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詞:流外入流唐代官員入仕的途徑 唐代官員入仕的途徑之一,。 中文名:流外入流 朝代:唐代 途徑:入仕 地點:中央、地方政府各部門 名詞解釋: 其是指在中央,、地方政府各部門任職的胥吏,,包括低級辦事員、專門的技藝人才如隸書手,、楷書手,;技術(shù)學校的專業(yè)實習生等小吏,屬于流外之職,。即未被編入正式官職,,但任滿一定年限之后,經(jīng)過考試合格,,可以到吏部參加銓選,,授予執(zhí)事官或散官,進入流內(nèi),。稱為“流外入流”,。其與科舉、門蔭并成唐代官員的主要入仕途徑,。 二,、入流今天人們的日常口語中還有“入流”“不入流”的說法,,意思是達到或者沒有達到某一檔次,、級別,比如說某人的言論不入流,,即指言論檔次低下,。這兩個日常俗語來源于古代中國的官制。 南北朝時期已經(jīng)有了流內(nèi)、流外之別,,但直到隋唐時期,,流內(nèi)、流外的官制方才大備,。一品至九品官通稱“流內(nèi)”,,九品以外通稱“流外”。唐代史學家杜佑所著《通典·職官》中有詳細的記載:“隋置九品,,品各有從,。自四品以下,每品分為上下,,凡三十階,,自太師始焉,謂之流內(nèi),。流內(nèi)自此始焉……大唐自流內(nèi)以上,,并因隋制……又置勛品九品,自諸衛(wèi)錄事及五省令史始焉,,謂之流外,。流外自此始?!薄皠灼贰庇纸小皠坠佟?,是授給有功將士和官員的一種榮譽稱號,有品級而沒有實際職權(quán),。 “流外”本身也有品級,,經(jīng)考核后可遞升進入“流內(nèi)”,這就叫“入流”,。南宋學者洪邁《容齋三筆》載:“唐開元十七年,,國子祭酒楊玚上言:'省司奏限天下明經(jīng)、進士及第,,每年不過百人,,竊見流外出身,每歲二千余人,?!彼宕贾妹鹘?jīng)、進士二科,,明經(jīng)考的是經(jīng)義,,進士考的是詩賦。這二科每年不過百人,,而“流外”竟有兩千多人,可見要想從流外“入流”難度之大。流外因此也稱“未入流”或“不入流”,。 北宋學者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記載了一則趣事,,可見流內(nèi)、流外之界限森嚴:“玄素少為刑部令史,,上嘗對朝臣問之曰:'卿在隋何官,?’對曰:'縣尉?!謫枺?未為尉時何官,?’對曰:'流外?!謫枺?何曹,?’玄素恥之,出閣殆不能步,,色如死灰,。諫議大夫褚遂良上疏,以為:'君能禮其臣,,乃能盡其力,。玄素雖出寒微,陛下重其才,,擢至三品,,翼贊皇儲,豈可復對群臣窮其門戶,!棄宿昔之恩,,成一朝之恥,使之郁結(jié)于懷,,何以責其伏節(jié)死義乎,!’上曰:'朕亦悔此問,卿疏深會我心,?!?/span> 張玄素在隋朝初任之官為戶曹,掌戶口,、婚嫁等事,,屬于縣尉的屬官,流外胥吏而已,;后來升到縣尉,,品級為從九品下。唐太宗在群臣面前追根究底地詢問已擢升至三品的張玄素的歷任官職,,實屬不當之舉,,因此褚遂良才會上疏勸諫,。流外出身竟至于讓張玄素“色如死灰”,由此可見門第觀念之根深蒂固,。 三:不入流“不入流”本意指為吏不為官,,“不入流”源于古代官吏制度,官為流內(nèi),,吏為流外,,例如《西游記》中指弼馬溫為“不入流的小官”。人們把古代中國的宗教與各種學術(shù)流派,、行業(yè)分為“三教九流”,。 “不入流”的詳細解釋: 1、是指思想,、言談等不著邊際,,檔次低下。屬貶義,。 2,、不時髦。 3,、不符合場合的語言裝束,。 4、不跟隨潮流,,很清高,。 5、沒有世界觀,、對世界大勢流向不清楚,、對人心想法不清楚、行為想法無法讓人與世界喜歡或接受,。 古代官吏制度: 官,、吏是兩個不同的稱呼,只不過吏與官不同,,官是朝廷任命的,,俸祿也是由朝廷發(fā)放??墒抢艟筒灰粯恿?,吏是由地方官自行招募的,最多也就是再向吏部報一下就行了,,中央政府根本管不到這些,,而且這些吏的俸祿也是由地方官發(fā)放,與中央朝廷并沒有太大的關(guān)系,,頂多中央朝廷會默許地方官截留一部分的稅收,,做為這些吏的俸祿以及其它一些行政費用,。 “不入流”的運用: 唐代有由吏升遷到官的做法,而且還有一個專門的名稱,,叫做“流外入流內(nèi)”,,“流外”就是指吏,,“流內(nèi)”就是指官,,其實就是從體制外進入體制內(nèi),只不過這種情況比較少,,而且由吏升為官的人也受到極大的限制,,比如有些官職無法擔任,不能進入三品等等,,可以說頗受歧視,。 四、流外官流外官:官制用語 流外官,,官制用語,。隋唐兩代因襲魏晉以來之制度,將官員等級分為九品,,并于每品中設(shè)正從兩等,,四品以下又各分上下,總計為三十階,,此外還有視流內(nèi)九品,。 中文名:流外官 年代:唐 特點:充任各衙門 統(tǒng)稱:吏員 簡介 凡在此范圍以外之官,稱為流外官,。如六品以下,,九品以上官之子及州縣佐吏,以其未入九流故稱,。清在品級之外的小官,,亦稱流外官。流外官也分為九品,,其中等級最高的叫勛品,,然后依次為二品至九品。 他們沒有品級,,按年度對其功過行能進行考課,,經(jīng)三考逐級升轉(zhuǎn),轉(zhuǎn)遷時均要試判(一種考試方式,,見后),。最后可以經(jīng)考試入流,成為正式品官,。 記載 《隋史·百官志下》:“又有流外勛品,?!?/div> 《唐律疏議》卷二一《斗訟》:“諸流外官以下,毆議貴者,,徒二年,。……(疏)曰:'流外官’,,謂勛,、品以下,爰及庶人,?!?/div> 清·梁章鉅《歸田瑣記》卷七《典史》:“各縣典史為流外官,古但稱吏攢而已,,然往往亦擅作威福,。” 五,、唐朝流外官一覽流外一等:諸衛(wèi)/都水監(jiān)/羽林軍錄事,、尚書/中書/門下省/御史臺令史、太常寺謁者,、司儀署諸典書,、河渠署河堤謁者、太醫(yī)署醫(yī)針師,、內(nèi)侍省寺人 視流外一等:薩寶府祓祝 流外二等:太卜署卜助教,、秘書/殿中/內(nèi)侍省令史、城門/符寶/夕文館令史,、通事令史,、尚書/門下/中書省/御史臺書令史、太常寺祝史,、宮苑總監(jiān)錄事,、典客署典客、親勛翊衛(wèi)府錄事,、太史局漏刻博士,、御史臺殿中令史 流外三等:城門/符寶書令史、秘書/殿中/內(nèi)侍省,、御史臺書令史,、、諸牧園苑監(jiān)錄事,、諸倉監(jiān)/諸關(guān)津錄事,、、諸衛(wèi)羽林軍府/太子詹事府令史,、尚食局主食,、,、秘書/殿中/內(nèi)侍省諸局書令史、內(nèi)侍省內(nèi)典引,、尚藥局太醫(yī)署按摩祝禁師,、太常寺贊引、太醫(yī)署醫(yī)工/針工,、太卜署卜師諸計史,、率更寺漏刻博士 流外四等:、諸衛(wèi)羽林軍史,、門下省主寶/主符,、太醫(yī)主藥,、門下/中書省傳制,、太醫(yī)署按摩祝禁工、御史臺監(jiān)察史 視流外四等:薩寶府率 流外五等:大理寺司直平事史,、諸署農(nóng)圃監(jiān),、諸牧園苑監(jiān)史、諸都護府史,、太官署監(jiān)膳史,、良醞署掌醞、掌醢署主醢,、諸典事,、親勛翊衛(wèi)率府史、大理寺獄史 視流外五等:薩寶府史 流外六等:親勛翊衛(wèi)府史,、諸倉關(guān)津府史,、、太醫(yī)署藥園師,、諸亭長 流外七等:門下省主節(jié),、諸掌固、大史監(jiān)歷生,、天文觀生,、諸倉關(guān)津史、諸倉計史 流外八等:守宮署掌設(shè) 流外九等:國子學/太公廟干,、諸輦者 六,、職官、散官,、勛官的區(qū)別是什么,?簡單說,職官是行政官,,有實權(quán),;散官是掛名的榮譽,,無實際職權(quán)的官名,多用于加官,;勛官,,授給有功官員的一種榮譽稱號,直到唐朝,,才和散官區(qū)分開來,。 職官、散官 ,、勛官和爵位職官又稱職事官,職者,執(zhí)也.就是具體行使某種權(quán)力施行某些職責的官位.如中央三省六部 官員(宰相/各部尚書/左右侍郎~~),地方省府州縣官(總督/巡撫/知府/知縣~~)等.散官又稱散階,與職官相對,散官不從事具體的任務(wù),而是一種榮譽稱號 .如開府儀同三司/大夫/侍郎/將軍/校尉等銜.散官與職官的關(guān)系,唐宋以前,是先授階(散階)而后根據(jù)階來授官,可以比階的品位高也可以比階的品位低.如"大司馬大將軍領(lǐng)尚書事"就是以大司馬大將軍(散階)的身份具體從事尚書(職官)的事情;明清與唐宋以前相反,是先授官(職官)而后授階.職官和散階之外還有一種等級制是勛官,。勛官與散官有一定關(guān)系,如唐典里規(guī)定:五品以上者勛官,,番上四年,,六品以下番上五年,可以被簡選授予散官,,等等,。沒有取得散官的勛官,僅僅比平民的身份略高一點,。勛官與平民不同之處:一是勛官依令由政府授給勛田,;二是在刑法上,勛官和職事官,、散官的待遇一樣,,其祖父母、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孫犯流罪以下,,可以減—等;三是有充任吏胥的資格,,如唐制勛官五品以上者,,可以任州鎮(zhèn)倉督、州縣市今,、錄事等,,六品以下可充任里正;四是有免除征役的特權(quán),,但須按規(guī)定到兵部 和州縣上番,;五是法律上禁止白丁重婚,勛官則可以娶妾。它與散官的重要區(qū)別之一是主要按功勞授予,,猶如漢代的取得軍功爵,。至明代時勛官始分文武兩種,清代廢除勛官,,與世爵 合并,。 七、職事官與散官的區(qū)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