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莊區(qū)因羅莊鎮(zhèn)而得名,。秦朝(公元前221-前207年)時期。秦統(tǒng)一中國后,,全國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在這一地區(qū)置郯郡及屬下啟陽縣,。羅莊區(qū)境屬郯郡啟陽縣,。西漢(公元前206-公元8年)時期。實行郡,、國并行制,,其下設縣。漢高帝改郯郡為東???,轄郯、蘭陵,、襄賁,、啟陽等38個縣。羅莊區(qū)境分屬東??は遒S縣和啟陽縣,。漢景帝時,為避景帝劉啟諱,,改復開陽縣,。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置徐州刺史部(此時的州刺史部屬于監(jiān)察區(qū),不是行政區(qū)劃),,并在開陽縣城北諸葛城析置臨沂縣,,羅莊區(qū)境分屬徐州刺史部東海郡襄賁縣和開陽縣,。東漢(公元25-220年)時期,。初沿襲西漢郡縣制。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改瑯琊郡為瑯琊國(建都于莒),。建初五年(公元80年)遷都于開陽城,。區(qū)境分屬徐州刺史部瑯琊國開陽縣和東海郡郯縣,。中平五年(公元188年),,改徐州刺史部為徐州(地方最高一級行政區(qū)劃),形成州,、郡(國),、縣三級制。區(qū)境分屬徐州瑯琊國開陽縣和東??は遒S縣,。三國(公元220-265年)時期。區(qū)境屬曹魏政權轄地,,區(qū)劃基本沿襲漢制,,只是將郡改為國,實行國,、縣兩級制,。魏黃初年間(公元220-226年)改東海郡為東海國,。區(qū)境分屬瑯琊國開陽縣和東海國襄賁縣,。西晉(公元265-316年)時期。短暫的統(tǒng)一中國,,又恢復分封制,。晉初復改東海國為東海郡,,晉惠帝時又改東??闁|海國,但區(qū)劃從屬似沿用三國舊制,。區(qū)境分屬瑯琊國開陽縣和東海國郯縣,。東晉、十六國(公元317-420年)時期,。東晉初期沿用西晉舊制,,但"五胡十六國"分裂割據(jù)后,,羅莊區(qū)境曾先后屬東晉,、后燕、南燕和北魏轄地,,區(qū)劃沒有大的變化,,仍分屬瑯琊國開陽縣和東海國郯縣。南北朝(公元420-589年)時期,。最初,,南朝勢力發(fā)展到此,,實行州、郡,、縣三級制,。劉宋時,復置徐州,,除瑯邪國復瑯琊郡,,廢除開陽縣、臨沂縣,,并入即丘縣(為郡治,。在今臨沂城東湯河一帶)。羅莊區(qū)境屬徐州瑯琊郡即丘縣,。隋朝(公元581-618年)時期,。加強中央集權,簡化地方行政機構,,實行州,、縣二級制。開皇三年(公元583年),,遂廢諸郡,,直接以州統(tǒng)縣。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分即丘縣另置臨沂縣,。煬帝時再經省并,改沂州為瑯琊郡,。大業(yè)元年(公元605年),,省即丘縣并入臨沂縣。羅莊區(qū)境屬瑯琊郡臨沂縣,。唐朝(公元618-907年)時期,。沿襲隋朝時期的州、縣兩級制,。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析臨沂縣置蘭山縣(遺址在今褚墩鎮(zhèn)蘭山屯村)和昌樂縣(遺址在今高都街道辦事處程莊一帶)。武德六年廢除蘭山縣和昌樂縣,,復并歸臨沂縣,。貞觀元年(公元627年),設置"道"作為地方最高一級行政區(qū)劃,,形成道,、州、縣三級制,。羅莊區(qū)境屬河南道沂州臨沂縣,。北宋,、遼(公元960-1127年)時期。宋初為了消除地方割據(jù)勢力,,對地方上的府,、州,則另設通判以抑制知府,、知州的職權,。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又將全國劃為15路,,這一地區(qū)為京東路(治開封)管轄,。熙寧年間(1068-1077年),復分為京東西路和京東東路(治青州),,實行路,、州、縣三級制,。羅莊區(qū)境屬京東東路沂州臨沂縣,。南宋、金(1127-1279年)時期,。地方行政區(qū)劃與北宋略同,。金大定八年(1168年)改京東東路為山東東路(治青州)。羅莊區(qū)境屬山東東路沂州臨沂縣,。元朝(1271-1368年)時期,。忽必烈采用漢法建立了一套統(tǒng)治全國的行政機構以鞏固中央集權。中央建立中書省,,管理全國行政事務,。在地方設立行中書省,簡稱行省,,但山東直屬中書省,,稱為"腹里"。行省下設路,、府(州),、縣,實行省,、路,、府(州)縣四級制。在山東東南部置益都路(治益都,,今青州),。羅莊區(qū)境屬中書省益都路沂州臨沂縣,。明朝(1368-1644年)時期,。地方行政機構初沿襲元制,。洪武元年(1368年),將臨沂縣省入沂州(散州,,仍為縣級),。洪武九年(1376年)下令改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全國共分13布政使司(俗稱省)和2直隸,。布政使司下分府(直隸州),、縣(州)兩級。取消路一級,,實行省,、府、縣三級制,。洪武十八年(1385年)始屬兗州府,。羅莊區(qū)境屬山東布政使司兗州府沂州。清朝(1644-1911年)時期,。地方行政機構基本上沿襲明制,,只是在省以下增置道一級,實行省,、道,、府、縣四級制,。在山東南部置兗沂曹濟道,,領兗州、沂州,、曹州,、濟寧四府。雍正二年(1724年)升沂州為直隸州,,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沂州為府,,設附郭蘭山縣(疆域與原散州同)。羅莊區(qū)境屬山東省兗沂曹濟道沂州府蘭山縣,。中華民國初期,,各地行政機構十分混亂,北洋政府成立后,,下令廢除府,、州,在省與縣間增置道一級,,實行省,、道、縣三級制。1913年改蘭山縣為臨沂縣,。羅莊區(qū)境分屬北洋政府山東省濟寧道臨沂縣和郯城縣四區(qū)的褚橋保,、柳莊保。南京國民政府初期,,實行省,、縣兩級制。1932年8月在臨沂增設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為省政府派駐代表,,不是一級行政機構),。羅莊區(qū)境屬山東省第三行政專員公署臨沂縣和郯城縣五區(qū)的褚橋鄉(xiāng)、柳莊鄉(xiāng),??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開展抗日救國斗爭,,羅莊區(qū)境成為沂蒙紅色文化發(fā)祥地,。1938年5月,中共臨郯縣委在三重村(今屬羅莊區(qū)傅莊街道)成立,,不久又在大丁莊(今屬羅莊區(qū)湯莊街道)成立了臨郯青年救國團縣團部(在抗日民主政權未建立前,,行使政府職權)。1945年9月11日,,臨沂城解放,。中旬,在臨沂城重新組建中共臨沂縣委,、臨沂縣政府,。羅莊區(qū)境分屬華東局濱海區(qū)臨沂縣和魯南區(qū)趙镈縣,境內有臨沂縣的朱陳區(qū),、冊山區(qū)和趙镈縣二區(qū)(沂堂),、十二區(qū)(褚墩)。1947年10月,,在沂河以西,,祊河以南析置臨西縣。羅莊區(qū)境分屬華東局魯南區(qū)三專署臨西縣和蒼山縣,。境內有臨西縣朱陳區(qū),、冊山區(qū)和蒼山縣二區(qū)(沂堂)、十二區(qū)(褚墩),。1948年10月,,臨沂城光復后,撤銷臨西縣,,其轄區(qū)復歸臨沂縣,。羅莊區(qū)境分屬華東局魯中南區(qū)濱海專署臨沂縣和臺棗專署蒼山縣,。境內有臨沂縣朱陳區(qū)、冊山區(qū)和蒼山縣的二區(qū)(沂堂),、十二區(qū)(褚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0年5月撤銷魯中南行政區(qū),,以濱海專區(qū)為基礎,,成立臨沂專區(qū),。羅莊區(qū)境屬山東省臨沂專區(qū)臨沂縣,。初期,,分別為城關區(qū)(一區(qū))、朱陳區(qū)(七區(qū))、冊山區(qū)(八區(qū)),。1952年3月增設羅莊區(qū)(十五區(qū),駐傅莊),、白莊區(qū)(十六區(qū)),。1955年10月改朱陳區(qū)為朱隆區(qū)。1958年2月撤區(qū)并鄉(xiāng),,城關尚稱鎮(zhèn),,朱隆、冊山,、羅莊,、白莊一律改區(qū)稱鄉(xiāng)。1983年9月,,撤銷臨沂縣,,恢復臨沂市。1984年4月,,城關鎮(zhèn)劃分為金雀山,、銀雀山、蘭山3個辦事處,;羅莊境內的岑石公社改為岑石鄉(xiāng),,冊山公社改為冊山鄉(xiāng),傅莊公社改為傅莊鎮(zhèn),,羅莊公社改為羅莊鎮(zhèn),,白莊公社改為白莊鄉(xiāng),程莊公社改為程莊鄉(xiāng),。1991年1月,,撤銷白莊鄉(xiāng)設立盛莊鎮(zhèn)。1993年9月,,撤銷冊山鄉(xiāng)設立冊山鎮(zhèn),。1994年12月17日,,撤銷臨沂專區(qū)設立地級臨沂市。原縣級臨沂市撤銷后,,設立蘭山,、羅莊、河東3個區(qū),,隸屬臨沂市,。羅莊區(qū)轄羅莊鎮(zhèn)、傅莊鎮(zhèn),、盛莊鎮(zhèn),、冊山鎮(zhèn)、程莊鄉(xiāng),、岑石鄉(xiāng)6個鄉(xiāng)鎮(zhèn),,226個行政村。1995年2月12日,,羅莊區(qū)作為縣級行政區(qū)正式動作,,行使管理職能。 羅莊區(qū)境內名勝古跡眾多,,有泉水叮咚的寶泉寺,、魅力迷人的億萬年前化石、古代“瑯琊八景”之一的雙月湖“泥沱月色”,、景色優(yōu)美的萬畝國家級臨沂武河濕地公園等,。寶泉寺坐落在羅莊區(qū)羅莊街道辦事處朱陳村西100米處。是以名泉,、古寺,、涑河、化石有機組合為特色的佛教文化游覽區(qū),。直至明末清初,,已有600畝的規(guī)模,成為沂州府(臨沂古稱)四大名寺之一,。雙月湖史稱"泥沱湖",,"泥沱月色"、"湖生雙月"為瑯琊八景之一,。據(jù)《沂州志》載:"在州南二十里,,中有圓州,夏秋菱荷并茂,,夜泛舟,,州上香風四來,花氣拂人,,宛若仙境",。1993年,,羅莊區(qū)政府在雙月湖舊址,整修了占地1000多畝的雙月湖公園,,重建后的雙月湖公園,,包括雙月湖、人民廣場,、扈臺植物園三個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