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司馬遷不采信三皇之說,而以《五帝本紀》為《史記》的開篇,,說明在司馬遷的眼中“三皇”是很難考究的,。 即便是“五帝”,太史公也秉持謹慎的態(tài)度:
“三皇五帝”大抵是春秋至漢代期間形成的一種古史體系,版本既多且又相互抵牾,,讓后世的研究者無所適從,,難以把握。 因此,,學界通常將夏王朝之前的時代,亦即“三皇五帝”所處的時代稱之為“傳說時代”,。 從時間順序上說,,在先秦典籍中出現時間最早,并有具體事跡的先圣,,見于《逸周書·嘗麥解》所稱赤帝,、黃帝、蚩尤和少皞,。除此之外,,只有堯,、舜、禹三位,,且多見于以傳習歷史見長的儒,、墨兩家的著述中。 “三皇五帝”的稱謂,,則是陰陽五行概念出現以后才逐步形成的,,見于《周禮·春官》,即所謂“外史掌書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書,掌達書名于四方”和《天官冢宰》的“祀五帝”等,,《呂氏春秋》也較多地使用了這一提法,。 1、“三皇”的幾種組合關于三皇,,大致有以下幾種組合: (1)燧人氏,、伏羲、神農,。 見于《尚書大傳》,、《禮含文嘉》,但后者顛倒了燧人氏和伏羲氏的次序,,而以伏羲氏居首:應劭《風俗通義》支持此說,。《孝經援神契》,、《白虎通義》的次序則為伏羲,、神農、遂人,。 (2)燧人,、伏羲、女媧,。 見于《春秋命歷序》,。 (3)伏羲、女媧,、神農,。 見于《春秋運斗樞》、《春秋元命苞》,;鄭玄《尚書》注,、班固《文選》注、司馬貞《三皇本紀》均同此。 (4)伏羲,、祝融,、神農。 見于《禮號謚記》,、《白虎通義》,,唯后者以祝融居末。 (5)伏羲(太皞),、神農,、黃帝。 見于《帝王世紀》,、《金樓子·興王》,、《禮稽命征》;孔安國《尚書序》,、孫氏注《世本》亦采此說,。 此外,還有完全神化的三皇,,如天皇,、地皇、泰皇,,或天皇,、地皇、人皇等,。 道教經典則將三皇分為初,、中、后三組:
漢代畫像石和帛畫中常見的伏羲、女媧即為尾部纏繞在一起的人首蛇身形象,。 2、“五帝”的幾種組合關于五帝,大致有以下幾種組合: (1)太皞,、炎帝,、黃帝、少皞,、顓頊,。 見于《禮記·月令》和《呂氏春秋》十二月紀、《淮南子·天文訓》,、《潛夫論·五德志》,、《漢書·魏相傳》、《孔子家語·五帝》,、《白虎通義·五行》等同之,。 (2)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見于《鬻子·貴道》,、《世本》、《大戴禮·五帝德》,;《史記·五帝本紀》,、《白虎通義·號》、《風俗通義》,、《劉子·辯樂》,、《春秋元命苞》等同之,譙周亦采此說,。 (3)伏羲,、神農、黃帝,、堯,、舜。 見于《戰(zhàn)國策·趙策》,,《三統歷》亦承此說,。 《通鑒外紀》雖未點明“三皇五帝”,但其開篇所列五個人文始祖就是按這個次序排列的,,接下來就是夏代的世系,,用意很是明白。 (4)少皞,、顓頊,、高辛(帝嚳)、堯、舜,。 見于《尚書序》,、《金樓子·興王》,《帝王世紀》,、孫氏注《世本》均采此說,。 (5)黃帝、少皞,、顓頊,、帝嚳、堯,。 見于《道藏·洞神部·昆元圣記》,。據說是依梁武帝蕭衍“畫像碑述”而確定的。但蕭衍似乎沒有這樣一部著作,,陳立《白虎通疏證》認為“畫像碑述”可能是《武梁祠堂畫像碑述》之訛,。也有可能是因鄭玄注《尚書中侯敕省圖》,以軒轅,、少皞,、高陽、高辛,、陶唐,、有虞為“六代五帝”,謂其俱合“五帝星座”,。 《道藏》為滿足“五行”的需要,,而截止于陶唐。 同“三皇說”一樣,,“五帝說”也存在神化的系統,,如《禮記》、《呂氏春秋》,、《淮南子》以五帝為主管四方,、四時和五行之神。
將五帝與五方天神合而為一,。 《春秋文耀鉤》還有:
通常認為,,“五帝”說最早形成于戰(zhàn)國時期,,戰(zhàn)國末期出現了年代更為古老的“三皇”,漢代正式將“三皇”組合加在“五帝”之前,。 以現存文獻而論,,有關“五帝”組合,可追溯到《周書》,、《周易》,、《左傳》和《國語》成書以前的時代。 《逸周書·嘗麥解》:
《易·系辭下》:
《嘗麥解》記述了炎、黃,、少皞,、蚩尤四位古帝,《易·系辭》有庖犧,、神農,、黃帝、堯,、舜五位先圣,,《左傳·昭公十七年》則為黃帝、炎帝,、共工,、大(太)皞、少皞五人,;《國語·魯語上》魯大夫展禽在議論時政時,,依次列舉了烈山氏、共工氏,、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等古代圣王的主要功績。 盡管上述文獻都沒有使用“五帝”的稱謂,,但其所列人物都屬于“五帝”的組成人選,。 《孫子兵法·行軍篇》有“此黃帝之所以勝四帝也”之語。 《鬻子·貴道五帝三王周政》:
3,、“三皇五帝”是傳說還是歷史?這應是目前所見較早以黃帝,、顓頊、高辛,、帝堯,、帝舜為五帝的先秦史籍。 《莊子·天運》:
《禮記·內則》:
《呂氏春秋·先己》:
《荀子·大略》:
說明在戰(zhàn)國學者眼中,五帝,、三王,、五伯(霸)為不同的歷史單元;其劃分歷史階段的依據是執(zhí)政理念和道德標準,,與當今以社會發(fā)展水平和社會屬性的判別標準有著很大的區(qū)別,。 從起源和系統分類的角度說,,上述不同種類的五帝組合大致源自兩個系統: 一是黃帝族裔的“正統體系”,出自“有史”以來即占據統治地位的姬姓周人及其追隨者,。
《史記·五帝本紀》幾乎完全照搬了《五帝德》和《帝系》的說法。太史公所謂“予觀《春秋》,、《國語》,,其發(fā)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清楚地說明了其文獻依據,。 二是皞帝族裔的“另冊體系”,初見于已經失傳的秦人“史記”《秦紀》,,起初只有白(少皞),、青(太嗥)、赤(炎帝),、黃(帝)四位,,為秦人所祀之帝。 《呂氏春秋》十二月紀和《禮記·月令》將顓頊列入,,名之為四方五行之神,。其記錄分散在四季之中。 《淮南子·天文訓》的記述大致相同,,唯其徑直以“何謂五星”
不難看出,,上引各種不同的五帝組合,,基本上都是由這兩種系統派生出來的,。 其主要區(qū)別在于,正統史家,,如周室典史和儒墨諸子,,更注重“歷史性”和所述人物的“人格”。 但其建立的體系摻雜了過多的情感因素,,如“炎黃同源”,,“五帝均為黃帝血統”等等;秦人為新興國族,,發(fā)跡較晚,,尚軍功而不太注重“君君臣臣”等血統觀念的束縛,又恰逢“五行”盛行之時,,所述五帝各主一方,,沒有人為的血統關系,但其“神格”色彩過于濃厚,。 三皇五帝系統之外,,還有眾多的遠古帝王,如《莊子·胠篋》列舉的古帝有12人,,其中10人名列伏羲神農之前,;《六韜》列舉了15名;《逸周書》所列古帝多達26名,。 《史記·封禪書》管仲曰:
在這些古帝中較為顯赫和常見的有盤古氏,、混沌氏、有巢氏,、少典氏,、華胥氏、蚩尤氏,、無懷氏,、大庭氏、赫胥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連氏,、尊盧氏、皞英氏、葛天氏等等,。 盤古氏是開天辟地,、創(chuàng)世紀式的天神。死后身體化為日月雷電,,山川萬物,。這一神話是三國時期吳國的太常卿徐整結合南方苗民“盤瓠”傳說整理而成的。 由于文獻記載失于過簡,,或有其名而無其事,,或有其事而無其序,加上疑古學風的影響,,包括三皇五帝在內傳說人物,,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被認為是“荒誕無稽”,應予徹底擯棄的“謊言”,。 毋庸置疑,,“三皇五帝”諸說形成的時間次序和千古系于黃帝的“帝王血統”,確有明顯“層累疊加”的痕跡,。 但時至今日,,曾經飽受古史辨學派非議的殷商王朝世系,通過殷墟甲骨文的發(fā)現與研究已得到了確切的實證,;“虛無縹緲”的夏后氏王朝,,經過考古學界數十年的努力,其都城,、物質文化和社會發(fā)展狀況得到了基本確認,;即便是古史辨學派學者也承認《逸周書·嘗麥解》是甲骨、金文之外最可信據的西周“成王親政后的記錄文獻”,。 在這種情況下,難道還可以僅僅因為古史系統的某些偽誤和自相矛盾,,而理直氣壯地予以全盤否定,? 出土的戰(zhàn)國竹簡文書《楚竹書·容成氏》關于:“盧是(氏)、赫疋是(胥氏),、喬結是(氏),、倉頡是(氏)、軒緩是(轅氏),、神戎是(氏),、樟□是(氏)、壚蹕是(氏)之有天下也,,皆不授其子而授賢”的記述與傳世文獻大致相同,,說明中國古史時期的有關歷史、神話傳說在戰(zhàn)國以前已廣為流傳,而非“后儒憑空編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