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回憶起那天,內心依舊顫動,。那年我上小學,,一如平常的放學回家寫作業(yè),可是家里的氛圍卻不像從前,,沒有歡聲笑語,。爺爺奶奶沒有噓寒問暖,爸爸媽媽也沒有問我的功課,,氛圍異常凝重,。 那天爸爸讓我在家好好寫作業(yè),只說今晚爸爸媽媽不回家,。內心茫然,,到底發(fā)生了什么?再看媽媽手忙腳亂收拾東西眼里全是淚水,,我問怎么了,?沒人回答我,爺爺只說:“小孩子不懂,,你吃飯去,!”我明明看到媽媽的哽咽,難道吵架了,? 那年我年齡尚小,,可又想什么事都參與。我記得那天我問爸爸,,爸爸不說,,問媽媽,,媽媽就哭,問爺爺奶奶,,二位老人只說:“你小孩不懂,!”后來媽媽覺得我煩,大聲說:“你姥姥沒了,!”說罷,,媽媽哭得更嚴重。 “沒了”是什么概念,?爸爸說:“姥姥去世了,,以后再也見不到了?!蔽矣浀媚翘煳业男暮孟癖皇裁礀|西纏住了,,一絲透不過氣,死亡,,對我來說還是電視劇中的情節(jié),現實生活中從沒有理解過死亡的真正含義,。 在我對死亡不理解的年紀,,不知道為什么人會死,但是當我得知“再也見不到她”的時候淚如雨下,,爸爸帶媽媽打車去姥姥家,,我吵著也要去,媽媽只說讓我在家好好學習,,依然說“你小孩啥都不懂”,。 就這樣,事情過去好多年,,甚至我也回憶不出姥姥的臉,,只是記得她在的時候一直都在吃藥。當我漸漸長大才明白,,死亡,,是一件不可逆轉的事情,也是一件突發(fā)的時間,,生病會死亡,,事故會死亡,可是沒人告訴我如何面對死亡,。 家長都欠孩子一堂死亡教育課白巖松曾經在一次醫(yī)學公開活動上說:“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傳統(tǒng)意義上講“死亡”是不吉利的字眼,父母更愿意帶孩子看盡世間陽光炫彩,,不愿意讓孩子面對生離死別,。 在國內除了死亡教育,,性教育也是各位家長閉口不言的話題,但是這些也是孩子們遲早要面對的事情,,逃避問題其實也算是逃避責任,。 前不久一則新聞,“9歲男童因打碎學校玻璃,,害怕懲罰寫遺言,,跳樓自殺當場身亡”。孩子留給奶奶的字條寥寥幾句卻成了孩子最后的遺言,,孩子傳遞的信息大概意思是 “把學校的玻璃撞碎了,,但是害怕被懲罰,所以跳樓了,?!?/p> 歪歪扭扭的字體,通篇的錯別字,,這是一個還未來得及了解世界的孩子,,就因為一塊玻璃匆匆的離開了這個世界,離開了父母離開了他的家庭,。先不說孩子面對挫折脆弱的心理,,單說孩子對死亡的理解,一塊玻璃能值一條命,? 孩子草率的決定和不成熟的選擇,,這難道不是家長教育的失誤?孩子明顯不知道何為死亡,,死亡的意義是什么,,如果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就進行過死亡教育,讓孩子意識到生命的可謂,,我相信孩子不會在面對錯誤的時候選擇死亡,。 如果逃避“死亡”話題,孩子內心會怎樣面對死亡,?缺失死亡教育的孩子,,可能走向極端,有的家長說這是沒有必要的,,我們從小也沒有這方面的教育現在也一樣健康長大了,,但是如今已非往昔,現在信息時代的發(fā)達,,孩子獲取信息的機會要大于過去,。 不正確的死亡教育會讓孩子變得膽小,恐懼心理日益遞增,,有的家長為了嚇唬不安靜的孩子經常說:“再哭喊會把鬼魂招來,!”在孩子的腦海里,,鬼魂跟死亡有著必然聯系,而這種畫面孩子會通過影視作品中幻想出來,。 以后孩子身處昏暗,,或者電閃雷鳴孩子的潛意識就會認為這跟死亡相關,從而變得膽小敏感,,拒絕獨處,,甚至討厭深夜,更不敢獨自睡覺,。 其次孩子會漠視生命,,根據中美精神病學術會議顯示,自殺已成為中國18歲以下青少年死亡的第一原因,,而且低齡化趨勢日漸嚴重,。除了不珍惜生命還會不珍惜自己的身體,,失戀了用圓規(guī)在胳膊上刻字,,自殘的行為令人費解,。 大人不去教育孩子就只能自己去探索。缺失死亡教育的孩子對生命沒有了敬畏之心,,一旦經受挫折,,輕則自殘重則結束自己還未成熟的生命,。無論是對孩子還是對家庭,,死亡教育都是有必要的一課,。 在合適的時間,,告訴孩子什么叫做死亡1. 寵物 家里的寵物壽命沒有人類時間長,,家長可以借助寵物的去世教育孩子什么是死亡,。寵物為什么會去世,,離開人間之后回去哪里,還會不會再見到他們等等問題也是孩子們容易問的問題,。 家長不要逃避這樣的問題,,正面的回答,,將來孩子面對親人的過世就不會過于害怕和難過。 2. 大自然 客觀的解釋死亡大概就是身體器官全部停止工作,,沒有心跳沒有思想,,家長不如在秋去春來,,萬物復蘇的時候帶孩子看看花園,,樹上又開滿了新的花朵,,去年的那一只呢,?鮮花的凋零,,落葉歸根等讓孩子在花開花落之間了解死亡,。 3. 圖書繪本以及影視作品 通過讀繪本,、看視頻,、討論會等形式開展生死教育,,和孩子一起分享《一片葉子落下來》,、《活了 100 萬次的貓》、《湯姆的外公去世了》、《爺爺有沒有穿西裝》、《相信巴尼》,、《獾的禮物》等與生命教育相關的書本、影片故事,。 人生會死亡三次:“第一次是斷氣的時候,第二次是舉行葬禮的時候,這一刻你的身份會從這個世界上抹除,,第三次是這個世界最后一個記得你的人死亡或者忘掉你,。這一刻才是真正的死亡,,從此以后不會再有人知道你曾來過這個世界,?!?/p> 《尋夢環(huán)游記》這部電影告訴我們葬禮不是人生的終點,被人遺忘才是,,清明節(jié)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參與,,在家人相聚聊天的時候打開相冊,,給孩子看看泛黃的相紙上,,那些都是你的親人。 跟孩子講講自己的那個年代,,記憶中已經過世的爺爺奶奶,,當時發(fā)生過什么事情,有什么遺憾,,可以跟孩子講講以前的事,,緬懷是一方面,重要的是讓孩子不再害怕死亡,,也要珍惜身邊人相處的時光,,回憶過去也是對未來的一種延續(xù)。 當孩子正確認識死亡,,也是孩子邁向成熟的重要一步延續(xù)新的生命是自己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意義,,所以讓孩子從小就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同時也會珍惜身邊的人和時光,。帶著逝者的愛,感恩前行,,認真生活努力去愛,,這也是死亡教育真正的意義所在吧! 生命的意義在于經歷美好,,在于彼此相識帶來的快樂和幸福,;死亡并不代表毀滅和消失,而是另一種形式的新生,。 就像四月含苞待放的花蕾,,就像春去秋來的季節(jié),,日復一日白天黑夜交替,生命即便停止,,時光不會倒流,,唯有珍惜當下,珍惜身邊人是我們力所能及的事情,。 雖然親人們離世,,是悲慘的,意味著再也不能觸碰到,,無論怎么思念也再也見不到,,這雖然是殘酷的但是我們也教育了孩子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無論何時何地都不要輕易的放棄生命同時也要尊重其他人的生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