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人到70古來稀”。清朝時期,,國人的平均壽命也不過40歲左右,,而乾隆年間,卻有一位大臣在退休之后又惹怒了皇帝,,70歲高齡時被乾隆下令以凌遲之罪處死,。更讓大家意想不到的是,,這位大臣死前頗有世外高人的灑脫之感,,行刑前還在大口吃肉、大碗喝酒,,搞得乾隆連連稱奇,,最終又下令赦免了他,。 這位傳奇人物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故事的主人公:清朝大理寺正卿--尹嘉銓。 從名門之后到階下囚,,尹嘉銓究竟干了什么糊涂事,?尹嘉銓,在當時絕對稱得上是名門之后,。他的父親尹會一,,是歷經(jīng)雍正和乾隆兩朝的名臣,曾官至吏部尚書,。而且,,尹會一從青年時期開始就在家鄉(xiāng)頗有名氣,一是因為他有才,,一直堅持著書立作,;二是由于他孝順,是十里八村有名的大孝子,。 我國從古至今,,都把“孝順”當作是衡量一個人道德品質(zhì)的重要標桿之一,尹會一幼年時喪父,,其母親含辛茹苦將他拉扯大,,因此他年少成名之后便對母親格外的孝順。據(jù)說尹會一還未進京做官之時,,每日事無巨細,,都要向自己的母親匯報,凡事都經(jīng)過母親同意,,才去行動,。 尹會一的孝,不僅體現(xiàn)在他的日常生活中,,也體現(xiàn)在他的著書作品里,。此人一生極其看重忠孝禮儀,編纂增訂的書籍也多側(cè)重于理學,,如《四鑒》《洛學編》等,,皆是約束世人行為,勸人從善的書籍,。此外,,尹會一在地方做官之時,就熱衷于興辦學堂,、開設(shè)粥廠等事業(yè),,因此聲名在外,凡是上任過的轄區(qū),百姓都都說尹會一是個好官,。 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出生長大的尹嘉銓,,自然也是將立身修書、入朝為官作為自己此生的奮斗方向,。確實,,尹嘉銓成年之后,的確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其本人也能稱得上的飽學之士,,家中藏書甚多;而且當官之后也不忘抽出時間來編纂書籍,。據(jù)記載,,尹嘉銓一生編纂書籍超過80余部,在當世可謂是“著作等身”,。而且,,尹嘉銓和他的父親一樣,其重視“孝道”,,在歷史上也是出了名的,。 按理說,以尹家父子這種致力于編書,,又將孝義看的極重的人,,應(yīng)該是能做到克己復禮,深受皇帝信任才是,,為何尹嘉銓會70歲高齡時差點把自己作到被凌遲的地步呢,? 說出來大家可能不信,尹嘉銓得罪乾隆皇帝的原因,,恰恰就是因為“孝”,。他官途順遂,一路做到大理寺正卿,,位列“三公九卿”之一,,已經(jīng)算是清朝時期的高官了,在朝期間,,雖沒有什么史書中值得濃墨重彩的政績,,但是做官兢兢業(yè)業(yè),也算是國之棟梁,。即使退休之后,,他在老家也沒閑著,一直致力于圖書編纂的工作,。但是,,隨著尹嘉銓在老家的名聲越來越響,,這個已經(jīng)退休的老頭,卻開始逐漸“飄”了起來,,導致后面差點為自己帶來殺身之禍,。 尹嘉銓在家鄉(xiāng)與人交往會面時,,常以“名儒”自居,,還認為自己的父親尹會一對于儒學在當世的發(fā)揚光大做出了突出貢獻,因此自稱自己的父親為“孔門四子”之一,。此外清朝時,,皇帝后宮里地位頗高的妃子和皇子公主去世,才可用“薨”字,,而尹嘉銓卻在自己的書作中,,對自己父母的死擅用“薨”字。這些行為,,陸陸續(xù)續(xù)傳到了乾隆帝的耳朵里,,此時的尹嘉銓還不知道,皇帝雖然遠在宮中,,卻已經(jīng)對他的所作所為悄悄記了一筆,。 直到乾隆46年,愛出宮巡視的乾隆又一次西巡,,御駕已定了期間要在保定住幾天,。尹嘉銓聞訊十分激動,他覺得以他退休前的官場地位和如今在家鄉(xiāng)的名氣頗高,,肯定會得到乾隆帝的召見,。 但實際上,乾隆帝每到一地,,官員們覲見獻媚還都要排著隊,,并不是人人都能得見圣顏,更何況是尹嘉銓這個已經(jīng)退休的老人,,根本沒人在皇帝面前提起他,。 所以尹嘉銓左等右等,皇帝召見的旨意都沒有下來,,眼看著皇帝都要啟程離開保定了,,尹嘉銓為了見上皇帝的面,而想出了一個“餿主意”,。 尹嘉銓其人,,看似重視忠孝禮儀,實際上骨子里最看重的是自己的名聲,,他已經(jīng)被名利沖昏了頭腦,,認為無論如何都要趁著乾隆此次西巡的機會見上皇帝一面,,這將是他聲名遠揚的好機會。 他左思右想,,認為從“孝”入手是最好的選擇,,這既能讓他保留大孝子的名聲,還能讓皇帝無法拒絕他的覲見,。于是,,這個70歲的老頭連夜寫了一封奏折:尹嘉銓為死了33年的老爹尹會一請封,要求皇帝賜給他爹一個謚號,,以認可他爹為官時對朝廷的突出貢獻,;此外還要求把他老爹的牌位放到文廟里接受香火。 可能現(xiàn)在的人對于尹嘉銓提出的兩個要求不太理解,。其實在當時,,皇帝認為哪個大臣對朝廷有突出貢獻,才會在大臣死后,,賜予謚號,,例如開國元勛,皇子之師等等,,幾乎沒人會主動請求皇帝賜予謚號,。而入祀文廟,這個要求就更過分了,,清朝分文廟武廟,,能將排位列入其中的都是治世能臣,亂世梟雄,,而且入祀之后可以接受皇家香火,,可以說是皇帝能給大臣的“最高榮譽”,因此能獲得該殊榮的大臣可謂是少之又少,。 尹嘉銓連夜寫完這個請封的奏章,,第二日天不亮就安排自己的兒子趕緊給乾隆帝送去。他兒子慌慌張張趕到了乾隆御駕所在的保定府,,將奏折呈給了皇帝,。 可想而知,當時的場面有多么的尷尬,,乾隆到一次地方不容易,,當時官員除了日常匯報工作之外,更多的都是為皇帝獻寶,,送特產(chǎn),,說漂亮話,以求龍心大悅,。而尹嘉銓和大家都不一樣,,一大早派自己的兒子來送奏折,,卻是為了向皇帝給自己的親爹討賞! 乾隆帝當場打開奏折一看,,怒不可遏:“竟大肆狂吠,!不可饒恕,!”直接下令嚴查尹嘉銓,,安排刑部嚴查其過失,并要沒收他在京城和老家的全部財產(chǎn),,且要將尹嘉銓本人處以凌遲極刑,。 130多條“罪證”,,坐實了他大逆不道的罪名尹嘉銓萬萬沒想到,,自己本希望這份奏折能讓自己光宗耀祖,結(jié)果好處沒占上,,卻換來殺身之禍,。不僅祖上的功勞都給抹了,從此自己也是整個家族的罪人,。眾所周知,,清朝盛行“文字獄”,不論是朝廷重臣還是民間文人,,皆謹言慎行,,生怕自己哪句話說錯了,被扣上一頂大逆不道的帽子,。這樣的情況下,,尹嘉銓也算是唯一一個上趕著給自己找罪名的人。 乾隆帝盛怒之下,,安排74歲的大學士英廉主辦此案,,務(wù)必要將尹嘉銓不忠不敬的證據(jù)都一一核查出來。說起這個英廉,,也是個可憐老頭,,他是清朝開國元勛馮世勇的后代,他家是當時的名門望族,,英廉的孫女后來還嫁給了乾隆身邊的紅人和珅,。但是英廉本人卻比較慘,晚年受到了書吏作弊案的影響,,被停職多年,,這重新被乾隆想起來主辦尹嘉銓的案子,自然是兢兢業(yè)業(yè),,生怕自己再出一點誤差,。 于是,,英廉帶人查抄了尹嘉銓所有的書籍,共有套書311套,,散書1539本,,書信113封,未裝訂的書籍一整柜等,;又找來翰林院一批文人,,對這些書籍信件逐字逐句的檢查,結(jié)果果然發(fā)現(xiàn)了130多處“狂悖之言”,。 不過,,在現(xiàn)在看來,這130處錯漏中也有不盡不實之處,,比如其中一條,,僅四個字“為帝者師”,就這么沒頭沒尾的四個字,,卻讓乾隆看后勃然大怒,,說這個尹嘉銓,竟還想當朕的師傅,! 其實,,這四個字沒有搭配前后主語,尹嘉銓未必說的是他自己,,但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一邊是非要搞出點大動靜來證明自己的英廉,一邊還有尹嘉銓在朝為官時一些不對付的大臣在此時落井下石,,此時,,尹嘉銓的處境之難,可想而知,。 后來,,英廉找到的“罪證”里,還提起了尹嘉銓的個人作風問題,,當然,,又是以訛傳訛:尹嘉銓自己曾在書中寫道,前幾年,,他的夫人想為他納妾,,正巧老家有位快50歲的終身未嫁的剩女,尹夫人就自作主張要把人家納進家門,,但是這個事情后來由于尹嘉銓自己的拒絕未能辦成,。 就是這樣一件事,到了英廉這里就上奏給乾隆說,,尹嘉銓退休之后在老家要強娶50歲的老剩女,,可見此人品行不端,! 如此這般,眾多罪證加起來,,尹嘉銓再沒有了追名逐利的心,,他每日都在獄中向皇帝寫折子認罪求饒,說得最多的就是“我自悔,,我反省,,我錯了”。他只希望乾隆帝殺了他一個就能解氣,,不要牽連他的家人,。 峰回路轉(zhuǎn),“死前”的豁達救了他一命在正史中,,對于尹嘉銓下獄之后的事情講的甚少,,只提了一句乾隆帝將他的凌遲改為絞刑,但后期究竟有沒有行刑并未明說,。但是,,據(jù)光緒年間的重臣李岳瑞所書《春冰室野乘》一書中記載,,尹嘉銓最后最后還是被乾隆帝赦免了,。 李岳瑞其人,家族中世代為官,,三代翰林,,對于歷朝文字獄都有一定了解,而且《春冰室野乘》一書目前在文史書類中可信度較高,,因此其說法可以采納,。 那尹嘉銓死前究竟做了什么,才救回了自己的一條命呢,?據(jù)《春冰室野乘》中說,,他即將被安排絞刑之際,乾隆帝念在其兩代人為朝廷做出的貢獻,,就安排獄卒給他做一頓斷頭飯,,結(jié)果尹嘉銓拿到飯食后,不斷的自責與謝恩,,說自己有負皇恩,,對不起朝廷,,堅持不懈地承認著自己的錯誤,之后痛哭流涕地怒飲三杯酒,又大口吃了兩塊肉,,之后就起身,毅然決然的準備赴死。 獄卒將尹嘉銓的一舉一動都上報給了乾隆帝,乾隆聽了之后反而沉默了良久,。他其實也明白,尹嘉銓并未犯什么大的罪過,,甚至那130多條罪狀的“含金量”,,乾隆帝也心里有數(shù),他只是惱怒尹嘉銓觸犯了自己的天子權(quán)威,,如今他京城與老家的資產(chǎn)都已被罰沒,,尹嘉銓本人也關(guān)押了許久,更何況他也是70歲的老人了,,不如就此收手,,留他一條性命吧。于是叫獄卒把尹嘉銓帶上殿,,要見他一面,。 尹嘉銓面見皇帝之后,立刻下跪求饒,,言辭懇切,,說自己年紀太大了,腦子不清楚,,不是有意冒犯天威,,希望皇帝可以饒恕他的罪過。當然,,乾隆一看他的認錯態(tài)度如此良好,,自然是斥責了一番之后就免了他的死罪。當然,,他的家人也都沒有受到牽連,,只是他的書籍都被統(tǒng)一銷毀了。 結(jié)語:伴君如伴虎,,帝王之心向來難測,。尤其是清朝的“文字獄”,說白了就是統(tǒng)治者及其走狗們在大臣和文人的字里行間里挑骨頭,,以達到對其絕對的控制,。被定罪者不僅自己在劫難逃,連親眷族人也往往受到牽連,,被滅九族者都不罕見,。因此,清朝時期的文化發(fā)展不如明朝時期繁盛,,不論是朝廷還是民間,,大家都噤若寒蟬,生怕一旦出錯便是殺身之禍。 但是作為大臣,,也要做到謙虛自省,,不能因為一些政績就飄飄然,時刻保持謙遜才是為官之道,,也要認清形勢,,否則一個不謹慎,不僅會葬送了自己的性命,,更是連父輩祖輩的功勛都要被抹殺掉,,稱為家族的罪人。 大家對此事有什么看法呢,?歡迎評論區(qū)的討論,。 |
|
來自: 積沙成塔0u3svg > 《紀史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