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發(fā)展確立于南北朝中古以后,平仄和四聲的規(guī)則成為中國詩的格律的重要構(gòu)成部分,。[5]平仄和四聲是原本存在于古代漢語中的,。南北朝時期周颙在研究佛教經(jīng)典時,發(fā)現(xiàn)梵語是有聲調(diào)的語言,由此檢驗漢語,,意識到當(dāng)時的漢語存在著四種聲調(diào),,于是“始著《四聲切韻》行于時”。后來沈約寫了一部《四聲譜》,,利用字調(diào)平仄有規(guī)律的交錯,,來加強詩文的節(jié)奏感,[6]即“約等文(當(dāng)時以有韻者為文,,無韻者為筆)皆用官商,,以平、上,、去,、入為四聲,以此制韻,,不可增減,,世呼為“永明體’”。[2][7]后來甚至興起了“聲病說”,,“永明體”即齊梁體的格律詩構(gòu)成了對式律(指全詩各聯(lián)之間均不粘的格律形式),、粘式律(指全詩各聯(lián)之間均粘的格律形式)和粘對混合律(指全詩各聯(lián)之間既有粘又有不粘的格律形式)三種類型,但以對式律為主,,距離完善的近體詩尚有很大距離,。[8][9] 發(fā)展于唐朝從南北朝的“永明體”到唐代已經(jīng)形成完整的近體詩律,使詩歌語言達(dá)到用字與字聲變化規(guī)范結(jié)合的高度,。[10]律詩定型于初盛唐間,,成熟于中晚唐時期。并且開始用平仄的名稱來講述這種詩體的聲律,。[5]初唐時期,,在律詩形成上具有重要位置的首先是初唐四杰。自唐初以來,,在詩歌律化進(jìn)程中出現(xiàn)的半古半律的詩體現(xiàn)象至四杰而有所改觀,,其五律的對式律作品銳減,同時尚有部分近體詩未能諧協(xié)音律,,留有較多的過渡階段痕跡,。[11]而之后的沈佺期、宋之問等,,對于四杰在詩體方面將唐初以來的混沌狀態(tài)加以分離與規(guī)范的初建之功與實踐成果,,顯示出進(jìn)一步鞏固與推進(jìn)的態(tài)勢。他們總結(jié)南朝以來新體詩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選擇和肯定了齊梁體的粘律詩并加以發(fā)揚,。五律對式律即永明體的對式結(jié)構(gòu)作品絕跡,;粘對混合律作品也銳減,而粘式律作品卻大幅度地增加,,并居于主導(dǎo)地位,。于是,完成了“回忌聲病,,約合準(zhǔn)篇”的任務(wù),,詩律形式由齊梁時代的繁復(fù)而逐漸趨于簡約和統(tǒng)一,逐漸走向定型化,。從南北朝齊梁體到唐代近體詩的發(fā)展,,實現(xiàn)了從古體詩到格律詩的質(zhì)變,唐代詩人也在這個基礎(chǔ)上進(jìn)一步使格律詩發(fā)展成熟,。所以,,唐代所經(jīng)歷的這種“質(zhì)變”可以歸納為律句和律聯(lián)的發(fā)展和定型化,以及基本構(gòu)律規(guī)則即粘對規(guī)則的確立,。[12] 被推翻于近代“五四”運動帶來了中國詩歌的空前的互大變革,,推翻了原來的格律包括平仄。當(dāng)時的中國近體詩不能反映時代,,形式過舊如韻腳是以一千多年前所定的韻類為依據(jù),,平仄四聲與當(dāng)時漢語不相符合。因此,,每次押韻腳要查韻書判斷韻類,,用字考慮平仄需要查字典。格律不但本身帶著部多清規(guī)戒律即'平仄粘對“,,而且還不能以當(dāng)代的語音為標(biāo)準(zhǔn)。因此,,語言學(xué)重要奠基人王力肯定了五四運動推翻舊格律的功績,,他倡議,如果要提倡格律詩不應(yīng)該復(fù)古而是追求新發(fā)展,。[13] 平仄的應(yīng)用律詩的平仄平仄是律詩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詩的平仄規(guī)則,一直應(yīng)用到后代的詞曲,,所謂詩詞的格律主要就是講平仄,,而平仄最基本的格式就是講究“粘對”。[14] 平仄的“粘對”律詩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規(guī)定即講究“粘”和“對”,?!罢场本褪侵浮捌秸称健薄ⅰ柏普池啤?,后聯(lián)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聯(lián)對句第二字相一致,。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才可稱為“粘對”,,否則稱為“失粘”,;“對”指的就是每聯(lián)的對句(即后一句)和它出句(即前一句)在平仄上必須相對。如首句的二四六字為“平仄平”,,則次句的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須為“仄平仄”,。[15]粘對的作用是使聲調(diào)多樣化。如果不對,,上下兩句的平仄就一致了;如果不粘,前后兩聯(lián)的平仄又一致了,。[16]七律是五律的擴展,擴展的辦法是在五律句點前面加上兩個字,,仄上加平,,平上加仄,七律每一句則都是在五律詩句前加上由兩個字組成的一個平仄相反的節(jié)拍,。[17] 五律的平仄(正格) | 平仄格式 | 解釋 | 例子 | 平起仄收式 (平起首句不押韻) | 首句第二字是平聲,,最后一個字是仄聲即首句不入韻。第一,、三,、四、五句中的第一,、三字一般不能同時為仄聲字,否則犯孤平,。若犯孤平,按規(guī)則拗救也可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慶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平起平收式 (平起首句押韻) | 首句第二字是平聲,,最后一個字也是平聲即首句入韻,其他規(guī)則同“平起仄收式” |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仄起仄收式 (仄起首句不押韻) | 即首句第二字是仄聲,,最后一個字也是仄聲。首句不入韻,。第一,、二、三,、五句的第一,、三字一般不能同時是仄聲字否則犯孤平,。若犯孤平,按規(guī)則拗救也可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仄起平收式 (仄起首句押韻) | 首句第二字是仄聲,,最后一個字是平聲即首句入韻,其他規(guī)則同“仄起仄收式” |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參考資料:[18][19][20] |
展開 七律的平仄(正格) | 平仄格式 | 解釋 | 例子 | 平起仄收式 | 首句第二字是平聲,,最后一個字是仄聲即首句不入韻,為“平仄腳”,。第一,、三、四,、五,、七、八句中的第一,、三字一般不能同時為仄聲字,否則犯孤平,。若犯孤平,按規(guī)則拗救也可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平起平收式 | 首句第二字是平聲,,最后一個字也是平聲即首句入韻,為“平平腳”,,其他規(guī)則同“平起仄收式” |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仄起仄收式 | 即首句第二字是仄聲,,最后一個字也是仄聲,。首句不入韻,為“仄仄腳”,。第一,、二,、三、五,、六,、七句的第一、三字一般不能同時是仄聲字否則犯孤平,。若犯孤平,,按規(guī)則拗救也可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仄起平收式 | 首句第二字是仄聲最后一個字是平聲即首句入韻,,為“仄平腳”,,其他規(guī)則同“仄起仄收式” |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參考資料:[21][19][20][22] |
展開 拗句與拗救不管在五言絕律還是七言律絕中的所有正格中,,都各只存在四種標(biāo)準(zhǔn)律句,,在這四種標(biāo)準(zhǔn)律句中的任何一個本應(yīng)該是平(仄)聲字改用了仄(平)聲字都稱此處為“拗”,稱此律句為“拗句”,。[23]前人指的“拗”除了二四六的“拗”之外,,只有五言第三字和七言第五字不合才算做“拗”。而普通五言的第一字和七言的第一,、第三字可不論平仄,,也就無所謂“拗”。但現(xiàn)在為方便起見,,不管二四六或一三五,,任何地位的不合平仄的都叫做“拗”。[24]“拗救”,,即指將后面(末句或?qū)?適當(dāng)位置上通過改變原來字的“平”或“仄”作為補救,。所以,先用了不合格律規(guī)定平仄的字稱為“拗”,,此時如果再通過改其他字進(jìn)行補救,,合起來則稱為“拗救”。如此則可使詩仍能平仄協(xié)調(diào),,音調(diào)和諧,。[25][26]常用的拗救方法有本句自救和對句相救。[27] 拗句在絕律中,,不合平仄格式的字都叫做“拗”,。在拗句中,,又可分為準(zhǔn)標(biāo)準(zhǔn)句、小拗句,、特拗句,、大拗句、三平尾大拗句,、三仄尾大拗句,、孤平大拗句。[23]關(guān)于律詩的平仄,,相傳有這樣一個口訣“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a]這是針對七言律絕而言,,即第一,、第三、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但是第二,、第四、第六字的平仄必須分明,,第七字也同理,。同理,就五言律詩而言,,則是“一三不論,,二四分明”。[28] 平仄的拗句 | 拗句類型 | 解釋 | 意義 | 小拗句 | 對于五言律句而言,,律句中的第一個字和第三個字有拗,,均稱為小拗句 對于七言律句而言,“一不論”,,所以律句中第一個字平仄自由,。律句中的第三個字和第五個字有拗,均稱為小拗句 | “小拗”基本上不破壞近體詩的節(jié)奏,,可補救也可以不補救 | 大拗句 | 對于五言律句而言,,由于規(guī)定是“二分明”,所以第二個字的平仄是絕對不能改變的,,律句中的第四個字有拗,,則稱為大拗句 對于七言律句而言,由于規(guī)定是“二四分明”,,所以第二個字和第四個字的平仄是絕對不能改變的,。若律句中的第六字有拗,,則稱為大拗句 | “大拗”破壞了近體詩的節(jié)奏,,所以必須救 | 三平調(diào) | 在一個律句中,,句尾的三個字均為平聲字 | 連續(xù)三個平聲字破壞了律句的韻律,所以被定義為大拗句 注:在古人大量的近體律絕中,,三平尾和三仄尾不救的情況占多數(shù),,拗救的情況占少數(shù)。這是由于以上兩種情況只是因為律句中第三個字有拗造成,,而第四個字的平仄并無變化,,從理論上講它們不能算是大拗句 | 孤平 | 孤平一是特指一句律句中只有“孤單”的“平聲”字,即除“韻腳”的平聲字外,,只剩一個平聲字,。孤平只針對七言律句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和五言律句的“平平仄仄平”這兩種入韻句子的平仄句式而言的。若將上面七言句的第三字,、五言句的第一字改用仄聲,,就稱為“犯孤平” 二是泛指在兩個聲字之間夾著一個平聲字如“仄平仄”[b] 注:犯孤平專指平收句(也就是押韻句)而言的。如果是仄收句,,即使整句只有一個平聲字,,也不算犯孤平,至多算是拗句 | 孤平是律詩(包括長律,、律絕)的大忌,,所以詩人們在寫律詩的時候,注意避免孤平,。在詞曲中用到同類句子的時候,也注意避免孤平 | 參考資料:[29][30][31] |
展開 拗救“拗救”指的是用小拗句對應(yīng)拗句,,以達(dá)到互補長短的目的,“拗救”分為三種情況,。 第一種是句內(nèi)拗救,,稱為本句自救。比如在該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聲,第三字補償一個平聲,以免犯孤平,。這樣就變了“仄平平仄平”。七言則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換成“仄仄仄平平仄平”,。律詩中常見的特拗句也屬于本句自救,,即在(仄仄平平平仄仄)的句子中,把第五字和第六字的平仄交換,,使之成為(仄仄平平仄平仄),。[27] 第二種是對句救出句(對句和出句為同聯(lián)中兩句),稱為對句相救,。比如在五言“仄仄平平仄”這種句型,,第三字改用了仄聲,往往就在對句的第三字改用平聲來補救,也就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變成了“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27] 第三種就是前兩種情況同時出現(xiàn)即本句自救而對句又相救,,稱為“雙救”,。“拗配”指的是用大拗句對應(yīng)拗句,,這是無奈之舉,。[26][32]“不救”,指的是用標(biāo)準(zhǔn)句和準(zhǔn)標(biāo)準(zhǔn)句對應(yīng)拗句,。律詩有時也存在拗而未救的現(xiàn)象,,比如在該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沒有用仄聲,,只是第三字用了仄聲(七言則是第五字用了仄聲),,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33] 平仄的拗救 | 拗救類型 | 拗救例子 | 分析 | 本句自救 | 夕陽城上角偏愁,。(李嘉花《同皇甫再登重玄閣)) 夜鐘殘月雁歸聲。(高適《夜別韋司士》) 更吹羌笛關(guān)山月,。(王昌齡《從軍行》) 葉心朱實看時落,。(杜甫《院中晚睛懷西郭茅舍》) | 七言第一字該平而仄,第三字該仄而平 | 亭脊太高君莫拆。(白居易《高亭》) 猶賴德全如醉者,。(劉禹錫《秘書崔少監(jiān)見示》) 同作逐臣君更遠(yuǎn),。(劉長卿《重送裴郎中貶吉州》) 西學(xué)已行秦博士。(張籍《送楊少尹赴鳳翔》) | 七言第一字該仄而平,第三字該平而仄 | 對句補救 | 閑遣青琴飛小雪,自看碧玉破甘瓜,。(鮑溶《夏日懷杜驚駙馬》) 唯對松算聽刻漏,更無塵土翳虛空,。(韓《雨后月中玉堂閑坐》) | 七言第一字相救(頂節(jié)上字相救) 平拗仄救型 | 甕頭竹葉經(jīng)春熟,階底薔薇入夏開。( 白居易《薔薇正開春酒初熟》) 乍牽玉勒辭金棧,,催整花鈿出繡閨,。(張社《愛妾換馬》) | 七言第一字相救(頂節(jié)上字相救) 仄拗平救型 | 遠(yuǎn)山籠宿霧,高樹影朝暉。(元稹《早歸》) 蝶翎朝粉盡,鴉背夕陽多,。(溫庭筠《春日野行》) 井轉(zhuǎn)轆千樹曉,,門開閭闔萬山秋。(許渾《秋日候扇》) 馬上折殘江北柳,舟中開盡嶺南花,。(許渾《南康阻淺》) | 五言第一字相救 及七言第三字相救(頭節(jié)上字相救) 注:此類僅有仄拗平救,,因平拗仄救即犯孤平 | 參考資料來源:[26][27] |
展開 詞曲的平仄詞與近體詩一樣很講究平仄聲調(diào)的區(qū)分與搭配。詞與近體詩關(guān)系密切,,而區(qū)分與搭配的方法也與近體詩相似,,詞的各種平仄句式主要是基于近體詩的平仄句式。[34] 如兩字句“平平'和“仄仄”,就是近體詩句的兩字節(jié);四字句“平平仄仄”和“仄仄平平”,就是七言近體詩句的兩個兩字音節(jié),。詞用的是長短句,,與律詩字?jǐn)?shù)不同,但其中很多五字句,、七字句的平仄聲律,與五言,、七言律絕的平仄聲律完全一樣,。絕大多數(shù)詞句的平仄聲律都以音節(jié)為單位進(jìn)行平仄交替相間。[34] 但是詞畢竟又不同于近體詩,,由于詞有長短句,,詞的平仄句式可達(dá)數(shù)十種。而且各個詞牌的句數(shù)不相同也會導(dǎo)致平仄句式的排列也不相同,。各詞牌各體式的各平仄句式之間并無一個統(tǒng)一的平仄相間相重的規(guī)定,。詞的平仄譜式由于同一詞牌中體式不同,其平仄譜式也會不同,。按字?jǐn)?shù)來分詞的句式,,從一到十各種句式都有,其中又以三,、四五六七字句最為常見,。若根據(jù)各句式的平仄特點來分,可分為三類即單一律句,、復(fù)合律句和拗句,。以單一律句和復(fù)合律句最為常見。[34] 詞的常見平仄句式 | | 平仄特點 | 字?jǐn)?shù) | 平仄句式 | 例子 | 備注 | 單一律句 | 三字句 | 平平仄 | “梅花發(fā)”(王庭圭《憶秦娥》 “清明近”(趙鼎《點絳唇》) | 其中“仄仄仄”和“平平平”兩種三字句是特殊句式,,只在個別詞牌中使用,。這種三字句的三個字必須相同,字與字之間也可以用頓號點開(字一頓,可以加強語氣,例如“錯,、錯,、錯”。) | 平仄仄 | 例如“春悄悄”(晏幾道《鷓鴣天》) “千萬恨”(溫庭筠《夢江南》) | 仄平平 | 例如“大江流”(袁去華《水調(diào)歌頭》) “柳眉長”(和凝《江城子》) | 仄仄平 | “汴水流”(白居易《長相思》) | 仄仄仄 | “錯錯錯”(陸游《釵頭鳳》) “送送送”(朱敦儒《醉春風(fēng)》) | 平平平 | “難難難”(唐婉《釵頭鳳》) | 四字句 | 平平仄仄 | 如“金風(fēng)細(xì)細(xì)”(晏殊《清平樂》) “柔情似水”(秦觀《鵲橋仙》) | 其中,,“平平仄平”和“平平平仄”句式是四字特種律句 (第三個字的聲調(diào)都必須如此),。“平平平仄”句式一般用于押仄聲韻(尤其是入聲韻)的詞牌的韻腳處 | 仄仄平平 | “望極春愁”(柳永《蝶戀花》) “綠水諉迤”(歐陽修《采桑子》) | 平平仄平 | “芙蓉繡茵”(戴復(fù)古《醉太平》) “初舒翠翹”(葛立方《春光好》) | 平平平仄 | “溪山風(fēng)月”(王炎《憶秦娥》) “無邊空碧”(范成大《念奴嬌》) | 五字句 | 平平仄仄平 | “人情恨不如”(晏幾道《阮郎歸)) “潮平路帶沙”(仲殊《南歌子》) | 五字律句與五言近體詩句的聲律相同 | 仄仄平平仄 | “故故驚人睡”(韓偃《生查子》) “寂寞關(guān)山道”(韋莊《清平樂》) | 平平平仄仄 | “檐前雙語燕”(薛昭蘊《謁金門》) “當(dāng)時明月在”(晏幾道《臨江仙》) | 仄仄仄平平 | “雨后卻斜陽”(溫庭筠《菩薩蠻》) “缺月掛疏桐”(蘇軾《卜算子》) | 七字句 | 平平仄仄平平仄 | “東風(fēng)夜放花千樹”(辛棄疾《青玉案》) “群芳過后西湖好”(歐陽修《采桑子》) | 七字律句與七言近體詩句的聲律相同 | 仄仄平平仄仄平 | “面面虛堂水照空”(方千里《浣溪沙》)“報答春光舊有期”(陳師道《南鄉(xiāng)子》) | 平平仄仄仄平平 | “桃花柳絮滿江城”(皇甫松《夢江南》)“歸時桂影射簾旌”(歐陽澈《玉樓春》) | 仄仄平平平仄仄 | “白紀(jì)春衫如雪色”(孫光憲《謁金門》) “月解重圓星解聚”(朱敦儒《臨江仙》) | 復(fù)合律句 | 平平仄,、平平仄 | “聲搖動,、枝頭月”(林《霜天曉角》)“聞重寄、長生酒”(高觀國《水龍吟》) | | 六字句 | 平仄仄,、平平仄 | “誰得似,、長亭樹”(姜夔《長亭怨慢》)“供不盡、相思句”(呂渭老《一落索》) | 仄平平、平平仄 | “盡朋游,、同民樂”(張先《破陣樂》) “算從來,、司空貫”(晁補之《綠頭鴨》) | 仄仄平、平仄仄 | “問幾時,、尋舊約”(陳三聘《三登樂》)“奈雪深,、天更遠(yuǎn)”(趙鼎《河傳》) | 仄平平、平仄仄 | “圃堂高,、應(yīng)解笑”(陳三聘《三登樂》)“少姑傳,、金母信”(晁補之《尾犯》) | 平仄仄、平仄仄 | 如“憔悴了,羌管里”(吳潛《暗香》) “常是惜,、春過了”(晁補之《洞仙歌》) | 平仄仄,、仄平平 | “金井樹、動秋吟”(吳文英《木蘭花慢》)“誰念我,、鬢成絲”(姜夔《側(cè)犯》) | 平平仄,、仄平平 | “貪迷戀、少年游”(柳永《少年游》) “空憐愛,、奈伊何”(柳永《西施》) | 仄平平,、仄平平 | “念分明、事成空”(杜安世《合歡帶》) “夜參差,、認(rèn)樓臺”(朱敦儒《燕歸梁》) | 七字句 | 仄仄平,、仄仄平平 | 如“聽雁聲、夜宿瓜州”(高似孫《金人捧露盤》) “但莫教,、嫩綠成陰”(俞國寶《瑞鶴仙》) | 復(fù)合七字句由一個三字律句和一個四字律句組成 | 仄平平,、仄仄平平 | “縱憑高、不見天涯”(王沂孫《高陽臺》) “倩松風(fēng),、為我吹竿”(姜夔《漢宮春》) | 平仄仄,、仄仄平平 | “塵世換、老盡青山”(辛棄疾《蘇武慢》) “江練靜,、皎月飛光”(柳永《彩云歸》) | 平平仄,、仄仄平平 | 如“沉沉夜、想覓行云”(李萊老《揚州慢》) “飛魂共,、紫燕歸梁”(馬子嚴(yán)《滿庭芳》) | 仄仄平,、仄仄平平 | “向北山、青紅半濕”(吳文英《賀新郎》) “算得伊,、駕衾鳳枕”(柳永《彩云歸》) | 仄平平,、仄仄平平 | “齒微酸、生香不斷”(黃人杰《募山溪》) “按新詞,、流霞共酌”(柳永《尾犯》) | 平仄仄,、仄仄平平 | “煙隔斷,、清波遠(yuǎn)岫”(吳文英《夜游宮》) “千萬縷、藏鴉細(xì)柳”(姜夔《琵琶仙)) | 平平仄,、仄仄平平 | 如“煙光散,、湖光激滟”(吳禮之《杏花天)) “空凄路、西風(fēng)細(xì)雨”(高觀國《永遇樂)) | 八字句 |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正相思,、望斷碧山云”(余桂英《小桃紅)) “古揚州、壯麗壓長淮”(李好古《八聲甘州》) | | 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 “掛片帆,、掠岸晚風(fēng)輕”(趙師俠《滿江紅》) “且醉拼、斗酒寫新篇”(周濟(jì)川《八聲甘州》) | 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 “也不須、更漉淵明酒”(黃大臨《七娘子》) “恐?jǐn)嗉t,、尚有相思字”(周邦彥《六丑》) |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 “但疏梅、淡月深深院”(趙以夫《賀新郎》) “這離情,、不似而今惜”(毛滂《七娘子》) |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 “西風(fēng)外、獲獲殘吹咽”(方千里《浪淘沙》) “重門閉,、敗壁秋蟲嘆”(周邦彥《拜星月》) | 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 “凝淚眼、香香神京路”(柳永《夜半樂》) “殘黛斂,、獨倚闌干遍”(杜安世《安公子》) |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 “年事對、青燈驚換了”(吳文英《花犯》) “良夜永,、牽情無計奈”(柳永《迎春樂》 |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 “更向分?jǐn)y處、立多時”(趙以夫《風(fēng)歸云》) | 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 “風(fēng)雨暴千巖,、啼鳥怨”(張先《傾杯》) |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 “徘徊疏影里,、花應(yīng)笑”(張侃《感皇恩》) | 參考資料來源:[35] |
展開 平仄應(yīng)用的意義孫正剛在《詞學(xué)新探》中認(rèn)為“詞調(diào)有一定的格律,,這樣格調(diào)就有助于作者想表達(dá)的思想內(nèi)容?!?/span>[36] 龍榆生在《詞曲概論》中,,根據(jù)平生研究的心得, 用同聲相應(yīng),、異聲相從和奇偶相生,、輕重相權(quán)等法則,,加以廣博的例證,說明詞曲作品中平仄四聲的安排,,平仄的轉(zhuǎn)換及韻位的疏密與表達(dá)不同思想感情的關(guān)系,。[37] 李乃珍在《詩律與詞譜簡論》中認(rèn)為,“自由詩廢棄舊體格律形式容易做到,,但存心拋棄律句不易拋棄得了,,因為白話也字字不離平仄,只要張口說話就擺脫不了平仄左右句式的內(nèi)在力量,,如果壓縮掉自由詩句中的主語,、襯字、助詞,、嘆詞等附加成分,,只留下必要文字,輔以斷句手段,,不管承認(rèn)與否,,必顯現(xiàn)漢語言骨子里既有的律變本質(zhì)。因此,,希望專家,、學(xué)者對自由詩語言與格律詩詞語言關(guān)系的研究給予關(guān)注?!?/span>[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