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一般認為,中華先民最早的房屋建筑產(chǎn)生于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當時的房屋主要有兩種,,分為北方模式和南方模式。以陜西西安半坡遺址為代表的北方房屋模式是半地穴式房屋,,以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為代表的南方房屋模式是干欄式房屋,。 但是近年的一些遺址考古發(fā)現(xiàn)推翻了這個說法。 一,、遠古房屋歷史10000年的尚義四臺遺址 尚義四臺遺址位于河北省張家口市尚義縣石井鄉(xiāng)四臺蒙古營村,,2023年2月15日,國家文物局在北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宣布尚義四臺遺址近期取得重要發(fā)現(xiàn),。 尚義四臺遺址面積約15萬平方米,考古發(fā)現(xiàn)是我國北方最早定居村落,,發(fā)現(xiàn)有房址40余座,,出土了陶、石,、骨,、貝類遺物800余件,可以區(qū)分為年代不同的五組文化遺存,,其中第一,、二組遺存處于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階段。 第一組文化遺存年代距今10400至10000年,,發(fā)現(xiàn)6座近方形半地穴房址,,出土打制石器、細石器,、磨制石器,、骨角器以及動物骨骼等,,陶器有筒形罐、板狀器等,,器表戳印圓圈紋或壓印折線紋,、網(wǎng)格紋。 尚義四臺遺址出土的細石葉(一期) 尚義四臺遺址出土的石片及刮削器(一期) 尚義四臺遺址出土的的筒形罐殘片(一期) 第二組文化遺存年代距今9200至9000年,,發(fā)現(xiàn)4座近方形半地穴房址,,出土陶板狀器、石研磨器以及較多骨針,、骨錐等,,呈現(xiàn)出與第一組連續(xù)發(fā)展的特征。 尚義四臺遺址出土的石研磨器 尚義四臺遺址出土的磨棒與磨盤 在考古中發(fā)現(xiàn)17座半地穴房址,,面積8~12平方米,,房內(nèi)有灶臺、房外有斜坡門道,,房址地面上還有經(jīng)過加工的器具,這些都具有了“現(xiàn)代”居住的特征,,展現(xiàn)出人類生存方式從自然環(huán)境居住方式向固定住房居住方式的發(fā)展轉(zhuǎn)變,。 尚義四臺遺址俯視圖 半地穴房屋的樣式 尚義四臺遺址是中國北方地區(qū)最早的定居村落。尚義四臺遺址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半地穴房屋距今10000年,,是北方地區(qū)最早的人造房屋,,浙江浦陽縣上山遺址也發(fā)現(xiàn)了10000年前的房屋遺跡,這兩個遺址將中華大地上遠古人類建造房屋的歷史前推至10000年前,。 在原始社會,,遠古人類為了度寒暑、防風雨,、避蟲獸,,只能利用大自然的洞穴居住。從山洞到自建住房,,這是人類文明走出的第一步,。那么中華先民是怎么走出這一步的?有巢氏到底是不是神話故事,?我們可以把歷史視角拉長,,再仔細審視一下中華遠古先民的居住發(fā)展史,探尋中華遠古先民最早的居住文明狀況,。 二,、遠古人類居住在自然洞穴 遠古人類早就開始尋找自然洞穴作為住所,在洞穴中居住既能躲避嚴寒,、又能躲避野獸侵襲,,是天然的休憩場所,。如藍田猿人(距今約110萬年)居住陜西省藍田縣公王嶺山洞中,可以說這些洞穴就是原始人最早的居所,,僅具有休憩功能,。 中國北京郊外周口店龍骨山猿人洞中曾發(fā)現(xiàn)多具北京猿人化石,包括距今70萬年至20萬年的北京人,、距今10萬年左右的新洞人,、距今2.7萬年前左右至3.4萬年左右的山頂洞人。他們都生活在中國北京郊外周口店龍骨山猿人洞中,。山頂洞分為洞口,、上室、下室和下窨4部分,。洞口向北,,高約4米,下室寬約5米,。上室在洞穴的東半部,,南北寬約8米,東西長約14米,。 北京周口店猿人洞 隨著原始人類開始農(nóng)耕勞作和飼養(yǎng)多余動物以后,,原始人只能來到平原地區(qū)。但是在平原地區(qū)就沒有那么多合適的天然洞穴可以居住了,。于是人們只能開始自建房屋居住,。中國土地廣袤,氣候多樣,,南方與北方的氣候分界線是秦嶺,、淮河一線,這種氣候差別反映在房屋上,,就產(chǎn)生了南北房屋起源的差異性,。因為北方和南方因為氣候、環(huán)境,、自然條件,、建筑材料的不同,也出現(xiàn)了不同的房屋形式,,包括穴居和巢居,。 三、北方遠古人房屋 穴居是指掘地為室,,這里的穴居不包括天然山洞穴居,。根據(jù)考古專家研究發(fā)現(xiàn),遠古人不是隨意選擇穴居地點的,他們所選定的居住地點都有朝陽光,、避風雨,、躲猛獸、近水源,、利走路的特點,。 穴居的形式有橫穴和豎穴兩種。橫穴就是在黃土溝壁上橫向挖掘出的洞穴,,類似于現(xiàn)在的窯洞,。豎穴就是在沒有坡地的平原地區(qū),向下豎向挖洞居住,,然后用茅草遮蓋洞穴作為屋頂,。 橫穴居室產(chǎn)生于黃土高原。當?shù)氐娜藗冞x擇高原的向陽坡,,在溝坎斷崖上向里掘洞,,利用黃土的松軟和黏性結(jié)構(gòu),掏成拱形的房子,。橫穴居室的特點是易挖,,防暑御寒性能好,冬暖夏涼,,因此被人們沿用到今天,。 橫穴的最早實例是在山西石樓岔溝發(fā)現(xiàn)的一處仰韶文化時期(距今約7000—5000年)的遺存,它的平面呈方圓形,,人口處小,室中央有灶,。 石樓岔溝三號房址復原圖 最近在內(nèi)蒙涼城圓子溝(約4000年前)又發(fā)現(xiàn)了一處龍山文化早期的大型人類聚落遺址,,共有有橫穴式的房址28座,每3間為1組,,按山坡臺地的自然起伏分成五六排,,在山坡上錯落有致地排列著。房內(nèi)陸面和墻壁都涂有平整的白灰面,。 內(nèi)蒙涼城圓子溝的大型人類聚落遺址 周人在入居渭河盆地建國之前,,曾長期在晉陜高原輾轉(zhuǎn)遷徙,與這里的戎狄部族交融雜處,?!对娊?jīng)·大雅》里說:“古公亶父,陶復陶穴,,未有家室,。”就是說的周朝先人掏洞為穴居住的故事。這就是現(xiàn)在黃土高原窯洞的前身,。 位于北京市延慶區(qū)張山營鎮(zhèn)東門營村的延慶古崖居也是一種橫穴,,約開鑿于唐代,是古代先民在陡峭的巖壁上開鑿的巖居洞穴,,為中國規(guī)模最大的古代洞窟聚落遺址之一,。延慶古崖居規(guī)模龐大、整齊排列,,洞窟樣式豐富,,有單間,有里外套間,,還有上下相通的復式躍層,。延慶古崖居的總開鑿量有3000—4000立方米,需要100人不間斷地開鑿5年才能完成,。延慶古崖居分布著147座人工開鑿的石室,,面積大小不等,小的2—3平方米,,大的20多平方米,,門、窗齊全,,室內(nèi)有火炕,、煙道、灶臺,、燈臺,、馬槽、壁櫥等設施,。 延慶古崖居 另一種穴居為豎穴居室,,是在平原或較寬廣的臺地建造的,這種居室在許多地區(qū)都有發(fā)現(xiàn),。距今8000年前的裴李崗遺址中有幾處口小底大的袋狀窖穴,,中常放置有石器,骨器和陶器,,地面有紅燒土痕跡,,還有的在坑內(nèi)作出二層臺,穴底也有燒灶的紅燒土面,。河南偃師湯泉溝也發(fā)現(xiàn)過這樣的袋形窖穴,。 《后漢書·挹婁傳》載:“挹婁,古肅慎之國也……處于山林之間,,土氣極寒,,常為穴居,,以深為貴,大地下濕,,筑城穴居,,屋形似塚,開口于上,,以梯出入,。”說的是東北滿族人的祖先肅慎人穴居的情況,?!拔菪嗡茐V”,說明這種居室的頂部是圓錐形,。 穴居圖 穴居雖然能避風寒,,易營造,但空間面積太小,,上下出入不便,,且又易被雨水沖灌。隨著個體家庭成員的增多,,穴居顯然已不再能適應人們的需要,。與穴居出現(xiàn)的同時或之前,還有半地穴式的房屋,。 半穴式房屋,,多選擇在土肥水美、地勢較高,、水患較少的區(qū)域,,且大多數(shù)坐北向南。以坑壁為墻,,露出地面的一半蓋上了屋頂,。這種半地穴房屋的中間,有幾根大的木柱支撐屋頂,,周圍有小木柱,小木柱間用草索相連,,再于草外抹泥,,稱為“木骨墻”。房屋有方形和圓形兩種,,面積約3—4平方米,,周壁直而光滑。地面平整,,鋪有一層灰白色墊土,,地面靠北部有用火的燒土面,有的房子有供出入的斜坡階梯門道。 半穴式房屋既低矮又潮濕,,到了原始社會晚期,,才在地面砌墻,并用木柱支撐屋頂,,這種直立的墻體及帶有傾斜的屋面,,已形成了后來我國傳統(tǒng)房屋建筑的基本模式,不過這在當時已經(jīng)算是了不起的發(fā)明了,。 距今約7000—10300年的磁山遺址發(fā)現(xiàn)了兩座房基址,,均為半地穴式房屋,深約 1.2米,,長3米,,寬2米,前有一坡道或臺階,。在房基遺址器物中,,有一燒土塊,沾有清晰可辨的席紋,,說明在7300年前這一帶即編制葦席,,由此也可想象葦席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極大便利,考古學家稱此器物為全國之最,。 距今約9000―7500年的賈湖遺址房址大多為橢圓形,,結(jié)構(gòu)以半地穴式為主,多為單間,,有少量依次擴建的多間房,。房址內(nèi)有灶臺、柱洞等,。窯址較小,,有窯室、火門,、煙道和煙孔,,有的保留有窯壁和火道。 距今6000年的陜西西安半坡遺址出土了典型的半地穴式房屋,。半坡遺址居住區(qū)中共發(fā)現(xiàn)有40多座房基,,都是半地穴式建筑。從西安半坡遺址來看,,當時住房分為方形和圓形兩種,,房中都有一個圓形或方形的火塘,在火塘和門口之間用兩道低矮的墻做成一個方形的門檻,,門口都朝南,。 半坡遺址方形半地穴房屋 半坡遺址除民宅外,,還有一座大房子,面積約一百六十平方米,,坐落在村中心,。大概是氏族成員集體活動的場所,一些群眾性的公共事務都在這里進行,?!蹲髠鳌分卸啻翁岬降泥l(xiāng)校,《詩經(jīng)·豳風·七月》中的“躋彼公堂”是指收成完畢后為公家做修屋或室內(nèi)工作,,大概都指這類房子,。 在村子周圍挖有一條寬、深各五至六米的大溝,,其作用相當于現(xiàn)在的圍墻,,既可防野獸的騷擾和其他部落氏族的侵略,,同時,,雨水大時還可排泄積水,。村邊大溝上架設一兩座小橋連接外邊,以便外出采集和漁獵等活動,。村子中間還有一兩處小溝,,可能是家族之間的分界。如果把各個房屋復原的話,,便是一個很典型的原始村落,。房屋大小不等,相間錯落,。 半坡遺址半地穴住房 距今約5200―3800年寶雞北首嶺遺址也發(fā)現(xiàn)了50多座半地穴房子,,也有方、圓兩種,,多為方形,,室內(nèi)面積為12- 40 平方米,比裴李崗和半坡遺址的房子大,。墻壁和地面涂草泥土和料礓石漿,,再用火烤成硬面,不僅光滑平整,,而且干燥,。方形房子通常是在地面上挖成50-80厘米的淺穴,有凸出室外的窄長斜坡或階梯門道,,門道上方搭成人字形棚頂。 北首嶺遺址 龍山文化父系氏族公社時期,創(chuàng)造了一種“半穴式”屋,。這種房屋既有圓形單室,也有前后兩室相連的布局方式,。這種雙間房子,內(nèi)室做成圓形,外室做成方形,象征“天圓地方”,。中間連以狹窄的門道,整個建筑平面作呂字形。外墻中還挖一個小龕作灶,有的灶旁還設置小型窯穴,。說明內(nèi)外兩室,在使用功能上具有分工作用,。這種兩室的半穴式房屋,在保溫上比單室房屋要好,。 由于半地穴式房屋具有冬暖夏涼的優(yōu)點,,在中國有著廣泛的分布。在長江中游地區(qū)的彭頭山文化和大溪文化以及瀾滄江上游的卡若文化都曾使用半地穴式房屋,,在燕山以北的興隆洼文化,、趙寶溝文化、紅山文化和小河沿文化居民都是以半地穴式房屋為主要居住形式,。半地穴式房屋還具有用材方便,,構(gòu)造簡易的特點,而為中國北方居民長期使用,。
黃土高原上的土窯洞就是在古人半穴式房屋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由于黃土高原的土質(zhì)干燥而疏松,,歷代的老百姓就在這里挖穴為居,逐漸形成了今天的窯洞模式,。 現(xiàn)代窯洞 北方遠古人類從地穴中走出來,,以厚重的夯土和屋架為結(jié)構(gòu),完成了從穴居,、半地穴式建筑到直壁建筑,、抬梁式建筑的過程,奠定了北方抬梁式(層累式)建筑的基礎,。
北方房屋建筑主要演變順序 四,、南方遠古人房屋 由于南方氣候多雨多蟲,南方遠古人類容易受到致疾病的濕氣蛇蟲侵襲,。在不斷地對抗自然環(huán)境中,,發(fā)明了依靠大樹構(gòu)木為巢的房屋。建在大樹上的房子,,遠遠望去,,像一只很大的鳥巢,人們把這種房子稱為“巢居”,。 巢居最初的樣式是,,在一棵大樹樹枝分杈處,架上木材并鋪上樹枝,、樹葉,,上端以大樹的枝干相交搭成棚架,再鋪上茅草來遮風避雨,。后來人們又懂得在相鄰的幾棵樹上架上樹枝,,構(gòu)筑成簡易的居所,就形成了南方中華先民最早居住的房子,。 巢居 浙江浦陽縣上山遺址也是迄今最早的定居村落遺跡,被考古學界泰斗嚴文明評價為遠古中華第一村,。浦江上山遺址發(fā)現(xiàn)了兩種類型的房屋基址,。一種是柱列式房屋:以挖洞栽柱的方式構(gòu)建房屋,遺留下來的柱洞呈三排西北—東南向的分布,,構(gòu)成長約14米,、寬約6米的建筑空間。另一種是溝槽式房屋,,四段溝槽組合成長方形的墻基,,殘見一個3×5米溝槽轉(zhuǎn)角,其中還發(fā)現(xiàn)方形柱坑,。 上山遺址 巢居后來發(fā)展為干欄式建筑,,以距今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最為典型。干欄式建筑一般是用豎立的木樁或竹樁構(gòu)成高出地面的底架,底架上有大小梁木承托的懸空的地板,,其上用竹木,、茅草等建造住房。干欄式建筑上面住人,,下面飼養(yǎng)牲畜。 河姆渡遺址的干欄式建筑 干欄式建筑則是中國河姆渡文化早期的主要建筑形式,。干欄式建筑的營建過程大致先后經(jīng)歷打樁式和挖坑埋柱式兩個階段,,它以樁木為基礎,其上架設大,、小梁承托地板,,構(gòu)成架空的建筑基座,再于其上立柱架梁,,成為干欄式木構(gòu)建筑,,它是原始巢居的直接繼承和發(fā)展。 目前,,在中國東南部,、南部、西南部,,還在繼續(xù)使用和建造這種干欄式建筑,。只不過在設計、施工建造材料上比古代更先進,。 由于南方氣候多雨蟲,,南方遠古人類在不斷地對抗自然環(huán)境中,依靠大樹構(gòu)木為巢,,而巢居進一步發(fā)展,,就形成了底部架空的干闌式建筑,奠定了南方穿斗式(構(gòu)架式)建筑的原型,。
南方建筑演變主要順序 通過以上說明可以看出:穴居,、半穴居,、巢居、干欄之居,,以及窯洞之居,,都是因地制宜的產(chǎn)物?!兑捉?jīng)·大壯》卦詞曰:“適形而止,。”這正是中國地域遼闊,,氣候差別很大,,土質(zhì)、環(huán)境,、地貌,、建材也不一樣,中華民族采用了使人與建筑適宜于自然,,回歸自然,,天人歸一的做法,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類型,,這是中國建筑的哲學思維根源,。 五、有巢氏是誰 有巢氏在《史記·三皇本紀》《莊子·盜跖》《韓非子·五蠹》《先秦史》《太平御覽》《康熙字典》《中國通史簡編》《辭海》等古今眾多史學,、文學,、學術(shù)專著中均有記載。
《鑒略.三皇紀》記載:“構(gòu)木為巢室 襲葉為衣裳”等,。有巢氏是原始巢居的發(fā)明者,。相傳遠古人少而禽獸眾,為防御野獸侵害,,有巢氏教人構(gòu)木為巢,,白天采摘橡栗,夜晚棲宿樹上,。即有巢氏時代。這一傳說反映了我國原始時代由穴居而進入巢居的情況,。著名歷史學家呂振羽在 《中國歷史講稿》中指出:“到了有巢氏,,我們的祖先才開始和動物區(qū)別開來…從此就開始了人類歷史?!?/span> 有巢氏簡稱“有巢“或”巢”,,號“大巢氏”,華夏族,,位列五氏之首 ,,被譽為華夏“第一人文始祖” 。中國上古時期部落首領(lǐng) ,,建立古巢國 ,。出生在安徽省巢湖流域 ,后遷徙至山西省石樓山一帶,。 有巢氏雕像 據(jù)中國歷史大系表記載,,有巢氏生活在舊石器時代,開創(chuàng)了巢居文明,。人們非常感激這位發(fā)明巢居的人,,便推選他為部落首領(lǐng),尊稱他為有巢氏,。有巢氏被推選為部落首領(lǐng)后,,為大家辦了許多好事,名聲很快傳遍中華大地,。各部落的人都認為他德高望重,,有圣王的才能,一致推選他為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也就是部落聯(lián)盟總部的大酋長,。 “有巢氏” 是巢居發(fā)明人的稱號,也是華夏先民所處氏族的代稱?!坝谐彩稀?因為功德和地位,,自然成為中國遠古氏族中的代表人物,代表人物的稱號便漸成為氏族的代號,。有巢氏族是中華民族最早形成而堪稱第一的氏族部落,。 有巢氏族發(fā)展到大禹時期,其后裔建立自己的氏族方國--巢國,。大禹領(lǐng)導'有巢氏'后裔治理水患,,開發(fā)江淮 。有巢氏族聯(lián)盟之女偃攸嫁給大禹并生下啟,,啟建立夏朝,。在夏、商,、周三代,,巢國憑借與夏朝特殊的親緣關(guān)系,世代為諸侯國,,發(fā)展到當代是為巢湖市 ,。
巢國在《尚書》,、《班簋》銘文均有載,直至魯昭公二十四年為吳國所滅,。秦于前223年設居巢縣,。中國古代青銅器中有一件蜚聲中外的國寶級器物《班簋》,是西周穆王時期毛伯所作,?!栋囿枫懳闹校小氨?、繁,、蜀、巢”四個國名,,其中的“巢”就是有巢氏后裔所建方國--巢伯國,。學界對《班簋》銘文中的“巢”指今巢湖市一帶沒有太大異議。 20世紀80年代隨著和縣猿人遺址,、銀山智人遺址和凌家灘遺址相繼發(fā)現(xiàn),,巢湖流域被公認為是古人類最早的發(fā)源地之一,打破了長期以來長江和巢湖流域被認為不可能是人類發(fā)源地的歷史論斷,。凌家灘遺址(就在現(xiàn)巢湖市邊上)自1985年被發(fā)現(xiàn)后,,通過發(fā)掘過程及出土文物分析,足以佐證凌家灘遺址是已存在政,、軍,、神三權(quán)的有巢氏部落中心,。 在遠古時代,血緣氏族是人類從“原始群”轉(zhuǎn)變到氏族部落的重要標志之一,,其基本特征是族民對先祖充滿緬懷心理和崇拜意識,。從凌家灘已經(jīng)發(fā)掘的所有墓葬的隨葬品中可以看出,凌家灘先民正具備著這樣的血緣氏族特征,。從年代上看,,他們處于有巢氏時代的晚期。 結(jié)語 《中國“家與國”起源探析》 中說:“在華夏諸氏族中,,只有有巢氏是可梳理推斷清楚,,有源、有根,、有據(jù)的家與氏族部落起源與延續(xù)的一個氏族,。”即中國最初的“家與國”的起源,。 有巢氏”是“圣人”而不是“神祗”,,他是中華民族文明史上的第一圣祖?!坝谐彩稀弊鳛橹腥A民族人文始祖,,讓整個人類世界進一步賞閱了中華文化的深邃性、科學性與創(chuàng)造性,。 有巢氏開創(chuàng)巢居文明的偉大功績對中華文明的發(fā)展具有積極和深遠影響,。2008年北京奧運會主場館鳥巢的建造理念來自于有巢氏巢居文明內(nèi)涵。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中國館的設計,、建造理念即效仿有巢氏“巢居”的古老智慧,。鳥巢和北京世園會中國館的建造,表明了當今社會對“有巢氏構(gòu)木為巢”人類源文化的景仰,。昭示巢居文明對中華文明的深遠影響,。 |
|
來自: 紫霞照我 > 《歷史,,中國,中國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