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毒洗劑 【 來 源 】中醫(yī)皮膚病學簡編 ,, 程運干,, 1978 【 處 方 】狼毒6克 苦參62克 【 用 法 】水煎洗。 【 主 治 】慢性濕疹,。
狼毒浸劑 【 來 源 】中醫(yī)皮膚病學簡編 ,, 程運干, 1978 【 處 方 】黃柏500克 龍骨500克 狼毒500克 【 用 法 】上藥浸于酒精8升中,,歷七天,,取濾液5升,加 漆片,、松香各200克,、 【 主 治 】稻田皮炎。
胰子湯 【 來 源 】醫(yī)宗說約 ,, 蔣示吉,, 1663 【 處 方 】黃連 胡黃連 川芎 牛膝 當歸各4.5克 防風 金銀花 米仁 木通各3克 僵蠶7條(炒,研碎) 土茯苓1千克(米泔浸 一二時,,打 碎,,并水洗凈,忌鐵) 蓖麻子7粒(去黑皮,,打碎) 甘草 1.8克 【 用 法 】上藥用陳酒,、河水各1升,,煎至750毫升,入 前藥,,并胰子1個,,去油 【 功 用 】解毒托散。 【 主 治 】瘡毒人虛氣弱,,不宜汗下者,。 【 禁 忌 】服藥期間,忌食牛,、狗,、雞、犬,、酒,、醋、茶等 物,。 【 加 減 】虛弱甚者,,加人參。
胰楞丸 【 來 源 】醫(yī)級 ,, 董西園,, 1777 【 處 方 】瓦楞子 海石各30克(二味先洗凈烘燥,用芒 消15克同煮半日,,醋煅 ?。?紅曲 酒曲各21克 半夏曲15克 雞內(nèi)金10個(洗 ,炙) 延 胡索15克 豬胰3個(蒸,,搗) 【 用 法 】上藥研末,,熬糯米濃汁杵勻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4.5克,漸加至9 【 加 減 】若是石瘕,,加斑蝥4個,,炒。
胰腺清化湯 【 來 源 】急腹癥方藥新解 ,, 天津,, 1981 【 處 方 】柴胡 黃芩 白芍各15克 厚樸 枳實 佩蘭 各10克 金銀花 大青葉各30克 大黃10克(后下) 芒消6克(沖服) 【 用 法 】煎湯服。 【 功 用 】理氣解郁,,清熱化溫,。 【 主 治 】急性胰腺炎及其并發(fā)癥。 【 加 減 】若有高熱時,,加生石膏30克,,知母24克,,連 翹12克;腹痛重,,加川 楝子,、玄胡各10克;黃疸,,加茵陳30克,;嘔吐,加姜半夏 ,、竹茹各1 ?。翱耍恍貝?,加全栝樓30克,、陳皮10克;濕重,,加藿香,、 茯苓各10克 ,;腹中寒冷,,加干姜6克;腹瀉,,去芒消,。若為膽道蛔蟲引起 的胰腺炎, 加苦楝根,、使君子各15克,;若發(fā)生麻痹性腸梗阻,可加大黃 ,、芒消,、枳 實、厚樸用量,。
脂溢洗方 【 來 源 】朱仁康臨床經(jīng)驗集 ,, 中研院, 1978 【 處 方 】蒼耳子 王不留行各30克 苦參15克 明礬 9克 【 用 法 】洗前剪短頭發(fā),,每次用藥一付,,煎水半盆,用小 毛巾沾水,,反復洗頭皮,, 【 功 用 】收斂止癢。 【 主 治 】頭皮脂溢性皮炎。
臟頭丸 【 來 源 】醫(yī)學入門 ,, 李梃,, 1575 【 處 方 】槐子30克 牙皂2.1克 黃連120克 糯 米750克 【 用 法 】上藥研為細末,用雄豬大腸1條,,去油洗凈,,將 前藥入內(nèi),兩頭扎住,,砂 【 主 治 】腸風下血,,脫肛。
臟連丸 【 來 源 】古今醫(yī)統(tǒng) ,, 徐春甫,, 1556 【 處 方 】大鷹抓黃連250克 槐花米60克 枳殼30 克 防風 粉草 槐角 香附子 豬牙 皂角 木香各15克 【 用 法 】上藥除香附外,共為細末,。再用陳熟倉米130 克,,同香附一處為末,用 【 主 治 】腸風臟毒下血,。 【 禁 忌 】服藥期間,,忌食面、蒜,、生冷,,煎炙之物。
臟連丸 【 來 源 】外科啟玄 ,, 申斗垣,, 1604 【 處 方 】胡黃連 荊芥穗 地榆各30克 槐花45克 槐樹木耳45克 【 用 法 】上為細末,用活鯽魚1尾,,重300克,,去腸、 刺,,取肉搗如泥和作團,, 【 主 治 】多年痔漏。
臟連丸 【 來 源 】外科正宗 ,, 陳實功,, 1617 該方是下列方劑的異名方 豬臟丸【 書 名 】外科正宗 , 陳實功,, 1617 【 處 方 】
臟連丸 【 來 源 】外科大成 , 祁坤,, 1665 【 處 方 】黃連500克 槐花250克 【 用 法 】上藥為末,,用雄豬肥壯大腸,以酒醋洗凈,入藥 扎兩頭,;次用韭菜2.5 【 功 用 】清腸涼血,。 【 主 治 】痔漏并腸風下血,及水瀉,、痢疾,。
臟連丸 【 來 源 】本草綱目拾遺 , 趙學敏,, 1765 【 處 方 】胡黃連(凈末)250克 通血香4.5克 雄 豬大腸(盡頭一段)37 厘米 【 用 法 】溫湯洗凈,,將黃連末及通血香灌入腸內(nèi),兩頭用 白絲線扎緊,,用酒1.2 【 主 治 】痔漏無論新久,,但發(fā)作時便不血作痛,肛門墜重 者,。如有膿血不止,,腫痛 難坐者,亦可用之,。
臟連丸 【 來 源 】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 ,, 冉小峰, 1962 【 處 方 】黃芩7.22千克 槐角(炒)4.8千克 生 地3.6千克 赤芍藥2 ?。辞Э?槐花(炒)3.6千克 阿膠(炒珠)2.4千克 地榆炭3 ?。肚Э?當歸2.4千克 芥穗2.4千克 黃連1.2千 克 【 用 法 】用豬大腸約4.48米,將群藥研粗末裝入,,兩 頭扎住,,蒸熟曬干,共研 【 功 用 】潤腸清熱,,止血通便,。 【 主 治 】湯風便血,痔瘡漏瘡,,大便秘結(jié),,肛門腫痛。
臍風散 【 來 源 】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 ,, 冉小峰,, 1962 【 處 方 】牙皂 全蝎各60克 大黃120克 當歸18 克 牛黃3克 朱砂面3 30克 凈巴豆霜6克 【 用 法 】先將前四味藥研為細粉,,再兌入后三味,,研細和 勻。裝袋,,每袋重0.0 【 功 用 】瀉火熄風,,消積化食。 【 主 治 】初生兒未乳食前,可作開口藥,,能預防臍風,。嬰 兒服之,治宿食停水,,嘔 吐涎沫,,腹部脹痛。
膠艾丸 【 來 源 】婦科玉尺 ,, 沈金鰲,, 1773 【 處 方 】香附 生地 黃殼 白芍 砂仁 艾葉 阿膠 【 用 法 】上藥研末,用山藥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 20 ̄30丸,溫開水下 【 主 治 】經(jīng)行后期太甚,。
膠艾湯 【 來 源 】金匱要略 ,, 張仲景, 206前 該方是下列方劑的異名方 芎歸膠艾湯【 書 名 】金匱要略 ,, 張仲景,, 206前 【 處 方 】
膠艾湯 【 來 源 】外臺秘要 , 王燾,, 752 引: 小品方 ,, 陳延之, 473前 【 處 方 】阿膠6克 艾葉6克 【 用 法 】上二味,,以水5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 三次服,。 【 功 用 】養(yǎng)血安胎。 【 主 治 】妊娠受傷,,下血腹痛,。
膠艾湯 【 來 源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 陳言,, 1174 【 處 方 】熟地黃 艾葉(炒) 當歸 甘草(炙) 芍藥 川芎 阿膠(炙) 黃耆各30克 【 用 法 】上銼為散,。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煎至 160毫升,,去滓,空腹 【 主 治 】妊娠不問月數(shù)深淺,,因頓仆胎動不安,,腰腹痛,。 【 加 減 】胸中逆冷,加生姜5片,,大棗3枚。
膠連飲 【 來 源 】丹臺玉案 ,, 孫文胤,, 1636 【 處 方 】黃連 當歸身 阿膠各6克 赤芍 芡實 澤瀉 車前子 牛膝 山藥各 2.1克 川芎 熟地各3克 【 用 法 】水煎,,臨服加入童便50毫升,。 【 主 治 】婦女崩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