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到一個話題:父母掌控欲強對孩子影響有多大,? 很多網(wǎng)友被戳中了“痛點”,,講述自己被父母控制的經(jīng)歷: “偷看日記,、翻柜子,,是基本操作,和朋友出去玩也要跟著,,還口口聲聲說為了我好,。” “我媽連我穿什么都要控制我,,她覺得不好看的,,直接說難看死了,她覺得好看的,,非要給我買,,根本不在乎我自己的想法和意愿?!?/span> “27歲的大男人,,出個門依然被父母問個底朝天,選擇戀愛對象也由不得自己,,覺得自己真的對未來不抱任何希望了,。” 老話講:“養(yǎng)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反映出為人父母的普遍心理。 家長總是放不下那顆擔憂的心,,從孩子的衣食住行到成長路上大大小小的問題,,都忍不住插手,為孩子安排好一切,,乃至替他們做選擇、做決定,。 如果家長沒把握好這個度,,不懂得隨著孩子的成長調(diào)整教育方式,就容易越界,,把愛變成了控制,,對孩子造成負面影響。 心理學家弗洛姆說過: “教育的對立面是操縱,,它出于對孩子之潛能的生長缺乏信心,,認為只有成年人去指導孩子該做哪些事,,不該做哪些事,孩子才會獲得正常的發(fā)展,,然而這樣的操縱是錯誤的,。” 如果孩子出現(xiàn)下面這三種表現(xiàn),,暗示家長可能走入了控制的誤區(qū),,需要引起重視,及時轉變—— 01 依賴性強,、沒有主見 有一類“直升機式”父母,,他們就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孩子的世界上空,監(jiān)控著孩子的一舉一動,,提供保護和幫助,,時刻準備著挺身而出。
這樣的過度包辦,本質(zhì)上就是一種控制,,對孩子自身的能力缺乏信心,。 倫敦大學的科學家發(fā)表在《積極心理學期刊》的一項研究中發(fā)現(xiàn): 父母的控制行為和孩子以后生活中的心理健康問題之間存在關聯(lián),家長控制欲過強,,長大后獨立性較差,,依賴性較強,幸福指數(shù)較低,。 被控制的孩子,,缺少獨立做事、自我管理的機會,,只知道聽話和服從,; 做一件事如果沒有達到父母的要求,又會被批評: “讓你聽我的吧,!” “沒我你就是不行,?!?/span> 久而久之,孩子各項能力得不到鍛煉,,在父母的否定中越來越不自信,,遇到事情喜歡退縮、依賴父母,。 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和安排,,讓孩子基本不需要思考,也不用做選擇做決定,,導致孩子缺乏決策能力,,沒有主見。 曾看過一則新聞:一位30多歲男子開車撞飛一位外賣小哥后,,第一反應不是報警解決問題,,而是靠在媽媽懷里大哭: “讓警察別抓我,我不是故意的,?!?/span> 生理上雖然成年,心理上依舊是巨嬰,,這是教育的失敗,。 《如何讓孩子成年又成人》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 “你為孩子橫刀立馬的那一刻開始,他就成了受害者,。你傳達給他的信息是:你不行,,你不夠強大,你自己不能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我介入來替你處理,。 孩子從出生開始,逐漸脫離父母的懷抱,,走向獨立,,是成長的需求和規(guī)律。 家長只有滿足孩子獨立的需求,,他才能成長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 隨著孩子長大,,給他獨立做事,、做選擇的機會,教會他做事的方法和注意事項,,而不是代替他做。 只有這樣,,孩子才能鍛煉各方面能力,,獨立做成一件又一件的事,,內(nèi)心越來越有力量。 02 缺乏責任感 生活中,,這樣的現(xiàn)象不在少數(shù):
控制欲強的父母,為孩子包辦太多,,不允許孩子自己做決定,,也就意味著把本該孩子自己承擔的責任攬到了自己身上。 如果孩子缺少獨立做事,、做選擇的機會,,就學不會為自己的行為和決定負責,遇到事情不敢承擔責任,,習慣把責任推卸給別人,。 缺乏責任感,也不利于孩子走向自律,。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 “不能總是牽著他的手走,,而還是要讓他獨立行走,使他對自己負責,,形成自己的生活態(tài)度,。” 只有當孩子擁有一定自由的空間,,可以自主選擇和執(zhí)行時,,才有機會培養(yǎng)起責任感。 因此,,不管是學習還是生活上,,父母應該給孩子適度的自由空間,讓他自己安排自己的事情,,鼓勵他自己做選擇,,并承擔選擇帶來的后果。 03 固執(zhí),、敏感,,情緒管理能力差 韓國一檔綜藝節(jié)目中,一位媽媽把控制孩子做到了極致。 她要求:
即便女兒在家,,媽媽也不放心,會趁女兒睡覺時進入她房間翻看手機,,白天會隨時搶走女兒手機,,周末更是把女兒關在家里不準出去。 正處在青春期的女孩,,原本是亟需個人空間和隱私的年齡,,卻被媽媽24小時方方面面監(jiān)視著。 媽媽無孔不入的控制,,讓女孩不堪忍受,,整日生活在掙脫束縛的壓力下。 家長以為自己事無巨細的關心,,面面俱到的安排,,是為孩子好,其實孩子感受到的,,卻是沉重的負擔,,像被一副枷鎖禁錮。 作為一個獨立的人,,必不可少的心理需求之一就是自主感:感覺自己可以決定一些事情,。 而生活在家長嚴格的管控下,孩子的自主權被剝奪,,內(nèi)心非常壓抑,、積攢了許多憤怒的情緒。 隨著孩子的成長,,對自主權和自由空間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孩子容易出現(xiàn)叛逆、對抗父母的行為,,親子關系劍拔弩張,。 為了反抗父母的控制,爭取權利,,孩子還會形成固執(zhí)的性格,,不論自己是對是錯,不愿意妥協(xié),聽從別人的建議,。 他們通常情緒管理能力差,,習慣用發(fā)脾氣,、生氣來表達自己的不滿,。 因為在平時的生活中,他們好好說話,、表達自己的意愿,,總是得不到父母的重視和允許。 這些對孩子未來的發(fā)展都是不利的,。 當孩子的感受和想法能被父母傾聽,、尊重,他會感覺自己被接納,,自我價值感更高,,內(nèi)心想法與外在表現(xiàn)和諧統(tǒng)一,能夠身心舒展地成長,,不會形成擰巴,、矛盾的性格。 這樣的孩子,,通常更擅長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不會動不動就因為一點小事而發(fā)脾氣,情商高,。 因此,,家長在養(yǎng)育孩子過程中,要學會傾聽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多和他溝通,,在非原則性的事情上,允許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做事,。 即便孩子做出的選擇沒那么好,,他能從中產(chǎn)生思考和收獲,積累寶貴的經(jīng)驗,。 這是孩子成長必經(jīng)的過程,。 04 能夠自己做主的人生,才是孩子最想要的 文章的最后,,分享一則視頻: 六歲的女孩被媽媽規(guī)劃未來要成為世界冠軍,,每天嚴格按照媽媽設置的時間表來訓練、學習,,表現(xiàn)不如意時,,得到的只有指責與否定。 媽媽的嚴厲和壓迫感,孩子無助和痛苦的眼淚,,讓我們不禁對這樣的教育打出一個問號,。 許多家長以愛之名,控制著孩子的各項選擇和發(fā)展路徑,,想為孩子打造一個“完美人生”,,卻沒有看見孩子當下的感受和需求。 很多孩子,,在通往父母所設定的目標的半路上,,就因為高壓、高期待,、自我價值感的缺失,,而患上心理疾病。 還有的孩子,,為了爭取人生的選擇權,,走上了反抗父母、逃離家庭的道路,。 控制欲強的家長,,根源往往在于自身缺乏安全感,內(nèi)心充滿恐懼,,于是對孩子抱有強烈的期待,,只能成功不能失敗,這種執(zhí)念讓他們極度焦慮,。 因此,,家長克服控制欲的關鍵,在于從自身下功夫,,放平心態(tài),,通過實際行動解決問題,努力提升自己,、創(chuàng)造自己想要的生活,。 很喜歡《奇葩說》某期節(jié)目中,黃執(zhí)中說的一句話: “什么是完美人生,?那就是在人生的時時刻刻,,盡可能地保有最多的選擇權?!?/span> 為人父母,,真的愛孩子、為孩子好,,就應當尊重孩子真正的需求和選擇,,把握好親子之間的界限,,引導孩子走向獨立、自我管理,,活出屬于他自己的人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