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家老大這也馬上進入青春期了,,臉上開始長了小痘痘,為了不讓他赴我的后塵(我小時候農(nóng)村不好找中醫(yī)大夫,,我上了初中后就臉上長滿了痘,,吃西藥不管用)所以今天搜集一些中醫(yī)治療痘痘的方子。大家參考一下,。 痤瘡是什么:痤瘡相當于中醫(yī)的“粉刺”,、“肺風(fēng)粉刺”、“痤痱”,、“酒刺”等,。是發(fā)生在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皮膚病。本病病因復(fù)雜,,最直接的因素就是毛孔堵塞,。多認為是由于內(nèi)分泌紊亂,雄性激素分泌亢進引發(fā)皮脂腺肥大,,導(dǎo)致皮脂大量分泌,,進而細胞角化過度堵塞了毛囊口所引起的一種細菌性皮膚附屬器疾病。 痤瘡的特點:是在顏面及胸背散發(fā)針尖或米粒大小的皮疹,,或見黑頭,,能擠出豆渣樣物。初起皮疹為芝麻到綠豆大小,,與膚色相同或紅色,,頂端日漸呈現(xiàn)黑頭,可擠壓出黃白色粉渣,,易遺留凹陷瘢痕,。皮疹散在分布,部分患者皮疹擴大成黃豆或蠶豆大小,,呈暗紅色,,消退后形成瘢痕疙瘩。 痤瘡的發(fā)病機制:現(xiàn)代皮膚病學(xué)論痤瘡是以雄激素增多、皮脂增多,、排脂受阻,、細菌感染為軸心的發(fā)病機制。目前,,中醫(yī)常以清泄肺胃濕熱,、涼血解毒、瀉火通便,、滋陰降火,、疏肝活血、健脾化痰等方法進行治療,。 一,、治療方 (一)內(nèi)治處方 1.滋陰清肝消痤湯 【組方】 女貞子20g,墨旱蓮20g,,柴胡15g,,郁金15g,丹參30g,,魚腥草20g,,地黃15g,甘草5g,。 【方解】 方中女貞子,、墨旱蓮相合為傳統(tǒng)古方二至丸,其中女貞子甘苦清涼,,滋陰養(yǎng)肝,;墨旱蓮甘酸微寒,,養(yǎng)陰涼血,;兩藥共奏滋陰清肝之功,是為君藥,。柴胡,、郁金辛寒,疏肝清熱涼血,,助女貞子,、墨旱蓮清瀉肝腎之虛火,是為臣藥,。丹參,、地黃涼血清熱解毒,魚腥草清肺解毒,,是為佐藥,。甘草調(diào)和諸藥并能清熱解毒,是為使藥。 【功效主治】 滋陰清肝,,涼血解毒,。主治痤瘡。 【制法用法】 水煎服,,每日1劑,。 【總結(jié)】 痤瘡的發(fā)病除與肺胃血熱等病因有關(guān)外,還與肝腎關(guān)系密切,。中醫(yī)認為,,肝腎同源,腎屬水,,肝屬木,,正常生理情況下,肝腎之陰息息相通,,相互制約,,協(xié)調(diào)人體陰陽的平衡。若腎陰不足,,相火過旺,,一方面虛火上炎灼肺,引起肺熱血熱,;另一方面腎陰不足,,“水不涵木”,可導(dǎo)致肝陰不足,,肝經(jīng)郁熱,。 【處方來源】 廣東省中醫(yī)院范瑞強主任醫(yī)師經(jīng)驗方。 2.消痤湯 【組方】 知母12g,,黃柏12g,,女貞子20g,墨旱蓮20g,,地黃12g,,魚腥草30g,連翹15g,,丹參15g,,生山楂15g,甘草6g,。 【方解】 知母,、黃柏、女貞子,、墨旱蓮滋陰瀉火解毒,;魚腥草,、連翹清肺解毒;地黃,、丹參,、生山楂涼血化瘀清熱;甘草解毒清熱,,調(diào)和諸藥,。 【功效主治】 滋陰瀉火,清肺涼血解毒,。主治痤瘡,。 【制法用法】 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10天為1個療程。 【處方來源】 陳會芳.消痤湯治療痤瘡36例臨床觀察.咸寧學(xué)院學(xué)報:醫(yī)學(xué)版,,2009,,23(5):390. 3.涼血消痤飲 【組方】 金銀花20g,蒲公英20g,,黃芩,、黃柏、梔子,、知母各9g,,地黃、丹參,、陳皮,、紫草各15g,白芷9g,,牡丹皮15g,,蒼術(shù)9g,甘草9g,。 【方解】 金銀花,、黃芩,、丹參清熱解毒,、清熱燥濕、活血,,為君藥,;蒲公英、黃柏,、梔子清熱解毒,,紫草、地黃、牡丹皮涼血活血,,共為臣藥,;陳皮、白芷,、蒼術(shù)健脾和胃,、燥濕祛脂,知母瀉火滋陰,,共為佐藥,;甘草解毒,調(diào)和諸藥,,為使藥,。 【功效主治】 清熱解毒,清熱燥濕,,涼血活血,。主治痤瘡。 【制法用法】 水煎服,,每日1劑,。水煎2遍,濾液混合約500ml,,每次250ml,,早晚分服。1個月為1個療程,。 【處方來源】 馬靜霖,,辛琳琳,高敏虹.涼血消痤飲治療尋常痤瘡療效觀察及作用機制初探.泰山醫(yī)學(xué)院學(xué)報,,2009,,30(5):343-346. 4.三花三皮湯 【組方】 金銀花、槐花各15~30g,,野菊花15g,,桑白皮15g,地骨皮15g,,粉牡丹皮15g,,地黃15g,赤芍15g,,丹參15g,,甘草6g。 【方解】 金銀花,、野菊花,、槐花為君藥,,三花甘寒入肺、胃,、肝經(jīng),,質(zhì)輕易升浮,清熱解毒,,涼血消腫,。桑白皮、地骨皮,、粉牡丹皮為臣藥,,入肺、肝,、腎三經(jīng),,清肺涼血散風(fēng)。地骨皮退虛熱,、瀉虛火,,現(xiàn)代研究證明其有抗過敏作用,配桑白皮散表之風(fēng)熱,,瀉肺經(jīng)積熱,。地黃、赤芍,、丹參入心,、肺、肝經(jīng),,為佐藥,,有滋陰降火、活血祛瘀的作用,。甘草調(diào)和諸藥,。 【功效主治】 清肺散風(fēng),涼血解毒,,消腫退斑,。主治痤瘡。 【制法用法】 每日1劑,,水煎服,,14天為1個療程。 【處方來源】 時水治,,袁兆莊,,莊國康.三花三皮湯配合中藥面膜治療痤瘡100例.北京中醫(yī),2000,,19(1):37-38. 5.涼血清肺飲 【組方】 地黃15g,,玄參12g,石斛12g,,生石膏30g,,寒水石12g,白花蛇舌草30g,,桑白皮12g,,黃芩9g,生山楂15g,,虎杖15g,,生甘草3g。 【功效主治】 養(yǎng)陰清熱,,涼血解毒,。主治脂溢性皮炎、痤瘡,、酒渣鼻,。 【加減】 皮疹糜爛及伴油膩性脫屑者,加茵陳15g,、生薏苡仁15g,;鼻翼潮紅者,加制大黃9g,、苦參(片)15g,;皮損呈結(jié)節(jié)囊腫者,加益母草15g,、莪術(shù)12g,,以活血化瘀;大便干結(jié)者,,加瓜蔞12g,、枳殼9g。 【制法用法】 先將上藥用水浸泡30min,,再煎煮30min,,每劑煎2次,將2次煎出的藥液混合,。每日1劑,,分2次服,2周為1個療程,,根據(jù)病情可以連續(xù)用3~4個療程,。 【處方來源】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xué)龍華醫(yī)院顧伯華老中醫(yī)經(jīng)驗方。 6.桃核承氣湯加味 【組方】 桃核12g,,大黃6g,,桂枝6g,,炙甘草6g,芒硝3g,,蟬蛻10g,,金銀花10g,麻黃6g,,連翹10g,,白花蛇舌草15g,丹參12g,。 【功效主治】 攻下瘀熱,。主治痤瘡、脂溢性皮炎,、毛囊炎,,伴便秘者。 【制法用法】 每日1劑,,日服2次,,早晚分服。 【處方來源】 編著者經(jīng)驗方,。
7.痤瘡湯 【組方】 蒲公英60g,,大青葉60g,連翹20g,,天花粉20g,,烏梢蛇12g,生薏苡仁30g,,桑枝15g,。 【方解】 蒲公英、大青葉清熱解毒,,連翹發(fā)散表面邪氣,,天花粉涼血養(yǎng)陰,烏梢蛇祛風(fēng)除濕,,生薏苡仁利濕排膿,,桑枝引經(jīng)走上。 【功效主治】 清熱解毒除濕,。痤瘡,。 【加減】 女性患者發(fā)病與月經(jīng)有關(guān),加四逆散,;男性體格壯實者,,蒲公英、蓼大青葉可加至100g;血熱者,,加地黃,、牡丹皮;濕重者,,加土茯苓,。 【制法用法】 每日1劑,,日服2次,,早晚分服。 【處方來源】 樊正倫教授經(jīng)驗方,。 8.調(diào)經(jīng)消痤方 【組方】 仙茅,、淫羊藿、黃柏,、益母草,、當歸、牛膝各10g,,金銀花,、白花蛇舌草各12g。 【功效主治】 調(diào)理沖任,。主治女性月經(jīng)前痤瘡,。 【制法用法】 每日1劑,日服2次,,早晚分服,。 【處方來源】 驗方。 9.祛瘀消痤方 【組方】 桃仁,、紅花,、赤芍、蒲公英,、丹參,、虎杖、蟬蛻各10g,。 【功效主治】 活血散瘀,。主治聚集性痤瘡、愈后色素沉著或瘢痕者,。 【制法用法】 每日1劑,,日服2次,早晚分服,。 【處方來源】 驗方,。 10.十味消痘飲 【組方】 麻黃6g,蒼耳子6g,,豨薟草6g,,野菊花20g,,紫花地丁20g,七葉一枝花10g,,丹參6g,,薏苡仁30g,制附子6g,,敗醬草15g,。 【功效主治】 利濕、解毒,、消腫,。主治痤瘡。 【制法用法】 水煎服,,每日1劑,。 【處方來源】 編著者經(jīng)驗方。 11.三黃附子消痤湯 【組方】 黃芩15g,,黃連6g,,黃柏15g,制附子10g,,龜板30g,,生薏苡仁30g,甘草10g,。 【功效主治】 溫腎,、潛陽、解毒,、消腫,。主治痤瘡,屬于上熱下寒者,。臨床見面部痤瘡有膿點,,或面紅口干、口瘡,,但手足涼,,舌淡苔白。 【制法用法】 水煎服,,每日1劑,。 【處方來源】 經(jīng)驗方。 (二)外治處方 1.復(fù)方珍珠粉散 【組方】 大黃,、白芷,、白及各等量,蒸餾水、醋各適量,。 【功效主治】 活血解毒,。主治痤瘡。 【制法用法】 烘干研成細末,,加等量珍珠層粉裝袋備用,。治療方法:溫水洗臉除去表面灰塵和過多油脂。痤瘡針挑去粉刺,、膿皰等膿液,、脂栓,再用75%乙醇棉球消毒,,然后取蒸餾水加少許醋將30~60g“復(fù)方珍珠粉”調(diào)成糊狀,,均勻涂于患處45~60min后除去,,并用溫水洗凈,,睡前1次,15天為1個療程,。 【處方來源】 黃清平.中藥內(nèi)服外敷治療尋常痤瘡136例臨床觀察.江蘇中醫(yī)藥,,2004,25(5):33-34. 2.中藥消痤霜 【組方】 白鮮皮,、苦參,、白芷、地膚子,、滑石粉各1000g,,青黛400g,香霜適量,。 【功效主治】 清熱燥濕,,解毒止癢。主治痤瘡,。 【制法用法】 上述藥中除滑石粉,、青黛粉外,共磨成細粉,,再與滑石粉,、青黛粉混勻,進行高壓消毒后,,取上述藥粉與香霜按比例調(diào)勻即成藥霜,,用時每天中午、晚間清洗面部皮膚后,,均勻地涂搽于皮損處,,厚約1mm,分別于午后及次日早晨洗去。 【處方來源】 馬建國,,張向峰,,馬龍,等.中藥消痤霜外治面部尋常痤瘡116例療效觀.中國中醫(yī)藥現(xiàn)代遠程教育,,2007,,5(8):21-22. 3.青敷膏 【組方】 大黃、姜黃,、黃柏各250g,,白及180g,白芷,、赤芍,、天花粉、青黛,、甘草各120g,,飴糖適量。 【功效主治】 清熱燥濕,,解毒止癢,。主治痤瘡。 【制法用法】 共研細末,,用飴糖調(diào)成糊狀,,將藥膏夾入薄綿紙中,敷于病變部位,,每晚敷之,,晨揭除。 【處方來源】 陳力.中藥青敷膏外用治療痤瘡121例.陜西中醫(yī),,2003,,24(9):828-829. 4.消痤湯外洗 【組方】 知母12g,黃柏12g,,女貞子20g,,墨旱蓮20g,地黃12g,,魚腥草30g,,連翹15g,丹參15g,,生山楂15g,,甘草6g。 【方解】 知母,、黃柏,、女貞子,、墨旱蓮滋陰瀉火解毒;魚腥草,、連翹清肺解毒,;地黃、丹參,、生山楂涼血化瘀清熱,;甘草解毒清熱,調(diào)和諸藥,。 【功效主治】 滋陰瀉火,,清肺涼血解毒。主治痤瘡,。 【制法用法】 加水2000ml,,煮沸后熏蒸患處,待適溫后熱敷,,外洗患處,,每日1次。 【處方來源】 陳會芳.消痤湯治療痤瘡36例臨床觀察.咸寧學(xué)院學(xué)報:醫(yī)學(xué)版,,2009,,23(5):390. 5.外用調(diào)理方 【組成】 檸檬汁1份,酸牛奶2份,。 【制法用法】 混勻,涂搽臉上,,20min后洗去,。 【說明】 能消退痤瘡愈合后遺留的色素斑。 6.囊腫外敷消 【組方】 烏梅,、五倍子,、丹參各等量,醋適量,。 【功效主治】 軟堅消結(jié),。主治囊腫型痤瘡。 【制法用法】 烏梅,、五倍子,、丹參打粉,用醋調(diào)成糊,,晚上外敷患處,。 【處方來源】 經(jīng)驗方。 (三)針灸處方 1.腹針配合火針 【取穴】 ①腹針取穴:中脘,、下脘,、關(guān)元,、氣海、滑肉門,、外陵,、大橫。 ②火針:痤瘡皮損部位,。 【操作】 ①腹針操作:按腹針療法要求精確選取穴位,,針刺穴位按照由上至下、由里至外的順序,,其中中脘,、下脘、關(guān)元,、氣海,、大橫中刺,滑肉門,、外陵淺刺,。腹針治療隔日1次,每次留針30min,,12次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②火針操作:選取痤瘡皮損部位,。暴露面部皮損部位,,以痤瘡中心部位為進針點,常規(guī)消毒后,,將華佗牌無菌針灸針(0.35mm×25mm)在乙醇燈上燒紅至發(fā)白,,垂直快速點刺皮損,每次選取3~6個部位,,每個皮損點刺1~3次為宜,,深度盡量控制在3mm以內(nèi)。 火針點刺后稍加擠壓,,將痤瘡中的分泌物,、膿栓、膿血清除干凈為止,?;疳樦委煾羧?次,12次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治療過程中盡量避免同一個暗瘡多次火針點刺。 【主治】 痤瘡,。 【總結(jié)】 腹針和火針配合治療,,通過腹針遠端取穴調(diào)理失衡臟腑,,配合局部火針治療消癰散結(jié)、行氣活血,。腹針取穴為腹部循行經(jīng)絡(luò)任脈,、脾經(jīng)、胃經(jīng),、腎經(jīng)穴位,,其中中脘、下脘,、關(guān)元,、氣海四穴相配稱為“引氣歸原”,起到通調(diào)臟腑,、補益正氣之功,; 滑肉門、外陵相配稱為“腹四關(guān)”,,有理氣活血通絡(luò)的作用,;大橫為脾經(jīng)穴位,有健脾行氣,、祛濕導(dǎo)滯的功效,。因此腹針諸穴配合有調(diào)理臟腑、益氣扶正,、行氣導(dǎo)滯的作用,。火針集毫針,、艾灸之功效于一身,,火針點刺局部,一則予邪以出路,,邪去則正安;二則通行氣血,,氣血和則百病不生,。 【處方來源】 米建平,余焯燊,,張紫君,,等.腹針配合火針治療痤瘡臨床觀察.上海針灸雜志,2009,,2:85-87. 2.耳針 【取穴】 雙側(cè)耳部肺穴為主穴,,配以神門、交感,、內(nèi)分泌,、皮質(zhì)下,。 【操作】 穴在耳穴埋王不留行,外用膠布固定,,每日按摩以上穴位3次,,每次約10min。 【主治】 痤瘡,。 【處方來源】 驗方,。 3.毫針方一 【取穴】 大椎、脾俞,、足三里,、合谷、三陰交等,。 【操作】 平補平瀉法,,針刺得氣后留針30min,每天1次,,7次為1個療程,。 【主治】 痤瘡。 【處方來源】 驗方,。 4.毫針方二 【取穴】 主穴:肺俞,、肝俞、胃俞,、大椎,。 配穴:肺經(jīng)風(fēng)熱者,加曲池,、大腸俞,、合谷,脾胃濕熱者,,加內(nèi)庭,、陰陵泉;氣血瘀滯者,,加血海,、膈俞。 【操作】 常規(guī)消毒肺俞,、肝俞,、胃俞、膈俞,、大腸俞,、大椎后用一次性采血針點刺出血,然后用閃火法拔罐,,留罐5~10min,,出血量為1~2ml,。隨癥配穴施以針刺捻轉(zhuǎn)瀉法,留針15~30min,,隔日治療1次,,10次為1個療程。 【處方來源】 驗方,。 5.自血療法 【取穴】 足三里,。 【操作】 抽取患者自身血3ml,立即注入足三里,。6天1次,,4次為1個療程。 【主治】 結(jié)節(jié)型,、囊腫型痤瘡,。 【處方來源】 魏玲.耳穴放血加自血療法治療結(jié)節(jié)、囊腫性痤瘡.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1991,,11(9):852. 6.刺絡(luò)拔罐 【取穴】 大椎。 【操作】 用三棱針在大椎處針刺放血,,自然流2~3滴后,,拔罐出血2~4ml,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處方來源】 馬榮.大椎刺血拔罐治療痤瘡102例.中國針灸,1994,,14(5):40. 7.耳穴貼壓方 【取穴】 主穴:內(nèi)分泌,、肺、交感,、面頰,。配穴:胃、腸,、神門,、內(nèi)生殖器。 【操作】 主穴全取,,配穴隨癥選1~2個。用酒精棉球在耳郭部脫脂,,用0.5cm×0.5cm大小的膠布將王不留行固定于穴位處,。一次選一側(cè),3天換另一側(cè),。囑患者每日按壓2次,,每次按壓3~5min,。2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3天,。 【處方來源】 驗方,。 二、調(diào)理方 1.杷葉石膏粥 【組成】 枇杷葉9g,,菊花6g,,生石膏15g,米60g,。 【制法用法】 上述三種藥物共入布袋,,加適量水,煎取藥液,,去渣后與米同煮成稀粥,,每日1劑,分數(shù)次服食,。 【說明】 常服有清胃瀉肺解毒之效,,對防治痤瘡有一定的作用。 2.荷葉冬瓜湯 【組成】 鮮嫩荷葉1張,,鮮冬瓜500g,,食鹽少許。 【制法用法】 將鮮嫩荷葉切碎,,鮮冬瓜切片,,加水1000ml煮湯,湯成加少許食鹽,。吃荷葉,、冬瓜,喝湯,,每日2次,。 【說明】 具有清熱解暑、潤肺生津之效,,主治痤瘡初起,。 3.蜜花石膏湯 【組成】 金銀花、生槐花,、玫瑰花,、月季花各10g,生石膏30g,,蜂蜜少許,。 【制法用法】 前5味煎湯,加少許蜂蜜飲用。 【說明】 能清熱祛濕解毒,,對常見的青少年尋常型痤瘡有效,。 4.綠豆百合湯 【組成】 綠豆、百合各150g,,冰糖少許,。 【制法用法】 前2味加水2000ml,煮開后加入少許冰糖,,煮湯服食之,,每日2次,每次1小碗,。 【說明】 有清肺解熱除濕之功,,對丘疹性痤瘡有良效。 5.絲瓜湯 【組成】 馬齒莧,、魚腥草各30g,,絲瓜200g(不去皮)。 【制法用法】 洗凈,,煎湯服食,。 【說明】 有瀉熱除濕、解毒消腫之功,,對膿液多的結(jié)節(jié)型和囊腫型痤瘡有顯效,。 6.蘇木桃仁粥 【組成】 益母草30g,蘇木15g,,桃仁10g,,黑豆160g,粳米250g,,紅糖適量,。 【制法用法】 用水煎煮前3味30min,棄渣取藥液,,再將黑豆160g加入藥液和水,,煮至八成熟,放入粳米250g煮成稀粥,,加紅糖調(diào)勻稍煮1~2沸即可食用,,早晚餐各食一小碗。 【說明】 能活血消腫解毒,,可用于囊腫型,、結(jié)節(jié)型痤瘡。 7.綠豆薏苡仁山楂湯 【組成】 綠豆,、薏苡仁各25g,,山楂10g。 【制法用法】 洗凈,加清水500g,,泡30min后煮開,沸幾分鐘后即?;?,不要揭蓋,悶15min即可,,當茶飲,。每天3~5次,適用于油性皮膚的痤瘡患者,。 8.海帶綠豆湯 【組成】 海帶,、綠豆各15g,甜杏仁9g,,玫瑰花6g,,紅糖適量。 【制法用法】 將玫瑰花用布包好,,與各藥同煮后,,去玫瑰花,加紅糖食用,。每日1劑,,連用30日。 9.薏苡仁海帶雙仁粥 【組成】 薏苡仁,、枸杞子,、桃仁各15g,海帶,、甜杏仁各10g,,綠豆20g,粳米80g,。 【制法用法】 將桃仁,、甜杏仁用紗布包扎好,水煎取液,,加入綠豆,、薏苡仁、海帶,、枸杞子,、粳米一同煮粥。每日2次,。 【說明】 具有清熱解毒,、清火消炎、活血化瘀、養(yǎng)陰潤膚之功效,。 10.枸杞消炎粥 【組成】 枸杞子30g,,白鴿肉、粳米各100g,,細鹽,、味精、香油各適量,。 【制法用法】 洗凈白鴿肉,,剁成肉泥;洗凈枸杞子和粳米,,放入沙鍋中,,加鴿肉泥及適量水,文火煨粥,,粥成時加入細鹽,、味精、香油,,拌 勻,。每日1劑,分2次食用,,5~8劑為1個療程,。 【說明】 具有脫毒排邪、養(yǎng)陰潤膚之功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