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姚明 綠蠟,,見于《紅樓夢》第十八回,,述及元春歸省,命寶玉作詩題詠瀟灑館、蘅蕪院,、怡紅院,、浣葛山莊,寶釵幫寶玉改詩等事,。書中寫道: 此段文字,場景如見,,對話如聞,,而穿插的綠蠟之典,立即提升了故事的藝術(shù)層次,。對此,,歷來多有好評。 余英時先生著有《紅樓夢的兩個世界》,,內(nèi)有“敦敏,、敦誠與曹雪芹的文字姻緣”一文。文中第四節(jié)講到了“綠蠟”,。這段文字不長,,我錄在下面: 敦敏的《芭蕉》五律有句云: 綠蠟煙猶冷,芳心春未殘(《懋齋詩鈔》,,頁36) 敦誠詠“未放芭蕉”則云: 七尺當軒綠蠟森,。(《四松堂集》卷一,頁27b) 雪芹和二敦是常在一起飲酒賦詩的朋友,,而敦誠的園子更以芭蕉著稱,,雪芹改“綠玉”為“綠蠟”可能受了二敦的影響,。我們試把雪芹的“綠蠟春猶卷,紅妝夜未眠”和敦敏的“綠蠟煙猶冷,,芳心春未殘”對照著讀,,立即可以看出他們之間的淵源,因為句法和遣詞吻合到這種地步是偶然碰巧的概率過小,。例如“大觀園題額”一回寶玉詠“蘅蕪院”,,上聯(lián)是“吟成豆蔻詩猶艷”,賈政便笑道:“這是套的'書成蕉葉文猶綠’,,不足為奇,。”而以“綠蠟春猶卷”較之“綠蠟煙猶冷”,,其“痕跡”實遠過于“吟成豆蔻”句也,。 余先生認為,找到了《紅樓夢》中“綠蠟”的出處之后,,再看庚辰本的批語便可得到新的領(lǐng)悟,。原文在“綠蠟”句下有雙行夾注: 此等處便用硬證實處,最是大力量,。但不知是何心思,,是何落想,穿插到如此玲瓏錦繡地步,。(頁398) 他相信這個批語很可能出自敦氏兄弟之手,。因為雪芹在小說中把他們的詩句套了進去,受到他們賞識,,而且所用“穿插”兩字也才有著落,。 對余先生的“套用”“脫胎”說,,我有不同的看法,。 一,雪芹知“綠蠟”之典,。 根據(jù)《紅樓夢》第十八回的描述,,證明雪芹知道“綠蠟”出處的,。否則他不可能在書中寫出“唐錢翊詠芭蕉詩頭一句:冷燭無煙綠蠟乾,你都忘了不成,?”這樣的句子來,。 二,雪芹用“綠蠟”在先,。 余先生文中所引《紅樓夢》第十八回的內(nèi)容,,沒有提到版本。但從他后文引“雙行夾注”時注明是庚辰本來看,,引的應(yīng)該是己卯,、庚辰或戚序本,以庚辰本的可能性為大(己卯本,、庚辰本和戚序本對此事的描述,,文字幾乎一樣)。 另外,,此段文字不可能引自程甲本或程乙本,,因為程甲、程乙本把己卯,、庚辰,、戚序本中的“洞開心臆”印作“洞開心意”,而余先生引文中是“洞開心臆”,。 為什么要考證余先生所引版本呢,?這與余先生的立論大有關(guān)系。 余先生所引,,是《紅樓夢》庚辰本中的文字,。其實此段文字亦見于《紅樓夢》己卯本,本文開首所引即己卯本中文字,。因此,,曹雪芹的“綠蠟春猶卷,紅妝夜未殘”在1759年(己卯)已經(jīng)寫成,,且第十八回在己卯本原存的三十八回之內(nèi),,非后來抄補之文。一年后的1760年定稿的庚辰本,,第十八回中此段文字的描寫,,與己卯本相同。 余先生忽略的是,,敦敏的《芭蕉》詩,,作于1760年(庚辰),在《懋齋詩鈔》中列庚辰年詩作第十四題,。而敦誠的《詠未放芭蕉》詩,,應(yīng)作于1773年(癸巳),,《四松堂集付刻底本》《四松堂集》中,此詩列癸巳年詩作之內(nèi),。詳見下表,。 三,雪芹用“綠蠟”伏線,。 “綠蠟”之典套在二個敘事之中,,不是孤立的鏡頭,前后貫通,,不著痕跡,,渾然天成。 先是套在“寶玉呈才藻”的一段故事中,。書中第十八回先寫了寶釵提醒寶玉用“綠蠟”之典,,隨即又有黛玉幫助寶玉做了一首“杏簾在望”詩,而且黛玉代做的這首詩還獲得元妃的特別稱贊,。 再是套在“靜日玉生香”的一段故事當中,。書中第十九回,在寫寶玉去寧府看戲,,中途去襲人家看襲人,,回榮府后襲人誑說要贖身回家、寶玉一再挽留,、襲人借機諷勸這一大段后,,又寫寶玉來到瀟湘館。他恐黛玉飯后貪眠存食,、不利保養(yǎng)身體,,便給林黛玉講了揚州府的一個典故:林子洞耗子精竊香芋,以編排黛玉,,逗得黛玉要擰寶玉: 再看第二十回的開頭: 你看,典故一事,,貫穿十八,、十九回,直到二十回開頭才結(jié)束,。因此,,“綠蠟”只是“寶玉呈才藻”和“靜日玉生香”二段敘事中的一個片斷。從這二大段敘事中,,可感受到曹雪芹構(gòu)思之精巧周密,、表達之若隱若現(xiàn)、敘述之天衣無縫,。真正是“一聲也而兩歌,,一手也而二牘,。蘊于心而抒于手,注彼而寫此,,目送而手揮,。”如果說曹雪芹由敦敏,、敦誠詩中的“綠蠟”二字,,“套用”出這么二大段故事來,令人難以置信,。 綜上,,余先生說“雪芹之改'綠玉’為'綠蠟’尤其可能受了二敦的影響”。找出敦敏的詩,,就是“找到了《紅樓夢》中'綠蠟’的出處”,,“雪芹在小說中把他們的詩句套了進去”。這是搞錯了先后,。敦敏詩中的“綠蠟”是不是受了《紅樓夢》的影響,,不得而知;但說曹雪芹套用了敦敏,、敦誠的詩句,,謬矣。 由于曹雪芹在寶釵和寶玉的悄悄對話中加進了一個典故,,而且加得渾然天成,,所以批語中才有“穿插到如此玲瓏錦繡地步”之贊。加這樣的評語,,讀者皆可,。是不是敦敏、敦誠所加,,不得而知,。但肯定不能用來作為曹雪芹“套用”了二敦詩句的證據(j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