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新傳》第二章“變法與黨爭”共75頁,,閱讀時間3小時左右,讀書筆記1400余字,。 這一章講述了嘉佑六年(1061年)至熙寧四年(1071年)期間,,蘇軾任鳳祥簽書判官,再回京都任職,,經(jīng)歷王安石變法后,,因反對新法,,不得重用,最后外放杭州通判的過程,。重點講了王安石變法的過程,,和蘇軾在此期間的所言所行、所作所為,。 讀這章最大的收獲是,,對王安石變法的歷史背景、實施過程,、產(chǎn)生的弊端等等,,有了很清晰的了解,作者的講述既嚴謹客觀,,又生動詳實,,比當年在歷史課上學到的更直觀清晰。 作零碎筆記如下: 1.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人生變幻無常,不過如天上飛翔的鴻鳥,,偶然在雪地上留下一二爪痕,,一忽兒便西飛東散,了無蹤影,。雪泥鴻爪一詞,,少年時讀到體會不深,如今人到中年,,身無所長,,一事無成,更添感慨,。 2.蘇軾赴任鳳祥簽書判官的過程中,,歷經(jīng)數(shù)地,跟著他的足跡學習了西夏的歷史,,吳道子畫的佛像,,王維畫的竹子,他與上司陳希亮從開始的“相看兩厭”,,到最后明白對方的苦心,,終于和解。對宋朝文化藝術之精湛,,以及所謂“文人氣質(zhì)”有進一步了解,。“文人”一詞,,如今已近乎于貶義,,實在令人痛惜,。 3.蘇軾參觀天柱寺維摩像,感悟:“人的肉體像天上的浮云一樣,,隨時變滅,,全不足恃,,只有心靈才是主宰的永恒,。”儒釋道,,蘇軾三者皆悟,。 4.蘇軾發(fā)妻王弗聰明賢惠,眼光和見識令人佩服,,經(jīng)常注意他在外面的每日行事,,細心觀察與丈夫交往的朋友,以她精明的頭腦,,幫他辨析人情事理,,及時諫諍,避免上當,。王弗去世十年后,,蘇軾依舊念念不忘,作《江城子.記夢》,,流傳千古,,令人唏噓。重溫這首《江城子.記夢》,,依然忍不住淚盈眼眶,,千古悼亡詞中,我認為該詞當名列第一,,今深入了解王弗事跡,,更覺該詞情深誼長。曾在拙文《佳茗讀詩詞 | | 問世間,情是何物,?》中有詳細描寫,。 5.宋神宗以為,得王安石,,如秦孝公得商鞅,,劉備見孔明,君臣遇合,,如魚得水,。事實上,,王安石偏執(zhí)獨斷,眼高手低,,急功近利,,身邊小人環(huán)伺,熙寧變法失敗的最大癥結(jié)在于“法非不良,,而吏非其人也,!” 6.蘇軾《上神宗皇帝書》,言辭過激,,在那個君主時代,,殺頭都不為過,但神宗雖未納諫,,卻也沒有怪罪他,。作為一個有良知、有血性的知識分子,,蘇軾以區(qū)區(qū)八品閑官拂逆巨龍的鱗甲,,勇氣令人激賞,神宗的寬容也很可貴,。 皇帝要破格任用王安石舉薦的李定,,當時的相關部門官員數(shù)人居然一再拒絕,不惜因“累格詔命”而獲罪,。 北宋政治清明,,對知識分子的優(yōu)待,從這兩件事中很能體現(xiàn)出來,。 7.蘇軾與愛畫竹子的文同是知己,,蘇軾出任杭州通判時,文同送別他,,作詩叮囑蘇軾“北客若來休問事,,西湖雖好莫吟詩”,勸誡蘇軾莫問國事,,少寫詩,。然蘇軾回答:“我性不忍事,心里有話,,如食中蒼蠅,,非吐不可?!?/span> 如果蘇軾當初能聽從家人朋友的勸誡,,從善如流,不再“一肚皮不合時宜”,想來不會有很面的諸多磨難,,如今看蘇軾,,總覺得他書生意氣,但如果沒有那個滿腔熱情,、略遭貶謫的蘇軾,,也許就沒有后來才氣縱橫、瀟灑豁達,、名垂千古的蘇東坡,。 8. 人生真有命運這樣東西,擋在前面,,引領人懵懂前行嗎,?人實在很脆弱,,常被命運所捉弄,。蘇軾當初一心以為參加了國時濟世的大事業(yè),不料自少至長,,努力追求的政治生活,,竟如兒戲一般荒謬,幻滅的悲哀,,令他悵然若失,。士人從仕,能得人主的知遇,,該是多不容易的造化,,而蘇軾是既得其“知”而無其“遇”,政治抱負注定難以實現(xiàn),。 9.越讀越喜歡作者的風格,,夾敘夾議,多為冷靜客觀的描述,,輔以個人看法,,雖看似平靜的議論,但透過文字,,能讀出其中的隱忍和憤慨,,真正是“借東坡的行止來澆自己的塊壘,把自己的飽滿情感灌進東坡形骸……” 作者固如是,,然讀者豈不如是哉,? 佳茗整理于2023年3月3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