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64年1月,一條喜訊從蘭州504廠傳到了北京中南海,,毛主席看著呈送上來的報告,,欣喜之余給出了“已閱,很好”的批示,。 同年4月,,鄧小平帶著對西北建設和西北人民的深厚情誼,來到甘肅考察,。剛剛被毛主席表揚過的504廠,,他自然不會錯過。 鄧小平來到504廠時,,廠里的很多職工都夾道歡迎,。在人群中,鄧小平一眼就看到了一名女工,,只見對方正微笑地看著自己,。鄧小平趕忙走到近前,,錯愕道:“你隱姓埋名,不知去向,,連你丈夫也找不到你了,!” 鄧小平 相信說到這里,很多人應該也能猜到,,這位“女工”是鄧小平的舊識,,而且鄧小平同樣認識她的丈夫。 那么,,這位女工到底是誰,?為什么鄧小平會說連她丈夫都找不到她?這其中到底有著怎樣的隱情,? 本期筆者要說的,,是一段“巾幗不讓須眉”的往事。 一:上海姑娘1912年6月26日,,上海一戶殷實的詩書之家,,一個小女孩呱呱墜地,家里人給她取名:王承書,。 王承書的父親是清末的進士,,曾去過日本留學,,母親也是出身揚州名門,。可以說,,王承書的身世無疑是大家眼中的大家閨秀,。 似乎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這種含著“金湯匙”出身的大家閨秀,,往往都是弱不禁風的,。事實上,小時候的王承書確實有點“弱不禁風”,,由于自小體弱多病,,在上小學和初中的時候,她曾兩度休學,。 但王承書的“弱不禁風”只是體現(xiàn)在身體上,。在精神上,她自小就有一股不服輸和自強不息的信念,。為什么這么說呢,? 因為兩度休學并沒有絲毫影響到王承書的學習成績,每一次考試她都在班里名列前茅,。同時,,和很多得過且過的富家女孩不一樣,,王承書小小年紀就已經有了自己的志向:以居里夫人為榜樣,探索科學真理,。 王承書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1930年,,剛滿18歲的王承書就以優(yōu)異的成績,,被保送到了當時的著名學府燕京大學,她選擇的專業(yè)還是很少有女生選擇的物理系,。 王承書 之所以選擇物理專業(yè),,一方面是興趣使然,另一方面王承書也是深思熟慮的,。在她看來,,雖然彼時的中國戰(zhàn)亂頻頻、被嚴重破壞,,但等一切安定下來,,一定會需要各種各樣的科學人才投身建設,,她所學的物理專業(yè)有朝一日也會成為建設國家的利器。當然,,后來的事實證明,王承書的判斷沒有錯,! 一直以來,,很多人都對女子有刻板的印象,覺得她們學不好理科,。但王承書卻用實際行動,,證明這樣的印象只是一種偏見,。因為,,1930年入讀燕京大學物理系的新生共有13名,只有王承書1名女生,;但在1934年畢業(yè)的時候,順利從物理系畢業(yè)的只有4人,,王承書不僅是其中之一,,而且成績更是位列榜首,。 其后兩年,王承書在燕京大學繼續(xù)著學業(yè),,直到1936年,,她取得了碩士學位,并留校任教,。 但這樣的生活并沒有持續(xù)多久,。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以后,,中華大地戰(zhàn)亂頻頻,迫于形勢,王承書先后輾轉于南京,、桂林,、武昌等地,。 直到1939年,,王承書的戀人張文裕留學歸國,,兩人結婚以后她跟著張文裕到了昆明西南聯(lián)大,,她才算是暫時安定了下來。 當時張文裕在西南聯(lián)大教物理,王承書則在身邊照顧他,。但這顯然不是王承書想要的生活,,她不想就這樣放棄所學,。 就在王承書不知道如何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時候,她聽到了這么一個消息:美國密歇根大學有一筆獎學金,,專門提供給亞洲有志留學的女青年,。 王承書將這一消息告知了丈夫,丈夫也很支持鼓勵。不過這筆獎學金有一個規(guī)定:不給已婚婦女。 張文裕,、王承書夫婦 王承書不理解這樣的規(guī)定,,她認為:女子能否干事業(yè),,絕不是靠已婚與未婚來裁定的,。所以,她直接給獎學金委員會寫了一封信,,信中不僅坦誠了自己已婚的事實,,也表明了自己求學的決心。 或許是被王承書的這份真誠和決心所打動,,最終密歇根大學還真就給她發(fā)了錄取通知書,。 但也不是所有人都支持王承書的選擇,有些朋友就不解,,還質問她:“張文裕又不是養(yǎng)不起你,!你怎么一個人跑到美國去?” 對于王承書來說,,她更不解朋友的質問,,她反問道:“我為什么要他養(yǎng)?我為什么不能自己念書,,自己工作,?” 顯然,王承書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什么叫“巾幗不讓須眉”,。 就這樣,1941年8月,,王承書孤身踏上了前往美國留學的行程,。兩年之后,,張文裕也收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邀請,,前往美國從事核物理研究和教學,。 二:我要回國王承書到了美國3年后,她就獲得了博士學位,。由于當時國內戰(zhàn)爭還在繼續(xù),,沒有科研環(huán)境,所以她就暫時留在美國做科研工作,。 期間,,王承書和導師合作提出了以他們姓氏命名的“王承書——烏倫貝克方程”,一經發(fā)表就轟動了世界,。她的導師烏倫貝克更是這么評價她:
從這個評價里,,我們能看出王承書此時的學術成就,以及未來可能達到的高度,??梢哉f,如果選擇留在美國,,王承書能夠收獲很多很多,,這其中包括優(yōu)越的物質條件、也包括更好的科研環(huán)境,。 但這是王承書想要的嗎,?顯然不是! 當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莊嚴宣告新中國成立的喜訊時,,遠在美國的王承書熱淚盈眶之余,內心也做出決定:放棄在美國的科研,,回到祖國投身建設,! 開國大典 然而,由于當時中美兩國的關系,,美國政府曾出臺這么一條禁令:凡在美學理,、工、農,、醫(yī)的科學家都不允許回新中國,。 不管是王承書還是張文裕,都是學術界赫赫有名的人物,,顯然,,他們都在這個禁令之列,。無奈之下,王承書和丈夫只能繼續(xù)留在美國,,等待禁令解除,。 直到1954年的日內瓦會議,在周總理的努力下,,中美兩國達成協(xié)議:凡是愿意回國的中國科學家,,都可以回去。 這下子,,王承書和丈夫終于能夠達成所愿,。于是,他們一邊將各種資料分批寄往北京,,一邊向美國政府遞交回國申請書,。 但美國政府顯然不想那么輕易就放中國科學家回去,他們明面上以各種理由駁回申請書,,暗地里又通過各種方式拉攏誘惑,,就想把這些中國科學家留在美國。 但很顯然,,王承書和張文裕已經是鐵了心要回去,,申請書被駁回他們就繼續(xù)提交。終于,,1956年,,美國方面通過了他們的回國申請。 多年后,,在一場家宴上,,回憶起回國往事,王承書是這么說的:“當初,,我回國唯一原因,,不是我不愛美國優(yōu)厚的生活,而是我更愛自己的祖國,?!?/p> 三:我愿意回國以后,王承書被安排到近代物理研究所理論研究室擔任研究員,,同時兼任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 當時王承書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氣體動力學和統(tǒng)計物理學。在這個領域,,她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是妥妥的權威。 但是她從未想過,,自己會和原子彈結緣,。 早在抗美援朝戰(zhàn)役期間,,美國就曾多次對我國使用核訛詐,意圖動搖我人民志愿軍軍心,。 雖然當時毛主席說“你打原子彈,,我打手榴彈”“美國的原子訛詐,是嚇不倒中國的”,。但同時毛主席也很清楚原子彈的戰(zhàn)略意義,,所以在抗美援朝戰(zhàn)役結束后,毛主席就曾在會議中提出:“在今天的世界上,,我們要不受人家欺負,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 毛主席 “這個東西”說的就是原子彈,,這也意味著我國原子彈的研制被提上了日程。 那么,,這項艱巨的任務交給誰呢,?除了國內的科學家,剩下就是王承書這些最早一批從美國歸來的科學家了,。 一天,,錢三強突然找到王承書,試探性地說:“承書同志,,國家需要你搞鈾同位素分離研究,,請你考慮一下。” 說實話,,錢三強這么說,,是希望王承書真的好好考慮考慮。畢竟同樣都是科學家,,錢三強知道40多歲的王承書,,專業(yè)已經定型,這個時候再改變專業(yè),,不僅意味著從零開始,,也意味著她將要徹底放棄此前的研究方向。這對于王承書的人生歷程和學術生涯,,都是一個艱難的抉擇,。 但讓錢三強怎么也沒有想到的是,對于自己的試探性言語,,王承書想都沒想,,當機立斷道:“不用考慮了,我愿意,!” 這樣果斷的態(tài)度,,反倒讓錢三強有點不知所措,,他還以為王承書是沒考慮全面,所以也慎重提醒她:“改行就意味著中斷,,而新研究在我國還是空白,,要從頭摸索……” 但很顯然,王承書知道自己的那句“我愿意”意味著什么,,所以沒等錢三強說完,,她就直截了當?shù)溃骸?span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font-weight: 700;border-width: 0px;border-style: initial;border-color: initial;">既然是從頭開始,總得有人做,,我去吧,。” 或許很多讀者讀到這里都會不解,為什么王承書會這么倉促就做出這么重大且影響終身的決定,。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可以從王承書回國時說的一段話中找到:
其實,,自始至終,,王承書都知道哪種選擇對她個人更為有利,不管是在歸國還是改行上,。但同時她更清楚,,她所深愛的祖國需要什么。當個人的利益和國家的利益產生沖突的時候,,她永遠將國家利益放在第一位,。 就這樣,王承書開始了鈾同位素分離研究工作,,短短兩年多的時間,,她就成了這一領域的權威。 然而,,就在我國原子彈研制進入攻堅階段的時候,,一件事的發(fā)生再一次將王承書推向了選擇的十字路口。 由于中蘇關系惡化,,在我國原子彈進入攻堅期的時候,,蘇聯(lián)撤走了在我國的所有專家,帶走了全部資料,,使我國這方面的研究陷入了極大的被動,。就連我國第一個分離鈾同位素用的氣體擴散工廠都面臨停工的嚴峻形勢。 于是,,錢三強再次找上王承書,,問她:“承書同志,,想征求一下你的意見,你愿不愿意去搞氣體擴散,?” 錢三強 王承書知道,,搞氣體擴散就是要把天然礦石中煉出來的鈾濃縮成高濃度鈾,這是研制原子彈不可或缺的材料,。所以,,她這一次依舊沒有遲疑,果斷道:“我愿意,!” 共事多年,,錢三強了解王承書,但他還是提醒道:“它跟你兩年前改行時一樣,,也是一個空白,。” 王承書笑著說:“那我就再次從零開始吧。” 錢三強又補充道:“這次不在北京,,要到外地去,很遠,。這是保密性極強的工作,,你將不能再出席任何公開活動,更不能出席國際活動,。也需要隱姓埋名一輩子,。” 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王承書此后將放棄科學家應有的學術待遇和榮譽,,即便她參加的研究工作,,報告中也不會有她的名字出現(xiàn),意味著她要徹底放棄“名利”,。 但這些顯然都無法動搖王承書,,她只是淡淡說道:“沒關系。” 見王承書態(tài)度這么堅定,,錢三強又囑咐道:“這一次要和文裕先生分開,,也許很久……這件事要絕對保密,暫時不能告訴文裕先生,。” 就這樣,,在和錢三強見面后,王承書消失在了親友的視線里,。學術刊物上再也沒有她發(fā)表的論文,,學術研討會上也再沒有她的身影。甚至作為丈夫的張文裕也不知道她去哪了,,一直在四處打聽,。 其實,,此時的王承書已經輾轉來到了蘭州,來到了我國第一座濃縮鈾生產工廠504廠,。 當初蘇聯(lián)撤走專家的時候,,曾嘲諷:“就靠你們自己,這個廠子能搞起來,?” 所以說,,到了504廠后,王承書和廠里的所有人一樣都憋著一股氣,??梢哉f,那段時間是王承書一生中最繁忙的,,她每天除了上班就是加班,。她以拼命般的勢頭忘我工作,和眾多同事一同解決遇到的各種問題,,期間她運算數(shù)據(jù)的資料都堆滿了3大抽屜,,才剛剛50歲,她的頭發(fā)就已經全白,。 王承書 好在皇天不負有心人,!終于,在他們的努力下,,中國鈾濃縮技術的大門被逐步開啟,。 期間,張愛萍將軍曾代表黨中央到504廠視察,,問廠領導能否按時拿出合格產品,。雖然廠領導給出了肯定的答復,但張愛萍將軍卻表示希望聽到專家的意見,。這時候,,也是王承書站出來果斷表示:“我們的理論計算和試驗證明,能保證按時出合格產品,!” 事實也正如王承書所說,,1964年1月14日,第一批高濃鈾合格產品成功取得,,比原定計劃整整提前了113天,,為原子彈裝料爭取了寶貴時間。 而這,,也就有了本文開頭的一幕:這一消息匯報到毛主席那里,,主席高興地寫下了“已閱,很好”的批示。三個月后,,鄧小平視察蘭州504廠,,在人群中一眼看見王承書,錯愕道:連你丈夫都找不到你,!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在羅布泊上空爆炸,世界為之震驚,。 但這,,并不意味著王承書使命的結束,她還需要在這里完成很多機密性的科研任務,。不久后,,錢三強來到蘭州504廠,見到王承書,,他們之間有了這樣一段對話:
三個“沒有”,,一句“我愿意”,,這就是王承書的回答。 很多年以后,,王承書的孩子回憶起母親的這段時光,,是這么說的:“我們那時候還小……印象中她一直很年輕、漂亮,。17年后,,她正式調回北京,跟我們說這次不走了,,我們才回過神來,,媽媽已經是個老人了。” 出走半生,,歸來已是老人,,這就是王承書孩子對母親的印象。 1994年6月18日,王承書在北京逝世,,享年82歲,。 參考資料: 1.我愿意——王承書先生在504廠的故事(知網) 2.王承書:為原子彈兩次改行的女科學家(知網) 3.破世俗潛心物理 為報國負笈求學(知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