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概述久泄為病證名,,是指泄瀉之久延時日而不愈者,。見《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泄瀉論》。又稱久瀉,?!秹凼辣Tば篂a》曰:“大抵久瀉,多由泛用消食利水之劑,,損其真陰,,元氣不能自持,遂成久瀉,?!薄稄埵厢t(yī)通·大小府門》曰:“久瀉,谷道不合,,或脫肛,,乃元氣下陷,大腸不行收令而然,。補中益氣加訶子,、肉果、五味,、烏梅肉為丸,,或四君子加防風,、升麻?!倍嘁蛘摎庀菟?。治宜補虛、固澀,。若因邪戀正虛,,則宜扶正祛邪兼顧。 是否醫(yī)保是 就診科室中醫(yī)內科 危害疾病日久易致陰陽失調,。 飲食建議一般應進食柔軟,、易消化、富有營養(yǎng)和足夠熱量的食物,。宜少量多餐,,補充多種維生素。勿食生冷,、油膩及多纖維素的食物,。 證候病因病機感受外淫,飲食所傷,,情志不舒,,脾胃虛弱,脾腎陽虛,,中氣下陷。 證候診法望診,、問診,、聞診、切診,。外周血檢查:血常規(guī)中可見白細胞,、紅細胞計數升高,血沉增快,。大便常規(guī)或培養(yǎng):多見異常,,可見到少量白細胞和紅細胞或少量膿細胞。如細菌感染,,可發(fā)現(xiàn)致病菌,。 證候分析1.寒濕停滯 證候:瀉下清稀,嚴重時如水樣,,腹痛伴有腸鳴,,痞滿,,脘腹脹悶,食少,,或者兼有外感癥狀,,即惡寒發(fā)熱、鼻塞頭痛,、肢體酸痛等癥,。舌薄白或白膩,脈濡緩,。 2.濕熱壅滯 證候:腹痛即瀉,,瀉下急迫,勢如水注,,或瀉下不爽,,糞色黃褐而臭,煩熱口渴,,小便短赤,,肛門灼熱,舌質紅,,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 3.暑濕壅滯 證候:發(fā)于盛夏之時,,腹痛泄瀉,,瀉下如水,暴急量多,,糞色黃褐,,伴見發(fā)熱心煩,胸悶脘痞,,泛惡納呆,,自汗面垢,口渴尿赤,。 4.飲食停滯 證候:腹痛腸鳴,,瀉后痛減,瀉下糞便臭如敗卵,,夾有不消化之物,,伴見脘腹痞滿,噯腐酸臭,,不思飲食,。 5.肝氣乘脾 證候:腸鳴攻痛,腹痛即瀉,,瀉后痛緩,,每因抑郁惱怒或情緒緊張而誘發(fā),,平素多有胸脅脹悶、噯氣食少,、矢氣頻作,。 6.脾胃虛弱 證候:大便時溏時瀉,反復發(fā)作,,稍有飲食不慎,,大便次數即多,夾見不化水谷,,伴見飲食減少,、脘腹脹悶不舒、面色少華,、肢倦乏力,。 7.腎陽虛衰 證候:每于黎明之前臍腹作痛,繼則腸鳴而瀉,,完谷不化,,瀉后則安,伴見形寒肢冷,、腹部喜暖,、腰膝酸軟。 8.中氣下陷 證候:多由大病,、久病導致久瀉不止,,甚者脫肛,伴見小腹墜脹,,納呆,、少氣懶言、體倦肢軟,、渴喜溫飲、消瘦等,。 9.上熱下寒 證候:腸鳴下利,,干嘔嘔吐,伴見心下痞滿,、口渴喜飲,、偶有口苦、心中煩悶,、小腹喜溫等,。 治法辨證論治辨別外感、內傷,。 主要治則實則瀉之,,虛則補之,。 治法本病以中藥治療為主,輔助以針灸治療,。 內治法寒濕停滯 治則芳香化濕,,疏表散寒。主方藿香正氣散加減,。 濕熱壅滯 治則清熱利濕,。主方葛根芩連湯加減。 暑濕壅滯 治則清熱化濕,。主方黃連香薷飲加減,。 飲食停滯 治則消食導滯。主方保和丸加減,。 肝氣乘脾 治則抑肝扶脾,。主方痛瀉要方加減。 脾胃虛弱 治則健脾益胃,。主方參苓白術散加減,。 腎陽虛衰 治則溫腎健脾,固澀止瀉,。主方四神丸加減,。 中氣下陷 治則升陽舉陷止瀉。主方補中益氣湯加減,。 上熱下寒 治則和胃開脾止瀉,。主方半夏瀉心湯加減。 外治法1.針刺 主穴:天樞,、上巨虛,、陰陵泉、中脘,。 配穴:寒濕者,,加神闕;濕熱者,,加內庭,、曲池;食滯者,,加中脘,、梁門。 操作:毫針瀉法,。神闕用隔姜灸法,。 2.穴位注射法 選天樞、上巨虛。用黃連素注射液,,或用維生素B1,、維生素B12注射液,每穴每次注射0.5~1mL,,每日1次或隔日1次,。 3.耳針法 選大腸、胃,、脾,、肝、腎,、交感,。每次取3~4穴,毫針刺,,中等刺激,。亦可用撳針埋藏,或用王不留行子貼壓,。 4.拔火罐 取穴:天樞,、關元、大腸俞,、小腸俞,。 方法:留罐10分鐘,每日2次,。 西醫(yī)治療1.酌用止瀉劑,,可給次碳酸鉍1~2g,每日3次,;復方樟腦酊4mL,,每日3次。 2.解痙劑,,可用阿托品0.3~0.6mg,,每日3次;普魯本辛15mg,,每日3次,。 3.按細菌培養(yǎng)和藥敏試驗選擇抗生素,但病情要長,。也可用3%黃連素液或5~10g大蒜浸液200mL,保留灌腸,,每日1次,,10~20日為1個療程。其他治療同急性腸炎。 4.精神性腹瀉者,,可用氯氮利眠寧10mg,,每日3次;苯巴比妥15~30mg,,每日3次,。 護理日常調理1.注意食物之清潔及保存安全。 2.家里有下痢患者時應將患者隔離,,盛大便,、嘔吐物等排泄物的用具要消毒,排泄物要小心處理,,以免傳染給其他小孩,。 飲食調理應進食柔軟、易消化,、富有營養(yǎng)和足夠熱量的食物,。 |
|
來自: 昵稱68974516 > 《∮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