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各諸侯國 中國文化史上,,通常最光輝燦爛的一頁,學界公認的是歸于“春秋”時期,?!按呵铩钡拿Q,來自于孔子的《春秋》,;而“戰(zhàn)國”的名稱,,也是來源于一部書,是來自劉向編撰的《戰(zhàn)國策》,。 孔子編撰的《春秋》,,實際上是魯國《春秋》。春秋是春夏秋冬的簡稱,,指一年的意思,;《春秋》呢,就是史官用來記錄編撰的編年體歷史,,魯國的就是魯國《春秋》,,宋國的就是宋國《春秋》。 我們所說的春秋時期,,是從公元前700年到前476年,,共224年。而孔子編撰的《春秋》,,記載的是從公元前722年(魯隱公元年),,到前481年(魯哀公十四年),共12國君,,共242年,。正因為孔子的這部《春秋》的記載時間與東周這段時期差不多相仿,于是就叫這段時間為《春秋》,。 根據(jù)《春秋》的記載,,東周時期的諸侯國僅在春秋時期就發(fā)動了四百八十多次的戰(zhàn)爭。如司馬遷記載:“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shù),?!苯?jīng)過這么多戰(zhàn)爭,自然存在國與國之間的殺伐與兼并,,從東周之初,,經(jīng)過春秋時期,原來東周留有的一百多個諸侯國,,就只剩下僅剩下二十多個。 春秋五霸的提出,,最早見于《孟子》,,提出了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宋襄公、秦穆公,。這個說法頗為流行,,但是宋襄公和秦穆公其實并沒有取得中原霸主的地位。 《孟子》: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宋襄公,、秦穆公,; 《荀子·王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史記·十二諸侯師表·索隱》: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宋襄公,、秦穆公; 《漢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夫差,、越王勾踐,; 春秋五霸 上述是在歷史上對“春秋五霸”的劃分有多個組合,。主流為兩種說法:一說“五霸”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另一說“五霸”是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不過,,就筆者來看,更加認同后一種說法,,因為相對于宋襄公和秦穆公,,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的軍事實力相對強大的多,都通過討伐問鼎過中原,,并且得到周天子的加持,。 然而宋襄公,空有稱霸的雄心,,但是缺乏稱霸的硬實力,,無論是文攻,還是武衛(wèi),,都缺少春秋霸主之實,。更多的是所謂其宋襄之仁,徒有仁義之表,,應(yīng)是較為符合后世儒教價值觀而已,,卻施仁不分敵我,途為他人笑耳,。而秦穆公確系勵精圖治之君,,但是雖有秦晉之好約,但是被晉國死死得卡住崤山之口,,使秦國不能踏足中原半步,。秦穆公倒是平掃西邊諸戎各部,所以稱“西戎霸王”是沒有一點毛病的,。 而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都實質(zhì)上打敗過中原強國,,稱霸中原,并且得到過周天子的認可,。越王勾踐更是把國都遷到山東半島的瑯琊,。 齊桓公 尊王攘夷 齊桓公拜管仲為相,采納管仲提出的“尊王攘夷”戰(zhàn)略,“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最先成為春秋霸主。齊桓公是公元前六八五年即位的,。他在政治,、經(jīng)濟上作了一系列改革,使齊國強大起來,。由于齊桓公率兵擊退戎族,、狄族的進攻,又率齊,、魯,、宋等八國之師破蔡伐楚,阻止楚軍北進,,他的威信由此大增,。公元前六五一年,齊桓公于葵臣(今河南考城)與諸國會盟,,受擁立約,,成為春秋第一個霸主,。 齊桓公 晉文公 退避三舍 接著稱霸的是晉文公,。公元前六三三年,楚成于率領(lǐng)楚,、鄭,、陳等國軍隊圍攻宋國都城睢陽(今河南商丘縣南)。宋國派人到晉國求救,。晉文公采納了部下的正確意見,。爭取了齊國和秦國參戰(zhàn),壯大了自己的力量,。而后,,又改善了晉同曹、衛(wèi)的關(guān)系,,孤立了楚國,。這時,楚國令尹(官名,,相當于宰相)子玉大怒,,發(fā)兵進攻晉軍。 晉文公為了避開楚軍的鋒芒,,以便選擇戰(zhàn)機,,命令部隊向后撤退九十里。古代軍隊行軍三十里叫做一舍,九十里就是三舍,。晉軍“退避三舍”,,后撤到衛(wèi)國的城濮(今山東省憋縣)。城濮離晉國比較近,,補給供應(yīng)很方便,,又便于會合齊、秦,、宋等盟國軍隊,,集中兵力。公元前六三二年四月,,晉楚兩軍開始決戰(zhàn),。晉軍誘敵深入,楚軍陷入重圍,,全部被殲,。城濮之戰(zhàn)創(chuàng)造了在軍事上先退讓一步,后發(fā)制人的著名戰(zhàn)例,。此后,,晉文公請來周襄王,在踐土(今河南廣武)和諸侯會盟,。周天子策封晉文公為“侯伯”(諸侯之長),,并賞賜他黑紅兩色弓箭,表示允許他有權(quán)自由征伐,。晉文公成了中原霸主,。 楚莊王 一鳴驚人 在齊國稱霸時,楚國因受齊國抑制停止北進,,轉(zhuǎn)而向東吞并了一些小國,,國力強盛。齊國宏落后,,楚國便向北擴張與晉國爭霸,。楚莊王即位的時候,年不滿二十歲,,無力對抗楚國內(nèi)外的強國內(nèi)吏,,于是裝作沉湎于酒色犬馬,整天吃喝玩樂,。大臣伍舉以謎語試探之,,“楚國之城有大鳥,三年不飛不鳴”,,楚莊王回之:“此鳥三年不飛,,不飛則以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此后楚莊王發(fā)奮圖強,精兵強國,。終于公元前五九八年,,楚莊王率軍在邲(今河南原陽)與晉軍大戰(zhàn),打敗晉軍,。中原各國背晉向楚,。楚莊王又成為中原霸主。 吳王夫差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吳國,、越國相繼強大,,爭霸于東南。公元前四九四年,,吳王夫差進攻越國,,圍困越王勾踐于會稽(今浙江紹興),迫使越國屈服,。接著又打敗齊軍,。公元前四八二年,在黃池(今河南封丘附近)與諸侯會盟,,爭得了霸權(quán),。 越王勾踐 臥薪嘗膽 越王勾踐自被吳國打敗后,臥薪嘗膽,,立志報仇,,經(jīng)過幾十年努力,,轉(zhuǎn)弱為強,,滅了吳國。勾踐乘勢北進,,與齊,、晉等諸侯會盟于徐(今山東膝縣),成為霸主,。 各個諸侯國之間爭霸角逐,,無疑讓周天子成為了陪襯。從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開始,,周王室屬地面積較西周減小不少,但本來周王倒也不覺,,“地方雖小,,亦足王矣”。然而隨從的王公貴族很多,結(jié)果是僧多粥少,。最重要的是,,平王繼位不正,各大諸侯國眼看周王日衰,,故都借故停止納貢,。這樣周王就缺錢少糧,越發(fā)清苦不說,,尤其是養(yǎng)不起兵,,更收不得將,于是各諸侯更是日漸自行其是,。 那為什么會有春秋霸主出現(xiàn)呢,? 逐漸所謂的禮崩樂壞,周公創(chuàng)立的“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制度隨之崩塌了,。 “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諸侯之間再起嫌隙,相互攻伐,,就沒有所謂的“禮樂”遵循,,也就是沒有規(guī)則,東周天子也是無能為力,。 這樣的情況下,,就需要有厲害的角色還維持既有的規(guī)則,主持公道,,或者說充當諸侯警察,,如同現(xiàn)西方世界里的美國一般。討伐諸侯的權(quán)力更是落到春秋霸主手中,,尤其是齊桓公最先稱霸,,舉起尊王攘夷的大旗,率先為春秋時期各諸侯國樹立了榜樣和規(guī)則,,得到東周天子的加持,,也很快為各國接受,并逐步也成為別的大國效仿的對象,。于是就形成了春秋大國爭霸,,東周天子側(cè)封,各諸侯國視情況遵從的局面,。 春秋與戰(zhàn)國的區(qū)別在哪呢,?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主要還遵從東周天子的存在,,盡量尊重原周天子的分封諸侯,,不以滅國為目標,,主要還是稱霸即好;春秋稱霸的階層基本還是“國”的層面,。 而戰(zhàn)國時期,,已經(jīng)幾乎不在乎周天子的顏面,動則以滅國吞并,。并且稱霸或者攻伐滅國的主體階層,,已經(jīng)不只是諸侯“國”,而是到了“家”的層面,,也就是到了地主士大夫階層也可以稱霸立國,。這也就是為什么以三家分晉為春秋與戰(zhàn)國的分水嶺,還包括田氏代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