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樂園早期建筑群位于廣州市海珠區(qū)新港西路中山大學南校園內(nèi),為原嶺南大學的校園建筑,。該建筑群始建于清光緒三十年(1904),,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調(diào)整,嶺南大學文理科合并到中山大學,,中山大學從廣州石牌校園遷到嶺南大學校址?,F(xiàn)存包括由南校門到北校門中軸線一帶的建筑,以及東側(cè)的馬崗頂外籍教授宿舍,,東南側(cè)的廣寒宮女生宿舍和西側(cè)的模范村中國教授宿舍,。康樂園早期建筑群是我國早期引進西方建筑技術(shù)的典范,,是研究廣州市建筑發(fā)展的重要案例,,2002年,被廣東省政府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康樂園早期建筑群俯瞰 乙丑進士牌坊 十友堂,、八角亭 省保碑 十友堂位于中山大學西北區(qū)537號。十友堂由嶺南大學10位校友各出1萬元,,并與數(shù)十華僑和商會共同捐建,,故稱“十友堂”。該建筑由上海布道團建筑師事務(wù)所設(shè)計師埃德蒙茲(Jas. R. Edmunds Jr.)于民國八年(1919)設(shè)計,,落成于民國十八年(1929)12月,。建筑坐南朝北,三層建筑,,有地下室和閣樓,,總建筑面積2706.31平方米,首層面積676.58平方米,。十友堂北立面 俯瞰十友堂 十友堂建成時為嶺南大學農(nóng)學院大樓,,內(nèi)有課堂、實驗室,、陳列室,、菜蔬門市部等,是農(nóng)學院行政與學務(wù)集中使用的場地,。民國二十年(1931),, 原在馬丁堂的博物館遷到十友堂首層大堂,。 原樓前兩側(cè)燈座均鑲嵌大理石條,分別以中英文刻“廣州市萬國工程公司建筑”的字樣,,現(xiàn)已拆去,。文革中部分樓頂和房間被焚毀,1971年重修,。大理石樓匾“十友堂”乃容庚教授題寫,。 哲生堂位于中山大學西北區(qū)571號。該建筑由國民政府鐵道部撥款建設(shè),,由美國建筑師墨菲(Henry Killam Murphy)于民國十九年(1930)設(shè)計,,民國十八年(1929)12月奠基,落成于民國二十年(1931)8月,。為感謝國民政府鐵道部長孫科的鼎力相助,以其字“哲生”命名,。哲生堂初為嶺南大學工學院大樓,。民國三十七年(1948)前后,頂樓設(shè)有自然博物館,。哲生堂坐南朝北,,為三層建筑,另有閣樓,,外觀仿宮殿式,,綠瓦藍脊,脊端及檐端飾以人獸等像,。首層紅磚外墻映襯著古樸凝重的拱形大門,。二層為明黃墻面飾以紅色圓柱,將大幅玻璃窗扇隔開,,窗外走廊環(huán)繞,,欄桿則鑲嵌翠藍琉璃通花磚,色彩比對尤為強烈,。門首檐際,,懸兜盤形匾額,乃1982年商承祚教授題寫的“哲生堂”,。
哲生堂匾額 孫科(1891-1973)為孫中山先生之子,,與嶺南大學首任華人校長鐘榮光交誼深厚。民國十六年(1927)嶺南大學收歸國人自辦,,孫科出任第一屆校董會主席,。民國十八年(1929)國民政府鐵道部為培養(yǎng)鐵路及公路專門技術(shù)人才,委托嶺南大學籌辦工科學院,,雙方訂立條約十則,,規(guī)定學院名稱,、性質(zhì)、地址,、經(jīng)費等事宜,。 陸達理堂位于中山大學西北區(qū)536號,又譯史達理堂,,因與中軸線東側(cè)馬丁堂相對,,又稱西院。該建筑由美國史達理夫人(Mrs. Willard D. Straight)和洛克菲勒基金會于民國十四年(1925)共同捐建,,由埃德蒙茲(Jas. R. Edmunds Jr.)和霍爾(Howard G. Hall)于民國十五年(1926)設(shè)計,,落成于民國十七年(1928)10月19日。陸達理堂曾為嶺南大學理學院所在地,,是嶺南大學開辦以來第一座真正的理科實驗室,。其首層為物理學系,二層為化學系,,三層為生物學系,,四層為植物標本室,地下室為儲藏室,,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地下室曾改作臨時課室,。 八角亭位于中山大學西北區(qū)542號,十友堂北,。該建筑由上海布道團建筑師事務(wù)所設(shè)計師埃德蒙茲(Jas. R. Edmunds Jr.)于民國八年(1919)設(shè)計,同年落成,。八角亭為兩層建筑,,每層有四角,亭子底座為八邊形,。原設(shè)計為藍瓦脊,、綠瓦面,二層為綠瓦花窗?,F(xiàn)在屋頂為寶藍色琉璃瓦,,亭頂是一籃水果造型陶塑,首層屋檐四個角下面各有一個綠色龍頭,。 八角亭初為藝徒果店,,每年盈利750余元,作為嶺南大學學生青年會開辦藝徒學校的經(jīng)費,。后因該店售賣熟食,,影響環(huán)境衛(wèi)生,民國二十三年(1934)3月被學校收回,,改辦消費合作社,,專售茶餅,、鮮果、汽水,、雪糕等,。八角亭曾是中山大學物理科學與工程技術(shù)學院電解質(zhì)實驗室。 乙丑進士牌坊建于明朝崇禎八年(1635),,為表彰天啟五年(1625)廣東梁士濟,、李斯覺、羅亦儒,、吳元翰,、岑之豹、尹明翼,、高魁等七位進士所建,。該牌坊原立于廣州四牌樓忠賢坊(現(xiàn)解放中路)內(nèi),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廣州市政府要拓寬該馬路,,欲將馬路上的4座牌坊移到風景區(qū)。嶺南大學領(lǐng)遷了這座乙丑進士牌坊,。牌坊原立于格蘭堂西側(cè),“文革”初期,,牌坊被毀,,幸運的是大部分石構(gòu)件保存了下來。1999年11月由嶺南大學校友會捐資70多萬元重修,,立于惺亭西側(cè),。乙丑進士牌坊由砂巖砌筑,為三間四柱五樓式,,高10.37米,,通面闊9米。各樓下的石制斗拱承托出檐,,檐下有圣旨石匾,,為重修時補刻,圣旨匾下石額刻“乙丑進士”四字,。現(xiàn)存的石牌坊構(gòu)件用材碩大,,有柱、梁坊,、額坊,、抱鼓石等,從現(xiàn)存的額坊殘件上還可看到梁士濟,、李覺斯等七位進士的名字,;額坊,、抱鼓石等所刻的梅雀、萬字紋和棱形圖案等紋飾清晰可見,。
神甫屋 神甫屋,,又稱馬利諾堂,位于中山大學東北區(qū)303號,,于民國二十六年(1937)9月設(shè)計建造,,落成于民國三十六年到三十七年(1947-1948)間,由嶺南大學校友捐建,。神甫屋為兩層建筑,,一層南面為弧形落地窗,二層東側(cè)原為六扇窗,,現(xiàn)在中間加開一扇窗,。神甫屋是康樂園內(nèi)唯一由天主教會建造以傳播教義的建筑。最初屋主人為嶺南大學工學院工程力學課教師韓德禮(Joseph A. Hahn)和社會學系教師潘德民(George N. Putnam)兩位神甫,。1953年11月至1994年11月,,該建筑改用作中山大學孫中山紀念館,期間曾于1966年關(guān)閉,,直至1978年11月重新開放,。神甫屋俯瞰
協(xié)和神學院建筑群 協(xié)和神學院建筑群位于中山大學東南區(qū)261號、265號,、268號,,落成于民國三十七年至三十八年(1948-1949)。協(xié)和神學院建筑群261號(右),、265號(左上),、268號(左下)協(xié)和神學院創(chuàng)辦于民國三年(1914)10月,最初借用倫敦會西關(guān)寶盛沙地大街宿舍,,后又在白鶴洞買地15畝并建新校舍,。民國八年(1919),嶺南大學與協(xié)和神學院簽訂合約并于次年開辦神學預(yù)科,。民國三十四年(1945)抗戰(zhàn)勝利后,,協(xié)和神學院并入嶺南大學,成為五學院之一,。嶺南大學于民國三十七年(1948)另劃出校園東南區(qū)60畝地,,由協(xié)和神學院出資建新校舍,計劃五年內(nèi)完成,。雖并入嶺南大學,,但是作為一個傳授宗教的機構(gòu),神學院不能在教育部注冊,,所以它另有獨立的辦學機構(gòu),。1951年與嶺南大學脫離,,復稱廣州協(xié)和神學院。東南區(qū)261號最初為協(xié)和神學院教學,、辦公場所,,東南區(qū)265號、268號均曾作為宿舍,。2004年協(xié)和神學院建筑群進行全面修繕,,更換瓦面及全部門窗,重鋪地面,。協(xié)和神學院建筑群268號 馬應(yīng)彪夫人護養(yǎng)院位于中山大學東南區(qū)279號,。該建筑由嶺南大學首位華人校董、先施公司創(chuàng)辦人馬應(yīng)彪先生以夫人霍慶棠的名義捐建,,故稱為“馬應(yīng)彪夫人護養(yǎng)院”,,由上海布道團建筑師事務(wù)所設(shè)計師埃德蒙茲(Jas. R. Edmunds Jr.)于民國六年(1917)設(shè)計,落成于民國八年(1919),。馬應(yīng)彪夫人護養(yǎng)院 護養(yǎng)院為磚混結(jié)構(gòu),,平頂,四周出檐覆綠琉璃瓦,,前出門廊,,大門左右兩側(cè)嵌有一中一英兩塊落成紀念刻石,中文刻石為“馬應(yīng)彪夫人護養(yǎng)院 中華民國七年紀念刻石”,,英文為“COLLEGE INFIRMARY GIVE IN HONOR OF HIS WIFE BY MA YING PIV TRVSTEE AD1918”,。原建筑為兩層,1990年,,馬應(yīng)彪之子馬文輝先生捐資加建一層,,并在門廊廊柱上嵌石一塊以示紀念,。護養(yǎng)院專為師生而設(shè),,內(nèi)設(shè)診癥、割癥,、看護,、藥劑、特別養(yǎng)病,、普通養(yǎng)病各房室,。
擴建紀念刻石
譚禮庭屋位于中山大學東南區(qū)278號。譚禮庭屋又稱同學會屋,、嶺南同學屋,。民國十四年(1925),由愛國僑商“廣東船王”譚禮庭先生捐資3萬元而建,,并以捐贈者姓名命名,。 譚禮庭先生是廣東新會縣人,,曾經(jīng)營航運業(yè)和商業(yè),對航運渡船的發(fā)展貢獻頗大,,曾任嶺南大學校董,。抗戰(zhàn)勝利后,, 譚禮庭先生把他的產(chǎn)業(yè)盡數(shù)捐獻給嶺南大學,。譚禮庭屋為孖屋型,東西兩側(cè)各有一入口與樓梯,。其中一側(cè)是嶺南同學會所,,另一側(cè)用作嶺南大學校友在校任職者住宅。 譚禮庭屋背面 四墩樓,,又稱“炮臺屋”,,位于中山大學東南區(qū)234-237號,為四棟風格一致的教師住宅,,呈平行四邊形分布,。具體建筑年代、資金來源和曾用途不詳,。曾用作教工宿舍,。四墩樓建筑風格基本相同,均為三層建筑,,部分有加建,。四墩樓236號 四墩樓237號
蠶絲學院制種室
蠶絲學院制種室,又稱育蠶制種場,、飛利達育蠶室,、蠶科宿舍、蠶絲傳習所,,位于中山大學西南區(qū)410號,。該建筑由紐約絲綢進口商馬科斯·飛利達(Marcus Fieldler,又譯富利達)捐建,,落成于民國十年(1921),。嶺南大學蠶絲學院成立于民國十六年(1927),肇于民國五年(1916)查理·考活(Charles W. Howard)教授的經(jīng)濟昆蟲實驗室,,后由美國絲業(yè)協(xié)會與廣東省政府扶持,,先后發(fā)展為蠶絲學系、嶺南絲業(yè)研究所及廣東省建設(shè)廳蠶絲改良局,,民國十年(1921)并入農(nóng)學院,。制種室為原嶺南大學蠶絲學院建筑群四棟中僅存的一棟。另外三棟分別為:育種室,又稱育蠶室,、蠶絲館,、蠶絲局、蠶絲學系辦公室,,由美國絲業(yè)協(xié)會捐建,,落成于民國十年(1921);繅絲廠,,又稱繅絲實驗室,、安活試驗室、亞特伍德抽絲實驗室,,由尤金·亞特伍德(Eugene Atwood)捐建,,落成于民國十四年(1925);無病蠶室,,又稱蠶病預(yù)防室,,由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撥款建造,落成于民國二十年(1931),。此三棟建筑拆除于20世紀80-90年代,。
模范村建筑群 模范村建筑群,又稱西區(qū)住宅,,以校友捐贈與學校撥款相結(jié)合的方式興建,,作為嶺南大學中西教員住宅,都是山形屋頂?shù)膬蓪有欠?。模范村建筑群于民國四年至十九年?915-1930)間先后建成14棟村屋,,1棟已拆除。民國六年(1917)前建成兩棟,,民國七年(1918)4月前共建成4棟,,均位于模范村東北部位,其余10棟均建于民國十九年(1930)之前,。稱之“模范”是因為它代表了當時教師住宅的小洋樓模式,。目前模范村里大部分樓房都有不同程度的擴建,最早的加建早在民國十五年(1926)就有記錄,。第二層陽臺大多加建成房間,。至20世紀60年代,,模范村一直是康樂園內(nèi)教職員住宅區(qū),。模范村建筑群-509號 模范村建筑群-510號 模范村建筑群-512號 模范村建筑群-513號 模范村建筑群-515號 模范村建筑群-517號 模范村建筑群-518號 模范村建筑群-519號 模范村建筑群-520號 模范村建筑群-521號 模范村建筑群-522號 模范村建筑群-523號 農(nóng)事職業(yè)科宿舍又稱農(nóng)部工人住所、自然博物采集所,,位于中山大學西北區(qū)546號,。該建筑落成于民國九年(1920)。最初為農(nóng)場工人宿舍。該宿舍為兩層西式建筑,,首層中部為罐頭制造室,。民國二十一年(1932)春,嶺南大學理學院成立自然博物采集所,,這棟建筑被用作自然博物采集所,。自然博物采集所分為兩部分:植物和動物,植物部分由經(jīng)濟植物組和標本室組成,。動物部分曾做過廣東鳥類的經(jīng)濟地位的研究,。農(nóng)事職業(yè)科宿舍
張弼士堂位于中山大學西南區(qū)486號。該建筑由華僑實業(yè)家,、張裕葡萄酒創(chuàng)始人張弼士先生的夫人張朱瀾芝,、兒子張秩捃按其遺愿捐贈7萬元以建校舍,故堂名以張弼士之名命之,。上海布道團建筑師事務(wù)所設(shè)計師埃德蒙茲(Jas. R. Edmunds Jr.)于民國九年(1920)設(shè)計,,落成于民國十年(1921)。張弼士堂為三層建筑,,另有地下室和閣樓,。原屋頂為廡殿式,北面兩個煙囪,,后更換為歇山式,,南北各有兩個老虎窗。大理石樓匾“張弼士堂”為1981年9月商承祚教授所題,。 張弼士堂 張弼士,,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生于廣東大埔,本名振勛,,字弼士,,號肇燮,在南洋成名后,,一直以“張弼士”通行,。張弼士不僅是煙臺張裕葡萄釀酒公司的創(chuàng)始人,還是世界華商大會的創(chuàng)始人,,是中國近代民族工業(yè)的先驅(qū),,他推動了近代中國的鐵路、礦山,、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和現(xiàn)代金融業(yè)的發(fā)展,。民國十年(1921),嶺南大學特設(shè)華僑學校以便海外華僑子弟歸國讀書,,而后按年齡及學習程度分別轉(zhuǎn)入大學或附中,、附小正班。張弼士堂最初為嶺南大學附屬華僑學校校舍,教室,、辦公室,、學生宿舍皆設(shè)于此,教職員亦多居于此,。 嶺南大學附屬小學舊址建筑群由8棟樓和一座方亭組成,,位于中山大學東北區(qū)339、340,、341,、342、343,、344,、345、346號,,其中339-345號共7棟樓呈南北走向階梯斜列,,346號與方亭均位于斜列以西。建筑群始建于民國四年(1915),,民國十九年(1930)全部落成,。嶺南大學附屬小學舊址建筑群(由左至右:341號陳嘉庚堂、342號,、343號,、344號、345號)嶺南大學附屬小學的前身為蒙養(yǎng)學塾,,光緒三十四年(1908)由嶺南大學基督教學生青年會同學司徒衛(wèi)創(chuàng)辦,,至宣統(tǒng)三年(1911)正式成立,校址原設(shè)于附近鄉(xiāng)村,。民國三年(1914),,小學轉(zhuǎn)交嶺南大學接辦,后正式遷入康樂園,。附屬小學舊址地方寬廣,,自成一范圍,內(nèi)原有方亭,、假山,、水池、花架,、石臺和石椅,,布置甚佳。附屬小學建筑群除341號陳嘉庚堂和346號外,,其余6棟皆坐北朝南,,每棟二層,整體設(shè)計基本相似,,每棟樓為一個年級學習,、食宿之所。 嶺南大學附屬小學舊址建筑群-339號 小學校舍第一棟,,現(xiàn)東北區(qū)339號,,由王廣昌、李秬香,、梁星垣捐建,,落成于1915年。嶺南大學附屬小學舊址建筑群-340號 小學校舍第二棟,,現(xiàn)東北區(qū)340號,,由馬應(yīng)彪捐建一層、莫藻泉和阮達臣合捐一層,,落成于1915年,。 陳嘉庚堂,又名陳嘉庚紀念堂,,現(xiàn)東北區(qū)341號,,為附小禮堂,由上海布道團建筑師事務(wù)所的埃德蒙茲(Jas. R. Edmunds Jr.)于民國七年(1918)設(shè)計,,落成于民國八年(1919)6月,。為紀念愛國華僑陳嘉庚率先認捐之功,遂以其名命之,。 民國六年(1917)秋,,國文教授陳輯五奉命赴新加坡為嶺南大學附小辦學及興建校舍籌集經(jīng)費,得南洋煙草公司簡英甫介紹,,與閩粵大商家接洽并發(fā)起募捐,。著名實業(yè)家、教育家,、慈善家陳嘉庚先生率先認捐1萬新加坡元,,為修建附小禮堂之用。民國八年(1919)6月18日,,陳嘉庚赴校參觀并參加開幕典禮,。 堂前原嵌有“陳嘉庚堂”石匾,后遭損毀?,F(xiàn)堂匾“陳嘉庚紀念堂”為商承祚先生所題,。小學校舍第三棟,現(xiàn)東北區(qū)342號,,由丘燮亭,、劉振芳,、黃煥南、黃在揚捐建,,落成于民國五年(1916),。 嶺南大學附屬小學舊址建筑群-343號 小學校舍第四棟,現(xiàn)東北區(qū)343號,,由丘燮亭,、劉振芳、黃煥南,、黃在揚捐建,,落成于民國五年(1916)。 小學校舍第五棟,,現(xiàn)東北區(qū)344號,,由張朱瀾芝夫人捐建,落成于民國八年(1919),。小學校舍第六棟,,現(xiàn)東北區(qū)345號,為曹燦三,、譚亦張捐建,,落成于民國十九年(1930)。小學校舍第七棟,,現(xiàn)東北區(qū)346號,。原址為小學臨時平房,民國三十七年(1948)11月在此建成附小課室及辦公室,。方亭位于中山大學東北區(qū)342號以西,。建成時間早于民國二十一年(1932)。方亭紅磚砌筑,,寶藍色琉璃瓦四角攢尖頂,。 嶺南大學附屬中學原是嶺南大學前身,或稱預(yù)科,, 至民國元年(1912)正式成為5年制中學,。稍后又改回4年制。最后則定為初中高中6年制,。中學舊址建筑由6棟宿舍樓組成,,位于中山大學西南區(qū)493號;西北區(qū)501號,、505號,、507號組成;園東區(qū)116號,、118號,。其中西南區(qū)493號,;西北區(qū)501號、505號,、507號分布在中山大學南北中軸線兩側(cè),,南北各兩棟,由西向東呈雁字形展開,,南樓坐南朝北,,北樓坐北朝南,,每棟三層,,每層十室,建筑風格皆相似,。建筑群始建于宣統(tǒng)元年(1909),,民國五年(1916)全部落成,主要由海外華人及校友捐建,。園東區(qū)116號,、118號遠離附屬中學一至四寄宿舍,為民國二十年(1931)附屬中學校舍緊張,,籌建新校舍時建設(shè),,均于民國二十二年(1933)落成。嶺南大學附屬中學第一寄宿舍門頭 中學第一寄宿舍,,西北區(qū)507號,。該建筑是第一棟由本國校友捐建的建筑物,捐贈人包括張安甫,、梁震東,、盧怡若、阮靄如,、譚干臣,、盧濂若、潘頌民,、徐陳氏,、梁嵩生、潘佩如,、黃祥華,、何禮南、曹詠南,、朱松喬,、蔡述堂、李直繩,、楊丕谷,、劉漁舫,、劉小卓、蔡伯浩等20人,。該建筑由美國紐約斯道頓建筑師事務(wù)所于清宣統(tǒng)元年(1909)設(shè)計,,落成于宣統(tǒng)二年(1910)3月。 中學第二寄宿舍,,西南區(qū)493號,。該建筑捐贈人包括曾錫周、李富潤,、萬益源,、萬德源、江昌樂,、南隆,、陳和成、王堯臣,、王迪臣,、岑麗南、朱子佩,、廣恒,、張弼士、東興,、朱廣蘭,、簡寅初、黃甫田,、馬培生等18人,。該建筑由柯林斯(A. S. Collins)于清宣統(tǒng)二年(1910)設(shè)計,落成于宣統(tǒng)三年 (1911),。 中學第三寄宿舍,,西北區(qū)505號。該建筑捐贈人包括薛百,、黃祝求,、阮宏沾、譚文伋,、伍勛普,、林國祥、黃楚民,、黃曉林,、譚樹彬、陳杰初,、鐘宇,、黎旺,、盧仰喬、劉三賢,、麥德,、周家香、周文郭,、張炳禧,、張紹芳、黃裔仰,、黃達仁,、金隆等22人,以及安良總商會和紐約耶教聯(lián)會,。該建筑由美國紐約斯道頓建筑師事務(wù)所于清宣統(tǒng)元年(1909)設(shè)計,,落成于民國元年(1912),。在嶺南大學未有宿舍前,,大學生暫居中學第三寄宿舍,膳堂則借用地下室,。 嶺南大學附屬中學第四寄宿舍俯瞰 中學第四寄宿舍,,西北區(qū)501號。該建筑捐贈者包括吳有勝,、吳勝鵬,、周佳、陳占梅,、區(qū)慎剛,、林推遷、林義順,、朱子橋,、斐君、簡照南,、鄭發(fā),、嚴孟繁、湯信,、游祚勝,、張郁才、張耀軒等16人,,以及南洋煙草公司,。因其第三層為張耀軒先生獨捐,故曾以其名命此層,。該建筑落成于民國五年(1916),。 翹燊堂 翹燊堂,,現(xiàn)園東區(qū)116號,為兩棟中學新寄宿舍之一,。該建筑由李翹燊捐建,,落成于民國二十二年(1933)。翹燊堂坐北朝南,,為三層建筑,,每層1個衛(wèi)生間、南北各10個房間,,走廊從中間穿過,。樓匾“翹燊堂”三字為南海馮愿于民國二十三年(1934)10月題寫。 文虎堂,,現(xiàn)園東區(qū)118號,,為兩棟中學新寄宿舍之一。該建筑由新加坡華僑胡文虎兄弟捐贈,,耗資5萬元,,落成于民國二十二年(1933)。1951年曾更名為仲愷堂,,1981年恢復原名,。文虎堂坐南朝北,原為三層建筑,,民國三十六年(1947)加建一層,,其他結(jié)構(gòu)與翹燊堂相若。樓匾“文虎堂”三字為南海馮愿于民國二十三年(1934)10月題寫,。
教會山,,即原由嶺南大學教會于清光緒三十一年至民國元年(1905-1912)間設(shè)立的墓園,位于中山大學蒲園區(qū)674號后,。墓園坐北朝南,,現(xiàn)存獨葬及合葬墓274座,占地約3畝,,現(xiàn)存最早墓碑立于民國元年(1912),。自嶺南大學時期始,教會山便有專人管理,,所葬人士有教授,、教士、學生,、工人甚至是無名人士,,大部分為原嶺南大學師生員工,亦有中山大學師生員工及其親屬,其中不乏知名人物,。墓園內(nèi)墓穴整齊有序,,經(jīng)歷了一個世紀歷史,至今基本保存完好,,對研究嶺南文化發(fā)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