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友翀贈《湘軍崛起》一書予我,,我花了差不多一周時間讀完,閱讀體驗很好,,收獲亦大,,在此寫一篇讀書筆記(說是感受可能更恰當),一方面特別感謝老友情誼,,同時也與對湘軍人物及事跡感興趣的朋友們做個簡單分享,。 《湘軍崛起》的作者是譚伯牛,長沙人,,72年生,,算是研究湘軍學者當中的“少壯派”?!断孳娽绕稹返某尚?,源于作者在湖南教育電視臺做的一檔節(jié)目,借用作者在“自序”中的說法就是:無講稿,,僅列提綱,,每日獨對攝像機,講上兩個鐘頭,,一連錄了一個多月,,方告畢役。 基于此背景,,《湘軍崛起》一書的風格難免“口語化”,,然而,恰恰是口語化的文字風格,,令閱讀者感覺到親切,,讀起來不費什么力氣,。 個人認為,作者著書,,很有自己的風格與想法,。 第一、不為賢者諱,。比如,,作者筆下的青年時期的胡林翼,完全就是一副活靈活現的“公子哥兒”形象,,直至胡做了湖北巡撫,,作者依然不忘挖苦其駐兵武昌城外以避敵(太平天國)的雞賊心理,后來,,胡林翼在職場與戰(zhàn)場的雙重磨練下脫胎換骨成了豪杰人物,,作者對其有了新的評價:胡之能力與氣魄遠遠蓋過曾(曾國藩)、左(左宗棠),。 我說這些想要表達的是什么呢,?第一,再偉大的人物,,也可能有比較“拉垮”的曾經,,機遇一到,他整個人可能完全變樣,;第二,,搞歷史研究的學者,要在骨子里有實事求是的精神,,否則容易誤導人。 第二,、大膽懷疑,,小心求證。在這一點上,,最見作者思考之深,。比如,同樣的一件事,,在史上有不同的記載,,那么,到底誰真誰假,?或者誰更接近真實,?這就需要治學者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人物關系及可搜集到的史料來進行多角度的分析,,進而提出自己的觀點,。 第一個沖進南京城的到底是李臣典還是朱洪章,?大家各有各的說法。那時候沒有攝像頭,,無法做現場記錄,。曾國藩打下南京之后,到底想不想當皇帝,?這種事情怎么可能有定論呢,?你又不是他肚子里的蛔蟲。但是你可以去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只是你的看法不能是“想當然”的,得有一定“依據”,。(不論人證,、物證還是史證) 作者在書中特別喜愛進行交錯式、圖景式的立體分析,,對讀者而言,,一是有用,二是有趣,。最起碼對我來說是這樣的,。 第三、將史料嚼碎了再吐出來,。這一點講的是治學風格,。有些學者寫書,最愛大段大段地引用歷史材料,,引用完之后,,自己的觀點是什么?往往并不清晰甚至一點都沒有,。這完全就是在湊字數,、賺稿費?!断孳娽绕稹方氖f字,,引用史料不過幾處、不過短短幾句,。 譚伯牛的著述風格是怎樣的呢,?是將史料嚼碎了再吐出來,至于他嚼了多少史料,,這得讀者們自己去體會,。將史料嚼碎了再吐出來,當然極大地便利讀者跟著作者的思路(線索)走,,不過,,個人認為有必要指出的一點是:僅讀人家嚼碎的史料,,自己要思考的地方就打了折扣,遇到疑問處,,或許還是多翻一翻原汁原味的歷史材料比較好,。 譚伯牛“保姆式”的著述方法,,很好地照顧了一般讀者的需要,,這本書可以作為他們了解湘軍發(fā)展史的“入門書”。 《湘軍崛起》側重講了幾個大人物(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的成長歷程,也不乏對名將李續(xù)賓,、鮑超,、多隆阿等人的事跡介紹,人物形象飽滿,,躍然紙上,。 湘軍的英雄人物當然遠不止如上這些,這是一本四十萬字的書無法囊括的,,有心的讀者可以再做延展,,或許可以從曾國藩留下的著作中去找線索。 有言道:無湘不成軍,。湘軍的迅速發(fā)展壯大,,形成了一個以曾國藩為核心的龐大的利益共同體,幾可左右晚清政局,。 湘軍崇尚暴力,,殺人如麻,殺的又都是中國人,,十足令人痛心,。湘軍的領導者,其“吃得苦,、耐得煩、霸得蠻”之建功立業(yè)的狠勁兒,,又不能不引起世人的欽佩并效仿(我們看曾氏后人,,個個都是大才)。只能說,,沒有人(尤其是大人物)能跳脫歷史發(fā)展的大背景,,功過自有后人來評說。 有一點,,是作者特別說明也是本人非常認同的:湘軍對湖南的教育,,貢獻很大,。原因很簡單,有錢好辦事,!(不要問我湖南為什么突然就有錢了) 我舉個自己比較熟悉的例子,。我的母校湘鄉(xiāng)“東山學校”(1890年開始籌備,,其歷史發(fā)展沿革可百度查閱,,在此不贅述),就是得益于這一大的背景而建立并發(fā)展起來的,,少年毛澤東曾經在這求學,,抱怨自己對“英文”、“算術”等毫無興趣,,他多次跟友人提到自己受的是湘鄉(xiāng)人的教育,,若不來“東山”,恐怕連韶山沖都出不了,。 我們看湘軍人物的發(fā)展軌跡,,一定會發(fā)現:偉大人物都抓住了歷史性的發(fā)展機遇,而好的機遇,,往往又是其他偉大人物給你的,。“貴人相助“便是最好的機遇。 最值得說的是李鴻章,,一開始也是找不到事做的人,,曾國藩看上了他,給了他無數施展才華的機會,,而他確實又有本事,,終于成為一代梟雄。 為什么他寧可多次抗旨都不打南京(哪怕助攻都沒有),,將最大的功勞讓給曾國荃,?這擺明了是在感恩自己的老師曾國藩嘛! 說到曾國藩,,我們不得不佩服他的耐力,,他的忍勁。他固然升職很快,,但一路上可沒少受屈辱,,籌辦湘軍的初期,他簡直惶惶然如喪家之犬,,差點連命都丟掉,。哪怕身居高位,他也沒有少受北京的氣,此外,,左宗棠,、沈葆楨,甚至他老弟曾國荃,,也動不動跟他對著干,,他一面唉聲嘆氣,一面費勁調和,,耗費之心力,,不是一個“難“字所能說明的。至于他晚年遭遇的”天津教案“大劫,,就更不用講了,,真慘! 曾國藩活了不過61歲,,活著的時候,,身體不是這里不舒服就是那里不舒服,沒有一天清凈日子,,尤其是他的癬疾,,發(fā)起癢來得抓出血來才能有所緩解(以至于找了個19歲的女子專門為其撓癢癢)。他的睡眠質量可想而知,。就這么一個短命的病人,,出身不算好,搞出來這么驚天動地的偉業(yè),,留下這么多著作,,后代的發(fā)展又很好,我們還能說什么呢,? 不過,,我還是要補充說一句,偉大人物可學而又不可學,。為什么這么說呢,?我們普通人可學的是他們的戰(zhàn)術,在戰(zhàn)略上很難學,,這跟一個人的稟賦大有關系(我比較相信偉大人物皆是天賦異稟者),。 比如學曾國藩的早起,這算是“戰(zhàn)術”吧,,哪怕學起來也已經很難了,。有些人,一刷抖音,,從“今天”刷到了“明天”,怎么可能早起?盡管如此,,我們還是要努力靠近偉大模范,,當是養(yǎng)成一個好的習慣,當是修身亦很好,。 至于說讀一讀曾國藩的著作(哪怕讀透)就可以有了不起的作為,,這個很難說,這一方面得看你的天分,,另外也得看時代背景及機遇,,整體而言,出身較差者,,在亂世“成事”的機會更大些,,在牢籠般堅固、鋼板一塊的所謂太平盛世,,你要面臨的阻礙可就太多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