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化日報記者 陳甘樂 民間收藏家楊政平近照 從傳統印染到西南軍事,,從民族織錦到湘西雕藝,從水族象形文字到茶馬古道生活用具,,懷化本土收藏家,、新晃民族文化考古工作者楊政平的閣樓上,令人愛不釋手的“寶貝”“應有盡有”,,流光溢彩…… 收藏源于對傳統民族文化的搶救保護 12 月23 日,,記者采訪楊政平了解到,上世紀90 年代初他開始搞收藏,。之所以想到收藏,,一是因為工作原因,二是因為責任感使然,,最主要的是民族情感,。他說,1994 年從黔陽師范畢業(yè)就分配在少數民族地區(qū)任教美術,,兩年后改行到新晃侗族自治縣民族宗教文化旅游部門工作至今,。因為工作本身的接觸,,楊政平對民族古籍、原始宗教,、傳統民族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便決心扎根基層,做與自己工作相關的學習研究,。 他在實際工作中發(fā)現,,由于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和外來文化的沖擊,傳統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慢慢被同化,,一些重要的文化實物載體大量流失到各地甚至國外,“非遺”記憶在不斷丟失,,傳統民族文化的搶救保護迫在眉睫。因此他心急心疼,,產生了一種想保護傳統文化的責任,?!爱敃r工資只有200多元,,根本玩不起奢侈的收藏,,更別說去搶救保護大量的傳統民族文化了,,但舍不得放棄,,于是在網上學做古玩生意,,也經常逛地攤,,目的想通過“以藏養(yǎng)藏”的曲線方式,,把通過買賣其他古玩賺得的錢用于搶救保護性收藏傳統民族民俗文物”,。楊政平說,,那個時期,,家人反對,老婆又下崗,,生活極度困難,但仍然沒有放棄收藏,。他協助老婆再就業(yè),做點服裝小生意,生活總算慢慢有所改善,,業(yè)余收藏又逐步走上正軌。 收藏的路上有太多的艱辛 楊政平業(yè)余收藏多年,,以收藏為主,,銷售為輔,。出于對民間藏家的理解和同情,,他曾向私人博物館捐贈過一些藏品,表示支持,。他表示,,過去對國家關于支持民間收藏的政策了解得少,所以全靠自己一個人支撐,,舉步維艱,。 近年來,,楊政平的收藏慢慢引起了社會的關注,,有的高等院校也開始找楊政平開展關于文化研究方面的合作,。 楊政平現在依然記得,,把老婆做生意賺到不多的錢用于收藏,,兩次賣房租房搞收藏的辛酸,,感覺很對不起家人,。他現在居住的房子,,除了餐廳,,其他房間都漏。 長期以來,,楊政平利用周末節(jié)假時間,,瘋狂奔波于周邊省市,甚至全國各地收購文物,,走訪民間藏家,,查閱資料。為了把流失的文物收集回來,,他吃苦耐勞,,花費了大量的時間、精力,。 關于收藏品的交流,、交易,楊政平始終堅持搶救與保護,。他的藏品交易都是找得到去處的博物館,、大專院校,從來不交易給地,。 擁有數十個方向的專題收藏 楊政平的收藏品之廣,,種類之多,是武陵山片區(qū)藏品數量最多的民間收藏家之一,,也是記者親眼所見,感覺最有思想的民間收藏家,。 楊政平現在的專題收藏有30多個,,重點收藏五個專題的西南民族地區(qū)的文化藏品。每個專題可以寫很多研究性文章,,出書,,辦展。如:巫儺文化專題,。包括儺神,、儺書、儺畫,、儺戲,、面具、法器,、法印,、法衣,、巫師法師造像、沖儺祈雨等10多個方面,,很多都是孤品和極品,;傳統印染文化專題。上萬件文物標本中,,既有古色古香的“版型染纈”,,又有別開生面的“手工染纈”,堿劑印花,、拔染印花,、防染印花,“絞纈”“蠟纈”“夾纈”和藍印花布,,應有盡有,,西南民族地區(qū)的藏品,以明清民國的標本為主,;湘黔剿匪紅色文化專題,,上千件方方面面的史料和實物。 希望給收藏品找個好的歸宿 二十多年來,,楊政平從事收藏研究,,并與省內外眾多藏友廣泛交往,得到了國家博物館,、廣西民族博物館,、貴州民族博物館、中國民族博物館等省市公私博物館,、部分高等院校領導的賞識和青睞,,同時得到眾多專家學者、當地黨委政府的肯定與支持,。 楊政平認為,,收藏開始于興趣,是為自己而收藏,,后來為責任,,是為社會而收藏。他希望政府部門,、社會賢達,、有識之士為搶救性保護下來的珍貴文化遺產尋找最好的歸宿。 記者了解到,,楊政平多年來為收藏傾注了一切,,如今卻無力去系統整理、深入研究、辦館陳展,、宣傳普教,、傳承發(fā)展。如果讓這些藏品塵封,,價值不能體現,,也浪費了資源。如果再一次因為生活所迫出售到古玩市場,,擔心可能會流失他鄉(xiāng)甚至國外,,那么之前的收藏就失去了意義。因此,,他希望有更多專家一起來整理研究,,有政府部門來幫助辦館,有從事文化旅游的企業(yè)來開發(fā)利用,,有年輕人來傳承發(fā)展我們的傳統民族文化,。(文/圖懷化日報記者 陳甘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