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下午,,第35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手機電影單元各獎項揭曉。90后導演張杰的短片《希?!帆@“最佳鏡頭記錄”,,影片記錄了殘疾藝術家“希福”駕駛三輪車,,去往拉薩的故事,。 張杰現年29歲,曾經是一名北漂,,在2019年她辭去工作,,全身心投入紀錄片的攝制。她告訴九派新聞,,自己平時生活簡單,,每年生活花銷僅萬余元,“不買衣服,、不買包,,參加活動的費用由主辦方支付?!?/p> 談及未來,,她表示會沉潛于紀錄片攝制,不愿給人生設置太多條條框框,。 以下為九派新聞和張杰的對話,。 【1】拍紀錄片:更關心生活中的普通人 九派新聞:你是如何開始跟紀錄片結緣的? 張杰:我是四川達州人,2016年從四川師范大學藝術設計系畢業(yè),,畢業(yè)作品是一組紀實攝影,。在這個過程中,我接觸了紀錄片,。拍的第一部紀錄片叫《老七》,,拍攝對象是成都茶館一位名為“老七”的堂倌。 大學畢業(yè)后,,我前往北京,,從事影院管理工作,業(yè)余在中國傳媒大學進修,。在北京的日子,,我拍攝了自己的第一部長紀錄片。 九派新聞:拍攝《希?!返钠鹨蚴?? 張杰:我在小鎮(zhèn)長大,家里人都是醫(yī)生,。我在醫(yī)院見過各種各樣的人,所以,,在做紀錄片時,,我更關注生活中的普通人。 在北京時,,小區(qū)樓下有個流浪漢,,在那兒待了十來年,寫的一手好書法,。因為他,,我認識了自己紀錄片的第二個主人公“小人兒張”,而紀錄片主人公希福是“小人兒張”的朋友,。希福是殘疾人,,用腳開車,但他一直希望能夠駕車去拉薩,,環(huán)游中國,。 后來,我的團隊拿到一筆資金,,希福也踏上了旅行之路,。他從北京出發(fā),駕駛三輪車前往內蒙古,、甘肅,、新疆等地,我們團隊一直跟隨拍攝。 我將前幾年拍攝的素材,,與今年希福去拉薩的片段相結合,,制作成一部短片,參評今年的金雞獎,。 練習書法的希福,。圖/受訪者提供 九派新聞:“希?!笔撬恼婷麊幔?/strong> 張杰:是的,,主人公本名為余希福,。他在街邊寫毛筆字,印章落款為“希?!?,所以我們這么稱呼他。在短片中,,他自己說“希?!贝碇Mc幸福。 九派新聞:獲金雞獎的感受如何,? 張杰:作為紀錄片人,,當然很高興,也很希望這類題材得到更多關注,。 對于我來說,,拍攝紀錄片最大的收獲,在于和拍攝對象的相處,,這能讓我深入了解不同的人群還有他們的生活,。 獲獎的瞬間是快樂的,也是短暫的,。而拍攝的過程,,是更長久的快樂。 生活中的希福。圖/受訪者提供 九派新聞:《希?!帆@獎后,,會繼續(xù)跟拍嗎? 張杰:會繼續(xù)跟拍,,完成一部更長的片子,。目前拿到一筆投資,,11萬元左右,包括購買設備的費用,。我感覺資金較為緊張,,能拿到投資非常不容易,每一分錢都得花到刀刃上,。 【2】獨立拍片人:生活開銷調整至最低,,兩部片子報酬一萬 九派新聞:作為紀錄片導演,你的生活狀態(tài)是怎樣的,? 張杰:我大學畢業(yè)那會兒,,不想從事專業(yè)對口的工作,就前往北京做紀錄片,。那時的我有很多壓力——工作壓力,、經濟壓力以及來自未來規(guī)劃的壓力。 2019年,,我選擇辭職,。我覺得拍片子的時間太少,大部分精力花在工作上,,甚至會錯過很多拍片過程中重要的時刻,,而我也不太喜歡那份工作。 辭職后的這兩年,,我作為一名獨立紀錄片人,,接視頻制作的活兒,自己拍,,自己剪。 九派新聞:收入來源呢,? 張杰:我以前花錢大手大腳,,后來我做紀錄片,尤其是辭職之后,,把自己的物質消費調整至最低,。做紀錄片嘛,大部分花銷投入其中,,生活上必須節(jié)儉,。接一兩個商業(yè)片,用來維持生活,。比如一個片子能拿到投資,,制作時便不需要自己出錢,會很輕松,,如果拿不到投資,,拍片子確實令人頭大,。 我制作一部短片,報酬7000,、8000元,。兩部片子,一萬元出頭,,能維持我一年的生活,。 九派新聞:1萬余元的收入,足夠一年花銷,? 張杰:是的,。我絕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紀錄片中,生活花銷非常少,。說實話,,我一年到頭不買衣服,也不買包,,參加各項活動,,主辦方會報銷各項費用。 獨自在家時,,我就像一位老年人,,喝茶、看書,、看電影,,偶爾跟好友喝茶,過著較為佛系的生活,。平時也不會到處亂投比賽,,我做完一個片子,參加一兩項賽事,,讓圈內知道我的片子,,就足夠了。我平時社交很少,,不會四處參加電影節(jié),。 【3】下一個作品:人生就像開盲盒,不愿設置條條框框 九派新聞:目前你處于創(chuàng)作的沉潛期,? 張杰:是的?,F在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及社會環(huán)境,,都在提倡積極向上的東西,。《希?!愤@個短片也是如此,,主人公在逆境中堅持愛好,,堅持自己的選擇,心底期望著擁抱更廣闊的的世界,。我覺得這是鼓舞人心的,。 另外,在拍攝過程中,,被拍攝對象信任我,,與我交流。我在處理素材時,,會特別考慮那些表現主人公負面情緒,、內心矛盾的片段。我特別擔心傷害到他人,,這是一個倫理問題,。就像畫畫一樣,拍攝者得與被攝對象保持距離,,不能太遠,,也不能太近,需要把握一個度,。 張杰近照,。圖/受訪者提供 九派新聞:有網友說你的鏡頭語言讓人聯想到賈樟柯,,你覺得彼此有相似之處嗎? 張杰:賈導是我的偶像,,我們拍片子有一些相似的地方,。賈導把鏡頭對準故鄉(xiāng),對準時代洪流中的普通人,,我非常喜歡,。 我是一個四海為家的人,從小離家,,四處奔波。在其他地方拍紀錄片遇到的最大困難就是方言聽不懂,,還有就是飲食不習慣,。所以我很想拍一點家鄉(xiāng)的東西,拍自己熟悉的人物和生活,,但目前還缺少機緣,。 九派新聞:對未來有什么期待? 張杰:有時候,,我被人問到“下一部片子是什么”時,,我無法回答,。我沒有規(guī)劃,比如說在生活中遇見一個人,、一個瞬間,,碰到一個打動人心的故事,這都是隨機的,,是無法預測的,。 我覺得紀錄片如此,人生同樣如此,,所以我不想給自己太多條條框框,。我的未來仍是迷茫,充滿未知性,。人生就像開盲盒,,有一種未知的美。所以,,我不太喜歡過于那種穩(wěn)定且一眼望得到頭的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