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而第七 ?-?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 ?冉有曰:“夫子為衛(wèi)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痹唬骸霸购酰俊痹唬骸扒笕识萌?,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span> 子在齊聞《韶》。孔夫子在齊國的時候聽到了《韶》這首樂,,《韶》我們之前講過,,是舜帝所作,,孔夫子稱贊《韶》盡美又盡善矣,!說他至美又至善,因為這里面包含了圣人之道,。 我們再來看一個人的創(chuàng)作,,比如一個人作樂、作曲,、寫書,、寫字、畫畫,、作詩,,我們可不可以從中看到這個人的風格、看到這個人的智慧,、看到這個人的思考方式,?其實可以看到的。 我們聽一首歌,,會發(fā)現(xiàn)一個作者,,或者一個作詞人,,一個作曲人,,他所寫的所有的作品都是一種風格,,而這種風格就包含了他個人的思維和個人的經(jīng)歷,,他當下的境界是什么樣子的。我們?nèi)タ匆徊侩娪?,可以從電影之中看到導演的個人風格和他個人的思考在其中,。 比如說讀詩也是一樣的,我們?nèi)プx李白的詩,,可以了解到李白的為人,,可以了解到李白的性情。讀蘇東坡的詩,,我們可以讀到蘇東坡的性情,,和他個人的思維在其中。 我們學習《論語》,,可以看到孔夫子的言行,、思維。我們通過他日常的喜好,,通過他所講的話和弟子之間的對話交流,,就可以看到孔夫子的思想,孔夫子的境界,,這是他在作品當中所呈現(xiàn)出來的,。 同時還需要一個條件,就需要我們自己和其相應,,我們才能感受得到,。 我們學習了《論語》學到現(xiàn)在,可以感受到孔夫子的思維,,可以感受到他的價值觀,,可以感受到他的仁德。但是我們沒有學習《論語》之前,,我們沒有感受,,因為沒有相應,故而叫同氣相感,,我們是可以感受到的,。 我們再來看這段話,孔夫子聽到了《韶》這首樂,,他感受到了舜帝其中的仁德,,舜帝所講的和,,故而說盡美又盡善。他看到了里面蘊含的圣人之道,,聽到了這首樂以后,,孔夫子就開始不停地學習,因為孔子本身也好禮樂,,非常重視禮和樂,,并且自己很喜好,他就會不停地去研習,。 三月不知肉味,。三月是一個形容詞,形容時間很長,。所以首先第一點我們可以看到,,孔夫子和舜帝之間的同氣相感,他看到了里面的圣人之道,,看到了舜帝的仁德,,看到了舜帝的中和。 同時我們再來看第二個道理,,“三月不知肉味,,”所給我們的提示。當我們喜好去研習一件事情的時候,,是不是會忘記了其他事物的存在,? 《論語》講:“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敝v的是好學的態(tài)度,當一個人志于學的時候,,吃什么不再重要,,住什么不再重要,這個狀態(tài)是因為我們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學上了,,這里孔夫子把他所有的精力和心思都放在了《韶》上,。所以對于吃什么完全忘記了,食而不知其味,。 再來看看我們當下,,我們還有很多的迷茫,還在追求很多外在的東西,,追求很多外在的物質(zhì),,為何?就是我們還沒有找到一個讓我們樂在其中的事情,。 我們再來看看很多一路跟著修行下來的朋友,,一年過去了,,很多人都在分享:吃什么不太重要了,穿什么也不太在意了,,甚至過新年也沒有買衣服,,化妝我也忘記了,想不起來,,每天只要收拾的干干凈凈就可以了,。 這是因為我們開始有了內(nèi)在的追求,,所以我們就忽略了很多外部的環(huán)境,。 “三月不知肉味”這句話很重要,當我們還在不停地向外追逐,,追求這些外在所帶給我們的快樂,,在追求外在的物質(zhì)的時候,說明還沒有一個事情讓我們食而不知其味,,所以我們要懂得去向內(nèi)求,,要找到一個可以讓自己樂在其中的事情,否則我們就會不停地產(chǎn)生焦慮,、憂思和迷茫,。 食而不知其味以后,孔夫子又發(fā)了一句感嘆,。 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圖:意料。不圖:沒有想到,。沒有想到樂可以達到這樣的境界,。贊嘆舜帝,說舜帝所作的樂,,竟然達到了這樣的境界,。是因為他隨著自己研習這首《韶》,更加和舜帝同氣相感,。 這就好比是現(xiàn)在的我們,,不停地去學習修習儒家文化,不停地去學習《論語》,,不停地在生活當中去踐行去體悟,,我們也不禁發(fā)出贊嘆:孔夫子確乃圣人也!原來生活當中所發(fā)生的所有事情,,孔子早已講到,,原來《論語》竟然是這樣的境界。 同樣,,我們也在表達對孔夫子的贊嘆,,為何會有這種贊嘆,?因為深入其中我們才能同氣相感,才能感受到其中所蘊含的智慧,,這種智慧和這種共鳴,,他是可以跨越時空的。比如說孔夫子,,在聽到了這首《韶》發(fā)出了如此的感嘆,。 我們相隔兩千五百年以后,我們不停地去修習《論語》,,同樣會對孔夫子發(fā)出這樣的感嘆,。原來這里竟然蘊含著如此多的智慧和為人處事的道理,原來我學習了《論語》,,他就可以解決我生活當中的煩惱,,可以增長我的智慧。 所以當我們深入研習一件事情,,深入研習一種文化的時候,,他是可以超越所有時空的概念,我們坐在這里就可以和先賢之間去對話,,我們就可以接收他的思想,。 冉有曰:夫子為衛(wèi)君乎?冉有和子貢之間的對話,,冉有問了子貢一個問題,,夫子為衛(wèi)君乎?這里的“為”是幫助的意思,。冉有想問,,說:老師會不會幫助衛(wèi)君呢? 子貢曰:諾,,吾將問之,。子貢說:嗯,好的,。我去問問老師的意見吧,。 這段話是有歷史背景的,孔夫子周游列國的時候,,在衛(wèi)國之時發(fā)生的事情,。衛(wèi)靈公在世之時寵信南子,這個時候衛(wèi)國的太子叫做蒯聵,,他意圖殺害南子,,因為覺得南子的名聲不好,不光獨攬大權(quán),,還得衛(wèi)靈公的寵信,,故而太子就想意圖殺之,。但是失敗了,失敗了之后無奈之下逃到了晉國,,后來衛(wèi)靈公去世,。衛(wèi)靈公去世以后,衛(wèi)國人就擁護了衛(wèi)靈公的孫子——輒,,做衛(wèi)君,。 這個輒,也就是太子蒯聵的兒子,。他的兒子做了衛(wèi)君以后,,晉國就想讓太子蒯聵回去做衛(wèi)君,因為這個時候晉國是可以得到好處的,,他可以去掌控衛(wèi)國,,蒯聵自己也有爭奪君位之意,這個時候的輒已經(jīng)做了衛(wèi)國的國君,,叫衛(wèi)出公。 故而冉有問子貢,,不知道老師什么意見,?會不會去幫助衛(wèi)出公呢?子貢也不知道,,所以說,,吾將問之,我去問問老師的意見,。 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這個時候子貢去見了孔子,,開始問了。伯夷,、叔齊,,我們之前講過,孤竹國國君的兩個兒子,,伯夷老大,,叔齊老三。 孤竹國國君去世之前,,是有意讓叔齊繼承君主的位置,,在孤竹國國君離世之后,叔齊想把君主的位置讓給伯夷,,伯夷是不同意的,,他認為應該守孝道,,遵父命,我怎么能做呢,?所以就離開了孤竹國,。后期叔齊也離開了,他認為應該守悌道,,應該尊敬兄長,,要讓兄長坐這個位置。他們之間體現(xiàn)的是一個“讓”字,,守孝悌之道,,互相謙讓。故而子貢問孔子:他們是什么樣的人,? 曰:古之賢人也,。我們看孔子對此二人的評價,他們是賢德之人,。其實講到這里子貢就明白了,,明白了什么呢?孔子對這兩個人的評價,,就意味著自己的想法,。 我們這里看子貢,很聰慧,,他沒有直接去問孔子“你會不會去幫助衛(wèi)國的國君”,,沒有問。而是問了正好相反的兩個人,,伯夷和叔齊互相讓,。那我們看現(xiàn)在的衛(wèi)出公和他的父親,互相爭,,正好是兩個相反的事件,。孔子的評價說了:伯夷,、叔齊是古之賢人,。也就意味著孔子是認可相讓的,而反對相爭,。 講到這里子貢就明白了,,老師是不會幫助任何人的,無論是衛(wèi)出公,,還是他的父親蒯聵,,夫子都不會幫助。接下來子貢又開始問。 曰:怨乎,?他在問,,伯夷和叔齊是否有怨?比如說怨不怨他的父親,,怨不怨他的哥哥,,或者另外一方怨不怨他的弟弟,這個時候孔子說了,。 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自己所求的仁德,,得到了仁,;自己所求的孝,得到了孝,;自己所求的悌,,得到了悌,又怎么會怨恨,。 出曰:夫子不為也,。子貢從孔子那里出來,對冉有講了一句話:夫子不會去做的,,不會幫助任何人的,。 我們看古人講話很有智慧,他不會直接去問“會不會去幫助呢,?”而是找了一個相反的事情,這里就可以看到老師對這件事情的評價,,故而也就知道老師接下來所產(chǎn)生的行為了,。 關(guān)于這句話的背景和意思我們已經(jīng)講完了。接下來我們再開始延伸,。 首先我們延伸第一點:孔夫子守自己的道,,不會為了利改其道而行。 我們可以思考,,當時孔子在衛(wèi)國,,如果他幫助衛(wèi)出公,他一定會得到好處的,,甚至會被任用,。但是夫子不為也,因為他是不合道的,,他是不合自己所推行的仁德,,不符合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不符合“讓”字。這個時候衛(wèi)出公和蒯聵是相爭的,,所以不合自己所推行的道,,決不會為了利而去做事情。 我們再來看這句話的第二個重點: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這句話在生活當中處處可用,我們從這里面再去提取,。第一點:我們要明白萬事萬物分陰陽,。當我們?nèi)ニ伎家患虑榈臅r候,就要看到它好的那一面和不好的那一面,。 舉個例子,,我選擇了創(chuàng)業(yè),好的那一面可能我會得到的更多,,那不好的那一面可能我會變得更加辛苦,,可能我會變得沒有時間陪家人,沒有更多自己的時間,,我們要考慮清楚,,否則必生怨。 很多人就是這樣的,,我選擇了一件事情,,我只想要好的那一面,而拒絕接受不好的那一面,,就會讓我們產(chǎn)生痛苦,。 比如說我選擇了在家?guī)Ш⒆樱敲催@件事情一定是陰陽兩面,,好處是我可以陪伴孩子的成長,,那不好的那一面可能我要經(jīng)受他人的非議。我可能自己不能賺取更多的財物,,這個時候我的生活有可能變得拮據(jù),,所以當我們想清楚這件事情的時候,“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選擇伴侶也是一樣的,我們要想清楚,。比如說我選擇一個很帥氣的男士為伴侶的時候,,我要想到好的一面,也要想到不好的那一面,,不光我覺得好,,別人可能也會去追求,。 好的那一面是我們自己想要的,但是不好的那一面也是我們要承受的,。他可能就會有更多人去喜歡,,他可能就會讓你有更多的不安全感。 所以任何事情都有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當我們想清楚的時候,就不要去生怨恨,。 本文稿,,取自虛空濟app線上課《論語》,主講人:虛空先生,。 整理 | 虛空編輯部 定稿 | 虛空編輯部 版權(quán)聲明:本賬號原創(chuàng),,轉(zhuǎn)載請標明出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