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來說說那個著名的“姨母帖”,。帖很短,只幾十個字: “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頓首,、頓首。頃遘姨母哀,,哀痛摧剝,,情不自勝。奈何,、奈何!因反慘塞,,不次。王羲之頓首,、頓首,。” 這個帖是唐摹本,。因為內中提到“姨母”,,故后人稱之為“姨母帖”。羲之接到十一月十三日的書信,,說姨母去世,,他悲痛無比,情不自勝,,但因自己的身體也不好,,沒辦法光臨祭悼現(xiàn)場,只有寫幾個字表達他的哀痛之心,。 古人凡遇紅白事,,住得近可以派人上門來告知,但若住得遠,,兩條腿跑不動,,便只有依靠書信了。很明顯這是羲之接到對方書信后的回信,。 王羲之留下來的很多帖,,以書信居多,也都不是原件,,是后人的摹本,,摹本嘛就是抄寫臨摹的,,到后世有出版條件時就把最好的摹本翻刻印制出來,一代代翻印,,最后成現(xiàn)代出版物到了我們的手中,。所以一件偉大作品的流傳也是很不容易的。 羲之生前,,交友廣闊,,雖只活59歲,但他留下來的墨寶也不是一個小數(shù)字,。但最后到我們手中看到的,,幾乎都是摹本了。 我們小區(qū)里住著安徽省老書協(xié)主席張良勛先生,,老人家今年也已八十出頭,,我有幸在他寫字的房間里坐過幾回。在他十幾平的寫字空間里,,滿布著他寫的各類作品,、字稿。那也是密密麻麻的,。數(shù)年前他曾經舉辦過一次手稿展,,轟動一時,讓人印象十分深刻,。他那手稿實是他寫作品之前起草的小稿,。他在完成一件作品前,都會先寫上幾幅小稿感受一下,,規(guī)劃一下整件作品要怎樣去書寫才更美,。他是有設計理念的書法家。之前,,他也是一位年少出名的版畫家,還曾是報紙的著名美編,。更是一位收藏家,。 眼中所見寶物既多,審美便早已不是原先的審美了,。 王羲之是書法家中那一個“天選之人”,,他自己的家世是如此的顯赫,而他遇到的老師又都是業(yè)界頂流,,兼之書畫過目即能,,藝術天分如此之高,即以收藏而言,,家族里擁有的名帖名畫器具古玩也當不是一個小數(shù)目,,這是培養(yǎng)他審美的最好條件,。黃賓虹年輕時跑到鹽商那里去看畫,跑到親戚那里去看畫,,戰(zhàn)時又有幸去故宮做為時十年的書畫鑒定,,這極大地打開了他的審美眼界,使他最終成為近世書畫大師級人物,。而王羲之呢,,他家里的條件擺在那,加之他交友廣闊,,所遇皆名家,,又是十幾代書香。這些條件加分不少,,使得他最終成為中國書法家中那一位“天選之人”,,“書圣”這頂桂冠不送他送誰呢? 羲之的帖子讀得多了,,就會發(fā)現(xiàn),,他使用的語言也是有一種格式的。比如他哀悼人,,就是《姨母帖》這個風格,,誰誰誰走了,我很痛啊,,奈何奈何,,我身體也不好,不能親臨現(xiàn)場致哀,,頓首頓首,。 這個姨母有可能是他自己的親姨母,當然更不排除是教授他書法的衛(wèi)夫人,。 羲之35歲那一年,,給他的堂兄弟王敬倫寫信,后世名之《敬倫帖》,,內容是:“九月三日,,羲之報敬倫:遮諸人去晦祥神禫,情以酸割,,念卿傷切,,諸人豈可堪處?” 王敬倫是王導家的老五,。他的年紀可能和羲之相仿,,算是從小一起長大、讀書的好兄弟,。他后來官至司徒,、吏部尚書,、尚書左仆射。咸康五年(339)7月,,王導去世,。到咸康七年8月滿兩年時要舉辦一場紀念活動。羲之不得親臨,,便給敬倫寫信,,說情何以堪,我知道你很傷感,,你們兄弟也都很傷悲,,我也如此,一想到伯父走了,,我就心就像刀割一樣疼,。羲之和這位伯父感情很真摯,王導在他去世前把他自己珍藏著的鐘繇名帖送給他,,羲之何嘗不知伯父對他的一片好心,? “情不自勝”和”情以酸割”,悲痛程度還是有點不一樣的吧,?但表達格式卻也是相似的,。 衛(wèi)夫人對王羲之在書壇早期的崛起,的確助力不小,。 歷史上傳說中的一件事,,發(fā)生在王羲之19歲那一年,那時候他已結婚生子并出任秘書郎了,。 那一年,,有藝術家氣質、年方22歲的晉明帝死掉了,,禮官請衛(wèi)夫人書寫祭祀時要用的“祝版”,,衛(wèi)夫人自己不寫,推薦了弟子王羲之代替她寫,。她給禮官大人寫了封信,,信中說: “衛(wèi)稽首,和南近奉敕寫《急就章》,,遂不得與師書耳。但衛(wèi)不能拔賞,,隨世所學,,規(guī)摹鐘繇,遂多歷年,。廿著詩論草隸通解,,不敢上呈,。衛(wèi)有弟子王逸少,甚能學衛(wèi)真書,,咄咄逼人,。筆勢洞精,字體遒媚,。師可詣晉尚書館書耳,。仰憑至鑒,大不可言,。弟子李氏衛(wèi)和南,。” 此帖后人名之為《近奉帖》(又名《稽首和南帖》),,原載北宋時期的淳化閣帖,。 時禮官蔡謨乃當朝大儒,和蔡文姬同為陳留蔡家的名儒,。衛(wèi)夫人此信,,有學者懷疑就是寫給他的。衛(wèi)夫人可能跟他學過詩書,,故自稱弟子,。 晉明帝死后,太后庾氏聽政,,王導,、卞壺和庾氏兄弟庾亮被命為輔政大臣。王導時為宰相,。 衛(wèi)夫人在信中說,,我最近在奉朝廷之命寫《急就章》,故沒時間給老師沒信,。我學鐘繇已經很多年了,。年輕的時候我寫的詩論草隸通解,因水平有限,,不敢上呈給老師看,。我有弟子王逸少,學衛(wèi)家的真書學得可厲害了,,筆勢精湛,,咄咄逼人。我推薦他來寫祝版,。請老師傳令給他,,讓他到尚書館去寫即可。 這么一推薦,,再加上蔡謨也知道王宰相的侄子王羲之是年輕有為的書法家,,書法功力已相當了得,,他當然愉快地接受了衛(wèi)夫人的推薦。羲之寫的祝版,,果然不負所望,,以“入木三分”的功力而名動書壇。 補充說一下這位蔡禮官,。幾年后他被拜司徒,,但這人很拽,在三年內一直推辭不就任,,當時的宰相差點氣瘋,,要把他砍頭,經人求請才被免為“庶人”,。此后蔡謨先生便閉門不出,,成為著名的閉戶先生。數(shù)年后被朝廷任命為光?大夫,,他亦堅持不上朝,。這在東晉年間,也算是一位拽人了,。沒有深厚的學問打底,,他敢不上朝嗎?當然了,,他也是高門大族世家弟子出身,。小皇帝們年紀輕輕就謝世了,讓朝廷隔幾年便動蕩一次,,而老人家卻一直興頭頭地活到77歲,,足可以笑傲江湖。 蔡先生(281-356)其實比衛(wèi)夫人(272-349)還要小個十來歲,,但不妨礙他成為大齡弟子的學業(yè)老師,。而他做閉戶先生的最大成就,是培養(yǎng)了很多弟子,。 衛(wèi)夫人大名衛(wèi)鑠,,字茂漪,后來自署“和南”,。她十幾歲嫁李先生后被人呼之為衛(wèi)夫人,,而不是現(xiàn)在人慣稱的李夫人。衛(wèi)夫人原籍河東安邑(今山西夏縣),。她是書法北派之祖衛(wèi)瓘的侄女,,衛(wèi)瓘是曹魏尚書衛(wèi)覬的兒子,擅長隸書及章草,。但在晉惠帝時期,,他卻在一場政變中慘烈被殺。這場政變亦開啟了西晉的滅亡史,。這都是皇帝太小母后和宦官亂政惹的禍,。 衛(wèi)夫人父親衛(wèi)展在晉元帝初年為任命為廷尉。他對律法獄政頗有研究,,還提了一些高見而在史上留名,。衛(wèi)鑠年少便學書,十幾歲時嫁給江夏李家的李矩,,李家亦是書法家族,,無非名氣要小些。衛(wèi)夫人攜子隨李矩渡江,,李矩后來官至汝陰太守(今安徽阜陽),,可惜,李先生壽命不長,,死在任上,。 他們唯一的兒子李充后來進了晉書人物傳中。晉書說,,李充少年喪父,。他父親墓園里種的柏樹曾遭人盜砍,李充知道后飛奔而來,,拿手當?shù)稓⑼吮I賊,,因此而出名。他善寫楷書,,為世人所推崇,。年輕時便喜歡刑名之學,不喜歡虛浮清談,,曾寫有一書,,名《學箴》。這李充很勇敢,,因為從小跟父母學書法,,他的臂力已相當了得。至于喜歡刑名之學,,估計跟祖父衛(wèi)展的影響有關,。他后來經王導推薦,做了記事參軍,。 王,、衛(wèi)兩家的交情,便在這一個故事里徐徐暴露出來。 三年后,,晉明帝崩,,禮官大人命衛(wèi)夫人書寫祝版(這也是老師給弟子派的活,一般人恐怕也輪不上),,衛(wèi)夫人找了個理由推薦王羲之去寫,,這也是衛(wèi)家對王家的回報。 李充和王羲之后來成了好朋友,,一起“筑室東土”,,都在會稽(紹興)住著養(yǎng)老。時不時地你來我往,,其樂融融,。衛(wèi)夫人呢自然跟著兒子走,直到快八十歲時才謝世,。所以羲之和衛(wèi)夫人之間,,摻雜有多種情感,既有類似母親的,,也有師長的,,更有多年同道成朋友的感情。衛(wèi)夫人雖然書名被前浪蓋住,,但她亦因為王羲之,,而在史上留下了大名。 “姨母帖”如果寫于衛(wèi)夫人謝世的356年深秋,,此時羲之也已是50歲的人了,。他的腳痛、頸痛,、背痛,、膝蓋痛,都會在寒冷天發(fā)作,,走不了路出不了門很正常,。李充知道他的情況,也只寫信告知母親走了的消息,,那羲之回之以兩行書信,,也是可以理解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