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要走西口?走西口人數(shù)占比例最大的是農(nóng)民,。我總認為,,相比之下,晉商走西口是一種“精英”走西口,,以瞄準(zhǔn)少數(shù)城市為主,,所以大都變成了富商巨賈。而農(nóng)民走西口是逼上梁山的謀生路,。
走西口離別
咸豐正五年,,山西遭年限,有錢的糧滿倉,,受苦人真可憐,。太春去借糧,一顆也沒借上,,回到家里邊,,怎對玉蓮講。二姑舅捎來信,,他說西口外好收成,。我有心走口外,恐怕玉蓮不依從,?!边@是二人臺《走西口》里的一段唱詞?!?span style="color: rgb(64, 62, 214);">去年遭年景,,寸草也不生,,沒打下一顆糧,活活餓死人,。官糧租稅重,,逼的人跳火坑,沒錢打害債,,不走西口怎能行,。去年遭荒旱,今年又成了婚,,官稅催的緊,,逼的人活不成。土地賣了個盡,,饑荒還沒打清,,三害歸了一,你說不走西口能活成,?”這是一首民歌的唱段,。“河曲保德州,,十種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薄?span style="color: rgb(64, 62, 214);">黃龍彎彎的河曲縣,三親六眷漫綏遠,,二姑舅呵三老爺,,八百里河套葬祖先。”這是河曲民謠,。這四個唱段可見,,農(nóng)民走西口,就是生活所迫,,通過走西口去出賣廉價的勞動力,,維持最低的生活。
西口路
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這期間人口基本是不流動的,。走西口也就停滯了下來。但是,,改革開放以來直到今天,,大量新時代的“口里人”再次開始走西口,紛紛參與內(nèi)蒙古及鄂爾多斯經(jīng)濟建設(shè),,形成了“神木村”,、“河曲巷”。試看今天我們城市中間,,人口流動很少是“口外”流回到“口里”,,而且還是源源不斷從“口里”流往“口外”,這條西口路還沒有劃上句號,,“長城兩邊是故鄉(xiāng)”,,便是他們生存狀況的真實寫照。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地那個實難留,,有幾句知心的話,哥哥你記心頭,。走路你走大路,,不要走小路,大路上的人兒多,,拉話解憂愁……”這首《走西口》這一個多世紀(jì)以來,,傳唱于晉、陜,、冀,、蒙,經(jīng)久不衰,,蕩氣回腸,。在未來歲月里,它也必將余音繞梁,,為我們這些西口后人所銘記,。歡迎各位讀者朋友評論留言關(guān)注支持
走西口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