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世宗孝武皇帝 元封三年(癸酉 公元前108年) 冬,,十二月,,雷;雨雹,,大如馬頭,。 【譯文】 漢武帝派將軍趙破奴攻擊西域車師國,。趙破奴率輕騎兵七百余名先到西域,,生擒樓蘭王,然后大破車師國,,并乘機以兵威困迫烏孫,、大宛等國。春季,,正月甲申(疑誤),,漢武帝封趙破奴為浞野侯。王恢因輔佐趙破奴攻襲樓蘭國,,被封為浩侯,。于是從酒泉到玉門都有了漢朝設立的邊防要塞。 【解析】 這段就是承接(《資治通鑒》發(fā)展是靠“制造問題”來推進的,!)目的是在之前制制造的問題上而做出的進一步行動,要想真正控制西域是離不開軍事行動的,?!胺夂睢背闪藵h武帝激勵軍事行動的最有效的方式了。 【原文2】 漢兵入朝鮮境,,朝鮮王右渠發(fā)兵距險,。樓船將軍將齊兵七千人先至王險。右渠城守,,窺知樓船軍少,,即出城擊樓船;樓船軍敗散,,遁山中十馀日,,稍求退散卒,復聚,。左將軍擊朝鮮浿水西軍,未能破,。 【譯文】 漢軍進入朝鮮境內(nèi),,朝鮮王衛(wèi)右渠派兵占據(jù)險要之地進行抵抗。樓船將軍楊仆率領齊國軍隊七千人先行抵達王險,。衛(wèi)右渠據(jù)城堅守,,探知楊仆兵力單薄,便出城襲擊楊仆,。楊仆軍兵敗潰散,,逃入山中十幾天,,后逐漸找回潰散的兵卒,重新聚集起來,。左將軍荀彘率部攻擊朝鮮浿水西面的軍隊,,未能攻破。 【解析】 漢軍之所以失敗就是行動太分散了,,也沒有配合,,這違背了漢武帝對軍事行動的預期。整個軍事行動的戰(zhàn)略是沒問題,,荀彘攻擊朝鮮西部浿水,,楊仆直接進攻都城王險,目的就是迫降朝鮮,,問題是出兩位將軍的戰(zhàn)術配合上,。這也是后來兩人都被漢武帝治罪的主要原因。 【原文3】 天子為兩將未有利,,乃使衛(wèi)山因兵威往諭右渠,。右渠見使者,頓首謝:“愿降,,恐兩將詐殺臣,,今見信節(jié),請復降,?!鼻蔡尤胫x,獻馬五千匹,,及饋軍糧,;人眾萬馀,持兵方渡浿水,。使者及左將軍疑其為變,,謂太子:“已服降,宜令人毋持兵,?!碧右嘁墒拐摺⒆髮④娫p殺之,,遂不渡浿水,,復引歸。山還報天子,,天子誅山,。 【解析】 即使軍事行動沒有取勝,漢武帝還是希望“迫降”朝鮮,,而不是軍事政府或者是和平歸順,。衛(wèi)右渠也真正順從了漢武帝的意愿,表現(xiàn)得似乎也合乎禮儀,,問題就出在衛(wèi)山和太子之間的不信任,,因為畢竟前面剛剛發(fā)生了涉何殺死朝鮮將領還被任命為遼東太守的事情。衛(wèi)山的處理也是有問題,,就直接這么讓朝鮮太子返回了,,哪怕是抓住或者擊殺衛(wèi)太子,也算是有所交代,,而不是直接放跑了,。所以,漢武帝誅殺衛(wèi)山除了是“情緒”問題,,更是因為這人辦事不利,。 【原文4】 左將軍破浿水上軍,,乃前至城下,,圍其西北,,樓船亦往會,居城南,。右渠遂堅守城,,數(shù)月未能下。左將軍所將燕,、代卒多勁悍,。樓船將齊卒已嘗敗亡困辱,卒皆恐,,將心慚,,共圍右渠,常持和節(jié),。左將軍急擊之,。朝鮮大臣乃陰間使人私約降樓船,往來言尚未肯決,。左將軍數(shù)與樓船期戰(zhàn),,樓船欲就其約,不會,。左將軍亦使人求間隙降下朝鮮,,朝鮮不肯,心附樓船,,以故兩將不相能,。左將軍心意樓船前有失軍罪,今與朝鮮私善,,而又不降,,疑其有反計,未敢發(fā),。 【譯文】 荀彘攻破浿水岸上的朝鮮軍隊,,于是向前推進,逼臨王險城下,,包圍城西北,。楊仆也率領部眾前往會合,屯兵城南,。衛(wèi)右渠堅決守城,,漢軍一連數(shù)月未能攻下。荀彘率領的燕,、代地區(qū)兵卒大多強勁剽悍,。而楊仆所率齊國兵卒因曾經(jīng)遭到敗亡困辱,全都心懷恐懼,將領也感到慚愧不安,,所以在圍困王險城時,,常常主張和平解決。荀彘督軍猛攻,,朝鮮大臣們就暗中派人與楊仆私下商議投降之事,。使者往來磋商,還未肯作決定,。荀彘幾次和楊仆商約共同作戰(zhàn)的日期,,但楊仆想與朝鮮私定和約,所以不與荀彘會合,。荀彘也派人尋找機會勸說朝鮮歸降,,而朝鮮不肯,而希望向楊仆投降,,從而引起荀,、楊兩位將軍的不和。荀彘認為,,楊仆先前曾經(jīng)兵敗,,犯下喪失所屬部隊之罪,而今與朝鮮私相友善,,而朝鮮又不歸降,,所以懷疑他有背叛的陰謀,但未敢發(fā)動,。 【解析】 兩將不和本質(zhì)上是“爭功”,,都想獨自占有滅亡朝鮮的功勞,畢竟兩人之前都有過失,,楊仆之前北朝鮮擊敗,,荀彘在浿水被阻擋,都破壞了漢武帝“迫降”朝鮮的計劃,,如果一人無功大概率會被殺,。 【原文5】 天子以兩將圍城乖異,兵久不決,,使?jié)咸毓珜O遂往正之,,有便宜得以從事。遂至,,左將軍曰:“朝鮮當下,,久之不下者,樓船數(shù)期不會,?!本咭运厮飧?,曰:“今如此不取,恐為大害,?!彼煲嘁詾槿唬艘怨?jié)召樓船將軍入左將軍營計事,,即命左將軍麾下執(zhí)樓船將軍,并其軍,。以報天子,,天子誅遂。 漢武帝因為荀彘,、楊仆二人包圍王險城后行動怪異,,軍隊很久不決戰(zhàn),所以派濟南太守公孫遂前往糾正,,并授權公孫遂遇事可以相機行事,。公孫遂到達后,荀彘說:“朝鮮早就應當攻下,;所以拖了這么久還未攻下,,是因為樓船將軍好幾次不按照約定的日期會合?!庇謱⑵綍r自己對楊仆的懷疑一一告訴公孫遂,,說道:“現(xiàn)在這樣還不先發(fā)制人,恐怕會成大禍,?!惫珜O遂也同意荀彘的看法,便用天子符節(jié)召樓船將軍楊仆來左將軍營中議事,,當即命左將軍帳下武士將樓船將軍逮捕,,并兼并了其所屬部隊。公孫遂將此事報告漢武帝,,漢武帝將公孫遂處死,。 【解析】 在外征戰(zhàn)最大的忌諱就是自己的將領兼并其他的軍隊,。公孫遂被誅殺一點都不冤,,本來漢武帝分兵就有互相制衡的意思,你直接給兼并了,,那還了得,。 【原文6】 左將軍已并兩軍,即急擊朝鮮,。朝鮮相路人,、相韓陰、尼谿相參、將軍王唊相與謀曰:“始欲降樓船,,樓船今執(zhí),,獨左將軍并將,戰(zhàn)益急,,恐不能與戰(zhàn),;王又不肯降?!标?、唊、路人皆亡降漢,,路人道死,。夏,尼谿參使人殺朝鮮王右渠來降,。王險城未下,,故右渠之大臣成己又反,復攻吏,。左將軍使右渠子長,、降相路人之子最告諭其民。誅成己,。以故遂定朝鮮,,為樂浪、臨屯,、玄菟,、真番四郡。封參為澅清侯,,陰為萩苴侯,,最以父死頗有功,為涅陽侯,。 【譯文】 左將軍荀彘將兩支部隊合并后,,隨即加緊對朝鮮發(fā)動進攻。朝鮮國相路人,、國相韓陰,、尼谿相參、將軍王唊等相互商議道:“當初打算向樓船將軍投降,,今樓船將軍已被逮捕,,只有左將軍一人指揮漢軍,攻擊越來越猛烈,,恐怕我方無法抵擋,,而國王偏又不肯向左將軍投降,。”于是韓陰,、王唊,、路人都逃亡投向漢軍大營,路人死于半途之中,。夏季,,尼谿相參派人殺死朝鮮王衛(wèi)右渠,前來投降,。漢軍尚未開進王險城時,,原衛(wèi)右渠的大臣成己降而復叛,再次進攻漢朝官吏,。荀彘命衛(wèi)右渠的兒子衛(wèi)長、降相路人的兒子路最,,勸告朝鮮民眾歸順漢朝,,并誅殺成己。漢朝因此而平定朝鮮,,設置樂浪,、臨屯、玄菟,、真番四郡,。封參為澅清侯,韓陰為萩苴侯,,王唊為平州侯,,衛(wèi)長為幾侯。路最的父親路人為降漢而死,,頗有功勞,,封為涅陽侯。 【解析】 到了這里也算是實現(xiàn)了漢武帝“迫降”的目的,,逼得衛(wèi)右渠的大臣們造反投降漢朝,,這是漢武帝最想要的結果,引發(fā)其內(nèi)亂,,徹底摧毀朝鮮的統(tǒng)治系統(tǒng),。套路都是和滅亡南越、東越一模一樣,。 【原文7】 左將軍征至,,坐爭功相嫉乖計,棄市,。樓船將軍亦坐兵至列口,,當待左將軍,,擅先縱,失亡多,,當誅,,贖為庶人。 【解析】 荀彘犯的最大錯誤就是和公孫遂一樣私自逮捕楊仆,,并兼并了他的軍隊,,這與“謀反”并無區(qū)別。 【原文7】 【解析】 班固的意思很好理解:朝鮮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領土,!還有就是原來淳樸的民風被商人給搞壞了。 【進一步解析】 從整個過程來看,,滅亡衛(wèi)滿朝鮮要比滅亡南越,、東越等國困難的多也更加復雜,漢武帝“迫降”的戰(zhàn)略和軍事部署是沒問題的,,主要問題出在荀彘,、楊仆、衛(wèi)山和公孫遂身上,,從整個過程來看,,四人爭功都想獨占滅亡朝鮮的功勞,這就導致自己的判斷失去了原則,,荀彘急于攻滅朝鮮,,楊仆欲勸降,衛(wèi)山放走朝鮮太子,,公孫遂擅自兼并軍隊,,這四個人都沒有在執(zhí)行漢武帝的戰(zhàn)略,犯的全是“大忌”,,只有楊仆做了點漢武帝想做的事,,所以沒有被殺。 主要的問題就是出在將領的“爭功”上,,在爭功的過程中互不配合又都犯了錯,,又妄想通過立功來贖罪,這就是又犯了“大忌”,,即使立了大功還是要被殺,,比如荀彘,,因為你犯了影響更嚴重的錯誤—兼并互不統(tǒng)屬的軍隊,! 所以,我們在工作中一定要搞清楚“項目戰(zhàn)略”是什么,,在自己應有的“權限”內(nèi)行事,,不要妄想越權,更不要妄想立什么大功勞,,“大功”是組織上給的,,不是自己搶的! |
|
來自: mynotebook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