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陵是中國近代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陵墓,,也是民國時期最著名的建筑工程之一,。在1926年正式動工,歷時三年才最終建成,,現(xiàn)在還是南京著名的5A級景區(qū),。 中山陵在設計過程中被排列在了一條中軸線上,這是受到了中國古典傳統(tǒng)建筑的影響,。但是孫中山年輕時又歷經(jīng)過系統(tǒng)化的西式教育,,所以對他的陵墓建造自然是要“中西結(jié)合”的。 如果從高空俯視的話,,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孫中山的陵墓就像是一座鋪在綠色地毯上的“自由鐘”,顯然中山陵是民國時期著名的中西結(jié)合建筑群和最為重要的建筑瑰寶之一,。那么中山陵到底是誰設計的,?造價又幾何? 1925年的4月4日,,也就是孫中山去世近一個月后,,當時還在北平的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向外界公布了葬事籌備委員會的名單,在這份名單中有很多很出名的人物,,比如汪精衛(wèi),、邵力子等人,。 在之后一年多時間內(nèi),該籌備委員會前后召開了整整69次會議,,討論了中山陵的設計圖和陵墓工程的承包者等一系列重要問題,,直到1926年中時中山陵才正式開建。而葬事籌備委員會經(jīng)過了一系列的研究后,,決定采用呂彥直的設計稿,。 這位相當年輕的設計師在為孫中山設計陵墓時確實很用心,根據(jù)設計稿原件來看,,他把中山陵設計成了一個在平面上呈現(xiàn)為鐘表型的陵園,,這是頗具現(xiàn)實意義的,意為:要喚醒民眾,。而且在中山陵陵園中融合了大量中國古代建筑元素,,比如說斗拱。 中山陵的建筑顯然不可能按照古代帝陵的規(guī)制去建造,,不過卻保存了很多古典大陵墓的標志性建筑,,比如說牌坊、碑亭,、墓室,、祭堂等。而如此輝煌的設計,,自然也不是哪一個建筑公司都能夠承擔的,。 在1925年12月19日,對中山陵建筑工程的招標會正式召開,,當時參與投標的企業(yè)僅僅只有7家,。最后委員會開了好幾次會議進行討論,決定由姚新記營造廠承接中山陵的建筑工程,。 這家營造廠也是當時上海地區(qū)鼎鼎大名的營造廠,,有著比較悠久的歷史,早在清朝的光緒31年就已經(jīng)正式建成,。這家營造廠的廠主叫做姚錫舟,,而這也是這位老廠主承接的最后一個工程。 當時葬事委員會之所以選擇這家營造廠,是因為他們確實有兩把刷子,。早在光緒32年的時候,,其就憑借著過硬的技術(shù)實力,承建了當時上海都極為少見的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gòu)電化公司大樓,。 后來安徽的蕪湖大橋,、吳淞大中華紗廠、上海法國總會等重要的建筑工程也都是由姚新記營造廠承建的,,所以該營造場不管是在名氣,,還是實際建造實力上來看,都確實可以妥善完成中山陵這項大工程,。 只是很可惜,,當時姚新記營造廠負責的也僅僅是第一期的建造工程,中山陵的墓室祭堂平臺還有圍墻是由他們承建的,。但是因為在修建中山陵的過程中,,姚新記營造廠虧了不少錢,所以最終沒有能夠拿到第二期修筑工程的訂單,。 二期和三期的工程分別是由上海馥記營造廠,、上海新金記營造廠承擔。而承擔二,、三期工程的營造廠也并不是等閑之輩,,比如說二期工程的主要建筑商馥記,,是近現(xiàn)代上海地區(qū)規(guī)模最大的營造廠之一,,在全國范圍內(nèi)都排得上號,。 他們也承建了很多的著名工程,比如說寶隆醫(yī)院,。只不過和姚新記營造廠不同的是,,在承接中山陵二期工程前,他們已經(jīng)瀕臨破產(chǎn),,反而是由于拿到了二期工程的訂單才起死回生,。 后來他們又先后承建過南京靈谷寺陣亡將士紀念館、杭州農(nóng)業(yè)大學等一系列重要工程,,也算是在中國近代建筑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而能夠請得起這些鼎鼎大名的營造廠,除了靠名氣外,,當時的國民政府也確實做了不少努力,。在修建中山陵的時候,國民政府尚且沒有完成北伐,,在正式遷都南京前承擔中山陵修筑工程費用支出的是廣東國民政府,。在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則由南京方面不斷撥款修建中山陵,。 而不管是哪個國民政府,,就算是財政狀況再惡劣,也從未停止過對中山陵修建工程的撥款,。根據(jù)后續(xù)的統(tǒng)計來看,,在一期工程期間,國民政府先后幾批次出資443000兩,,但是這些錢并不夠完成前期工程的修建,。上海姚新記營造廠自己還貼了不少錢,所以第一期的建筑工程的總費用就接近50萬兩,。 而到第二期,、第三期工程,南京國民政府先后撥款268084兩和419706兩,,再算上后來的封安大典,,墓道路基工程的修建等各種小型項目,中山陵的總建筑費用高達1273640兩,。 這個數(shù)字對于當時的民國政府來說,,絕對是一個巨額負擔,要知道在清乾隆31年,,清朝廷的國庫總收入才4858萬兩,,這是清朝中前期時期的頂峰數(shù)據(jù)。 而修建中山陵就花了100多萬兩,,也就是說中山陵的建造費就達到清朝中前期國庫總收入的三十幾分之一,。而且那還是清朝穩(wěn)定時期,但要知道民國對地方政務掌控力度非常小,,財政狀況更是異常惡劣,。 按照《民國財政史》的記錄來看,,在1925年的時候中央政府的收入非常小,海關(guān)收入基本為零,,因為本身就掌控在外國人手中,。中央政府的日常稅收僅有首都的稅務監(jiān)督署一處所收到的稅款,地方稅款基本上是拿不上來的,,因為當時地方軍閥截留稅款相當普遍,。 民國時期的財政危機一直到新中國建立前都沒有得到妥善解決,所以對南京國民政府來說拿出100多萬兩用來建中山陵壓力很大,。 可是孫中山先生畢竟是國父,,哪怕到了現(xiàn)在也受到廣大人民的尊敬、愛戴,,所以他理應享受這樣的待遇,。而中山陵的修建工程也算得上是國民政府少有干成的幾件大事,雖然消耗大,,但也算得上為后世留下了一座有歷史意義的建筑瑰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