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河悠悠,流水迢迢間,,一個個熟悉的畫面就成了記憶,。 影像定格了時間,,黑白色的舊照,記錄下早已沉寂于白河水底的城市印記,,讓我們從中感受到母親河的每一次脈動,。 因“北連中原,,南近漢水”的優(yōu)越地勢,,古時的白河成為繁華的水旱碼頭。通過白河渡口,,北可上京都,,南可下荊襄,東可達江淮,,西可去巴蜀,,為南陽經(jīng)濟帶來了“南船北馬,總集百貨”的繁榮盛況,。 桅桿林立,、白帆點點,舊照上的白河舟楫往來,,一派繁忙,。在沒有橋的年代,船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兩岸群眾過河全靠渡口擺渡,?;始Z國稅博物館館藏有一批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白河的渡河票證,這些歷經(jīng)滄桑歲月洗禮的泛黃的票證,,為人們講述了那些靠渡船生活的歲月,。皇糧國稅博物館館長謝總喆說,,那時,,城區(qū)白河渡口處設(shè)有“南陽市白河渡口所”,渡船最早是人力木船,,持有國家頒發(fā)的牌號使用證,。從1957年5月25日開出的“白河渡口所渡河收費收據(jù)”可以看出,馬車三套收費七角五分,;1957年10月22日自行車一輛渡河費用是四分錢,。白河渡口所1960年1月11日的現(xiàn)金收費憑證采用定額票證,定額票據(jù)有四分,、五分,、一角、貳角,、一元等面值,,并附印收費說明,包括重汽車每噸三角,,空車半價,;吉普車不分空重一律三角,以及馬車,、牛,、豬、羊等的收費價格,。 83歲的南陽退休干部李玉璽老家在宛城區(qū)漢冢鄉(xiāng),,當年他來南陽上初中,,過白河時為了省坐船的錢,夏秋水淺時蹚水過河,、水深時游水過河,,一手舉著衣物,一手撥著水游,。隨著時代變遷,,陸運漸多于航運,1959年,,白河上游鴨河水庫建成后,,船只逐漸減少,縣境水運停止,。李玉璽說,,1964年,南陽拖拉機配件廠(后為南陽柴油機廠)需要運回一個重達63噸的模鍛錘“錘砧”,,繞道襄陽,,乘駁船運抵南陽,為此還求援鴨河水庫放水,,“當時運到塔園(今臥龍大橋北頭西邊游園附近)上岸,,然后從人民路運至絲織廠橋,,因橋無法承載此重量,,就在橋邊橫跨梅溪河用枕木墊了一條路通過,然后沿建設(shè)路運到配件廠,。從上岸到進廠,,一路用枕木縱鋪墊基,上置鐵杠橫鋪滾動運行,,區(qū)區(qū)數(shù)里路程,,先后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贝撕?,白河航行斷絕,。 歲月遠去,幸好還有影像,,在光與影的記錄中,,讓我們看見白河曾經(jīng)的面容、聽見它過往的濤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