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個不起眼的山西小縣城,,這是個非同尋常的小縣城,這里不僅有罕見的五代壁畫和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天臺宗殿堂建筑,,這里還有許多罕見的國寶建筑令人驚嘆,。 天臺庵平順縣王曲村的天臺庵大殿,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天臺宗殿堂建筑,,其深遠的出檐,,起翹的翼角,正如一只展翅欲飛的朱雀,,美麗動人,。 天臺庵位于山西長治平順縣王曲村中心一座小山坡上,天臺庵始建于唐末五代時期,,原是一座天臺宗寺院,。天臺宗是本土化佛教最早的一個流派,由智顗大師(538年—597年)創(chuàng)立于隋代,因他常駐天臺山,,故而得名,。 天臺庵的規(guī)模并不大,遺留的只有大殿一座和唐碑一通,。規(guī)模不大的天臺庵令人驚嘆的是它的建筑,,佛殿建在1米高的石臺基上,平面看去,,近似一正方形,。 大殿單檐歇山頂,屋坡舉折平緩,,出檐深廣,,其翼角下四根粗大的擎檐柱均為后世所加。 屋頂施灰筒瓦及碩大的琉璃鴟吻,。此殿的琉璃脊飾當為金代所改,,但仍保留古風。佛殿檐下四周設臺明,,正面明間臺明下安裝踏跺,。正側兩面明間較大,次間僅為明間的一半,。殿內(nèi)沒有一根柱子,,結構簡練,相交嚴實,,沒有繁雜裝飾之感,,而且使殿內(nèi)的空間更顯得空闊。 天臺庵的屋頂,,已經(jīng)比南禪寺和廣仁王廟稍高了一點,,包括佛光寺東大殿的舉高,都比南禪寺高,。越早一點的建筑,,屋頂越比較平緩,越到晚期的建筑,,屋頂就起來了,,就舉高了。 大云院大云院為中國僅存的三座五代木構建筑之一,,大云院大佛殿在建筑上普拍枋的構件,,讓它成為中國現(xiàn)存建筑中使用普拍枋的最早實例。 大云院在山西平順縣城西北23公里龍耳山中,,創(chuàng)建于五代后晉天福三年(公元938年),,初名仙巖院,。天福五年建大佛殿,,后周顯德元年(954年)建寺外七寶塔,,北宋太平興國八年(983年)奉敕改寺名為大云禪院。 大云院由山門兼天王殿,、大佛殿及東西配殿,、三佛殿組成,最寶貴的自然是核心建筑五代后晉天福五年(940年)修建的大佛殿了,。 五代歷史持續(xù)時間較短,,古建筑能夠遺留至今的已經(jīng)極少,因此大佛殿尤為寶貴,。 大佛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四椽伏對后乳伏,,通檐用三柱,單檐歇山頂,,柱頭斗拱與明次問補間斗拱為五鋪作雙抄,,轉(zhuǎn)角斗拱出斜拱斜昂,圓柱方額,,飛檐起翹,,形制古樸,巍峨壯觀,。 大云院著名的還有大佛殿壁畫,。大佛殿內(nèi)斗、枋,、替木等構件上還保存有一部分五代彩繪,,是中國古建筑中稀有之例。大云院壁畫是國內(nèi)面積最大,,保存最精美的五代壁畫,。大佛殿殿內(nèi)保存有五代壁畫二十一平方米,唐代畫風猶存,,是中國現(xiàn)存寺觀中唯一的五代壁畫遺作,。 東壁繪維摩變相佛教故事,紫殿紅樓,,流云環(huán)繞,,富有傳奇色彩。八個伎樂人,,或伴奏管弦,,或舒腰起舞,表現(xiàn)出神姿仙態(tài)。扇面墻正面繪觀音,,勢至二菩薩,。飛天乘云遨游長空,姿態(tài)飄逸,。拱眼壁和闌額上保存有五代彩畫11平方米,。 龍門寺平順龍門寺是我國現(xiàn)存古代建筑中僅存的集五代、宋,、金,、元、明,、清六朝建筑于一寺的建筑群,,幾乎是我國建筑歷史的縮影,被譽為“中國古代建筑立體博物館”,。 龍門寺位于山西長治平順縣石城鎮(zhèn)源頭村北山坳里,。創(chuàng)建于北齊天保年間,寺院建于半山腰的緩坡上,,南北走向,,順地勢層層升起,前低后高,,顯得莊嚴肅穆,,頗具氣勢。 龍門寺西配殿是我國現(xiàn)存唐至五代時期懸山頂建筑的唯一實例,,極其珍貴,。它是寺內(nèi)現(xiàn)存建筑中最早的,建于五代后唐同光三年,,即公元925年,,面闊三間,進深四椽,,單檐懸山頂,,屋坡平緩,柱子粗壯,,殿內(nèi)沒有立柱,,梁枋規(guī)整簡潔,幾乎完整地保存了唐代懸山式木結構建筑的風韻,。 龍門寺的主殿是大雄寶殿,,建于北宋紹圣五年,是龍門寺中位置最高,、體量最大的唯一一座歇山式建筑,。 龍門寺最令人驚嘆的是位于中軸線最南端的山門,,面闊三間,進深四椽,,懸山頂,,雖無確切建年,但具有金代建筑特征,。中軸線上的燃燈佛殿,,面闊三間,,進深四架椽,,單檐懸山頂,呈現(xiàn)出典型的元代建筑風格,。東配殿與西配殿相對而建,,面闊三間,進深四椽,,硬山頂,,前后插廊,為明代弘治年間補建,。 龍門寺這座寶藏寺院的奇特之處在于,,各時期的古建遺產(chǎn)匯集一處,規(guī)劃完整,,讓這座寺廟成為一處耀眼的所在,。 淳化寺平順縣陽高鄉(xiāng)陽高村的淳化寺,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北齊天寶年間,,最初叫龍門禪院,屬于現(xiàn)在平順縣石城鎮(zhèn)源頭村龍門寺的下院,,北宋淳化二年(991年)改為淳化寺,,如今只有一座大殿以及兩尊石經(jīng)幢。 淳化寺正殿為一處較為完整的金代遺構,,大殿面闊三間,,進深六椽,九脊頂,,柱頭有普拍方,,無補間鋪作,柱頭鋪作為四鋪作單假昂,。它小巧秀美,,翼角飛揚,梁栿平直,,簡潔規(guī)整,,建筑絕美,。 佛頭寺佛頭寺位于山西長治平順縣城東北50公里的陽高村,建在村中土丘上,,距平順大云院20公里左右,,因后靠山形似佛頭而得名,寺內(nèi)最精彩的是五代壁畫,。 佛頭寺現(xiàn)僅存佛殿一座,,佛頭寺從單檐九脊頂?shù)酵忾艿亩饭埃皟?nèi)部梁架等,,都完整的保留了晉東南地區(qū)北宋時期的建筑手法,。 佛頭寺內(nèi)墻上有二十四諸天壁畫,為2010年9月在修繕施工時于內(nèi)壁發(fā)現(xiàn)并剝離出的,,總面積為36.6平米,,內(nèi)容為二十四諸天的群像。 壁畫繪制在大殿內(nèi)的東,、西兩壁上和后檐墻體上,,畫師運用了瀝粉堆金、工筆重彩的手法,,完整的展現(xiàn)了佛教中護法諸神二十四諸天的形象,,壁畫現(xiàn)在能辨認出來的還有增長天、廣目天,、月宮天,、金剛天、摩剎天,、散剎天,、韋馱天、菩提天,、鬼母天等幾位,。 縱觀這壁畫,布局結構精巧,,內(nèi)容豐富,,人物形象生動逼真,畫風自然,,從強烈的對比中塑造特點,,有著強烈節(jié)奏感和韻律感。從工藝上來講,,這堂壁畫以石綠,、朱紅為基調(diào),筆力剛勁,,技法嫻熟,,顏料穩(wěn)定性極好,,可說是技法高致。 金燈寺平順深山藏古寺,,最不可思議的就是金燈寺,,它建在懸崖峭壁上,它就是被譽為“上黨懸空寺”,,金燈寺的石窟造像也被譽為中國石窟造像尾聲的巔峰,。 金燈寺位于山西省平順縣東南60公里杏城鎮(zhèn)背泉村的懸崖峭壁上。金燈寺石窟群規(guī)模宏大,,雕造精美,,其中石窟中的人物造像,形體秀美,,裝飾富麗,,承唐、宋圓潤風格之遺風,。 金燈寺創(chuàng)建于北齊天保(550~557)年間,目前遺存皆為明代石窟造像,,其中規(guī)模最大的為水陸殿,。 水陸殿,也是金燈寺最為精華之所在地,,也是國內(nèi)石窟造像的罕見所在,。 水陸殿是仿木結構的三間殿堂,殿內(nèi)明間扇面墻就原巖體鑿成,,殿內(nèi)有三座大佛,,釋迦牟尼佛結跏趺坐居中,雙目慧祥攝人心魄,,左邊端坐文殊菩薩,,右邊端坐普賢菩薩,神奇的是殿內(nèi)一汪碧水,,泉水從殿西北角石縫中流出注入水池,,清澈見底。 山西長治平順的古建筑不止有這些,,它還有九天圣母廟,,回龍寺等古建筑,古建的魅力讓人欲罷不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