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受贊譽的清代四川學者 唐 林 費密(1625—1701),清代著名學者,、詩人和思想家,,字此度,號燕峰,,四川新繁(今成都市新都區(qū)新繁鎮(zhèn))人,。費經(jīng)虞之子。費密曾參加楊展組織的地主武裝,,抗擊農(nóng)民軍,。失敗后,走避陜西,,不久,,又偕其父費經(jīng)虞(曾任明代廣西知府)卜居江蘇泰州野田村?!爸菔刂滟t,,為除徭役?!逼涓稿溆诮?jīng)學,,盡傳父業(yè),工詩文,,究心兵農(nóng)禮樂等學,,以教授、賣文為生,。當?shù)罃M舉鴻博,,薦修《明史》,皆為辭,。費密守志窮理,,講學著述,在文學,、史學,、經(jīng)學、醫(yī)學、教育和書法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詣,。唐鴻學于《弘道書·跋》將費密與清代大學者顧亭林,、顏習齋并稱。費密晚年幽居江蘇揚州(今揚州市江都區(qū))30余年,,授徒自給,,著書終生,是當時揚州最杰出的知識分子之一,。 費密一生共著書44種,,多達3474卷。在詩,、文,、經(jīng)、史,、醫(yī),、書、教育諸方面均有造詣,。著述中影響最大者當推《中傳正紀》《弘道書》《燕峰文集》《燕峰詩鈔》《荒書》等,。其中,,《荒書》是清代四川紀實史學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記述明代張獻忠及其大西軍轉(zhuǎn)戰(zhàn)四川的編年(1630—1664)史書,所記內(nèi)容多系費密親身經(jīng)歷,,耳聞目睹,。敘事詳明,文筆簡潔流暢,,不失大家風范,,很多珍貴的原始資料,全賴此書保存下來,。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之一的四川彭山江口沉銀遺址的線索始出于此,。《弘道書》是費密闡明自己儒學觀點,,總結(jié)宋明數(shù)百年理學,,并批判程朱學派的一部重要學術著作,被梁啟超譽為“宋元學術革命的急先鋒”,,在清代學術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清史稿》《四川通志》《錦里新編》《益州書畫錄》有傳,。 1958年成都會議期間,,毛澤東主席曾圈閱費密所寫的《朝天峽》一詩?!冻鞃{》全詩如下:“一過朝天峽,,巴山斷入秦,。大江流漢水,孤艇接殘春,。暮色愁過客,,風光惑榜人。明年在何處,?杯酒慰艱辛,。”此詩寫景,,極寫江水之深險及旅人之悉緒,。全詩風格明快,語句自然,,不減李白之風,,這是毛澤東所欣賞的。(費振剛,、董學文主編:《毛澤東批注圈閱史傳詩文集成·上卷》) 后世學者評價極高,。《全蜀詩匯》《錦里新編》等編著者,、清代張邦伸云:“蜀中著述之富,,自楊升庵后,未有如密者,。楊主綜覽舊聞,,密則獨攄己見,較楊更精,?!保ā跺\里新編》卷5)清代百科全書式學者李調(diào)元謂:“吾蜀詩人,自楊升庵,、趙文肅,、任少海、熊南沙四大家后,,古學幾凌替,。費氏父子起而振之。其詩以漢魏為宗,,遂為兩蜀巨靈手,。”(王小紅:《巴蜀歷代文化名人辭典·古代卷》) 費密與呂潛(遂寧),、唐甄(達縣)合稱清初蜀中三杰,,是繼楊升庵之后為中華和巴蜀文化作出卓越貢獻的又一四川人。 費密的生平可以分為三個時期:蜀中離亂、流寓東南,、幽居野田,。 費密自30歲離四川后,直至病逝,,始終未能重返故鄉(xiāng),。 石濤(1641—約1718),清初著名畫家,,明靖江王朱亨嘉之子,,與弘仁、髡殘,、朱耷合稱“明末清初四僧”,。他是中國繪畫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既是繪畫實踐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藝術理論家。其名言“一畫論”“搜盡奇峰打草稿”“筆墨當隨時代”等膾炙人口,,在中國書畫界人人皆知,。 《費氏先塋圖》(一名《繁川春遠圖》),清代名畫之一,,是石濤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為費密所繪,。紙本水墨設色,縱29.1厘米,,橫110厘米,,現(xiàn)藏法國巴黎集美亞洲藝術博物館,。有人稱此畫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實誤。也有人說石濤曾先后為費密繪兩圖,,一是《繁川春遠圖》,,一是《費氏先瑩圖》,更加錯誤,,兩圖實際是同一幅圖,。 那么,石濤為什么愿意為費密畫這樣一幅圖呢,?費密與石濤,,相識于揚州,兩人年齡相差16歲,,是石濤晚年定居揚州后交往較深的重要朋友之一,。費密自30歲離開四川,直至病逝,始終未能重返故鄉(xiāng),。他特別思念家鄉(xiāng)新繁,,因此請石濤為其畫一幅《先塋圖》,即費氏家族先人墳塋圖,,并約定由費密先畫草圖,,再由石濤繪成畫卷。不料,,費密將草圖剛繪好不久便因病不治而逝,。3個月后,為了卻父親遺愿,,費密之子費錫璜(字滋衡)便攜帶先父繪好的草圖去揚州拜會石濤,。石濤睹圖思友,不顧天寒地冷,,呵搓著手,,當即畫下此圖,并作題跋細說此畫來由,。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費錫璜曾攜此圖回新繁省墓。費錫璜是清初名震江南的詩人和詩論家,,也是石濤朋友,,曾寫詩《松石引贈石濤上人》贊揚石濤的山水畫,石濤還替費錫璜畫過一幅描繪江南山水的《桃源圖卷》,。今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博物館還藏有費密一印,,篆文“家住成都萬里橋”。 《費氏先塋圖》是一幅什么樣的圖,?右邊,,卷首描繪的是新繁縣的城墻與城內(nèi)的建筑,隔著迂回的河流,,可以看到城外茂密的樹林由畫面的右下到左上斜向布列,;左邊,隆起的費氏先人塋墓的青碑便掩映于其間,。此畫為想象式實景山水,,結(jié)構(gòu)緊密,層樹交錯,,以濕潤的筆墨與清雅的設色,,描繪出蔥郁華滋的景象。從此畫不僅可見倆人感情之深,,還可見石濤對費密學問,、人品之敬重,。 中國著名繪畫大師石濤一生足跡從未踏上蜀地,更別說清代四川小城新繁,,但他以精湛的筆法,,高度的概括,表達了游子懷念故土的情愫,,構(gòu)成這幅出色的寫意圖畫,。中國畫界歷來有“入蜀方知畫意濃”之說,從此例來看,,“不入蜀也知畫意濃”,,應該也非虛妄。 傅抱石是中國現(xiàn)代繪畫大師,,他與嶺南畫家關山月合作繪制的,、掛于人民大會堂的《江山如此多嬌》是中國100幅名畫之一。 傅抱石第一次繪《龔半千與費密游詩意圖》(一名《臺高出城闕》《一望大江開》),,是在1942年抗戰(zhàn)期間重慶西郊山齋,,即今畫界常講的重慶金剛坡。作品縱48厘米,,橫54厘米,。1942年8月,四川樂山籍,、近代大詩人郭沫若曾為此畫題詩,,并這樣解讀這幅畫:“畫面左半有危崖突起,其上平坦,,有松樹數(shù)株罩蔭,。崖頭立著兩人,一正立,,一背立,,二人均斜向右,袖手如作對話,,此即費密與野遺(龔賢)……”此圖在2014年12月1日北京保利拍賣會上以747.5萬元拍賣成交,。由于拍賣規(guī)則原因,,不知買賣雙方情況,。 傅抱石第二次繪《龔半千與費密游詩意圖》是在約1956年12月,作品縱28厘米,,橫40厘米,。題識:“臺高出城闕,一望大江開,。丙申冬寫半千與費密游詩意,,抱石南京記,。”鈐?。褐煳男》接 案怠?,朱文長方印“往往醉后”。現(xiàn)藏中國第三大博物館的南京博物院,,由傅抱石夫人羅時慧女士捐贈,。 兩畫構(gòu)圖基本相同。 那么圖中的龔賢是什么人呢,?他與費密又有什么關系,?為什么傅抱石要以他的詩作為畫名呢? 龔賢(1618—1689),,字半千,,號鏡遺,后又號野遺等,,是一位生活在明末清初的杰出山水畫家,、詩人、書法家,,“金陵畫派”的代表人物,。費密生前曾赴南京清涼山拜訪龔賢,酒后,,龔賢陪他游山上的南唐古跡清涼臺,,寫下了著名的《與費密游·登清涼臺》一詩。龔賢去世后第二年,,費密又來吊念龔賢,。幾百年來,龔賢的繪畫藝術,、繪畫理論對畫壇產(chǎn)生巨大影響,,黃賓虹、傅抱石,、李可染等皆學龔賢而自出新意,。傅抱石在重慶金剛坡時期的山水畫主要取法吳鎮(zhèn)、龔賢,、石濤,,而之前1925年他所作的《秋林水閣》擬古之作學習的就是龔賢。大畫家們以古代詩人所寫詩歌為畫名,,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傅抱石畫此作品,當然還有其他背景,,因篇幅有限,,不述,。 四川內(nèi)江人、大畫家張大千(1899—1983)與費密之隔空200余年的交集主要因三件事,。 一是《荒書》,。1945年,張大千從成都到重慶,,重慶一友托他帶費密的《荒書》給成都的朋友,。這本“聞者甚眾,見者絕少”的藝術之外的學術著作,,張大千一路上讀得津津有味,。到成都后,他便把《荒書》的內(nèi)容講給朋友聽,,包括費密和石濤的關系,,甚至連費密的原文也倒背如流。 二是收藏費密的《書后赤壁賦》冊頁,。此冊寫于1675年,,草書,系殘本,,共計10頁,,筆畫厚重,筆力遒勁,,氣勢豪壯,,為草書中不可多見之佳作。此冊原為張大千收藏,,現(xiàn)藏四川博物院,。收藏遞傳過程不詳。費密書法師法鐘繇,、索靖,,博取眾長,兼善各體,,尤善行草,,結(jié)體樸茂,出乎自然,,骨勢峻邁,,常常是信筆寫來,一氣呵成,。當時人得其片紙,,輒珍藏之。故宮博物院還藏有其行書《題楊人萬卷像》,。 三是收藏《費氏先塋圖》,。此圖是在抗戰(zhàn)前夕張大千以100銀圓購得??箲?zhàn)中因防空襲,,他又將這幅畫連同別的卷軸寄放新繁縣(1965年撤銷)城內(nèi)??h人摹刻此圖于石,,石刻今存新都桂湖,畫名為《繁川春遠圖》(實際應為《費氏先塋圖》),。后來張大千攜帶此畫離開大陸,,到了巴西,但不知如何輾轉(zhuǎn)到了巴黎的博物館,。 從以上看,,張大千可謂是費密的“粉絲”。 費密去世之后,,先后得到石濤,、傅抱石、郭沫若,、張大千等大師的高度贊譽,,充分說明了他在中國學術界、藝術界的深遠影響,。
以寫“大江流漢水,,孤艇接殘春”著稱的費密,不僅以詩文詞賦見長,,也是書家的佼佼者,。費密的書法師法三國·魏書法家鐘繇、西晉書法家索靖,,博取眾長,,兼善各體,尤善行草,,結(jié)體樸茂,,出乎自然,骨勢峻邁,,富有筆力,,常常是信筆寫來,一氣呵成,。當時人得其片紙,,輒珍藏之。目前,,書不多見(顧復初語),。 《書后赤壁賦》冊,,草書,系殘本,,共計10頁,。每頁縱25.4厘米,橫14.9厘米,。書蘇軾之《書后赤壁賦》,,寫于清康熙十四年(1675),費密時年50歲,,正當書法盛年,,筆畫厚重,筆力遒勁,,氣勢豪壯,,為草書中不可多見之佳作。此冊原為張大千收藏,,現(xiàn)藏四川博物院,。1987年巴蜀書社將此冊頁,作為《歷代碑帖墨跡叢書》之一,,以《清費密書后赤壁賦》之名出版,。 《五言律詩》軸,行草書,,紙本,,縱148.6厘米,橫71.5厘米,。四川省博物院藏,。顧復初題跋贊:“超雋古雅,入晉賢之室,?!贝藭刭M密鄉(xiāng)人何壽仙處。成都新繁龍藏寺詩僧雪堂上人為此幀雙鉤刻石于寺之獨立亭,。細觀此書,,此幀圓滿耐看,顧盼有情,,令人回味,,堪稱費密的代表作。 據(jù)《中國法書圖鑒》載,,費密還有:行書《題楊人萬卷像》(故宮博物院藏),、行書七絕詩(江蘇南通博物苑藏)、行書詩二開頁(江蘇揚州市文物商店藏)、行書《雜說》八開頁(江蘇泰州市博物館藏),?!稌ǔ啥肌肥珍浻小对姾草S》,但未注明藏處,。傳貼(學習寫字時摹仿的樣本)有:《費密房山游記》,,章草,,共6頁(《章草傳帖》),。 費密家族是成都著名家族。今成都市新都區(qū)新繁鎮(zhèn)東湖公園內(nèi)有始建于清代的“四費祠”,,以紀念明清鄉(xiāng)賢費氏四代六人(父,,費嘉誥;子,,費經(jīng)虞,、費經(jīng)世;孫,,費密,;曾孫,費錫琮,、費錫璜),,現(xiàn)已成為成都名勝古跡地。祠正門有對聯(lián)“問十字千秋,、父子孫曾幾詩客,;羨一門四世、文章忠孝六鄉(xiāng)賢”,,為清代新繁人陳寶璋撰寫,,表達了對鄉(xiāng)人費氏祖孫的贊譽。 據(jù)1987年資料,,在江蘇省揚州江都市麾村野田莊尚存有二進四廂的費公(密)舊居,,費密后裔還有人生活在江蘇省揚州市的江都。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唐 林(四川省社會科學院藝術研究中心主任,,四川歷史研究院學術委員,,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四川美術史》作者) 配圖:方志四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