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千萬元的名琴和普通的演奏用琴,,兩者之間的差距究竟有多大?是像價格那樣差距幾十,、幾百倍甚至上千上萬倍,,還是可能連專業(yè)人士都無法分辨?全球知名的弦樂雜志《斯特拉底》分別在2010年,、2014年,、2015年做過三次實驗,得到了意想不到的結果。 在2010年的實驗中,,《斯特拉底》雜志安排了6把小提琴,,其中3把是現(xiàn)代琴,兩把為斯特拉迪瓦里,,一把是瓜內利,。隨后安排21名職業(yè)小提琴演奏員在戴上墨鏡的情況下拉琴,結果21人中,,只有8人想把名琴帶回家,。這個測試也招致很大爭議,有人認為雜志請的小提琴手太過低端,,都沒摸過斯特拉迪瓦里,,當然不知道斯特拉迪瓦里好在哪里。于是《斯特拉底》在2014年再進行了一次實驗,,這次六把是18世紀意大利制名琴,,六把是現(xiàn)代琴,結果顯示一把現(xiàn)代琴是大家的最愛,,一把斯特拉迪瓦里則墊底,,斯特拉迪瓦里黃金年代制成的琴排在第三。 第二次測試再度引發(fā)爭議,,有人認為聽眾而不是演奏家在這件事上才最有發(fā)言權,。2015年4月的第三次測試結果又一次出人意料。在倫敦巴比肯中心音樂廳,,倫敦交響樂團的首席小提琴手使用六把琴分別為聽眾演奏,,隨后聽眾為琴的音色排名。在這六把琴中,,有1709年的斯特拉迪瓦里,,有瓜內利仿制琴,也有價值一千英鎊的1900年的現(xiàn)代琴,。聽眾投票結果顯示,,斯特拉迪瓦里琴高居榜首,排名第二的是瓜內利仿制琴,。 為何演奏者和聽眾之間存在著對于名琴的不同感知,?專家認為,謎底就在于名琴所具有的穿透力和感染力,,這是需要聽眾而不是演奏者才能體會到的,。斯特拉迪瓦里以及大多數(shù)斯氏的同代人制造的琴體積較小,琴背弧度很高,,奏出的樂音具有力量感與表現(xiàn)力,。但正因為如此,,也造成了其“音色薄”的弊端,無怪乎近距離演奏名琴的演奏者們無法辨認古琴和現(xiàn)代琴,,認為一些現(xiàn)代琴不輸于甚至超過古琴帶來的音質質量,。 盡管“古老”名琴有著某些弊端,但其與現(xiàn)代琴之間的根本差別在于制琴家們巧奪天工的技藝,。巴洛克時期,,提琴的制作類似雕塑、美術這種藝術層面,,從琴的整體造型再到諸如弧度和曲線等各個細節(jié)都非常重要,,許多現(xiàn)代琴在制造工藝上是無法與其比擬的。當一把提琴灌注了制琴者的苦心,,所奏出的音符自然也就包蘊了更多的靈性,。 情感是抓住聽者之心的關鍵 瓜內利與斯特拉迪瓦里均為17世紀意大利小提琴制造者中代表人物。有趣的是,,二人的祖屋均坐落在克里莫納的圣多明尼,,只有幾步之遙。而就在同一條街的盡頭拐角處,,一邊住著的是著名的弦樂制作家法蘭塞斯科·羅吉爾里,;另一邊住著的是斯氏的老師阿瑪?shù)佟装倌旰?,斯特拉迪瓦里和瓜內利是意大利十七八世紀小提琴制造家里最閃亮的兩顆巨星,他們在克里莫納的住處被人偶然發(fā)現(xiàn)后,,所有于那段時期在他們住所及附近所制作的弦樂器均沾了光,,全被冠以“克萊蒙那人”之名。 躺在拍賣行,、鎖在保險柜的“沉默”名琴或許擁有天價證書,,但真正的珍寶是在舞臺上閃光的藝術本身。正如中提琴首席馬西莫·帕里斯所說的,,演奏者的情感與樂曲的風格最終決定著聽眾聆聽音樂的體驗,,名琴能更好地激發(fā)出演奏者的表現(xiàn)力,但是說到底藝術最寶貴的是觸動人心——音樂中永遠是情感而不是技術指標,,抓住聽者的心,。 |
|
來自: 凌玹 > 《精典作品/小提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