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jié)衙署的演變與發(fā)展 衙署是舊時官吏辦理公務的處所,起源于春秋,,推廣于戰(zhàn)國,,定制于秦朝。有關(guān)衙署的記載最早可見于戰(zhàn)國《周禮注疏》:“以八法治官府,?!毖檬鹱畛醴Q為官府,漢代時,,太守,、校尉的衙署稱府,縣衙稱寺,,此見于《漢書·平帝紀》卷12:“罷安定,、呼池苑,以為安民縣,,起官寺市里,,募徙貧民,縣次給食,?!碧拼院蠓Q衙署、公署,、公廨,、衙門,。 而衙門又是由“牙門”演變而來。牙,,指牙旗,,旗桿上飾有象牙的大旗?!端问贰x衛(wèi)志六》載:“牙門旗,古者,,天子出,,建大牙。今制,,赤質(zhì),,錯采為神人象,中道前后各一門,,左右道五門,,蓋取周制'樹旗表門’、'天子五門'之制,?!碧熳映鲂兄畷r,立牙旗以表門,,以作儀仗之襯托,。唐代封演所著《封氏聞見錄》中有:“近俗尚武,是以通稱公府為公牙,,府門為牙門,。字稱訛變,轉(zhuǎn)而為衙也”的記載,。唐代尚武,,武官治所稱“牙門”,文官治所以帶武夫氣為榮,,其官府也開始稱為“牙門”,,且唐代史籍中“牙”與“衙”互用,“牙門”訛為“衙門”則為正常,。到了宋代,,“衙門”之稱普遍,且文武官府一律通用,,“牙門”之稱甚至不為人所知,。元明清時,官府以“衙門”之稱為定制,故后來不論是州,府、縣的治所一律稱為“衙門”(圖5-1-1),。 中國古代衙署有中央衙署與地方衙署之分,中國古代的封建統(tǒng)治是依靠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官吏來維系,這是我國古代政治制度使然,。自秦實行郡縣制以后,郡,、縣治所在的地方城市即成為朝廷派駐各地的政治、軍事統(tǒng)治中心,又往往是經(jīng)濟,、文化,、交通或手工業(yè)的地方中心。 為保證政權(quán)的有效運作,這些城市均設(shè)置有一套相關(guān)的機構(gòu)與設(shè)施,府縣衙署作為其中之一,相當于行政首腦機構(gòu),。隨著中國道教思想和民俗文化的發(fā)展,城隍廟逐級成為構(gòu)成城市體系的要素之一,在地方城市中占有一席之地,。城隍是神話中守護城池的神靈。唐代,奉祀城隍神的活動已經(jīng)較為盛行,地方城市中城隍廟的設(shè)置較為普遍,幾乎各府州縣都有,。宋代亦信仰城隍神,明代時達到了極盛,。明太祖朱元璋奪取天下后,下令各地大修城隍廟。 城隍廟在地方城市體系中一般和縣衙對稱設(shè)置,縣太爺管理陽間,城隍爺管理陰間,它護神佑民,主管冥籍,體現(xiàn)了“陰陽各司其職,人神共治”的思想,表達了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觀念(圖5-1-2),。 一,、漢代的衙署 西漢已有關(guān)于衙署的規(guī)定和等級區(qū)別的記載漢以前的衙署具體情況不詳。唐宋以后大體可考,。漢代官寺多建在附屬于大城的小城內(nèi),采取庭院式布局,其圍墻基本呈長方形,寺門一般對著大路,由《后漢書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卷27可知,漢代的衙署,門前有二桓表,如劉敦楨先生所說:“其縣寺前夾植桓表二,后世二桓之間架木為門曰桓門,宋避欽宗諱,改曰儀門,。門外有更衣所,又有建鼓一名植鼓,所以召集號令為開閉之時,官寺發(fā)詔書,及驛傳有軍書急變亦鳴之”(圖5-1-3)。 基于古人“圣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廷者,陽也,陽尚生長,”以及“衙門八字朝南開”的古謠,可以推知寺門應為南北方向,??h寺門旁常有“塾”,與圍墻相連,左右各有一間?!豆沤褡ⅰ肪砩陷d:“塾,門外之舍也,。臣來朝君,至門外當就舍更衣,熟詳所應對之事。塾之言熟也,行至門內(nèi)屏外,復應思惟,?!彼麻T之后為屏風,漢人稱之為“罘恩”,《古今注》曰:“罘恩,屏之遺象也?!范餮詮退家?。漢西京罘恩,合版為之,亦筑土為之每門闕殿舍前皆有焉。于今郡國廳前亦樹之,?!崩@過罘恩,就進入庭中,庭中最重要、最顯赫的建筑物就是正廳(堂),為縣令長正式聽事辦案之地,故又稱“聽事”或“廳事”,是官寺中的主要建筑,。 正堂兩側(cè)的廂房中多受理一般小事,。縣廷中供諸曹小吏處理各曹事務的辦公處所常視衙署大小而定,小者即在正廳兩廂,大者在主庭院側(cè)另建院落,??h廷中還有一個重要設(shè)施,就是獄?!逗鬂h書·孝安帝紀》卷5載:“皇太后幸洛陽寺及若盧獄,錄囚徒,?!睆埨^海考證出:獄應在縣廷之北,與漢代人北方主刑殺的思想觀念一致,。由此可知,漢代縣寺有“南衙北獄”的格局,。漢代縣長吏可以帶家屬去其所掌之縣,《后漢書·光武帝紀》卷1載:“皇考南頓君初為濟陽令,以建平元年十二月甲子夜生光武于縣舍?!庇纱丝梢?濟陽令可以帶家屬相隨,。《后漢書·吳延史盧趙列傳》卷64記述吳佑為膠東侯相時:“濟北戴宏父為縣丞,宏年十六,從在丞舍,。佑每行園,常聞諷誦之音,。”由此可知,縣寺主官有單獨的居住院落,院內(nèi)還有花園,作為官吏宴集,、待客及游觀之所。 與此相比,小吏不能帶家屬入住縣寺之內(nèi),所以他們只有集體宿舍“吏舍”可供居住,。吏舍常集中設(shè)置,并有“吏舍廁”隨之設(shè)置,見于《后漢書·黨錮列傳》卷67:“時宛陵大姓羊元群罷北???贓罪狼藉,郡舍溷軒有奇巧,乃載之以歸?!闭聭炎⒃弧颁丬?廁屋,。”縣廷還設(shè)有專門機構(gòu)管理居住在寺內(nèi)的諸多縣吏的生活,即:廚舍,見于《后漢書·劉玄劉盆子列傳》卷11,。光武于宜陽接受赤眉投降時,“帝令縣廚賜食,眾積困贛,十余萬人皆得飽飫,。” 漢代衙署的格局可見于長安的丞相府,該府四面辟門,門外建闕,主體建筑“百官朝會殿”的西部有王公百官更衣處,還附有官邸和車馬廄,、客館,、奴婢舍等建筑。由內(nèi)蒙古和林格爾漢墓壁畫中畫有多幅墓主生前擔任過官職的城市的官衙圖,可探知當時地方衙署的具體形象(圖5-1-4),。 護烏桓幕府分幕府堂院,、營舍和庖舍三個部分。幕府有南門,、東門,南門有門,、屋、塾和雙闕,。按照漢代官署制度,門內(nèi)有庭,過庭才是“堂”或“廳事”,庭為堂的前奏,又叫前庭或前院,。庭院東面有較為長闊的一排房屋,由《漢書·公孫弘傳》所載“于是起賓館,開東閣,以延賢人”可推知,這排房屋應當是賓館、東閣,。經(jīng)前庭進入正中堂院,即為寬闊的廣場和高大的堂屋,。堂后小屋,內(nèi)坐婦人,當為居室,又叫“寢或“內(nèi)”。堂之北,為四間廊廡,過其盡頭處的門亭北部又有一狹長院落,院后有長房一列,上書“庫'字,當為倉庫,。幕府堂院之后為一區(qū)用墻垣劃出的營舍,可能是幕府中管理軍務的機構(gòu)所在,。在北營舍中,有“營曹”(管理軍營事務的官吏治事之處)和“司馬舍”(校尉下的屬官治事之處),司馬舍之北為倉房,為營舍儲存糧秣之用,。幕府衙門的西南隅,緊靠幕府南門,為一區(qū)四合房舍,應是幕府的庖舍。庖舍東面有廊廡五間,門一間;北面廊廡分作兩大間;西面廊廡之外有廊屋三間,內(nèi)有牛,、馬,當為牛馬棚,旁為馬卒,。庖舍院中有堂一間,內(nèi)坐有庖正指揮庖丁供膳者。 該建筑群對后世產(chǎn)生影響之處在于,其一,堂前設(shè)“前奏院”的作法延續(xù)至后世的宮殿,、衙署,、宅第中,依等第不同常設(shè)一至數(shù)重不等,除供使用外,兼示威儀。如:帝王宮殿前常作好幾重前奏院落;其二,該建筑群是迄今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前堂后內(nèi)”制度的形象資料,。與此相仿,封建帝王的宮廷為“前朝后寢”,官吏,、士大夫的府第為“前堂后寢(或內(nèi))”(圖5-1-5、圖5-1-6),。 “和林格爾漢墓壁畫中的寧城縣圖中,寧縣寺(縣衙)屈居于圖中幕府衙門的東南角,面積不及幕府的十分之一,。”縣寺南面有一書有“寧縣寺門”的門亭,門內(nèi)僅有一座似書有“吏舍”字樣的單層無殿頂?shù)姆可?內(nèi)有二縣吏,??h衙門與幕府衙門在占地面積和建筑規(guī)模上均相差懸殊,這些體現(xiàn)了封建社會的建筑等級制度。 二,、唐代的衙署 唐代稱漢時的小城為子城,、牙城或衙城。節(jié)度使駐節(jié)的州府城衙城正門稱“鼓角樓”,設(shè)鼓角旌節(jié),下開兩個門洞,俗稱雙門,。府縣子城正門和無子城的衙署前正門稱“譙樓”或“譙門”,上設(shè)鼓和為城市報時的鐘,。唐代以后中央和地方衙署多在主庭院外圍建若干小院落,分幾路布置(圖5-1-7)。 唐長安尚書省中路主庭院內(nèi)建尚書令廳,稱“都堂”,。主庭院兩側(cè)建筑并列三路,以巷相隔,每路的前后各串連四個小院,共有24院,是尚書六曹的公廨,。 三、宋代的衙署 宋代府縣譙門前建名為“頒春”,、“宣詔”的二亭,是名義上的接詔布政場所,。衙署位于子城中心官邸附于署后。屬官公廨,、住所和軍營,、倉庫等布置于周圍。子城戰(zhàn)時可設(shè)防,又是軍事?lián)c,。宋代州府衙署也有因無子城而分散設(shè)立的,。南宋紹興三年(1133年)重建的平江府治是唐宋時期整個子城作為衙署的實例。子城有南,、西兩門,南門內(nèi)軸線上布置府署和府邸,。署由廊廡圍成庭院。庭北正中正廳稱“設(shè)廳”,以宴設(shè)將士得名,。設(shè)廳后面為丁字形小堂,。設(shè)廳,、廊廡、小堂為長官辦公之處,。小堂后工字形的宅堂和東齋,、西齋是府邸。邸北有池塘,、園圃,散列軒亭,并可北通城上的齊云樓,。唐宋時期州郡有供官吏宴會用的樓,稱“郡樓”,或建在官署中,或建在風景優(yōu)美的處所。齊云樓即屬郡樓性質(zhì),。府署前兩側(cè)整齊布列五個小院,是屬官廨署,。西部多是軍事機構(gòu),還有練兵的教場和制造軍器的作坊院落。平江子城和衙署重建于宋,、金交戰(zhàn)之際,還保留著兼作軍事?lián)c的特征,。 四、明代的衙署 元滅宋后,下令毀天下城墻,明代重建時,一般不再建子城,。洪武二年(1369年)定制,地方衙署集中建在一處,同署辦公,同門出入,以便互相監(jiān)督?,F(xiàn)存始建于明代的官署多在城市中心偏北,前臨街衢。明正統(tǒng)七年(1442年)在北京皇城千步廊側(cè)建的中央各部院衙署,布局基本一致,都是正堂為五間工字廳,兩側(cè)建若干院落,。以吏部為例,總平面呈矩形,分前后兩部。前部外門三間,門內(nèi)分三路,。中路是以面闊五間工字形正堂為中心的主庭院,前有三間的儀門,左右各有東西廡16間,正堂左右各有二小堂,。左右兩路各為六個院落,與中路以巷道相互間隔,是各職能司的公廨,后部為倉庫。廣盈倉,俗稱老倉,位于應縣金城鎮(zhèn)西關(guān)內(nèi),。坐北朝南,東西46.6米,南北18.15米,占地面積約846平方米(圖5-1-8),。 據(jù)明代《應州志》記載,為明應州知州黃彪創(chuàng)建,清代重修,是明、清及民國時期的應州官倉,可儲糧二千石?,F(xiàn)存為清代遺構(gòu),。糧倉建于高1米的磚砌臺基上,面寬十三間,進深四椽,前出廊,硬山頂,筒板瓦覆蓋。頂部上設(shè)通風天窗4孔,地下置南北向通風孔道,。明代以后,地方府縣衙署內(nèi)常建土地祠,、酂侯祠、馬王廟等(圖5-1-9,、圖5-1-10),。 五、清代的衙署 據(jù)清康熙年間官僚王士禎記載,京城“六部,、都察院公署,吏,、戶、禮在禁城之東,兵部,、刑部,、工部在三部后街之東,皆沿明制,。惟三法司及兵部督侍郎公署與太常寺在禁城之西”。清北京城以皇宮為中心,官衙分布在宮城(“紫禁城”)南部的東,、西兩邊,形成宮室與官衙各成體系又相互照應的格局,。清代地方官衙是一個集大堂、內(nèi)宅,、六房等建筑于一體的復合建筑群體,在總體布局上,大堂和內(nèi)宅建于中軸線上,佐雜胥吏辦公的六房及倉房,、庫房、客房,、書房,、監(jiān)獄等則位于大堂兩旁的附屬軸線上。 通常,六房距大堂最近,位于儀門之后,大堂之前的東,、西兩側(cè),東為吏,、戶、禮三房,西為兵,、刑,、工三房,均沿軸線一線排開,分列于甬道兩側(cè),其余的庫房、倉房等建筑仍沿縱軸排開,位于距中軸線稍遠處,這種布局符合《大清會典》記載:“各省州縣與民最親,凡大小案件無不始終于州縣衙門,是以舊制,錢糧刑名等項分委承辦,設(shè)有六房,即附于公堂之左右,使經(jīng)制胥吏居處其中,?!钡胤焦傺脟栏褚勒沾酥?雖占地面積和形態(tài)有所差異,但總體格局卻一致(圖5-1-11~圖5-1-13)。 第二節(jié) 山西衙署建筑的組成與布局根據(jù)《清會典·工部》卷58載:“各省文武官皆設(shè)衙署,其制,治事之所為大堂,、二堂,外為大門,、儀門,大門之外為轅門(僅武官有之),宴息之所為內(nèi)室、為群室,吏攢辦事之所為科房,?!苯Y(jié)合山西地方衙署建筑的遺存現(xiàn)狀,在調(diào)査資料的基礎(chǔ)上,擬將山西地方衙署的組成分為五個功能分區(qū),即:旌表戒箴之所,治事之所,宴息之所,吏攢辦事之所、祭祀之所,。并對其空間布局逐一分析,分述如下,。 旌表戒箴之所 旌表,指封建統(tǒng)治者用立牌坊或掛匾額等方式表揚遵守封建禮教的人。戒,指禁止做,防備,。旌表戒箴之所大多位于衙署建筑群的前部,包括影壁,、牌坊、大門,、儀門,、監(jiān)獄、大門以外東西兩側(cè)的申明亭,、旌善亭等,。 (一)影壁 是建在衙署院落的大門外,與大門相對的屏蔽物,是按道教習俗修建的中國古代建筑所獨有的形式,主要增加建筑群的氣勢,同時也可以遮擋外人視線,避免一覽無余,又稱照壁、照墻,。照壁面北所繪圖案無一定的規(guī)定,但多為形如麒麟的貪婪之獸,乃龍之九子,四體生火,周圍是寶,但它生性貪婪,不知滿足,大張血口,妄圖吞日,結(jié)果利令智昏,葬身懸崖大海之中,。此畫意在警誡官員不要貪贓枉法(圖5-2-1)。 (二)牌坊 照壁對面即為牌坊,是官員每月初一,、十五在此宣講圣諭教化百姓的地方,故又稱“宣化坊”,。《詩經(jīng)·陳風·衡門》:“衡門之下,可以棲遲,?!薄昂忾T”是以兩根柱子架一根橫梁的結(jié)構(gòu)存在的,舊稱“衡門”也就是現(xiàn)在所說的牌坊,。由此可以推斷:牌坊至遲在《詩經(jīng)》產(chǎn)生的春秋中葉即已出現(xiàn),。牌坊又稱牌樓,但嚴格地說兩者仍有區(qū)別,。在單排立柱上加額枋,、斗栱等構(gòu)件而不加屋頂?shù)姆Q為牌坊,來源于古代常用來表彰人或事的“坊門”?!胺婚T”于北宋中期隨著里坊制的廢除而改用牌坊代替,。牌坊上施以屋頂便稱為牌樓,這種屋頂俗稱為“樓”,常用樓的數(shù)目表示牌樓的規(guī)模,如一間二柱三樓,三間四柱七樓,三間四柱九樓等。它們多建于宮苑寺觀,、陵墓,、祠堂,、衙署等大型建筑組群的入口處主要起著顯示尊貴身份,、組織門面空間,、豐富組群層次,、強調(diào)隆重氣氛等作用,現(xiàn)已成為互通的稱謂了。牌坊上可設(shè)匾,使其成為弘揚禮教,、歌功頌德旌表功名等的最隆重形式,。牌坊在具有紀念碑性質(zhì)的同時,往往含有標志性功能,它橫跨于大道上常常作為通往重要建筑物道路的標志性起點,可以收束視線,起到門和“對景框”的作用(圖5-2-2),。 (三)戒石坊 戒石坊跨甬道設(shè)于大堂與儀門之間,向南刻“公生明”三個大字,向北刻“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銘文16字?!肮鳌弊鳛楣賵鲶鹨?guī),意為公正方能明察事之本末,即所謂“公生明,偏生暗”(圖5-2-3、圖5-2-4),。 在公堂之前立圣諭戒石坊的做法,是宋太祖趙匡胤首倡的,。唐末宋初之間,為動蕩不已的五代十國時期,當時的后蜀皇帝孟昶為了勵官安民,在廣政四年(公元941年)親自撰寫了《戒喻辭》:“朕念赤子,旰食宵衣,言之今長,撫養(yǎng)惠綏;政存三異,道在七絲,驅(qū)雞為理,留犢為規(guī);寬猛得所,風俗可移,無令侵削,無使瘡痍;下民易虐,仁天難欺,賦興是切,軍國是資;騰之爵賞,固不逾時,爾俸爾祿,民膏民脂;為民父母,莫不仁慈,勉爾為戒,體朕深思?!?/p> 后來,宋太祖吸取了后蜀及同期其他各國政治腐敗,、不戰(zhàn)而敗的教訓,便提取《戒喻辭》中的四句,即“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作為戒石銘的“規(guī)定內(nèi)容”來曉諭百官,昭示天下。 至南宋紹興二年(1132年),宋高祖將這一祖訓頒于各州府縣刻于大堂前,并稱之為“戒石亭”,。清時,因嫌出入不便,將“戒石亭”改為牌坊,稱為“戒石坊”。堂前的戒石坊使堂中的地方官抬頭可見,起到勸誡縣令以民為本,秉公辦事的作用,。從建筑學角度來看,戒石坊建設(shè)于主體建筑之前,起到襯托主體建筑的作用(圖5-2-5、圖5-2-6),。 (四)大門 節(jié)度使駐節(jié)的州府城衙城正門稱“鼓角樓”,下設(shè)兩個門洞,俗稱雙門。府縣子城正門和無子城的衙署前正門稱譙樓或譙門,上設(shè)鼓,兼為城市報時建筑,。還有一類縣衙大門,俗稱八字門,平面呈八字形,俗語“衙門八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中所說的門即為這類大門,又稱頭門,。一般門前兩側(cè)都置有石獅,。大門東邊是擊鼓鳴冤的地方,有人告狀或有緊急案情時才擊鼓,知縣聞聲升堂。如果無緣無故擊鼓,就要懲罰擊鼓人(圖5-2-7),。 (五)儀門 是縣衙的第一道禮儀之門,通常是關(guān)著的,只有在新官上任,、重大慶典,、迎接重要官員時才打開,同時燃放禮炮以表示隆重,。“儀”有禮節(jié),、法度之意,?!秶Z·周語下》載:“所以宣布哲人之令德,示民軌儀也,?!泵髑鍟r官署中設(shè)儀門,即取“有儀可象”之意,。據(jù)《明會典·官員禮》記載:“凡新官到任之日,至儀門下馬,?!眱x門,取“有儀可象”之義,表示以適宜的行為為民表率。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登基時,出于避諱,一度將儀門改稱宣門,。儀門兩側(cè)設(shè)便門,因為古人講究東為上,所以東門又稱為“生門”,、“人門”、“喜門”,通常大開,供平時車馬,、行人出入;西門又稱“死門”、“鬼門”,通常關(guān)著,只有提審犯人和押解死囚犯時才打開,。大門至儀門形成衙署的第一進院落(圖5-2-8~圖5-2-10),。 (六)監(jiān)獄 在大堂西南儀門之外,故俗稱“南監(jiān)”,內(nèi)有普牢、死牢,、女牢和獄神廟等建筑。因西南屬于坤地,風水學認為該處為骯臟之地,所以該方位在州縣衙署多為牢獄,。洪洞明代監(jiān)獄位于洪洞縣城古槐南路政府大樓西側(cè),原為洪洞縣衙組成部分,俗稱蘇三監(jiān)獄,相傳明代京城名妓蘇三曾在此監(jiān)禁。據(jù)新修《洪洞縣志》記載,創(chuàng)建于明洪武二年(1370年),清康熙三十四年(1696年)地震坍塌后重建,“文革時期”又被毀,1984年修復,。整體院落坐東朝西,占地面積660平方米。大門楣書“明代監(jiān)獄”,。監(jiān)獄位于院南,雙門雙墻,圍墻高筑,兩側(cè)有普通牢房兩排共10間,東側(cè)小院為死囚牢,東,、西,、北各一棟,普通牢房與死囚牢之間設(shè)虎門牢(陛犴牢),虎門牢南側(cè)為禁房,禁房西側(cè)墻壁嵌一微型獄神廟,下有一死囚洞。以上建筑均為磚砌,。死囚牢院內(nèi)有囚犯使用的水井1眼,洗衣槽1個。1985年被洪洞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圖5-2-11、圖5-2-12),。 (七)彰癉亭和申明亭 于衙門的東西兩側(cè)對稱設(shè)置?!罢冒D(dān)”,語出《尚書畢命》“彰善癉惡”,意思是表彰善的,憎恨惡的,以示勸懲。彰癉亭是宣講圣諭,、鄉(xiāng)規(guī)民約,彰善癉惡之所,。“申明”即陳述,、說明之意。明初,申明亭是張貼衙門中官員劣跡的地方,。清代,這里是代書的活動場所,。代書是為人代寫呈狀的人。《大清律例·訴訟》中規(guī)定:“內(nèi)外刑名衙門,務擇里民中之誠實識字者,考取代書,。凡有呈狀,皆令其照本人情詞據(jù)實謄寫,。呈后登記代書姓名,該衙驗明方許收受,無代書姓名,即嚴行查究……?!币虼舜鷷枪俜脚鷾?并經(jīng)刑房書吏考試而錄用的非官方人員,又稱作“官代書”。 二,、治事之所 治事之所指的是縣官的辦公處所,包括大堂,、二堂,。“堂”之稱謂早在周代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疤谩北緛淼囊馑际侵概_基,因為立于高大的臺基之上的必定是與之相稱的高大的建筑物,于是“堂”就成為高大的建筑物的別稱了。自漢代以后,衙署和宅第等的主體建筑一般稱為“堂”,以至于建筑物中的主要公共空間也稱作“堂”,如:大堂,、廳堂等,。“堂”一般均為南北朝向,位于中心線上,。作為單體建筑的堂,其形制分為臺階,、屋身、屋頂三個基本部分,具有中國古代建筑最明顯的外觀特征,。封建等級制度對堂的形式、構(gòu)造有所規(guī)定,在臺階做法上,堂只有階,沒有陛,。在屋頂形式上,唐代時規(guī)定堂只能用歇山頂或懸山頂,。宋代以后,官署,、住宅等只能用懸山或硬山屋頂。 在結(jié)構(gòu)方式上,宋《營造法式》中規(guī)定堂是用柱梁等構(gòu)件組成一榀榀橫向梁架,再用檁枋等構(gòu)件將各榀梁架聯(lián)結(jié)而成。寧武府署位于寧武縣城的頭百戶街,坐北朝南,東西18米,南北62米,占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沿中軸線自南向北建有大堂,、宅門、二堂,、內(nèi)署等建筑。大堂面寬20米,進深13米,硬山頂,前后門相通,前后窗相對,現(xiàn)存已改造為民國年間的會議廳;宅門寬20米,硬山頂,拱券門洞;二堂,、內(nèi)署現(xiàn)在被改造為民居,。根據(jù)《寧武縣志》記載:“1725年(雍正三年)設(shè)寧武府,下屬寧武縣,府署和縣衙均設(shè)于寧武縣城內(nèi)”。另據(jù)《寧武府志注》府署圖,中軸線上的建筑依次為大門,、儀門,、大堂,、宅門、二堂,、內(nèi)署。現(xiàn)存的建筑除儀門,、大門不存外,其余建筑保存較好(圖5-2-13-圖5-2-15)。 (一)大堂 即正堂,取名為“親民堂”,表示縣官是人民父母官,與人民相親相愛的意思,為整個衙署建筑群的核心,。大堂高大,、軒昂、莊重,代表著官衙的威嚴。大堂面向大院,兩邊為廂房,東面廂房是供禮師爺辦公的地方,西面廂房是供刑師爺辦公的地方,也屬武器庫,?!蛾栒吩?“夫衙署大堂為聽政之所,臨民之地,以大堂為主,宜正大光明,?!?/span> 大堂內(nèi)部正中為暖閣,是知縣發(fā)號施令的法堂,。暖閣內(nèi)設(shè)置公案、座椅,公案上擺放有令簽,、朱筆和驚堂木,令簽有黑色和紅色兩種顏色,黑色代表較輕的刑罰,紅色代表死刑。暖閣之上懸掛“明鏡高懸”、“正大光明”等匾額,。暖閣之后是屏風,上面繪制的圖案是象征清正廉明的“海水朝陽圖”,又叫“旭日東升”。暖閣前列有縣令儀仗,即桐棍,、皮槊,、肅靜牌和刑具,如水火棍、訊杖等,。知州,、知府的暖閣前列有肅靜牌和回避牌,而知縣的暖閣前僅列肅靜牌。大堂前有下跪石供原告和被告下跪,。清朝,知縣審案前,由差役將驚堂木,、朱筆、墨筆,、紅,、黑硯臺、筆架,、紅綠頭簽,、簽筒等用品擺放在公案上,將印盒、印墊放于印架上,磨好墨,然后堂役傳齊原告,、被告,、干證于班房,書吏將原告和被告姓名、性別,、年齡,、籍貫、事由填寫清楚,。刑房,、站堂衙役排衙,齊喊堂威,古堂鼓,知縣升堂入座。 堂訊開始,用朱筆點名,刑書唱名,皂隸傳喚,原告跪于東,被告跪于西,由書吏記錄口供,拒不認罪的,施笞,、杖等刑,審理畢,知縣點朱加印,批出判詞,案畢退堂,。明清兩代,知縣很講究大堂辦事,為的是“日與百姓相見”,以加強在百姓心目中的威望和影響力。有時對潑皮之流“坐大堂對眾杖之”,以懲一警百,教育民眾,。 渾源州衙大堂位于渾源縣永安鎮(zhèn)永安社區(qū)永安西街路北,。坐北朝南,東西長42.16米,南北寬11.05米,占地面積466平方米。創(chuàng)建于清順治年間,原牌匾上書“豈第”二字?,F(xiàn)存大堂為清代建筑,。面闊十一間,進深四椽,單檐硬山頂。正堂五間出抱廈,抱廈東側(cè)護風板上刻“禮堂”二字,。州衙大堂于1982年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圖5-2-16,、圖5-2-17),。 (二)二堂 是知縣處理一般民事案件、接待外地官員,、預審案件和大堂審案時退思之所,又叫“退思堂”或“思補堂”,。二堂內(nèi)正中的屏風繪有“松鶴延年圖”,公案上的令簽只有黑色的,表明此處所判的刑罰較輕。二堂以德治縣,大堂動刑罰,依法治縣,。二者相結(jié)合,為“德法并用,文武兼治”(圖5-2-18),。 三、宴息之所 “凡治必有公署,以崇陛辨其分也;必有官廨,以退食節(jié)其勞也,舉天下郡縣皆然,?!雹垩缦⒅櫭剂x是作為衙署的行政長官及其親屬生活起居的地方,位于二堂后面的內(nèi)宅門之內(nèi),包括位于中軸線上的三堂以及后花園、東西花廳等建筑,。由于同屬居住類建筑,這里將寅賓館亦歸入此類建筑,。 (一)三堂 是知縣接待上級官員,商議政務及起居的地方。有些案件事關(guān)機密,也在此審理,。三堂的建筑體量,、規(guī)格同二堂相似,但裝飾則較為華麗,體現(xiàn)了它作為知縣居所的特點,有較濃厚的生活氣息。大同府衙署坐北朝南,東西長20.1米,南北寬103.94米,占地面積2089平方米,。據(jù)《大同府志》載:“府署在城內(nèi)西北隅,明洪武九年(1376年)陳則創(chuàng)建,知府汪承爵增修,是一組規(guī)模較大的建筑群,清初順治五年(1648年),由于姜瓖兵變被毀,清初順治六年(1649年)知府胡燁鼎重建”,。自此重建后,歷任隨時補茸,規(guī)模仍然很大,衙署原為三進院布局,中軸線有大門、儀門,、正堂,、后堂。后堂左右為同知宅和通判宅,。前堂兩側(cè)為經(jīng)歷司,東西廂房為吏房,。儀門兩側(cè)有依仗庫。大門內(nèi)兩次有吏公廳,、土地廟,、銀庫等建筑,。府衙署現(xiàn)僅存二堂和后堂,。二堂面寬五間,進深四椽前出廊,硬山頂,后堂面寬五間,進深四椽,硬山頂。1981年2月24日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圖5-2-19~圖5-2-21),。 (二)花廳 衙署建筑中的花廳主要供知縣及其眷屬生活起居和會客之用,也可作為高級官員的密室,供密談之用,。花廳的位置多在三堂左右,。廳前庭院往往植花木,、疊石峰,構(gòu)成幽靜、恬淡的園林環(huán)境,。 (三)后花園 在三堂之后,經(jīng)過一個小巧的角門,方可進入,。內(nèi)有山水,、亭閣。雖然僅方寸之地,但往往別有洞天,與內(nèi)宅門以前的空間形成鮮明的對比,是知縣與其眷屬賞心悅目及縣官回避政事之處,。 (四)寅賓館 是明代縣衙安置上級官員,、差人住宿的公館。寅,尊敬之意,?!渡袝o逸》記:“嚴恭寅畏?!薄渡袝虻洹酚?“寅賓日出,。”寅賓館是作為招待尊貴客人和外地官員的處所(圖5-2-22~圖5-2-24),。 四,、吏攢辦事之所 吏攢辦事之所包括衙署最高行政長官的佐貳官的衙署、三班六房及屬官的辦事機構(gòu)等,是知府的下屬辦理公務和居住的地方(圖5-2-25~圖5-2-27),。 (一)佐貳官 其省級衙署稱為藩司,、臬司;府級衙署稱為同知宅、通判宅,縣級衙署稱為縣丞衙,、主簿衙,。它們在衙署中的位置是相對固定的,均在治事之所的兩側(cè)。 (二)三班 指快班,、壯班,、皂班??彀?也就是捕快,專管民,、刑案件,相當于現(xiàn)在的刑警隊;壯班,在當時管征納稅,相當于現(xiàn)在的稅務局;皂班,在升堂時站立在兩旁的衙役,專管打板子。 (三)六房 位于衙院大堂前的東西兩側(cè),亦稱“六曹房”,、“六科房”,。自北向南,按照以東為上、左文右武的方式排列,東三房是吏,、戶,、禮,西三房是兵、刑,、工,。東房由縣丞分管,西房由典史分管。六房之中各房的職能是:吏房,掌署內(nèi)人事,鄉(xiāng)紳丁憂,、起復等事,類似于現(xiàn)在的人事局;戶房,主管全縣征糧,、納稅、賑災,、戶口,、勸農(nóng)等事,類似于現(xiàn)在的糧食局;禮房,掌管教育,、慶典、禮儀,、祭祀以及知縣的信件,、帖子等事,類似于現(xiàn)在的教育局;兵房,主管全縣征集兵丁、馬匹,、訓練兵卒,兼管驛站;刑房,伽殺賊盜,、堂事筆錄,擬寫案牘、管理刑獄諸事;工房,掌蠶??椩?、工程營造、起蓋衙門等事,類似于現(xiàn)在的建設(shè)局;鋪長房,掌郵傳及迎送官員之事;承發(fā)房,應辦各種公文信札,皆由此房掛號,又分發(fā)各房轉(zhuǎn)辦;倉庫積儲糧食,庫房積儲財物,。其職權(quán)無一不是在知縣的主持監(jiān)督下,由各房辦理具體事務,。六房職權(quán)不同,利亦不等,民間有“戶富、吏貴,、刑威,、兵武、禮貧,、工賤”之說,。 五、祭祀之所 在衙署建筑中,往往設(shè)有象衙神廟,、蕭曹廟等一類的祭祀性建筑,。這些建筑在教育人們樹立忠孝人倫觀念的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維護封建宗法禮制的作用(圖5-2-28、圖5-2-29),。 (一)獄神廟 在我國古代地方衙門的監(jiān)獄里,除設(shè)有普牢死牢和女牢以外,都設(shè)有獄神廟,。每逢初一、十五或獄內(nèi)發(fā)生重大事情,甚至連犯人也都要到廟堂里去祭祀,、祈求獄神的保佑,。獄神就是監(jiān)獄的發(fā)明者一皋陶。皋陶是古代傳說中堯舜時代的刑官,他斷案公正,善辯是非曲直,賞罰嚴明,深受百姓的歡迎,加之他發(fā)明了“囚”,、“牢”,是我國最早的監(jiān)獄,。所以他就成了監(jiān)獄的祖始爺,不管哪一級的監(jiān)獄,都供奉著他的偶像,并在這里教化犯人改惡從善。 (二)衙神廟 又稱為“郯(tán)侯廟”或“郯陽侯祠”,所謂“蕭曹”,就是指漢代的兩位大臣蕭何和曹參,。蕭何是西漢名相,曾封鄖侯,。蕭何死后,曹參繼為相國,凡事無所變更。蕭何與曹參二人均政績卓著,世有“蕭規(guī)曹隨”之典故,后代官員多祀之,表明他們有以蕭何,、曹參為偶像,忠君愛民,照章辦事,恪盡職守當一個好官的愿望。鄖侯祠內(nèi)的主要建筑有三:蕭何廟,、獻亭,、風雅臺,。正面蕭何廟,南面風雅臺,獻亭居中。 風雅臺即戲臺,每逢重大節(jié)日,知縣都要調(diào)戲班來唱戲,中間的獻亭有兩項功能,一是祭祀蕭何廟時擺放供品,二是供知縣坐在上面看戲(圖5-2-30),。 (三)馬王廟 舊時,馬為運輸,、作戰(zhàn),、行旅等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勞動、軍事活動和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畜力,素有“馬通人性”之說。信仰中的馬王爺掌管牲畜的生死病疫,自古以來,邑人多有敬仰、供奉馬王者。馬王廟是祀祭馬王神的神廟,。馬王是道教神統(tǒng)中的“靈官馬元帥”,。 (四)土地祠 里面供奉的是土地爺,用來保護一方水土的平安,。明初,朱元璋規(guī)定地方官貪贓60兩以上者要砍頭示眾,并要剝皮于大堂,土地祠就是剝皮場所,所以,土地祠又稱“皮場廟”,。 第三節(jié) 山西衙署建筑實例分析 山西現(xiàn)存保護較好的衙署建筑有榆次縣衙、平遙縣衙,、霍州州署和絳州州署等,這些建筑格局完整,風貌保持良好,。其他如臨晉縣衙,、太平縣衙等,除個別建筑保存較好外,格局和風貌破壞嚴重(圖5-3-1)。在這些衙署建筑中,位于臨汾市的霍州州署大堂,、位于運城市的絳州州署大堂和臨晉縣衙,被列入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從建筑形制與空間布局來看,盡管受地理環(huán)境、地方民俗以及營造主持者的個人意志等因素的影響,規(guī)模大小不盡相同,但其形制和布局有相似之處,具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這些衙署建筑位置并不固定,如霍州州署與絳州州署均位于城內(nèi)顯著的高地,前者位于霍州城的東北部位,后者位居絳州城西北高崖之上,。榆次縣衙與平遙縣衙位于偏離于城市幾何中心的中央地帶,以表示與都城宮室的等級差異,前者在榆次城的中央稍偏西南部位,且地勢較高,后者建于平遙城的中央偏西南部位。在建筑朝向上,衙署建筑群均坐北朝南。由此可見,山西地方衙署在選址和朝向方面總的趨勢是勢高、居中,、向陽(圖5-3-2),。 在總體布局上,山西的衙署建筑群均采用軸線控制下的合院式布局方式,均于南面設(shè)門,門內(nèi)沿南北縱向分東、中,、西三路布控全局,以中路為主,布置衙署的主要建筑,如大堂,、二堂、內(nèi)宅等,。中路建筑除霍州州署的中軸線有偏移現(xiàn)象外,其他衙署的中路建筑均有恒定、貫通的中軸線,且以中軸線對稱布置,。 它們的主要構(gòu)成要素以及這些要素在衙署總體中的布局,也很有規(guī)律性,尤其體現(xiàn)在中路建筑中。這些衙署的中路建筑由南至北均有:照壁或牌樓(坊),、大門,、儀門,、戒石亭(坊)或堂前牌坊,、大堂,、二堂,、內(nèi)宅,。戒石亭(坊)或堂前牌坊位于大堂之前,其東、西兩側(cè)由北至南分別為吏房、戶房、禮房和兵房,、刑房,、工房,呈現(xiàn)出“東文西武”的布局特點,六房的布置即使由于官制的變化機構(gòu)有所增設(shè)也不打亂這種格局特征,。 歸納總結(jié)山西地方衙署建筑的形制與布局規(guī)律,主要體現(xiàn)在四個方面。其一是擇中而居,唯我獨尊;順應自然,因地制宜;其二是坐北朝南,軸線控制;院落組合,復道重門;其三是前堂后宅,宅園合一;前部開敞,后部幽靜;其四是左尊右卑,左文右武;中間對稱,兩邊靈活(圖5-3-3圖5-3-4)。下面擇其要逐一進行分析。 一,、絳州州署 (一)歷史沿革 新絳縣位于山西省西南部,運城市北端,臨汾盆地南緣,汾河下游。新絳縣舊稱絳州,自古翼輔汾晉,以晉國三城而馳名,歷代設(shè)州置郡,為河東要區(qū)而不衰,。絳州州署始建具體年月已不可考據(jù)民國《新絳縣志·卷八》載:“縣署即舊州署在城內(nèi)西北崖上,高敞宏壯,甲于列郡,創(chuàng)建不知所始,。大門三楹,寅賓館在大門內(nèi)東隅,。清康熙七年(1668年)知州劉顯第修,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知州張成德重修,。儀門三楹,門西有潛心堂碑,東有碧落碑,儀門外東隅有土地祠、富公祠,。大堂為帥正堂,明洪武九年知州顧登重繕,清乾隆十八年(1679年)秋因雨久半圮,知州張成德修,清光緒四年(1878年)知州陳世綸以工代賑重修,。靜觀樓一名望禾樓,在署后園,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知州李文潔建。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知州張成德因圮重修署舊有公樓,樓后有花萼堂,堂后有園池,池上有亭曰洄漣,軒曰香,承西南門曰虎豹,東南亭曰新,前舍曰槐,負渠曰望月,又東南有蒼塘,、風堤,、鰲豕、白濱,諸名盛唐刺史樊宗師有記,后久廢,。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知州李壽芝即園池遺址,繚以周垣,重加建筑亭榭渠塘,一如舊制…”,。又據(jù)《平陽府志·卷之八》載:“城西北崖上。明洪武九年(1376年)知州顧登重修,成化六年知州言芳,、弘治九年知州時中增修,。萬歷五年知州屈大伸、十八年知州白壁,、國朝順治間知州張云龍,、康熙七年知州劉顯第,、三十九年知州胡一俊重修……”。 絳州州署在明洪武年間,、清順治,、清光緒年間陸續(xù)有所修葺。署內(nèi)曾有建筑:大堂,、戒石亭,、東西六房、儀門,、門,、幕廳、知州宅,、州同宅,、吏目宅、土地祠,、寅賓館,、牢獄、申明亭等,。署內(nèi)現(xiàn)存建筑有:絳州大堂,、二堂、州署花園—絳守居園池絳州大堂,、二堂在今新絳中學校園內(nèi)(圖5-3-5,、圖5-3-6)。 (二)形制與布局 根據(jù)史料記載,絳州州署按照傳統(tǒng)的南北軸線對稱布局方式分布,縱向有三條軸線,、三串院落,。正中的一串院落是整個建筑群的主體,從南到北依次有牌坊、大門,、儀門(儀門兩側(cè)東西分別有潛心堂碑,、碧落碑)、大堂(大堂之前東西兩側(cè)分別為吏戶禮房,、兵刑工房),、官廳、二堂,、內(nèi)宅,、絳守居園池。西側(cè)軸線建筑有:吏目宅等;東側(cè)軸線建筑有寅賓館,、土地祠,、富公祠等。 1.旌表戒箴之所 署前三坊,東西兩座牌坊橫跨州署大門正對的街道,東為堯里坊,中間一座設(shè)于州署大門之南,即古治坊,是明萬歷五年知州屈大陛所建,。大門,面闊三楹,門兩側(cè)八字磚墻,。儀門,面闊三楹,門西有潛心堂碑,東有碧落碑,。監(jiān)獄,在儀門外偏西。敬畏坊,在大堂甬道中,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知州童紱建,。原為“忠愛坊”,明萬歷十八年(1590年)知州白壁所建,。預備倉,在大門內(nèi)西隅。常平倉,在預備倉內(nèi),。 2.治事之所 大堂,又稱“帥正堂”,史載唐太宗李世民征討高麗時,曾詔命大將軍張士貴在此設(shè)帳募軍,故稱,。相傳,大堂還是張士貴募軍時名將薛仁貴的投軍之處。大堂始建于唐代,自建成起為歷代州署衙門的正堂,。大堂坐北向南,面寬七間,進深八椽,占地面積557平方米,。堂前原有卷棚式抱廈三間,屋宇已毀于解放初期,基礎(chǔ)尚好,部分蓮花瓣柱礎(chǔ)石尚存唐代遺風。大堂現(xiàn)存主體結(jié)構(gòu)為元代遺物,。堂內(nèi)北壁東側(cè)鑲有宋代“文臣七條”碑石,。碑文為:真宗皇帝大中祥符二年作文臣七條彝倫攸敘敷錫庶官,恭刻堅珉,昭示萬世,仰遵圣訓焉。其文日:一曰清心,。謂平心待物,不為喜怒愛憎之所遷,則庶事自正,。二曰奉公。謂公直潔己,則民自畏服,。三曰修德,。謂以德化人,不必專尚威猛。四曰責實,。謂專求實效,勿競虛譽,。五曰明察。謂勤察民情,勿使賦役不均,刑罰不中,。六曰勸課。謂勸諭下民勤于孝悌之行,農(nóng)桑之務,。七曰革弊,。謂求民疾苦,而厘革之。碑文中話語警策有力,告誡為官者清正廉明,。大堂內(nèi)現(xiàn)存有魚兒跪石,。錢量庫,在帥正堂東偏。武器庫,在帥正堂西偏,。幕廳,在大堂西,。二堂,在官廳之北。吏目署,在縣署儀門內(nèi)西夾道(圖5-3-7~圖5-3-9),。 3.宴息之所 內(nèi)宅,在二堂之北,。吏目宅,西夾道。州判宅,在內(nèi)宅之東,。知州宅,堂后次公樓北,。州同宅,東夾道,。寅賓館,儀門外東北,清康熙七年(1668年)知州劉顯第修,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知州張成德重修。 絳守居園池,即絳州太守的宅園,其位置在當時絳州州署二堂之北,俗稱“新絳花園”,又稱“蓮花池”,是我國現(xiàn)存唯一的隋代州府花園,。隋初,新絳一帶屢遇旱災,、井水咸鹵,而當時的經(jīng)濟生活中,農(nóng)業(yè)耕作居于支配地位,內(nèi)軍將軍臨汾縣令梁軌遂于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導鼓堆泉開渠灌田,又引余波貫牙城蓄為池沼,中建洄蓮亭,旁植竹木花柳?!苯{守居園池即成?,F(xiàn)存園池,在民國初年修建的基礎(chǔ)上,經(jīng)新絳縣搶修文物指揮部于1991年召開“修復絳守居園池論證會”,于1998年開始修復園林,先后修復了洄蓮亭、洄蓮池,、積水池,、嘉禾樓、梁公祠,、望月臺,、嫦娥奔月雕像、假山,、蒼塘以及隋唐形制的孤島亭,、拙亭、虎豹門臺階等20多處,新開了園池北門,移建了清代門樓,敷設(shè)了水系管道,鋪設(shè)了青磚卵石曲徑,種植了牡丹,、芍藥,、玫瑰、石榴,、蠟梅,、海棠、桂花等名貴花木100余種5000余株,。修復后的居園池有春,、夏、秋,、冬四景,每個景區(qū)內(nèi)分別植有四季相應的迎春,、夏蓮、秋菊,、冬梅等花卉,花木蔥蘢,池水寂靜,。步入園池,與歷史對望,萬念俱消,古人攜酒洗塵心、撫琴蕩凡襟的情景如在目前,園池之古韻令人屏息,、贊嘆(圖5-3-10~圖5-3-12),。 (三)特色分析 從州署在城市中的位置來說,絳州州署位于“城內(nèi)西北崖上”。因絳州古城臨水而建,州署位于城內(nèi)高地,既可以防澇,又可以俯瞰全城,便于對百姓的管理,同時位居高處也顯示了它的統(tǒng)治地位,。這種做法類似于唐長安城在城市東北龍首原高地上建造大明宮的布局方法,。在建筑單體的形制方面,絳州州署大堂前后檐開間尺寸不一,前檐盡間用磚墻砌筑,梢間設(shè)柵欄,明、次間為敞口,。后檐明間設(shè)有板門,其余以磚墻封護,。大堂運用抬梁式結(jié)構(gòu),堂內(nèi)有金柱四根,為減柱造,、移柱造營造法。前后檐用柱各八根,兩山用柱各三根,所有柱子均無統(tǒng)一規(guī)格可循,。前檐次,、梢間,后檐金柱頭上施有大內(nèi)額(這種結(jié)構(gòu)類似于霍州州署大堂中的大額結(jié)構(gòu))。梁架用材彎曲,剝皮后稍加砍錛則用之,表現(xiàn)出元代遺構(gòu)粗獷豪放的風格特征,。大堂斗棋共六種,分別置于前后檐柱頭與補間上,。前檐五鋪作雙下昂并計心造,后檐四鋪作單棋。大堂舉折平緩,出檐深遠,屋頂為單檐懸山式,布瓦覆蓋,兩山博風板,、懸魚基本保存完好,。 二、潞安府衙 潞安府衙位于長治市城區(qū)西街街道上黨門社區(qū),。古為上黨郡及潞安府衙大門,坐北朝南,東西長67.52米,、南北寬21.4米,占地面積1444.93平方米。據(jù)清乾隆(1736~1795年)《潞安府志》記載,創(chuàng)建于隋開皇年間(公元581~600年),金元之際毀于兵火,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建,三十二年(1399年)增建鐘樓,成化七年(1471年)增建鼓樓,弘治三年(1490年)及清代均有重修,。 上黨門一字排列,正中為大門,兩側(cè)為鐘樓,、鼓樓。存明碑1通,。國務院于2006年公布為全國重點保護單位,。上黨門大門,石砌臺基高0.83米,門前設(shè)有月臺,長7.30米,寬18.50米,高12米。面寬三間,進深六椽,屋頂單檐懸山頂,。七檁中柱式構(gòu)建,柱頭科三踩單昂,。門內(nèi)中柱間施門,兩次間置磚雕影壁,門兩側(cè)各建磚雕八字墻。上黨門鐘,、鼓樓為明代建筑,清代重修,。鐘、鼓樓均坐落于磚砌高臺之上,臺高7米,下寬18米,上寬17米,外側(cè)設(shè)臺階可轉(zhuǎn)折而上,。二層單檐歇山頂,。樓身均面寬、進深各三間,下層四周圍廊,密梁式,前檐明間設(shè)四扇六抹隔扇門;上層七檁梁架,清小式建筑,明間辟八角形窗,。新開潞安府治記碑位于大門后,東邊臺基上。青石質(zhì),圓首,赑座,通高3.14米,寬0.96米,厚03.5米,。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立石,。額篆書“新開潞安府治記”,碑身楷書,首題“新開潞安府治記”,記載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青羊人(平順縣)造反,政府軍鎮(zhèn)壓后在當?shù)卦O(shè)虹梯關(guān)、玉峽關(guān),并將青羊劃歸潞安府管理的史實,。后文為潞安府管轄民眾的條文,。崔銑撰文,姚誼篆額并書丹,長相刻石(圖5-3-13~圖5-3-15)。 三,、太谷縣衙 太谷縣衙位于太谷縣明星鎮(zhèn)鼓樓社區(qū)居委會縣前街,。據(jù)民國版《太谷縣志》記載,始建于北朝北周建德六年(公元577年),元大德三年(1299年)重修,明清兩代多次修葺,。占地面積3784平方米。坐北朝南,三進院帶偏院布局,中軸線存大堂,、二堂,、三堂,東西兩側(cè)有二、三進院西廂房,、耳房,偏院內(nèi)僅存正房五間,。大堂為明代遺構(gòu),余皆為清代遺物。大堂面寬五間,進深六椽,單檐懸山頂,七檁前廊式構(gòu)架,外檐斗栱五踩雙昂,麻葉形耍頭,。三堂為二層樓閣式,面寬五間,進深六椽,單檐硬山頂,鼓鏡式柱礎(chǔ),二層挑出勾欄平座,斗栱三踩單翹,一層梢間為四方燈籠錦靈花窗,部分門窗裝修已改,。 現(xiàn)由太谷武裝部占用。1995年太谷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圖5-3-16~圖5-3-19),。 四,、榆次縣衙 (一)歷史沿革 榆次區(qū)位于山西中部的晉中盆地,東與壽陽縣交界,西同清徐縣毗鄰,南與太谷縣接壤,西北與太原相連。現(xiàn)為晉中行署所在地,是晉中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榆次之名最早始于戰(zhàn)國時期,戰(zhàn)國趙置榆次縣,屬太原郡,??煽嫉挠艽慰h衙建于宋朝。宋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正月,宋太宗趙光義出兵圍攻北漢的統(tǒng)治中心太原,五月北漢戰(zhàn)敗投降,其10州,、41縣從此并入了北宋,。宋太宗把太原地區(qū)改稱并州,州址設(shè)在榆次縣,榆次作為并州治所,三年后并州治所移到唐明鎮(zhèn),即今太原市。 據(jù)明萬歷《榆次縣志·卷一》中有關(guān)公署的記載,“公署察院在縣治東,中為堂,扁曰振揚風紀,前為儀門,左右為東西序,。又前為大門,后為退堂東西為吏舍廚次,週繞以棘垣,弘治十六年創(chuàng)建,嘉靖二十五年重為繕理,。布政分司在察院東,中為堂,左右為廂房,前為儀門,扁曰甘棠。暫憩,又前為大門,后為退堂,東西為吏舍廚次,正德四年建,嘉靖二十四年繼葺,。按察分司在布政司東,其制略如察院而規(guī)模隘,宣德五年知縣曹顯毀尼庵改建,成化二十二年知縣梁琮繼修,。陰陽學,在縣治東,今廢。醫(yī)學,在縣治東,今廢,。旌善亭,在縣治東,。申明亭,在縣治西…”(圖5-3-20、圖5-3-21),。 另據(jù)清同治二年鳳鳴書院刻本《榆次縣志·卷之二》公署:“縣治為宋并州守署之遺,在城中央少西南,。大門三楹,榜曰榆次縣,又榜其楣曰晉藩首輔,前明晉王封國太原,以縣擬三輔,故云,至今仍焉。門內(nèi)東南為思鳳樓,相傳潞公所筑,上列鐘鼓以司晨昏,。明祭酒閻樸有記,舊在儀門內(nèi),國初移此,下為寅賓館,今改役舍,。迤北為稅課亭,為土地祠,后移祠于西,改建關(guān)帝廟。土地祠后為獄祠,左右為役舍,迤東轉(zhuǎn)北為儀門,榜曰古并州治內(nèi)建圣諭牌坊旁列六曹,正北為大堂,榜曰牧愛。東西為庫,再東為贊侯祠,。堂后左為永益庫,右為聽事舍,中為宅門,門內(nèi)有古槐二株,。東為門房,西為花亭。院內(nèi)廳三楹,知縣會客于此,二堂舊榜為思補,今曰懸鑒涵冰,。又內(nèi)為三堂榜曰思鳳,今為優(yōu)學,。內(nèi)為四堂,知縣寢室在焉。最后廳九楹,甚宏敞,今止存三楹,。優(yōu)學堂西偏,舊有槐月軒,、冰雪堂半憩亭,后俱傾,今為幕友舍。東列屋數(shù)間,為庖廚,。墻東隙地數(shù)畝,有高阜可以眺遠………北為馬廄,中有馬王廟三楹,。廟旁有井,知縣鄒雙建倉于其南。 又東為舊倉,乾隆四年知縣劉濤以公署多敝,自內(nèi)宅至大門畢修之,。其后,宅門內(nèi)屢有補葺,惟大堂興,。圣諭牌坊儀門、大門數(shù)處,知縣張映南于道光二十四年重修,今尚壯麗可觀……故察院公署在縣治東,明崇禎十五年夏炎于火,國朝康熙二十七年知縣劉星以其址建雨賢祠……”(圖5-3-22),。 根據(jù)上述記載,可以初步得出結(jié)論,。衙署的沿革與當時社會的職官制度密切相關(guān),衙署的中路建筑清代較明代變化不大,東西兩路建筑隨著官制的變化和發(fā)展而有較多變化,規(guī)模較明代增大。 (二)形制與布局 榆次縣衙位于榆次區(qū)北大街東側(cè),占地面積21000平方米,共有5個堂26個院落,。分為東,、中西三路建筑,中路為牌樓、大門,、儀門,、戒石坊、大堂,、二堂,、三堂,內(nèi)宅門、四堂,、五堂,是縣衙的主體建筑;東路為土地祠,、思鳳樓、衙神廟,、寅賓館,、采亭、侯祠,、巡捕廳,、縣丞院;西路為膳房院.牢獄、牢神廟,、三班房、錢稅院、主簿院,、錢稅院,西花園,、馬王廟。大堂是整個衙門的核心建筑,堂前有寬敞的庭院和月臺,兩廂是“吏,、戶,、禮、兵,、刑,、工”六房,建筑風格肅穆莊嚴(圖5-3-23)。 1.旌表戒箴之所 牌坊,立于榆次縣衙門前,草白玉石質(zhì),四柱三門,兩側(cè)帶耳門,頂部雕刻為華表式柱頭,其他部位分別刻有二龍戲珠,、丹鳳朝陽,、獅子、雜寶,、博古等圖案,表達了為政者和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同共向往,。牌樓陽面正中題字為“民具而瞻”,出自《詩·小雅·節(jié)南山》。兩側(cè)題字分別為“正風”,、“敦仁”,、“崇禮”、“尚儉”,。陰面正中題字為“恪慎天鑒”,也出自《詩經(jīng)》,提醒官吏及庶人要注意經(jīng)得起“上天的審察”;兩側(cè)題字分別為“舉直”,。“厚俗”,、“莊敬”,、“牧愛”,集中講述了從政為官之道。 大門,在牌坊之北,。大門面闊三楹,進深兩間,里外左右對稱,懸山式正脊頂,。門兩側(cè)是刻有麒麟、牡丹和雜寶圖的八字磚墻,上有磚雕聯(lián)語: “經(jīng)綸疆守為政戒貪警于黎眾何妨署冷如冰勿騖聲花忘職事學焉得所近固奉忠孝發(fā)為文章左宜右有, 衣被蒼生養(yǎng)廉唯儉察其所安但愿百姓若堵還從寬大保和鐘愛其能勿勞應以父兄止于子弟上君下民,?!?/p> 門前左右各蹲一尊石獅,象征著官衙皇權(quán)的威嚴。左邊雄獅腳踏繡球,右邊雌獅腳撫幼獅,是取陰陽和泰之意,。衙門楹聯(lián)也是勸官盡責:“居官當思盡其天職,為政尤貴合乎民心,。”衙門檐下有登聞鼓,這就是人們通常說的“擊鼓鳴冤”所用的鼓,。如果遞狀人案情較急,而門子又不予稟報時,便可以取槌擂鼓,“咚咚”鼓聲驚動了里面的知縣,狀子就可以遞進去了,。門內(nèi)還有一副清代名吏趙慎珍所撰的楹聯(lián):“為政不在多言,須息息從省身克己而出;當官務存大體,思事事皆民生國計所關(guān)?!贝寺?lián)一出,為清代官場所盛傳,并被當時的榆次知縣選來掛此,用以勵己勵人(圖5-3-24),。 儀門,是大門之內(nèi)的門,俗稱“二門”,。儀門為三門六扇,東西兩側(cè)各有一座耳門,分別為“人門”和“鬼門”。儀門陽面上書“晉藩首輔”,陰面匾額為“古并州治”,言明榆次縣衙之倚重,。儀門上安有二十七格走馬板,中間三格畫著福祿壽三星,其余畫了二十四孝圖,。儀門兩旁也掛有楹聯(lián),陽面為“好學近知,力行近仁,知恥近勇;在官惟明,蒞事惟平,立身惟清”,明面為“官有典常,任一日,則盡一日之心,況兼地廣事繁,敢不夙興夜寐?民供正課,寬幾分,則受幾分之惠,縱使時豐歲檢,常如怨暑恣寒”。字里行間,滲透著“牧民為民”的為官之道(圖5-3-25),。 戒石坊,縣衙儀門到大堂之間的甬道中間立有戒石坊,全名為“圣諭戒石坊”,。戒石坊陽面匾額為“廉生威”,楹聯(lián)是“大其牖天光人,公其心萬善出”,陰面匾額為“公生明”。戒石坊左右各有兩塊石碑,左碑陽面碑文是明代山西霍州人曹端(1367~1434年)所寫的“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則吏不敢慢,公則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公生明,廉生威,后來成為明清以來的官箴),。這段碑文是明嘉靖三年(1524年)冬天,河北無極知縣郭允禮書寫的(拓制);陰面的碑文是“為官者,當清,、當慎、當勤,何患不治乎”,?!敖涫弧庇冶柮姹臑榇笪娜它S庭堅于公元1132年奉南宋皇帝趙構(gòu)之命所書的《戒石銘》正文:“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泵髅婕礊槊详扑摹督溆鬓o》全文(圖5-3-26),。 2.治事之所 大堂,又稱朝堂,面闊五間。榆次縣衙大堂的屏風圖案與眾不同,屏風上畫的是一種非常貪婪的瑞獸,。根據(jù)民間傳說,這種動物,平日以金銀財寶為食,渾身金光閃閃的,它還想吃掉天上的太陽,卻從天上掉下來,落入東海而亡,。這種屏風意在警誡縣太爺要勤政廉明,不可貪贓枉法。大堂前有面闊三間的抱廈,抱廈題匾為“牧愛堂”,聯(lián)曰:“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苯鹬?lián)為:“為政戒貪,貪利貪,貪名亦貪,勿務聲花忘政本;養(yǎng)廉惟儉,儉己儉,儉人非儉,還須克己守廉正?!庇纱筇谜信e目南望,視線可穿越抱廈,、戒石坊、儀門,、大門,有空曠肅穆之感(圖5-3-27),。 二堂,是知縣議事及審理民事糾紛的地方,匾額題字“懸鑒涵冰”,楹聯(lián)為“浮躁一分到處便招尤悔,因循二字從來誤盡英雄”,里面有栩栩如生的蠟像人物,展示了發(fā)生在一百多年前的張之洞與閻敬銘秉燭夜談的情景(圖5-3-28)。 三堂,是知縣日常辦公的地方,匾額為“恭敬惠義”,楹聯(lián)是“要辦事,莫生事,要任怨,莫斂怨;可興利,毋近利,可急功,毋喜功”,。三堂的東西耳房是師爺室,楹聯(lián)分別是“行不得則反求諸己,躬自厚則薄責于人”;“慎其前則無悔于后,忘以往而有失之今”,。宅門兩側(cè)設(shè)“門子房”和“更夫房”(圖5-3-29)。 3.宴息之所 四堂,、五堂,都是供知縣生活起居的用房,。四堂匾額題為“思補堂”。楹聯(lián)為“光前須種書中粟,裕后還耕心上田”,有居而勵志之意,。五堂匾額題為“冰雪堂”,楹聯(lián)為“堂上一官稱父母,莫言當官易,,要廣施父母之恩典;眼前百姓即兒孫,應知為民難,須多照兒孫以福星”(圖5-3-30),。 4.吏攢辦事之所 六房,甬道的東西兩側(cè)各有廊房九間,這就是縣衙必設(shè)的吏、戶,、禮,、兵、刑,、工六房。東三房是吏戶,、禮,西三房是兵,、刑、工,。三班,縣衙三班指皂班,、快班、壯班,負責衙署中站堂,、行刑,、緝捕等事。 5.祭祀之所 思鳳樓,是宋代榆次縣令文彥博為祭拜西晉榆次知縣荀浪而修筑的建筑,為二層重檐十字歇山頂建筑,高17米,是榆次縣衙特有的標志性建筑之一,。思鳳樓建在二米多高的方形臺明上,臺明四周設(shè)石圍欄,南北兩側(cè)設(shè)石踏步,。后來,世人在思鳳樓一層塑文彥博坐像,二層立茍浪像,以紀念這二位賢人。荀浪,西晉咸寧年間(公元275~280年) 任榆次知縣,卓有政績,。晉武帝下詔褒獎荀浪道:“就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愛之如父母,樂之如時雨,。”咸寧二年(公元276年)六月,鳳凰翔集于榆次,人們紛紛傳言這是荀公政風清廉帶來的吉兆,。文彥博,宋天圣八年(1030年)出任榆次縣令,勤于政務,后來歷任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出將入相長達五十余年,稱“文潞公”,。牢神廟,是祭祀牢神的廟堂。牢神是中國雜神中最年輕的神(圖5-3-31),。 (三)特色分析 從平面布局來看,由于歷史原因,榆次縣衙在宋朝太平年間曾作為并州治所,州府縣衙合署,從而使其具有州級規(guī)模,因此一般縣級衙署的中路建筑是四進三堂制,而榆次縣衙的中路建筑則是六進五堂制,這一特有的布局方式蘊涵著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變遷和發(fā)展,。除建筑本身的布局和形式外,中國古代建筑常常借助楹聯(lián)、匾額,、雕刻藝術(shù)等裝飾手段表達其自身的內(nèi)容和格調(diào),達到其形制的完整性,。榆次縣衙富含山西黃土風情的民俗文化,縣衙內(nèi)保存有大量內(nèi)涵豐富的楹聯(lián)、匾額及歷史文獻,。 縣衙內(nèi)的石雕,、磚雕、木雕等藝術(shù)品刻工精細,生動古樸,例如:縣衙中常見的六合通順照壁,這種照壁以鹿(六)鶴(合),、松樹等為主要內(nèi)容,有“踏入府門,六合通順”的寓意,這些建筑雕刻藝術(shù)也是榆次老宅院中常見的裝飾形式,。榆次縣衙包含有建筑文化,、民俗風情、名人文化等衙署文化的諸多內(nèi)容,有著極高的歷史,、藝術(shù)價值,堪稱寶貴的文史資料庫以及封建社會縣級衙門的歷史標本,因而有“三晉第一衙”之稱,。 五、臨晉縣衙 位于山西省西南部的臨晉縣城,本是春秋刳首故城,北魏為北解縣治,隋為桑泉縣治,唐初一度為河東郡治和蒲州治,此后為臨晉縣治達1200年之久,。1954年,臨晉縣與猗氏縣合并后,縣人民政府遷駐猗氏,原臨晉縣城改為臨晉鎮(zhèn)至今,。臨晉縣衙,位于“城中央”,建于元大德年間,明洪武四年(1371年)、弘治四年(1491年)重修,。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地震損毀,重建,。后在明隆慶年間、清康熙年間有所增修,臨晉縣衙建筑群縱向分三路布置,中路建筑除照壁無實物及史料記載外,由南至北依次為:大門,、儀門,、戒石亭、大堂,、二堂,、內(nèi)宅。戒石亭東,、西兩側(cè)由北至南分別為吏,、戶、禮三房和兵,、刑,、工三房。西路中的監(jiān)獄位于六房西南,東路中的寅賓館,、土地祠位于縣衙東南,。縣衙中的主體建筑大堂面闊五間,正面不出抱廈,與平遙縣衙類似,體現(xiàn)了縣級衙署大堂的規(guī)制特征,。該大堂采用大額式結(jié)構(gòu),與霍州州署大堂和絳州州署大堂中所用的結(jié)構(gòu)方式相類似,。臨晉縣衙在城市中的位置以及縣衙建筑群的形制與布局均顯示了前述山西地方衙署建筑的形制和布局特征(圖5-3-32~圖5-3-34)。 六,、霍州州署 (一)歷史沿革 霍州市位于山西省中南部臨汾地區(qū)的北端,。古時因霍州北藉韓信嶺,南扼白壁關(guān),山高河急,地勢險要,地處南北交通要沖,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素有中州重鎮(zhèn)、河東屏障之稱,。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其弟叔處于霍,稱為霍國,。金貞祐三年(1215年)置霍州。其后幾十年間,兵革連年,縣庭不守,生靈涂炭,城池圮毀,。元成宗元貞三年(1297年),鐵穆耳命程榮復立霍州城池,起蓋公廨(xiè),。此時霍州州署“權(quán)為國王行邸”。元大德七年(1303年),洪洞,、趙城特大地震,牽連霍州,州署民宅蕩然無存,。 元大德八年(1304年),監(jiān)州矢剌不花同知州李伯淵主持重新修建,。大德九年(1305年)夏四月落成。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王士元兵至霍州,焚毀州署,唯大堂幸存,。明洪武四年(1371年)知州重修,成化初知州相繼增修,。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知州蕩克寬于儀門前修建大門一座,上蓋譙樓,改大門為“承流宣化”坊。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知州褚相改路建坊,筑東,、西,、南三面圍墻,立左右廊房各三楹于大門外,改“承流宣化”坊為“古霍名郡”坊。 清順治年間,知州相繼修葺,。乾隆年間,知州又相繼增修,。到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知州鐵嶺德生再度重修?;糁葜菔鸾?jīng)順治、乾隆年間兩次較大的擴建增修,進入鼎盛時期,占地面積達到3.85萬平方米,。自清末到民國,天災無常,兵連禍結(jié),霍州州署除中軸線建筑保存基本完好外,東西輔線及署外建筑或被嚴重破壞,或被改建(圖5-3-35),。 今日之霍州州署,位于山西省霍州市東大街北側(cè),占地面積1.87萬平方米,現(xiàn)存主要建筑由南至北分別為:“二龍戲珠”影壁、“古霍名郡”坊,、譙樓,、丹墀、儀門,、甬道,、戒石亭、東,、西廂房,、月臺、抱廈,、大堂及東,、西耳房、二堂,、內(nèi)宅,、靜怡軒等60多處,是我國目前尚存唯一一座較完整的古代州級署衙,與故宮博物院、河北保定直隸總督署(府級),、河南內(nèi)鄉(xiāng)縣衙(縣級)構(gòu)成了我國從中央到地方的四大古代官衙,。1965年霍州州署大堂被公布為山西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霍州州署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圖5-3-36)。 (二)形制與布局 據(jù)明嘉靖三十七年《霍州志·卷二》載:“在宣一里,。元權(quán)為國王行邸,大德七年(1303年)地震傾圮,。大德八年(1304年)監(jiān)州失利不花,同知州李伯淵修葺,至正十八年(1358年),毀。國朝洪武四年(1371年),同知呂稷建,。成化初,知州張圮,、鮑克恭繼修,。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知州褚相改路建坊,筑東西垣墻。又于大門外,立左右廊房各三楹,曠然改觀焉………,?!庇謸?jù)清道光五年《直隸霍州志·卷六》載:“州治在宣化坊南向,前有坊表三,列東、西,、中,。大門一座,門之上有譙樓。樓東為土地祠,為吏目署;西為囹圄,。由大門而儀門入,為大堂,。堂前甬道,恭設(shè)武石亭,亭東西列各書吏房。東上南向,為鄖陽侯祠,。祠東側(cè)有官廳,堂之西為庫,其東則承發(fā)房居焉,。大堂后宅門,中設(shè)同門。入門,為二堂,??滴跛氖晔プ婊实畚餮?于三月十五日御書:'日色才臨仙掌動,香煙欲傍袞龍浮’十四言賜知州臣李紹祖制匾,恭懸于此。左翼為客座,右為簽押房,皆有廉,。二堂之西,書室三所,其后有古馬神廟,前有州陳公祠,。二堂后即內(nèi)宅,東西翼為內(nèi)書房。迤東為靜怡軒;又東為綠云山館,中有曲水池;東南隅有景岳亭,繚以短垣;南為東廚,、雜屋,。署以間計,在宅門以內(nèi),大小七十余楹……?!?/span> 根據(jù)上述記載可知,霍州州署建筑群在明朝時期即分為中軸線和東西輔線三路建筑,中軸線上有:州前坊,、譙樓、儀門,、戒石亭,、大堂(大堂之前東西兩側(cè)分別為吏戶禮勘合科、兵刑工承發(fā)司),、二堂,、知州衙、同知衙,、判官衙,、內(nèi)宅或后宅;東輔線建筑有:壯班、吏目衙,、吏目廳,、快班、東公廨、霍山驛,、花園等;西輔線建筑有:皂班,、監(jiān)獄、西公廨,、書房等,。清代時霍州署建筑群在中軸線上有:署前三坊、譙樓(大門),、儀門,、戒石亭(戒石亭東西兩側(cè)分別有東西三房)、大堂,、宅門,、二堂、內(nèi)宅;在東輔線上有:壯班,、捕署,、捕廳大堂、花廳,、霍山驛,、快班、土地祠,、吏目署、鄖侯廟,、官廳,、東書房、靜怡軒,、綠云山館,、景岳亭、庖廚,、雜屋,、馬王殿等; 西輔線建筑有:皂班、監(jiān)獄,、獄神廟,、書室、陳公祠,、馬神廟,、西書房城守署、常平倉等,。對比明清兩代的衙署建筑格局,可以進一步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明清兩代衙署的中軸線上的建筑比較穩(wěn)定,變化不大,東,、西輔線建筑由于官制的改變而呈現(xiàn)較大的變化,霍州州署東、西路建筑清代較明代構(gòu)成要素增多,規(guī)模增大(圖5-3-37,、圖5-3-38),。 受“堪輿學說”及皇家建筑布局的影響,霍州州署建筑群由中間的主軸線和東西輔線將衙署格局車帶成主次分明,、功能各異的長方形院落,主體建筑物均對稱布置在主軸線上,附屬建筑分布于東西兩側(cè)的附屬軸線上。各軸線均有數(shù)進院落,每進院客中,以主要建筑為中心,左右分布次要建筑,構(gòu)成合院式的布局特征,。各院落之間通過門,、廊、過道等連接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糁葜菔鹬休S線上的建筑以大堂為核心,“二龍戲珠”影壁、“古霍名郡”坊,、譙樓,、丹墀、儀門,、甬道,、戒石亭等均用來烘托主體建筑,渲染莊重威嚴的氣氛。壯班,、捕署,、土地祠、快班,、東書房,、捕廳大堂、霍山驛,、馬王殿,、花廳等東輔線建筑和獄神廟、城守署,、常平倉等西輔線建筑處于附屬地位(圖5-3-39),。 1.旌表戒箴之所 “二龍戲珠”影壁,位于霍州市東大街南側(cè),與古霍名郡坊隔街相對,早年毀壞,現(xiàn)已重建。署前三坊,原東西兩座牌坊橫跨東大街,中間一座設(shè)于州署大門前,即州前坊,。州前坊,原為明代所建,為一間四柱三樓式,中間較兩邊寬闊,頂部由圓椽方桷,、斗栱、筒瓦構(gòu)成,琉璃瓦剪邊,顯得炫目輝煌,中門楣頂木格子內(nèi),南書“古霍名郡”,北書“保障三城(清代直隸霍州及其所轄的靈石,、趙城)”大字,。兩邊小門框的斗方上,南向左右分別寫有“平理”、“保厘”,以示其施政宗旨,。譙樓,位于儀門前,對著儀門35米處,雄偉高大,、宛若城門。周祈《名義考》中有:“門上為高樓以望曰譙………下為門,上為樓,或曰譙門,或曰譙樓也,?!弊S樓磚砌底部東西寬15米,南北進深11米,中間開有寬5米的門洞。門洞上楣書“振辰”二字,源出《論語》“以政為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意為執(zhí)政者如能以德感人,則近者悅,遠者來,天下歸順。譙樓頂部樓閣二層,飛檐翹角,富麗堂皇,稱為霍州“兩秀”明珠之一(另一秀明珠為霍州鼓樓),。 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知州蕩克寬建,1985年塌毀,1990年復修(圖5-3-40),。 丹墀,位于譙樓與儀門之間,南北長60米,東西寬35米,因古宮殿階上地面以丹漆之而得名,原是官吏朝拜王公之所,因霍州署元代權(quán)為國王行邸,故有此規(guī)格檔次。后來用作知州迎接皇諭圣旨,、舉行儀式和群眾“鬧社火”等集會的署內(nèi)廣場,。儀門,即州署第二重正門。從丹墀拾級而上寬4.5米的18級臺階,至儀門,。臺階前面兩側(cè),端坐有石獅一對,二者神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此門建于明嘉靖年間,為一高臺懸山式建筑,基座與地面垂直高度2.5米,房脊距離地面8.3米,東西寬15米,南北進深10米。儀門面闊三間,四梁八柱,五檁四椽,檐檁之上有七朵斗栱,建筑明間開闊,氣勢雄偉,?!盎糁菔稹苯鹱峙曝覒矣趦x門上端。儀門東側(cè)便門為“人門”,西側(cè)便門為“鬼門”,。甬道,連接大堂與儀門間的通道,長62米,寬6米,高出地面1米,是古時衙役站立兩旁,迎送各級官員的禮儀之道,。 戒石亭,立于甬道中儀門之北20余米處的木牌坊,南楣書“天下為公”,北楣書“清慎勤”。原設(shè)亭的地方立一石碑,后改建為“戒石亭”,。原石碑南刻“公生明”,北刻“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虛,上天難欺”,。用以告誡官吏,永銘不忘(圖5-3-41)。 監(jiān)獄,即譙樓西之囹圄,。明代監(jiān)獄在丹墀之西南角,自成一個院落,關(guān)押重罪犯,有男監(jiān)獄,、女監(jiān)獄及其他生活用房,如:庫房、伙房,、廁所等,。看守所居于丹墀的東南角,原屬吏目衙的一角,曰“東看守”,關(guān)押輕罪犯(圖5-3-42,、圖5-3-43)。 2.治事之所 大堂,大堂底部的平臺叫月臺,為一高于甬道約0.2米的長方形平臺,南沿邊伏臥石虎,、石獅各一對,。經(jīng)專家鑒定,這對石虎屬唐代石刻標本,是1000多年歷史滄桑的見證,石獅為元代作品。大堂前部是抱廈,又稱卷棚,面闊三間,東西寬11.3米,南北進深7.5米,四梁八柱,五檁四椽,脊檁距地7米,前后沿兩根圓周1.5米的粗檁,通貫兩端,8根大柱直徑都在1米以上,鼓形雕花柱礎(chǔ)石圓周2.3米,。抱廈前額所掛牌匾上有明代知州褚相題寫的“親民堂”三個大字,。抱廈明柱上鐫刻著一副楹聯(lián): 莫謂民可欺一二事偶不經(jīng)心其怨其咨議騰眾口; 漫說官易做千萬戶于茲托命以教以養(yǎng)責在藐躬 (圖5-3-44)。 抱廈與大堂渾然一體,結(jié)構(gòu)甚是嚴密,。明清時期,知州一般為五品官員,他們舉行重大儀式,處理大案要案,俱在大堂進行,。大堂始建于唐代,現(xiàn)存大堂建于元大德八年(1304年),一般都稱為“親民堂”,明時又叫“正廳”,面闊、進深各五間,上為懸山式屋頂,東西寬22米,南北進深15米,占地面積為332平方米,。大堂脊頂距大堂內(nèi)陸面10米,堂內(nèi)陸面高出堂外地面1.2米,。堂內(nèi)后梁額上,懸有一匾,寫有“正大光明”,大堂正中設(shè)公案,兩側(cè)列“肅靜”、“回避”牌及其他儀仗等,衙役則分立兩廂聽命行事。大堂東西兩側(cè),各有一面闊三間的帶廊耳房,東為議事廳,西為刑廳,分別經(jīng)大堂東西墻壁中間的便門與大堂連通(圖5-3-45),。 二堂,在大堂后,現(xiàn)存為民國年間建筑,面闊,、進深各五間,前后設(shè)回廊。二堂在明時也叫退廳,為知州初審民事,、刑事案件,處理日常州務大事的辦公地方,一般處理錢糧和民事訴訟(圖5-3-46),。 3.宴息之所 內(nèi)宅,二堂后,明代建筑,明代為知州、同知,、判官及其家眷生活,、居住的地方,知州居中,東為同知,西為判官,又稱后宅,清代屢有修復,為知州居住的地方。東,、西公廨,明代建筑,為知州讀律令或待客之所,。花園,內(nèi)宅之東有便門通花園,經(jīng)詢,霍州州署花園之水由“官渠”引進,花園為州官提供了一個可游可賞,忘倦忘歸的境地,可惜該花園現(xiàn)已損毀(圖5-3-47~圖5-3-49),。 4.吏攢辦事之所 三班,皂班駐丹墀西南角,負責監(jiān)押犯人;壯班設(shè)在丹墀東南角,負責侍衛(wèi)警戒;快班設(shè)在東科房后院內(nèi),負責緝捕事宜,。六房,吏、戶,、禮房與兵,、刑、工房分別設(shè)于東,、西科房,位于大堂前甬道東,、西兩側(cè),各為回廊式廈房十七間。東,、西科房左右對稱,為明嘉靖三年(1524年)知州宇文鏞建,。霍山驛,明代建筑,在儀門內(nèi)東側(cè),負責接待來賓和傳遞公文(圖5-3-50),。 5.祭祀之所 郯陽侯祠,位于大堂東耳房東側(cè),。陳公祠,系清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知州崔允昭為紀念陳鈞所建的祠堂。位于古馬王廟之前,為西輔線建筑,。陳鉤,清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升任霍州知州,。 大金川之役,因無法應付上司的威逼,公款供應不支,又不忍剝脂膏以病民,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元旦自殺?;裘穸囔胫?。獄神廟,位于男、女監(jiān)之北,廟里有三尊神像,。中間坐著的老者,即所謂獄神,。據(jù)傳這位獄神是堯舜時代的刑官皋陶,他制定了法典,用法斷決案件,且斷案公正,善辯是非曲直,賞罰嚴明,深受百姓的歡迎。皋陶是牢獄的首創(chuàng)者,是遠古以來聲名最為卓著的刑獄之神,。史稱其“決獄明白,察于人情”,。皋陶任大法官時,“天下無虐刑”,實屬難得(圖5-3-51),。 (三)特色分析 從州署在城市中的位置及其平面布局來說,霍州署眾多的建筑集居于州城東北處的最高地域,而非按“居中不偏”、“不正不威”等禮制思想布置于城市中央,原因大致有三:一是按八卦方位布就;二是霍州素為兵家必爭之地,其軍事地位顯著,所以出于軍事原因,將州署設(shè)于城中最高處,可居高臨下;三是因于地形,類似春秋戰(zhàn)國時期齊臨淄,、燕下都,、趙邯鄲的城址中“因地制宜”的規(guī)劃思想。 霍州州署雖然遵循定型化的衙署建筑布局模式,即:若干條縱向軸線控制下的層層院落式布局,大堂及其所在院落在整個建筑群中位置明顯,主題突出,。但其總體布局中有一奇特之處在于:并非所有中軸線上的建筑物均以中軸線對稱布置,即:大堂,、堂前坊、二堂,、內(nèi)宅等共用一條中軸線,“二龍戲珠”照壁,、“古霍名郡”坊、譙樓,、儀門,、戒石亭、甬道的中軸線有所偏移,出現(xiàn)這種中路建筑的中軸線不恒定的現(xiàn)象,原因大致為:大堂為元代所留建筑,譙樓為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知州蕩克寬所建,。 從單體建筑來說,元代霍州州署大堂,似“一塊分層化石”,可謂一“滑稽絕倫的建筑獨例”(梁思成語),。大堂位于城內(nèi)陸勢最高處、霍州州署中軸建筑群的中心點上,表現(xiàn)出的風格質(zhì)樸大方,在營造法式上更是別出心裁:為五間六椽,前后乳栿用4柱,大膽采用偷梁減柱造,明間金柱全部減去,僅用前后4根檐柱,大梁內(nèi)額跨度大,明間開闊,14根頂梁大柱,直徑均在0.5米左右,6根粗壯大梁,直徑均在0.8米以上(圖5-3-52,、圖5-3-53),。 所有梁架檁柱選材用料,均不旋不刨,順其自然,粗頭盡其材,細頭稍加墊,以節(jié)省材料。這種木結(jié)構(gòu)營造法式,史所罕見,體現(xiàn)了元代粗獷豪放的風格,與前面建于明代的雕梁畫棟,、富麗堂皇的抱廈恰成對照,。這種對照做法體現(xiàn)了營造者的獨具匠心。抱廈作為大堂的門面,裝飾得華美莊嚴,充分體現(xiàn)了大堂中為官者的身份及其所代表的皇權(quán)的威嚴;大堂內(nèi)部的梁架樸實無華,既反映出州署官員對民情的體察,又說明衙署的建設(shè)多由地方官員捐款修建,因缺少專項經(jīng)費而較多因陋就簡,以實用功能為主,。面闊三間的大堂抱廈,其奇異之處,一奇在當心間闊而梢間稍狹,四柱之上,以極小的闌額相聯(lián),其上卻托著一整根極大的普拍枋,將中國建筑傳統(tǒng)的構(gòu)材權(quán)衡完全顛倒,。這根極大的普拍坊就是大額式結(jié)構(gòu),在這種結(jié)構(gòu)中,沿面闊方向縱向架設(shè)的這條大梁—普拍枋,可以承擔梁架上部傳來的一切荷載,再把荷載傳遞到支撐在下部的立柱上。正是這種結(jié)構(gòu)的成功應用,才使得額上的斗栱可以靈活布置,不受限制(圖5-3-54),。而斗栱刻意的均勻排列,可能是出于建設(shè)者想要表達“秉公執(zhí)法,斷案公正”的意圖,。霍州州署大堂,這座超越常規(guī)的建筑,以其獨特的建筑結(jié)構(gòu),、構(gòu)造手法歷經(jīng)幾百年之久,不圯不朽,是我們研究衙署建筑難得的實物資料,。 七、孝義縣衙 位于山西省中部呂梁地區(qū)南端的孝義市,地勢西高東低,。這里,春秋時晉置瓜衍縣,秦滅魏置茲氏縣,三國魏設(shè)中陽縣,北魏改置永安縣,隋屬西河郡治,唐貞觀元年(627年)以邑人鄭興孝行聞名于朝,敕賜名孝義縣。宋太平興國年間曾一度改稱中陽縣,熙寧五年(1072年)改縣為鎮(zhèn),元祐元年復置縣,1958年并入介休縣,1961年復置縣,。 1991年設(shè)縣級市,。孝義縣衙位于“城西門內(nèi)十數(shù)步”,地勢高爽(圖5-3-55)。 該縣衙于元魏孝靜帝武定元年筑成,元初盡毀,。至元丁亥重修,大德七年,地震復圮,。次年再新,以后在明代天順二年,、弘治六年、國朝年間相繼增修,。孝義縣衙建筑群縱向分三路布置,中路建筑由南至北依次為:照壁,、大門、儀門,、戒石亭,、大堂、宅門,、二堂,、內(nèi)宅,戒石亭東西兩側(cè)分別為吏戶禮承發(fā)房和兵招刑工倉儲書吏辦事房,這種格局與上述實例相仿。東路建筑主要有:秦書寶廟戲樓,、捕班房,、典史署、郯侯廟,、東快班房,。西路建筑主要有:壯班房,馬神、關(guān)帝,、土地廟,、皂班房、禁獄,、茶房,、西快班房、書房,、廚房,、馬神廟、花廳,。 禁獄位于縣衙西南方位,與其他實例中牢獄所處的方位相一致,。縣衙大堂底部有寬敞的月臺,正面不出抱廈,具有縣級衙署大堂的規(guī)制特征,。孝義縣衙在城市中的位置及其自身的布局與形制特征與前述衙署建筑相近,反映出山西地方衙署建筑的形制和布局具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圖5-3-56~圖5-3-58),。 八、平遙縣衙 (一)歷史沿革 平遙縣位于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西南,太岳山之北,太行山,、呂梁山兩襟中央,。自公元前221年,秦朝政府實行“郡縣制”以來,平遙城一直是縣治所在地,延續(xù)至今。平遙縣衙位于縣城內(nèi)西南政府街(明代稱行道街,清代叫衙門街)平遙古城中心,東西寬131米,南北長203米,占地2.66萬平方米,。 始建年代待考,早期的形制全貌已蕩然無存,現(xiàn)存建筑為明清規(guī)制,除少量元代建筑外,大部分為明萬歷年間重修,。據(jù)平遙縣志記載,元大德七年(1303年)八月六日夜,縣境發(fā)生大地震,人員傷亡,房屋倒塌,縣衙建筑亦倒塌殆盡。明萬歷十九年(1591年),知縣何其智將三間大門改修為磚砌門洞,于門洞上增修譙樓三間,并在縣衙內(nèi)東側(cè)新修寅賓館三間,。明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知縣周之度在縣衙大門外東側(cè)增修觀風樓一座,。明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知縣楊延謨對縣衙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修繕重新修建大門三間,、儀門三間、東西角門各一間,、土地祠三間,、木結(jié)構(gòu)牌樓觀政亭一座、大堂五間(其中東梢間為錢糧庫,西梢間為武備庫),、公堂東西耳房各三間(東為贊政亭,西為鑾駕庫),、吏、戶,、禮,、兵、刑,、工六房22間以及大堂后內(nèi)宅(東設(shè)縣丞宅,西設(shè)典史宅),在兵,、刑、工房后修建公廨房,公廨房以北修建縣倉,。至此,平遙縣衙在明清兩代的格局已基本定型,。明萬歷四十八年(1620年),將牢獄圍墻改為磚石結(jié)構(gòu),在儀門之外、大門之內(nèi)修建磚窯14間,名曰“賦役房”,以便里老收糧,。衙門外東側(cè)新修彰癉亭,、陰陽學、醫(yī)學,西側(cè)添修申明亭,。衙署對面路西修筑管支馬戶,轎夫房,總捕司房共9間,。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在衙署內(nèi)東側(cè)增修鐘樓一座。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在縣署內(nèi)東側(cè)空地又修建郯侯廟,包括正殿,、前殿各三間,戲臺一座,。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維修縣署內(nèi)東側(cè)的關(guān)帝、觀音,、火神祠,將原址的三間正殿擴修至五間,祠西側(cè)增修壯班正班房三間,。 清嘉慶六年(1801年),在壯班房前增修影壁一座,在關(guān)帝、觀音,、火神祠前重修樂樓三間,。清道光七年(1827年),重修關(guān)帝、觀音,、火神祠內(nèi)院東西配房,外院增修壯班西班房三間,廚房一間,。清光緒五年(1879年),整修縣衙東花廳。清光緒七年(1881年),整修二堂,、耳房及東西門子房,同時整修宅門東西耳房及花廳院南房,、東房,其余各處有毀壞者都予以修葺。由此可見,平遙縣衙東西兩路建筑規(guī)模逐漸增大(圖5-3-59),。 (二)形制與布局 平遙縣衙建筑群縱向分為東,、中、西三條軸線,中軸線上為六進院落,自南向北依次為大門,、儀門,、牌坊(牌坊已毀,它的兩側(cè)為六房)、大堂,、宅門,、二堂、內(nèi)宅,、大仙樓;東側(cè)線上由南至北有彰癉亭,、土地祠、寅賓館,、郯侯廟,、常平倉(又叫錢糧廳)、花園;西側(cè)線上由南至北有申明亭,、牢獄,、公廨房(遺址)、十王廟,、洪善驛,、督捕廳、馬王廟等,。衙門外,左翼有觀風樓,右翼有樂樓(尚未復原),前有照壁,。平遙縣衙整個建筑群主從有序,前堂后寢,左文右武。房屋間數(shù)為二百九十九間半,是封建王朝最基層統(tǒng)治機構(gòu)的完整再現(xiàn)(圖5-3-60,、圖5-3-61),。 1.旌表戒箴之所 影壁,正對衙門之南建有一座磚砌獨立式影壁,主要用于避邪。衙門之南的照壁南街之名便由此而來,。大門,在衙門街的西端,坐北朝南,面寬三間,進深兩間,單檐懸山頂,前檐斗棋三踩,樸實而威嚴,。中間是走道,前檐東側(cè)放置有一面“登聞鼓”,俗稱“喊冤大鼓”,以備百姓擊鼓申冤。衙門的后檐各有一間房舍,是門子和更夫的居所,。大門于1996年修復,。彰癉亭和申明亭,分別位于衙門的東西兩側(cè),建于明代。后來,申明亭正房里又加塑了觀音菩薩塑像,叫“觀音堂”,。于1996年修復申明亭觀風樓,在衙門東側(cè)20米處,民間俗稱“風水樓”上下兩層,第一層是磚砌高臺,中間為磚券門洞,。第二層是木構(gòu)建筑,面寬三間,進深三間,前后出廊,單檐歇山頂。閣內(nèi)塑有武圣關(guān)羽像,該樓由知縣周之度創(chuàng)建于明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毀于20世紀50年代,。儀門,、衙門往北是儀門,是進入縣衙的第二道屏障。平遙縣衙儀門面寬三間,進深二間,五檀懸山頂,檐下斗栱三踩,創(chuàng)建于明代,1999年修復,。儀門兩側(cè)各建一角門,東角門叫“人門”,西角門叫“鬼門”,。牢獄,位于縣衙西南方位,其占地面積在清朝時達到1700平方米,有輕獄,、重獄、女獄之分,。輕獄是仿窯洞建筑,內(nèi)有火炕,。重獄是重刑牢房,沒有窗戶,沒有火炕,墻厚是普通牢房的兩倍。司獄房,獄司(即現(xiàn)在的監(jiān)獄長)在牢獄中的辦公場所,為里外套間(圖5-3-62~圖5-3-64),。 2.治事之所 大堂,是在原基址上重建的仿古建筑,位于儀門之前甬道的盡端,是平遙縣衙的主體建筑,。大堂又叫公堂、正堂,、正廳等,面闊五間,進深六椽,七檁前后廊式,單檐懸山頂,前檐斗栱五踩,補間一攢,柵欄門,直欞窗,灰瓦頂,前有月臺,。大堂明間和次間敞口,東西梢間分別是錢糧庫和武備庫。 錢糧庫內(nèi)存放供當?shù)厝粘i_支及賑災用的糧食銀兩及賬冊,由縣丞負責,其職能類似于“財務會計”,。武備庫是明清時縣衙內(nèi)存放升堂時所用的刑具和部分兵器,以及存放縣衙內(nèi)所有兵器和刑具清單的地方,平常由典吏負責管理,。與大堂在同一軸線上,位于大堂東西兩側(cè),還有贊政廳和鑾駕庫。贊即參與,、佐助,贊政廳即參政廳,是縣丞及師爺參贊知縣政務的地方,。同時,知縣在這里常可以聽到各里坊耆老,、鄉(xiāng)紳以及告老還鄉(xiāng)的官員對縣里各方面情況的意見,。 鑾駕庫是存放縣衙中用來迎接和引導圣旨的龍亭和儀仗的地方。這種儀仗仿制宮中的鑾駕,平時不用,存放于鑾駕庫,。二堂,繞過大堂內(nèi)的暖閣屏風便走出了大堂,看到宅門,。宅門是縣署內(nèi)院的屏障,平時常人不能隨意出入,門口有門子把守。門子房類似現(xiàn)在所說的“傳達室”和“保衛(wèi)科”,。 宅門闊三間,硬山式樣,前出廊,后檐明間抱廈一間,檐下有屏門,遇到迎接上級官員,、欽差及重大慶典等情況時才全部打開。進入宅門就是二堂院,正中是二堂和東西耳房,二堂是縣署中的第二大主要建筑,面寬五間,明次間敞口,梢間為茶房和招房,二堂室內(nèi)也設(shè)有暖閣,、刑具及儀仗,與大堂陳設(shè)基本相同,。凡是由婚姻、土地,、債務等引起的民事糾紛,知縣都要在這里審理,直至調(diào)解,但對頑固不化分子也要施以刑法,。可以說:二堂是不公開的法堂,。二堂的東西兩側(cè)分別是縣丞房和主簿房,是縣衙的二把手和三把手辦公的地方,他們相當于今天的副職,協(xié)助知縣工作,。此外,二堂院的東西廂房還設(shè)有“錢谷師爺房”和“刑事名師爺房”,做為知縣的幕僚的辦公場所(圖5-3-65)。 3.宴息之所 內(nèi)宅,出了二堂便是內(nèi)宅院,。內(nèi)宅,名曰“忠愛堂”,面寬五間,硬山頂建筑,內(nèi)外裝修略顯豪華,較其他建筑有生活氣息,。內(nèi)宅是知縣居住、接待上級官員、與僚屬商議政事,、處理一般公務,以及審理機密案件或不宜公開的案件的地方,是縣衙的主體建筑之一,。明清時期,五品州官可以攜帶家眷上任,而縣官則不能,所以平遙縣衙的縣官內(nèi)宅沒有家眷居住。東花園,從郯侯廟出來經(jīng)過衙署糧廳,便是東花園,?;▓@為縣令提供了賞月觀花、品茗對弈,、去煩息靜的處所?;▓@內(nèi)有“對弈亭”,是在外做官的劉伯溫回平遙祭祖時與平遙知縣達魯海下棋的地方,。洪善驛,設(shè)于明萬歷三十七年(1609年),清雍正八年(1730年)裁驛丞,驛鋪遷移于縣署西側(cè)。 洪善驛是當時招待來往的下級官員住宿的地方,具有現(xiàn)在的“招待所”的性質(zhì),。寅賓館,位于土地祠的東北側(cè),。清代,由于平遙屬于“沖繁”之縣,官差往來頻繁。寅賓館是招待上級官員住宿的地方,。 4.吏攢辦事之所 衙役房,進入縣衙大門,沿中間甬道兩側(cè)便是賦役房,共有磚券窯洞14間,。平遙縣衙征收的賦稅,主要由戶房經(jīng)管。雍正十三年(1735年),規(guī)定征收分上下兩期,上期從農(nóng)歷二月開征到五月截止,下期從八月開征到十一月截止,。衙役房建于明萬歷四十八年(1620年),是征收賦稅錢糧的場所,也是壯班的班房,。東西賦役房以北建有兩間小屋,東為廚灶,西為炭房,供賦役們自己燒水煮飯而用六房,吏、戶,、禮,、兵、刑,、工六房位于大堂前面的甬道兩側(cè),對稱設(shè)置,各為廊房11間,清一色的青磚灰瓦,六檁硬山前廊式,。 吏、戶,、禮房居東,兵,、刑、工房在西,。六房中的辦事人員叫胥吏,。胥吏各有所司,處理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的事宜。據(jù)《牧令書輯要》(袁枚著)記載:“夫治民者,州縣之職也,然治民不自民始,胥吏者,官民交接之樞紐也,?!闭f明了一個很深刻的社會現(xiàn)實,即沒有胥吏的大量工作,國家機器就無法正常運轉(zhuǎn),社會秩序就得不到基本保障,由此可見州縣胥吏的重要性。三班,快班房,位于牢獄之北,現(xiàn)為遺址;皂班,位于大堂前甬道兩側(cè);壯班房,位于大堂,、贊政廳之東,。 督捕廳,始建于清初,主管八旗及各省駐防逃人之事,隸屬兵部。與牢獄南北呼應,主要是便于提審犯人。糧廳,在花園以南,是縣衙儲存糧食的地方(圖5-3-66) 5.祭祀之所 大仙樓,內(nèi)宅之后還有一進院落,其主體建筑是大仙樓,是縣衙中現(xiàn) 存的唯一一座元代建筑,。大仙樓為磚木結(jié)構(gòu),上下兩層,底層是磚券窯洞帶前廊,是知縣吃飯的餐廳,。二層是木結(jié)構(gòu)建筑,面寬三間,五檁懸山前廊式,殿內(nèi)神龕內(nèi)供奉的是守印大仙。據(jù)傳守印大仙就是狐仙,。十王廟,屋頂使用有琉璃飾品,這反映岀明朝時平遙燒制琉璃的技術(shù)達到一定的水平,當時琉璃飾品一般僅用于皇宮或廟宇,。衙神廟,又稱“郯侯廟”,供奉的是漢初三杰:正中為蕭何,左為張良,右為韓信。郯侯廟的對面即為戲臺,戲唱給神聽,。土地祠,為明代建筑,坐落于縣衙東南端,由戲臺,、獻殿和正殿組合成兩進院落。除了它的常規(guī)作用保佑一方平安外,還有特殊的功能,即臨時囚禁涉嫌犯科的有功名的人,。土地祠的格局與郯侯廟的格局相似,對面也是戲臺,是唱給土地爺聽的,。戲臺以南為鐘樓、鼓樓,晨鐘暮鼓,但鼓樓已被破壞,。馬王廟,在洪善驛之北,。 (三)特色分析 從縣衙位置及平面布局來說,平遙縣衙位于“城中之西南”,位居風水觀念中的城市“正穴”。由于平遙城歷代為縣治所在地,因此平遙縣衙始終保持縣級衙署的規(guī)制,為我們研究縣級衙署的布局和形制規(guī)律提供了寶貴的實物依據(jù),。平遙縣衙使用傳統(tǒng)方法進行恢復重建,在建筑的群體布局,、單體形式及細部做法上均尊重歷史,如:嚴格遵守“前堂后宅”、“左文右武”等整體布局方法,建筑形式采用官式和民間地域傳統(tǒng)相結(jié)合的做法,并以地域傳統(tǒng)為主導,以山西其他縣衙形制為參考,。在復建六房部分時,注意“東高西低”的傳統(tǒng)做法,即東三房在地面高程上略高于西三房,。在修復內(nèi)宅部分時建筑風格較大堂、二堂部分活潑,以顯示生活氣息,??傊?平遙縣衙為傳遞傳統(tǒng)建筑文化遺產(chǎn)的仿古建筑重建工程提供了一個范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