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的心學有三大特點: 首先是強烈的批判性。王陽明繼承陸象山的心學,,通過對朱熹知行分離觀的批判和對圣凡兩極觀的批判,,破除了這尊統(tǒng)治者心目中的至尊偶像。 朱熹曾說:“論輕重行為重,,論先后知為先,。”又說:“故圣賢教人,,必以窮理為先,,而力行以終之?!敝祆洳粌H從一般認識論角度,,強調(diào)必須知先行后,而且從實踐角度和方法論角度,,強調(diào)先知后行,,因為不知而行,只是愚婦莽漢之所為;朱熹也反對知而不行,,認為知而不行,,知本身就失去了價值和意義。王陽明卻認為,,這種知行分離觀,,對于道德修養(yǎng)中的踐履躬行是非常有害的。他說:“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便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離……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謂之知,?!币虼怂麍詻Q主張知行合一,對知而不行的空談說教作出了不遺余力的批判與抨擊,。 白鷺洲書院云章閣的門窗皆用團形梅花裝飾 朱熹認為天理是宇宙的本原,,是萬事萬物永恒不變的性。萬物皆歸于理,,人類更是如此,。人的本心靠近天理,就趨于善;偏向人欲,,就趨于惡,。人有圣凡之分,本心純粹是天理者,,即是圣人;本心充滿人欲的,,便是凡人,即普通大眾,。圣人的任務是指導和教訓凡人擺脫人欲,,接近天理;普通大眾的任務就是聽命于圣人,修養(yǎng)去人欲的功夫,。王陽明反對將心理二分,。他認為心即是理,心即是良知,,因而,,良知就是天理。良知是不假外求,、與生俱來,、不學自有的,也是人人皆備的,,并且是不分賢愚的,。他說:“良知之在人心,無間于圣愚,?!币簿褪钦f,在人世間,,不存在朱熹所說的兩類處于極端的人——圣人和愚人,,從本性上說,所有人都一樣,。王陽明的心學顯然是一種市民哲學,。他這種對人性的尊重,受到當時民眾的熱烈歡迎,。 其次是張揚個性,,尊重自我,。王陽明這種新的人性觀,消解了朱熹的貴族式圣人觀,,為大眾確立了一種新的人格模式和價值體系,。圣人不是某個人或者某類人的專利,因為良知人人皆有,,只要你獲得了同等的接受教育的天賦條件,,只要你能夠致良知,你也可以做圣人,。王陽明甚至提出滿街都是圣人的觀點,,以泛圣論對抗精英式圣人觀,體現(xiàn)了他學術(shù)思想的平民化色彩,。另一方面,,王陽明心學也充分鼓勵民眾張揚個性,自尊無畏,,因為良知在我心,,圣人也在我心,只要堅持靜默修養(yǎng),,持之以恒地保持去心靈之蔽,,求心之本真,就完全可以從心所欲”,。 第三是心學與身學的統(tǒng)一,。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觀,,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認知與實踐的界限,但是,,如若從言行一致,,理論與實踐一致的角度來理解,王陽明一生跌宕官,、學的歷程,,正是對他的知行合一理論的踐履躬行。他在軍事上,、政治上,、學術(shù)上乃至教育上,都達到了令當世和后世人難以企及的成就,。在自身的學說與自身的實踐的統(tǒng)一方面,,在內(nèi)圣外王、修齊治平方面,他已成為人們活生生的楷模,,這就使他的學術(shù)思想本身帶上了若干神秘色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