了討好曹操,,便積極地上書請求免去孔融的官職,還誣陷孔融蔑視國法,。
僅僅只是還遠遠不夠,,曹操在終日的猜忌懷疑中,,想要用更大的罪名讓孔融絕無翻身的可能。
曹操先指使軍師祭酒誣陷孔融曾經(jīng)有過對朝廷不滿和毀謗譏諷的言論,,在北海任職期間意圖不軌,,想要招攬一群擁護自己的追隨者。
然后,,他們又曲解孔融“不要愚孝”的言論,,說孔融是在宣揚對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進行徹底的否認。
這幾項罪名瞬間就把以孝順和仁義著稱的孔融變成了一個不仁不義,、不忠不孝之人,,足以被株連九族。
孔融沒有辦法,,別人挖好了坑專門等著他跳進去,,他深知自己絕對逃不過曹操的手掌心了,若是自己掙扎抵抗,,還會有更多的“罪狀”等著他,,于是便毅然選擇慷慨赴死。
孔融一生忠君愛國,,剛正不阿,。春秋亂世,他的先祖孔子以儒學思想撥開禮崩樂壞的渾濁迷霧,,東漢末年,,同樣是分裂的亂世,想要救國家于水火的孔融最終落得滿門抄斬的命運,。
雖然說二人能力不同,,但同為孔氏族人,不免會對孔融的結局感到唏噓,。
不過孔融自己不怕死,,但是他的一雙兒女還尚且年幼,于是他懇請能夠放孩子一條生路,,畢竟稚子無辜,。
被放過的八歲小兒子卻對死亡表現(xiàn)得十分坦然,他沒有驚慌失措地趕緊逃跑或者躲起來,,面對曹操疑惑的面容,,他很平靜地對曹操說:“覆巢之下,焉有完卵,?!?/p>
說完之后同樣選擇了被前來的官兵抓走處死。
他的意思很明白,,整個家族都遭殃了,,兩個八九歲的孩子還能安安穩(wěn)穩(wěn)地存活于世嗎,?
小小的年紀就已經(jīng)懂得了這樣深刻的大道理,確實能夠看出孔家的家庭教育十分到位,,家族中的子弟也很是聰慧,,讓人不禁想象,如果是在太平盛世,,也許孔家一門會有自己的另一番天地,,如此清流世家更不會落到這樣的結局吧,可惜歷史上的事情沒有如果,。
就像許許多多生不逢時的人一樣,,他們拼盡自己的全力,連死亡都不會懼怕,,卻注定要以遺憾收場,。
大概重來一次,孔融依舊會選擇堅守儒學思想捍衛(wèi)的正統(tǒng)道義,,撞到了南墻也絕不回頭,,這是儒生與身俱來的赤子之心般的執(zhí)拗。
當然,,孔融的小兒子怎么都不會想到,,自己死前的八個字并沒有隨著自己一起灰飛煙滅,而是成為了流傳千古的警示名言,,也算是一種慰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