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作為中國明清王朝的都城,,直到今天依舊保護著較多的壇廟建筑歷史文物,,沉淀著皇家祭祀文化,在京城仍有“九壇八廟一口鐘”的說法,。 八廟包括:太廟,、奉先殿、傳心殿,、壽皇殿,、雍和宮、堂子,、歷代帝王廟,、孔廟,。 北京歷代帝王廟是我國現(xiàn)存唯一集中祭祀三皇五帝,、歷代帝王和文臣武將的皇家廟宇,。 歷代帝王廟 位于北京市西城區(qū)阜成門內(nèi)大街131號,始建于明嘉靖十年(1531年),,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代帝王廟, 游人不多,,看似不顯山不露水,,論政治地位,他與皇帝的家廟太廟及祭祀孔子的孔廟相齊,,合稱明清北京三大皇家廟宇,。 歷代帝王廟建筑格局平面圖 廟門:黑琉璃簡瓦綠剪邊單檐歇山頂調(diào)大脊,面闊三間,。(正面) 大門兩側(cè)各開掖門一間,。(廟門背面) 廟門前左右有下馬石碑各一座,碑銘用六種文字鐫刻“官員人等至此下馬”,。 “文革“中碑身被砸碎,,埋于地下,1999年10月,,挖出后經(jīng)粘結(jié)立于原碑座上,。 影璧:在帝王廟廟門對面路南,東西長32.4米,,厚1.35米,,高約5.4米。 綠琉璃筒瓦硬山頂調(diào)大脊,,壁心及岔角均有琉璃花飾,。 影壁背面壁心 影壁正面壁心 影壁盆角 鐘樓:在東掖門內(nèi)通道東側(cè)。 鐘樓內(nèi)原懸銅鐘已無存,。 景德門:在廟門正北,,黑琉璃筒瓦綠剪邊歇山頂調(diào)大脊,面闊五間,。 臺基周邊環(huán)繞白玉石護欄,,前后三出陛。 門兩旁卡子墻上各辟門一座通向后院,。 景德門丹碧石 正殿:稱景德崇圣殿,,重檐廡殿頂,四面坡,,雙重檐,,面闊9間,。殿內(nèi)供奉自三皇五帝起歷代帝王188位(原狀陳列)。 殿內(nèi)進深5間,,殿柱60根,,皆金絲楠木。 雍正七年至十一年(1729年至1733年),,雍正帝對廟宇進行大規(guī)模修繕,。今景德崇圣殿內(nèi)707塊天花板上的金坐龍彩畫,即那次大修的遺留,。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帝將原來按廟制覆蓋的黑色琉璃瓦頂和綠色瓦邊,全部更換為皇帝使用的純黃色琉璃瓦,。 外檐彩畫改為最高等級的金龍和璽彩畫,。 景德崇圣殿處于布局的中心位置。該殿是重檐廡殿式建筑,,和故宮的太和殿是一個級別,。 乾隆把景德崇圣殿的規(guī)格提高到紫禁城的太和殿級。 正殿后面為祭器庫,。 景德崇圣殿兩側(cè)建有東西配殿(上圖為西配殿),。兩殿內(nèi)設(shè)《“功在社稷,德協(xié)股肱”——歷代帝王廟從祀功臣》展,。 配殿南設(shè)兩座燎爐(上圖是東燎爐)東配殿南邊有綠琉璃燎爐一座,。 西配殿南邊有磚燎爐一座。 雍正,、乾隆年間修繕了歷代帝王廟并親書5篇碑文,,建4座御碑亭,矗立在景德崇圣殿兩側(cè),。 大殿與御碑亭交相輝映,,闡述了祭典思想,彰顯了皇家氣派,。 正殿西方碑亭:內(nèi)立無字碑,,清雍正七年(1729年)建。 無字碑 東南方碑亭:清雍正七年(1729年)建,,內(nèi)立《御制歷代帝王廟碑》,。 雍正:《御制歷代帝王廟碑》拓片 (清)世宗雍正帝:《御制歷代帝王廟碑》 西南方碑亭: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添建,內(nèi)立高宗乾隆《御制重修歷代帝王廟碑》 乾隆《御制重修歷代帝王廟碑》拓片 正東碑亭:乾隆五十年(1785年)增建(原有碑無亭),。 正東亭內(nèi)碑 景德門前庭院兩側(cè),,圍墻外建東西兩院,院門東西對稱,。西院分割為南北三院,,中間以一條甬路隔開,,形成院中院。 清代后期,,在西院北東跨院設(shè)關(guān)帝廟,。 遂成“廟中廟”格局 獨祀關(guān)羽 西院北西跨院內(nèi)設(shè)遣官房和齋宿房。 南院設(shè)樂舞執(zhí)事房和典守房,。 東院為神庫,、神廚,、宰牲亭,、井亭。1977年重修了神廚和宰牲亭(上圖是神廚) 神廚內(nèi)常設(shè)《三皇五帝與百家姓》專題展覽 宰牲亭 井亭 今天的歷代帝王廟占地2萬余平方米,,建筑面積達6000平方米,。建筑群坐北朝南,以中軸線形成縱深排列,,共有各形制文物建筑26處,,整體布局規(guī)整莊嚴(yán),彰顯出皇家廟宇的尊貴和氣派,,承載著博大精深的文化內(nèi)涵,。 歷代帝王廟承載了中華統(tǒng)緒一脈相承的特殊意義,展示了中華文明5000多年從未中斷的歷史,,是中華民族“大一統(tǒng)”理念的生動體現(xiàn),。 歷代帝王廟在歷史上,為構(gòu)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發(fā)揮了積極作用,。 歷代帝王廟游覽路線 攝影 北 斗 編輯 北 斗 2022年11月3日 參考文獻: 1、歷代帝王廟介紹,; 2,、網(wǎng)絡(luò)有關(guān)文獻資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