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我們偉大祖國的首都,,它有50萬年以上人類活動的歷史,,3000多年的建城史,近870年的建都史,。北京以其悠遠的文化傳統(tǒng)和豐富的古跡遺存聞名于世,。 北京建城歷史極為久遠,在夏,、商時期,,北京地區(qū)已有了奴隸制國家,,較強盛的有薊,、燕,。《禮記.樂記》篇載:“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車而封黃帝之后于薊,。”《史記世家》載:“武王滅紂,,封召公于北燕,。” 燕國的都城在今房山區(qū)琉璃河董家林村,。薊國的都城薊城在今北京市區(qū)西南隅,,以廣安門為中心的原宣武區(qū)一帶。后來燕國逐漸強盛而薊國衰落,。約在春秋初期,,燕國兼并薊國,并將國都遷至薊城,。董家林古城逐漸廢棄?,F(xiàn)在學術界認為,周武王伐商滅紂,,封黃帝之后于薊定為北京建城之始,,這一年是公元前1045年。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燕國日益強大,,崛起于北方,爭霸于中原,,號稱七雄之一,。燕國的都城薊也日益繁華,被稱為“富冠海內(nèi)”的華夏名都,。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完成了一統(tǒng)天下的霸業(yè)。薊城從燕國的國都變成了秦王朝控制下的北方軍事重鎮(zhèn)和邊貿(mào)中心,。 在此后的1000余年里,每當中原統(tǒng)一勢力強大之時,,薊城必是南北貿(mào)易和文化交流的中心,,有時又是中原勢力向北方擴展的基地。反之,,每當中原政局分裂,,內(nèi)外民族矛盾加劇的時代,薊城又往往是軍事上的必爭之地,。其戰(zhàn)略地位和交通樞紐的作用更加凸顯,,并逐漸發(fā)展成為中國北方地區(qū)多民族共居的中心城市。 這一時期薊城的名稱幾經(jīng)變更,,先后稱為燕都,、燕郡、幽州,、涿郡,、范陽郡、廣陽郡等,。城址卻一直在今西城區(qū)廣安門一帶,,雖略有變動或擴張,但基本延續(xù)未變,。 北京的地理條件適合建都,。北京前(東南)有茫茫渤海,周邊有潮白河,、永定河,、拒馬河以及北運河等五大水系,在北京小平原后面(西北)則有連綿不斷的燕山山脈及太行山脈為依托,,地形是虎踞龍盤,,天然形勝,所謂“前有照(海),,后有靠(山)”,。一般介紹北京地形史書或文獻也都認為,北京三面環(huán)山,,一面向海,,西高東低,沖積平原,,環(huán)境優(yōu)越,,適宜建都,適宜人類居住。 契丹人建立的遼代,,是歷史上最早在今北京一帶建立京城的,,只不過是遼五京之一,不是首都,。契丹人原居于今遼寧省西部遼河上游,,唐代末年迅速崛起,趁中原五代的衰亂,,于916年建立契丹政權,,后又滅了東臨的渤海國,實力更加雄厚,。契丹于947年(另說938年)改國號為遼,,將幽州改為陪都,稱南京,,又稱燕京,。 11世紀初,正當遼與北宋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時,,東北松花江流域一支稱女真的少數(shù)民族日益強盛,。1115年,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建立金朝,,定都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阿城)。 遼南京的原址位于今天北京城的西南方,。它的東部與今天北京外城的西部相重合,。遼南京城略呈正方形,周長36里(也有學者認為是25至27里),。城墻高3丈,,寬1.5丈,有八個城門,,東,、南、西,、北每邊兩門,。東邊的叫安東門、迎春門,;南邊的叫開陽門,、丹鳳門;西邊的叫顯西門,、清晉門,;北邊的叫通天門、拱辰門。 遼南京城的宮城在城內(nèi)的西南部,,為長方形,,有兩重圍墻?;食莾?nèi)有遼景宗,、圣宗的御容殿,東部有宣和殿,,南部是大內(nèi),,有樓閣,、球場,,南門外有永平殿。南京城中共有二十六坊,,集市在城區(qū)北部,,宮城西南有涼殿,城東北角有燕角樓,。城內(nèi)外有許多佛教寺院,,如憫忠寺、延壽寺,、吳天寺等,,今北京西二環(huán)中段西側的天寧寺,就是當時所建,。 保留至今的遼天寧寺塔 公元1122年,,遼南京城被金軍攻破。北宋王朝以每年40萬兩金銀,、100萬緡代租費為條件贖回燕京城及山前的六州,。1125年,金軍再次進攻燕山府,,北宋守將郭藥師投降,,金兵占領燕山府。1126年金軍南下攻宋,,翌年,,北宋亡。 金海陵王完顏亮于1149年發(fā)動政變,,取代金熙宗自立為帝,,并于貞元元年(1153年)正式遷都燕京,改名中都,。 金中都是在遼南京的基礎上擴建而成,,外城墻在東、南、西三面比遼南京舊城墻向外擴展了許多,,只有北城墻的位置沒動,。外城周長為37里多,略呈方形,,東,、西、南方向各有三座城門,,東邊的是施仁門,、宣曜門、陽春門,;南邊的是景風門,、豐宜門、瑞禮門,;西邊的是麗澤門,、灝華門、彰義門,;北邊有四門,,是會城門、通玄門,、崇智門,、光泰門。 會城門的名稱至今猶存,,位于木樨地以西,。會城門是金中都北城墻最西邊的城門,城墻,、城門早已蕩然無存,,只留下城門名稱,外城城墻為夯土版筑而成,。 外城墻內(nèi)還有皇城,,位于中央偏南,周長為5800米,,開有四門:東邊宣華門,,南邊宣陽門,西邊玉華門,,北邊拱辰門,。宣陽門內(nèi)正對宮城南門應天門,二門之間有御道,,御道兩側為千步廊,,御道北端有一條東西向大道,,和御道一起組成一個T字形廣場。 金中都城內(nèi)的皇宮十分氣派,,正南宮門應天門樓高八丈,,四角建有垛樓,東,、西有左右掖門,,宮城內(nèi)有九重殿宇、三十六樓,,從應天門往北是仁壽門,,門內(nèi)是大安殿,是皇帝舉行盛大慶典的地方,,大安殿以北是政和門,,門內(nèi)是仁政殿,是皇帝臨朝聽政的地方,。 在金中都皇城西部有一座金西苑,,由同樂園,、瓊林苑組成,,內(nèi)有瑤光殿、臨蕓殿,、魚藻池,、橫翠殿等許多殿宇樓閣、島池園林,。位于今廣安門外蓮花池一帶,,是金代的皇家園囿,金代皇帝常在此地賜宴,、泛舟,,風景十分秀麗。 金中都示意圖 金中都城內(nèi)共有六十二坊,,居民約二十三萬戶,,城中北部是全城最繁華的商業(yè)區(qū),如此繁華的一座大都市卻在興建之后不到一百年就遭到浩劫,。1215年,,攻入金中都的蒙古鐵騎將這座繁華都市燒成了一片廢墟。 金中都的建立在北京城建史上具有重大意義,。這是北京正式建都的開始,,也是北京逐步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后半期全國最重要的政治中心的開始。 1260年忽必烈奪得汗位,,以開平府(今內(nèi)蒙古錫林浩特盟正藍旗)為上都,。 內(nèi)蒙古正藍旗元上都 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正式定國號為“大元”,次年2月,,改中都為大都,,并定國都于此。 元大都并沒有建在金中都舊址,,而是在中都的東北方擇地重新規(guī)劃建設,。原因是當時金中都已被焚毀,重建較為困難,。封建皇帝為表示自己的意志和尊崇,,也不愿住在金中都舊址,而要另建新的宮殿,。 元移址建大都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作為遼南京,、金中都水源的蓮花池水量日益減少,已不能滿足城市發(fā)展的需要,。于是忽必烈命劉秉忠主持另找水源,,另擇新址,重新規(guī)劃建設,。 元大都的建設工程從至元四年(1267年)破土動工,,直至至元三十年(1293年)才全部完工,用了26年,。 金中都元大都位置示意圖 大都城周圍60里,,東、西,、南三面均有三門,,唯北面只開兩門。東,、西城墻位置即現(xiàn)東西二環(huán)路內(nèi)側,,北城墻在現(xiàn)北二環(huán)路以北約5里處,南城墻在今長安街一線略南,,呈規(guī)則的長方形,。城內(nèi)街道整齊,形如棋盤,,大街寬24步,,小街寬12步,還有許多平行排列的胡同,。 元大都皇宮的建筑以太液池中的瓊華島為中心,,湖東岸以南建大內(nèi),以北為御苑,,湖泊西岸,,南,、北各為太子和太后的兩組宮殿。環(huán)繞這三組宮殿加筑了一道墻,,當時叫蕭墻,,又稱紅門攔馬墻,后來稱為皇城,。 元大都示意圖 元大都還建有許多宏偉建筑,。皇城以東(現(xiàn)朝陽門內(nèi)附近)建有太廟,,西面(現(xiàn)阜成門內(nèi)附近)建有社稷壇,。北面的鐘鼓樓周邊是市場。這樣形成了《周禮.考工記》所規(guī)定的帝王之都“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格局,。元大都興建的國子監(jiān)、孔廟,、妙應寺(白塔寺),、萬松老人塔等至今還屹立在北京城內(nèi)。 元大都是當時世界上規(guī)模最宏偉的城市,。它以雄偉,、華麗而為西方廣為傳頌和稱羨,也為后來的北京城奠定了基礎,。 元大都建城不足100年,,歷史又發(fā)生巨變,。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立明朝,。同年大將徐達北伐,,元朝皇帝棄城逃跑,明軍攻克大都,,改稱北平,。 為防元兵南侵反撲,明將大都城北部比較空曠的地方放棄,,北城墻南移5里,,即到今北二環(huán)一線。朱元璋封其四子朱棣為燕王,,擁重兵駐守北平,。 1398年,朱元璋死,,傳位給長孫朱允炆(即建文帝),。朱棣于1399年在北平起兵,,1402年攻下南京,從其侄子手中奪取帝位稱明成祖,,年號永樂,。 從永樂四年(1406年)起,明朝廷開始改造北平城池,,營建都城,、宮殿,經(jīng)過15年建設至永樂十八年(1420年)基本竣工,。永樂十九年(1421年)朱棣正式遷都北京,。 遼南京、金中都,、元大都建城示意圖 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礎上修建的,,主要的營建有: 一是重新確立了北京城的范圍。洪武元年(1368),,明征虜大將軍徐達攻陷元大都齊化門,,占據(jù)大都城,命指揮華云龍“經(jīng)理故元都,,新筑城垣,,南北取徑直,東西長1890丈”,。明軍將士在大都城北城墻向南約5里處筑起一道新的城墻,,仍開兩門,左面命名“安定門”,,右面命名“德勝門”,。這次筑城墻,主要是為了防止元蒙古勢力反撲,。這道新城墻就是明北京內(nèi)城的北城墻,,其位置就是今北京北二環(huán)路。在新筑北城墻同時,,又對與北城墻銜接的東,、西、南三面城墻加磚壘固,,由此拉開了明朝初年修建北京城的序幕,。 二是新建了宮城拓展了南城。明軍攻入北京后,,為了消壓前朝的“王氣”,,拆除了元朝的宮殿。在元朝大內(nèi)的舊址上稍向南移,,重建了一座新宮城,,即保留至今的紫禁城,,并在宮城周圍加筑了護城河(筒子河)。 明把太廟和社稷壇建在紫禁城以南左右,,加強了“左祖右社”這兩組建筑與紫禁城的聯(lián)系,,更突出了紫禁城的中心地位。同時,,在太液池南又開鑿了一個湖泊,,即現(xiàn)在的南海。 南海及瀛臺(向北依次為中海和北海) 明永樂四年到十七年(1406-1419)大規(guī)模修筑北京城,。其中,,“永樂十七年十一月甲子,拓北京南城,,計2700余丈”,。之前,南城墻在今長安街一線,,因新修建的宮城向南移,,還要將五府六部的衙署擺在皇城前面,為此將南城墻向南拓展2里余,,到今崇文門,、前門、宣武門一線,,東,、西城墻也同時向南延長。 明代紫禁城示意圖 三是改建城池加強城墻新建城門樓,。正統(tǒng)年間修建的城墻不僅規(guī)模大,,而且城墻里外統(tǒng)一用大城磚包砌,各城門前均建有牌樓,,其中前門外的牌樓是內(nèi)城九門中最大的牌樓,,俗稱五牌樓。 正統(tǒng)元年至十年(1436-1445),,修建了各城門門樓。明史記載,,正統(tǒng)元年十月“命太監(jiān)阮安,、都督同知沈青、少保工部尚書吳中,,率軍夫數(shù)萬人修筑京師九門城樓,。” 改建了城池 重修的城墻四角還建了角樓,。在古代城墻上建角樓是城市防御的重要組成部分,,金中都,、元大都都有過建角樓的明確記載。明北京城內(nèi)城角樓與外城,、宮城均有角樓,。內(nèi)城的角樓雄偉壯觀,宮城的角樓富麗堂皇,。 北京內(nèi)城東南角樓 宮城的角樓 四是加修了外城,。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秋八月。蒙古韃靼部俺答汗率軍南下,,由古北口進入京畿,,并派了一支700人的先鋒隊直抵北京城安定門外校場,同時騎兵部隊在北京郊區(qū)進行劫掠,。 這次蒙古軍隊的入侵,,引起京城朝野震動,史稱“庚戍之變”,。面對游牧部族不斷南下騷擾,,特別是圍攻京城,明朝中央政府中的官吏越來越感到有修建外羅城的需要,。 “庚戍之變”后,,兵部尚書聶豹等提出了具體修建外城墻的方案。這個方案“相度京城外,,四周皆宜筑外城約七十余里”,。其中,南面十八里,,北面十八里,,東西兩面各十七里。其中,,北面可利用元大都土城墻,,西南可利用遼金故城土城墻。如果這一方案實現(xiàn),,北京城將成“回”字形,。 明決定修建外城的另一個原因是規(guī)制:中國古代講究有城必有郭,即在城的外圍再建一圈城墻,,稱“外羅城”,。古人云:“三里之城,五里之郭”,,是說郭大于城,,并環(huán)包于城。明朝初年,朱元璋在南京城建都時,,就修建了外城,。據(jù)《明史.地理志》記載,“其外郭洪武二十三年四月建,,周一百八十里,,門有十六?!?/span>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閏三月,,修筑外城墻開始動工。按預定方案,,先修南面,,再修東面、北面,、西面,。到四月,嘉靖皇帝又諭令大學士嚴嵩,,認為城墻下面只用夯土,,上面用磚石,恐不能長久,,要求一律用磚石包砌,。這道命令使工程量大大增加,尤其是用磚量很大,,無法按原設計如期完工,。于是嘉靖帝又下諭令,先筑南城墻,,完工后再量情決定,。是年底,外城南部筑成,,國庫枯竭,,工程只好告一段落。由此,,北京內(nèi)城和外城就組合成了“凸”字形,。 1644年,是北京城歷史急劇變化的一年,。這一年,,北京城的政治舞臺上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三個年號,即明崇禎十七年,,李自成的大順元年,清朝的順治元年。三個年號代表著三股力量,,在北京展開了激烈的占領爭奪,。先是李自成攻進北京城,但一個半月后,,又敗于清兵被迫退出了北京,,臨走時放火燒毀了一些宮殿和城樓;清順治皇帝入主北京城時,,看到的是殘破了的北京城,,尤其是皇城和皇宮損壞嚴重。 但是北京城的格局還完整,,城市的脊梁,,也就是中軸線神韻仍在。1645年,,清朝開始陸續(xù)修繕皇宮建筑時,,基本上接受和利用了明北京城的格局和主要建筑。 清代沒有拆毀明朝的宮殿,,而是采取了一個明智的措施:只將原建筑上的匾額取下,,換個新的名字。比如將大明門改稱大清門,,將承天門改稱為天安門,,將原來的奉天、華蓋,、謹身三大殿改稱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這樣將輝煌的紫禁城完整地保留下來,,只做了維修和局部的改建、增建,。 紫禁城 清代對北京城建的貢獻主要是: 一是醫(yī)治了戰(zhàn)爭創(chuàng)傷,,對被破壞的北京城進行了全面修繕。 清順治八年(1651年)重新修建了天安門城樓,,并將名稱由原來的“承天之門”改為“天安之門”,。 在將皇城南門改稱天安門的同時,又將皇城北門“北安門”改名為“地安門”,。這樣,,皇城的四門“天安門、地安門,、東安門,、西安門”,均突出了“安”的定位。 康熙年間重新修繕了紫禁城的三大殿,,并將名稱由明朝的“皇極殿”“中極殿”“建極殿”改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的名稱都突出了“和”的定位。 綜合整個皇城,,突出顯現(xiàn)了統(tǒng)治者期望“外安內(nèi)和”的城市文化定位,。 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 二是清統(tǒng)治者迅速接受了漢文化,,在建立大一統(tǒng)江山的同時,非常重視帝都的文化建設,。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重新修建了永定門,,不僅提升了城樓的規(guī)制,還增建了箭樓,,使中軸線南端起點更加雄偉壯觀,。 北京中軸線起點永定門 清朝在北京中軸線上的創(chuàng)新和貢獻還體現(xiàn)在景山。對景山的前面,、山頂和山后進行了精雕細琢,。 一是山前增建了綺望樓。 景山前的綺望樓 二是山后增建了壽皇殿建筑群,。 景山壽皇殿 三是將宮城鎮(zhèn)山更名并修建了精美山亭,。 順治十二年(1655年),清朝統(tǒng)治者將明朝命名的“萬歲山”更名為“景山”,。取名景山是有講究的,,“景”字由“日”“京”組成,含義是“日下的京城”,,“日”是太陽,,代表皇帝,日下的京城則是皇帝所居之地,。 乾隆十五年(1750年)又在景山上修建了五座山亭,,并在亭內(nèi)置放了五方佛。根據(jù)《北海景山公園志》的排列,,五座山亭從東向西的名稱為“觀妙”“周賞”“萬春”“富覽”“輯芳”,。 其中,萬春亭居中峰,,方形,,三重檐,四角攢尖頂,,黃色琉璃瓦,,宏偉壯觀,。 景山峰頂?shù)娜f春亭 “周賞”“富覽”兩亭八角形,重檐,,綠琉璃瓦頂,;“觀妙”“輯芳”兩亭圓形,,重檐,,藍琉璃瓦頂。 景山山峰上五座山亭的整齊對稱,,不僅增加了中軸線上的宗教景觀,,還進一步增加了中軸線上的文化內(nèi)涵。 具體表現(xiàn)在: 一是將宮城鎮(zhèn)山進行了升華,。北京在遼,、金、元時,,城市的鎮(zhèn)山基本上是在皇宮的西面,,也就是在西苑太液池的水中,是通過山水意境,,表現(xiàn)人間仙境,。明朝將鎮(zhèn)山的位置由瓊華島轉到萬歲山(景山),第一次把鎮(zhèn)山放置在中軸線上,,這是大膽的創(chuàng)新和改革,。清朝認可這一做法,并將其繼續(xù)完善,。 二是使宗教文化與鎮(zhèn)山巧妙結合,。鮮明地展示了統(tǒng)治者的宗教信仰,這也是壓勝或改造前朝鎮(zhèn)山的做法,。 在明代中軸線上,,唯一的宗教建筑是在御花園內(nèi)的天一門和欽安殿,供奉的是玄武大帝,。玄武大帝是明朝初年,,永樂皇帝信奉的神靈,同時也是紫禁城皇宮建筑避火的保護神,,屬于中國傳統(tǒng)的道家文化,。而清代景山上的五方佛則是喇嘛教文化,其意境是通過坐北朝南的五方佛保佑大清江山社稷(其代表是景山前的皇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