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薊屬止血藥中的涼血止血藥。 大薊為菊科多年生須根草本植物大薊的根及全草,。全國(guó)大部分地區(qū)均產(chǎn),,夏秋二季花開時(shí)割取地上部分或秋末挖根,除去雜質(zhì),,曬干,。華北地區(qū)及山東、江蘇,、安徽,、浙江、四川,、福建等多地用全草,;中南及西南地區(qū)對(duì)用其根。生用或炒炭用,。 【處方用名】 大薊,、大薊草、大薊根,、大薊炭,。 【性味歸經(jīng)】 甘、苦,,涼,。歸心、肝經(jīng),。 【功效主治】 本品性味苦涼,,入心肝血分而清泄血熱,能涼血止血,,且味苦疏泄而兼祛瘀,,有消腫療瘡之功。 1、涼血止血:用于血熱出血證,,但用濃煎服或鮮品搗汁服均有效,。但臨床上多配其他涼血止血藥如小薊、白茅根,、丹皮等同用,。若治衄血、咯血,、吐血,、多配側(cè)柏葉、生地黃用,。若治尿血,,多配白茅根、小薊同用,。治便血,、崩漏,多配地榆,、槐花同用,。 2、祛瘀消癰:用治熱毒癰腫,,可用鮮品搗敷,,并以本品煎服或鮮品搗汁服,或配連翹,、赤芍等藥同用,。 此外,本品有清熱利濕作用,,可用于風(fēng)濕黃疸,、水腫、小便不利等,。 【用量用法】 10~15克,,鮮品可用至60克,煎服,。外用適量,。炒炭用可增強(qiáng)止血作用。 【參考資料】 《名醫(yī)別錄》:“主女子赤白沃(wo),,安胎,,止吐血、鼻衄,?!?/span> 《滇南本草》:“消瘀生新,,止吐血、鼻衄,、治小便尿血,、婦人(紅崩下血)。補(bǔ)諸經(jīng)之血,,消瘡毒,,散瘰疬結(jié)核,久不收口者(生肌排膿,。” 藥物成分:全草含生物堿,、揮發(fā)油,。根含乙酸蒲公英甾醇、豆甾醇,、a-及b-香樹脂醇,、b-谷甾醇等。 藥理:本品有抗纖維蛋白溶解作用,,故有助于止血,。有降壓作用,其中根水煎液和根堿液降壓作用更顯著,。 (內(nèi)容摘自楊永良主編的《中藥學(xué)》教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