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起,,袁紹系列暫時停更兩期,,以緩沖一下連續(xù)八期的審美疲勞。利用這個空檔,,集中回答一下讀者提出的一些問題,。 有不少讀者留言問,東漢的外戚與宦官到底為何總是你死我活地干架呢,? 第一,,是客觀原因?qū)е碌?/p> 你要是有時間的話,,可以掰著指頭數(shù)一數(shù),東漢的皇帝不是短命就是無后,,因此造成很多非正常交接的發(fā)生,。多數(shù)皇帝都因年齡太小,而淪為傀儡皇帝,。 算了,,還是我替大家捋一捋吧。東漢總共有13個皇帝,,其中有十個不是無后就是早亡,,6個都是四十歲以下而亡,四個沒有兒子,,有兒子的即位時最大的不過十九歲,,最小的不過百日,比如漢沖帝即位時只有兩歲,,漢質(zhì)帝即位時也只有八歲,。 你說,,假如是你的話,上位后不依靠太后臨朝又會依靠誰,?而太后又不是個個都像他們的祖奶奶呂雉那么能干,,咋辦?太后就只能仰仗娘家人的哥哥弟弟或者侄子,,而這些外戚一旦掌權(quán),,怎可能輕易放棄權(quán)利?等小皇帝長大之后,只有腦子沒毛病,,都想擺脫外戚的專權(quán),,那么依靠誰呢?他們只能尋求自己身邊的太監(jiān)幫忙,。一樣的道理,,太監(jiān)幫忙成功后,就意味著他的下一代的執(zhí)政權(quán)就落到太監(jiān)們手里,,那么他的下一代要想擺脫太監(jiān)的專政,,就只能找跟自己有親緣關(guān)系的外戚幫助,就這樣如此反復(fù),,外戚與宦官就像翻燒餅一樣,,你上我下,我上你下,。 第二,,是歷史實踐形成的 我跟大家梳理一下以往的先例:漢和帝時,,竇太后臨朝,竇憲執(zhí)政,;漢安帝時,,鄧太后臨朝,鄧騭執(zhí)政,;北鄉(xiāng)侯時,,閻太后臨朝,閆顯執(zhí)政,;漢桓帝時,,梁太后臨朝,梁冀執(zhí)政,;漢靈帝時,,竇太后臨朝,竇武執(zhí)政,;漢少帝劉辯時,,何太后臨朝,何進執(zhí)政,。直到袁紹殺光了宦官,董卓立了劉協(xié),,殺了何太后,,之前形成的祖制游戲規(guī)則才被打破。 那么袁紹并不是外戚,,為什么還三番五次如此賣力地教唆何進殺盡宦官呢?難道他就是真的一心為外戚勢力保駕護航的嗎,? 非也,,袁紹作為四世三公之后的公子哥,怎么會看上何進這樣一個殺豬的暴發(fā)戶,。他是想讓士族階層代替宦官集團參與政治管理,。其實在他之前,他的士族前輩陳蕃就曾為之奮斗過,。當(dāng)時時漢靈帝即位之初,,竇太后臨朝,外戚竇武擔(dān)任大將軍,,但一切權(quán)利都掌握在宦官集團手中,,陳蕃給竇武的建議與袁紹如出一轍,也是要對宦官趕盡殺絕,,但竇武兵敗自殺,,陳蕃被下獄折磨而死。現(xiàn)在袁紹與陳蕃相比,,還好,,起碼他實現(xiàn)了殺盡宦官的計劃 ,但外戚何進死了,,更大的麻煩是,,手握重兵的董卓來了,看似比陳蕃成功,,但其實糟糕透頂,。士族階層要想登上政治的舞臺,與皇權(quán)共治,,還要經(jīng)歷一番血雨腥風(fēng),。所以袁紹就從門閥望族變身成為軍閥盟主。 歷史證明,只要奮斗就會有收獲,。到曹丕稱帝時,,尚書令陳群為士族階層爭取到了“九品中正制”的用人制度,為晉朝實行士族與皇權(quán)共治作了很好的鋪墊,,也成為中國用人制度從“世卿世祿制”,、“薦舉察舉制”過度到“科舉制”,,起到了橋梁和紐帶的作用。但我要說明的是,,歷史上任何一次運動,,主觀意愿往往都小于客觀上起到的歷史推動作用。從這一點上講,,袁紹的濫殺,,也算起到了一定的客觀上的積極意義。 2022.8.14,,瑞青初稿于鄭州 作者簡介:李瑞青,,筆名瑞青,,字子方,號自怡堂主,。老子故里鹿邑人,,現(xiàn)定居鄭州。青年作家,,文史學(xué)者,,書法愛好者。著有《寫活歷史人物·五代十國系列》《寫活歷史人物·明成祖朱棣系列》《寫活歷史人物·漢末三國系列》《研史手記·諸子五家系列》《研史手記·歷代政體研究系列》《研史手記·中外歷史對比研究系列》等文史專著,。另著《霧太陽》《獵城》《別動我的心》《十年江湖》《南二胡同》等中長篇小說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