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敦甫,是一位宰相的老太爺,。當年湯翁來往于南方和北方販運貨物,,雖然精于賺錢之道,生性卻輕財好義,,有古代俠士之風,。尊重他人,不擺官架子,,平等待人,,有容人的肚量,不仗勢欺人,為人正直,,做官不作威作福的人,。 故事一:來源《新世說》 湯敦甫借錢 譯文: 湯敦甫在京師的時候,坐車經(jīng)過宣武門大街,,有個賣菜的老翁放下?lián)幼诼放?,駕馬的人不小心碰上了,把菜都打翻在地上,。老翁抓住駕馬的人不放,,責罵并且毆打駕馬的人,索要賠償菜錢,。湯敦甫掀開簾子問:“值多少錢?我賠你,。”老翁要一貫錢,,湯敦甫摸了摸袋子,,里邊沒錢,就叫他一塊兒到家里拿錢,。老翁不肯,,說:“要賠就在這兒賠?!边@弄得湯敦甫很是尷尬,。正好南城兵馬司指揮到了,,相互行完了禮,就說:“這純屬小人,,讓我抓回去重重治罪就行了,。”老翁才害怕起來,,磕著頭哀聲乞求。湯敦甫對指揮說:“不用,,借我一貫錢就行了,。”指揮把錢給了他 ,。老翁磕頭道謝就走了,。湯敦甫停著車與指揮講了好一會話,算著老翁已經(jīng)走遠,,這才告別指揮,,叫車子離開。 故事二:來源《坐花志果》汪道鼎(清) 譯文: 湯敦甫,,是一位宰相的老太爺,。當年湯翁來往于南方和北方販運貨物,雖然精于賺錢之道,,生性卻輕財好義,,有古代俠士之風。 一次,,從京都返歸途中,,偶然來到荏平縣,住在客棧里,。聽到隔壁房里傳來女人的哭聲,。他向店主打聽,說是一位老翁帶著一位少女去京城,,到了這里,,病倒了。時間一長,,路費全部用完了,,準備賣掉女兒作路費。女兒舍不得離開父親,,所以哭泣不止,。 湯翁深感同情,請店主把他父女叫過來,,詢問他們家在何處,,得知他們也是蕭山人,,父親帶著女兒進京城,去投靠京城某部作部吏的一位親戚,。 湯翁問他為什么賣女,?老翁流著淚說:“我病了很久,欠了店主錢達數(shù)十千,,窮途無計,,不得已才出此下策。” 湯翁就拿出一百兩銀子給他,,說:“你拿去還店主的帳,,剩下的作旅費,別賣女兒了,!”老人驚喜過望,,立即把女兒叫過來,說:“幸蒙湯大恩人給我們這么多錢,,你就跟他去吧,。好歹咱們和他都是同鄉(xiāng),總比流落在這里舉目無親的好,!”女兒進門來叩拜,。 湯翁一看,是一位十六七歲的美麗姑娘,。湯翁嚴肅地說:“我這樣做,,就是為了不忍心你們父女離散,哪里想要你的女兒,!你把她帶到京城,,應(yīng)該為她找個好女婿,不要再賣了,!”父女叩謝感泣,,問得湯翁家居情況,就走了,。 與此同時,,湯翁的兒子已經(jīng)被選拔為“弟子員”,要去參加甲寅年秋季科考,,來到杭州,。忽然被學師傳去,秘密地把考試要點告訴他,,并說:“這是監(jiān)考傳達主考的意思,。”湯翁兒子置之不理,說:“傳錯人了吧,!學生我與主考官素未相識,,連一天的交情都沒有,,怎么會這樣呢?況且學生我也不愿用這種辦法考中,!”學師堅持給他,,他堅決不受。 考試一完,,馬上回家,。考榜一公布,竟然考中了解元,。送喜報的來了,,縣長也來了,向他傳達主考大人的話,,催促他去赴宴,。他不得已,,就去省城杭州,,拜見座師(舉人稱本科主考官為“座師”)。 這位主考是南匯縣的學臺吳大人,,見了湯生就告訴他:“你的事,,是和相國親自囑咐的,你應(yīng)立即進京,,可三元高中,。”湯生急紅了臉,說:“學生是鄉(xiāng)間小民,,怎么會當朝相國都知道我呢,?而且用這種門路進身當官,道義上我不敢做,!”學臺大人也無話可說,。 等到他出來,監(jiān)考官又把他召去,,詢問他:“你的父尊,,在荏平縣途中,是否曾經(jīng)救過一家窮途父女,?”答說:“不知道,。”撫軍說:“你回去問一下你父親就知道了。這個姑娘進京以后,,又被他父親賣進了和相國的府第,,受到相國寵愛。她就把尊父的大恩告訴了相國,,并說你馬上就要參加秋試,。所以相國親自囑咐主考,。大家在考場中,到處找你的考卷,,都找不到,。填榜時,又把所有落榜卷封拆開,,一一尋找,,也不見。又翻檢中卷,,才知道你中了第一名,。這當中自有天命安排。但是相國對你,,真可說拳拳之心不忘?。?/span>你應(yīng)盡快進京,,不要違逆他的好意,!”湯生婉言謝絕而出。 回到家里,,詢問了父親,,才知道這件事的詳情。他竟然沒有去參加禮部的考試,。等到和相國倒臺的第二年,,已是己未年他才進京,當年就中了進士,,入了翰林,。 坐花主人說:像湯翁的高義,有出類拔萃的后人,,自然是應(yīng)該的,。到和相國當政之時,氣勢炎炎,,炙手可熱,,凡是希求榮耀和羨慕爭寵的人,都把攀附相國當作登高快捷方式,。而湯生身為一介秀才,,卻獨不為此屈從,他質(zhì)量之高,,就可見了,!后來他作相國數(shù)十年,正綱理政,,渡過重重險關(guān),,受到國人宗仰,。真是“大雅君子,卓而不群”,,用之于他,,確是恰當?shù)模?/strong>至于那位女子,能一心要報大恩,,也屬難能,。看到那些忘恩負義的冠冕顯赫之輩,相比之下,,是賢還是非賢,,不是一目了然了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