聳立于山東半島東南的嶗山,西靠青島,,東南兩面瀕臨黃海,,是我國著名的道教名山和萬里海岸線第一高峰。據(jù)記載,,秦始皇和漢武帝都曾到過嶗山,,作為歷史上道教的重要傳播地,嶗山早在春秋時期就云集了很多有名的方士,,戰(zhàn)國后期更成為聞名遐邇的東海仙山,。 古代的嶗山方士們在沒有修建道觀以前,大多在山上開辟天然洞穴作為修道場所,。而嶗山由于特殊的地質(zhì)構(gòu)造,,隨處可見奇峰異石和天然形成的石洞,這些石洞經(jīng)歷代修道者的不斷開掘整修,,成為嶗山著名的道洞,。據(jù)統(tǒng)計,嶗山現(xiàn)有著名道洞27處,,猶龍洞就是其中著名的一處,。 猶龍洞,位于青島嶗山仰口景區(qū)的翠屏巖下,,背依嵯峨的山峰,,前臨澗水,,是一座由3塊巨石構(gòu)成的天然疊架石洞,洞口東向與獅子峰相對,。石洞周圍自然景色綺麗,,人文景觀薈萃,自古就有“仙山勝境”,、“洞天福地”的美譽,。 值得一提的是,猶龍洞所在的仰口景區(qū),,是嶗山最主要的旅游景區(qū)之一,,也是公認的嶗山最美觀海勝地。這里的景觀以仙山寺院,、海灣沙灘為主,,包括獅子峰、仙桃石,、壽字峰,、白龍洞、猶龍洞,、覓天洞等無處不在的奇峰怪石,、奇洞怪穴,令游人無不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進入仰口風(fēng)景區(qū),,沿登山步道經(jīng)過太平宮再上行20米,就能看到矗立在路邊的“猶龍洞”石碑,。臺階頂端的石壁上鐫刻的“蒼龍老鰲”四個大字,,由青島市書協(xié)名譽主席蔡省廬先生所書?!蚌棥笔呛@锏拇簖敾虼篦M,,傳說嶗山因有巨鰲保佑,使得這里年年風(fēng)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 在歷史上,嶗山因堅如盤石,,故稱“牢山”,。南宋慶元元年(公元1195年),道教全真派“北七真”之一的邱處機到嶗山傳道,,他見嶗山氣勢不凡,,風(fēng)景秀麗,就像一只巨鰲雄踞于岸邊,,于是更改“牢山”為“鰲山”,還留下了“下鎮(zhèn)金鰲上接天”、“牢山本即是鰲山”等名句,。 猶龍洞中深闊寬敞,,可容納20余人,因為在明代以前洞內(nèi)一直供奉老子,,故初名“老君洞”,。明隆慶三年(1568年),山東提學(xué)鄒善來嶗山游覽,,覺得老君洞名字有點俗氣,,于是即墨縣令楊方升根據(jù)《史記老子傳》中“老君,猶龍也”的記述,,改洞名為“猶龍洞”,。如今祭臺上供奉著太上老君和道教全真派七子像。 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著名書畫家趙孟頫游覽嶗山,,在猶龍洞口右側(cè)石壁上題寫了《道德經(jīng)》第一章摩崖石刻。值得一提的是,,趙孟頫還曾到猶龍洞旁的太平宮看望過在此出家的南宋皇妃謝麗,、謝安姊妹,他根據(jù)謝麗誦唱的《三清號》,,創(chuàng)編了琴曲《相見歡》,,并創(chuàng)作了《琴源》與《樂源》兩書。 猶龍洞的洞頂由一塊巨石翹起而形成,,名為“混元石”,,千百年來,這塊“混元石”一直是道士們的練功作法之處,。相傳1000多年前,,嶗山太平宮的創(chuàng)始人、宋代“華蓋真人”劉若拙曾在此修煉十年,,還在混元石上留下了一幅神秘的“混元星斗圖”,。 這幅“混元星斗圖”上鐫刻著不同的星圖,分別代表“九星”,、“九宮”,、“五行”、“六儀”,,相傳此圖有定位的功能,,道士們面對滿天星斗,可以在不同時節(jié)按照“混元星斗圖”的不同方位,,朝著不同的星斗練功,,有利于養(yǎng)生和健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