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姓,,中華大姓之一,在宋代《百家姓》中排名第一,,而在最新百家姓排名第七位 ,,總?cè)丝诖蠹s有2700萬,,僅次于王李張劉陳楊,。 “趙”字最早見于春秋金文,本義是快步走,?!摆呞w”指猶豫不決,,又指疾走,、跳躍,。假借表示國名,,后用作姓氏用字。 趙姓的源流主要有三: 其一,,趙姓出自嬴姓,,血緣始祖是伯益,這一點(diǎn)和徐姓相同,。 但徐姓的得姓始祖是伯益的二兒子徐若木,,而趙姓的得姓始祖則是伯益的第14世孫造父,。 造父是中國歷史上著名善御者,。傳說他在桃林一帶得到8匹駿馬,,調(diào)訓(xùn)好后獻(xiàn)給周穆王。周穆王配備了上好的馬車,,讓造父為他駕駛,,經(jīng)常外出打獵、游玩,。 有一次西行至昆侖山,,見到西王母,樂而忘歸,,而正在這時聽到徐國徐偃王造反的消息,,周穆王非常著急,在此關(guān)鍵時刻,,造父駕車日馳千里,使周穆王迅速返回了鎬京,,及時發(fā)兵打敗了徐偃王,,平定了叛亂,。 由于造父立了大功,周穆王便把趙城(今山西洪洞)賜給他,,自此以后,造父族就稱為趙氏,,為趙國始祖,。 從此,造父及其子孫便以封地命氏,,稱為趙氏。造父就成為趙姓得姓始祖,。 其二,,趙姓出自嬴姓的秦公族,。 所謂的秦公族,,即秦國的王室貴族,。為什么秦國的王族也姓趙?因?yàn)椴媸乔厝撕挖w人的共同祖先,,更是秦人的得姓始祖,。 更近一點(diǎn)談,,秦人和趙人的共同始祖是伯益的玄孫蜚廉,。 且看下文世系。 徐國分支:伯益→若木(伯益次子,,徐國開國國君,,徐姓始祖) 秦國分支:伯益→大廉(伯益長子)→中潏(大廉玄孫)→蜚廉→惡來→女防→旁皋→太幾→大駱→非子 (秦國開國國君) 趙國分支:伯益→大廉(伯益長子)→中潏(大廉玄孫)→蜚廉→季勝→孟增→衡父→造父(趙姓始祖) 造父的發(fā)達(dá)是在周穆王時期,,因駕車馭馬的之功勞,被封趙城大夫,。而秦非子首封秦地則是在周孝王時期,。 也就是說,趙氏發(fā)達(dá)比秦氏要早了幾十年,,因?yàn)?span style="font-family: "PingFang SC", "Lantinghei SC", "Microsoft YaHei", arial, 宋體, sans-serif, tahoma;font-size: 16px;text-align: start;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周孝王是周穆王的兒子,。 因此,,在秦人未受封前,應(yīng)該在很長一段時間,,也以趙為氏,,所以秦國公族也姓趙,,比如秦始皇嬴政又稱趙政,。秦國公族也以趙為氏,有“諸趙”的說法,。 其三,,趙姓源于帝王賜姓或外族改姓,。 先后有匈奴人、女真人,、黨項(xiàng)人,、鮮卑人的歷史人物,被賜姓趙,,如漢代有趙安稽(匈奴人),,趙曳夫(“南蠻”人),五代有趙國珍(牂牁酋長的后裔),。蒙古族人成吉思汗三弟合赤溫后裔避亂于甘肅陜西等地,,改漢姓趙(黑虎趙氏),。 再有清王朝覆滅后,,伊爾根覺羅、愛新覺羅等滿姓氏者中不少人改為“趙”姓,。 下面再略談一下趙姓歷代的繁衍散播。 趙姓第一次輝煌始自戰(zhàn)國,。 周幽王時期,,造父的7世孫趙叔帶離周仕晉,從此趙氏子孫世代為晉大夫,,掌握晉國大權(quán),。 到戰(zhàn)國初年,趙氏聯(lián)合韓,、魏二卿擊敗智氏,,瓜分智氏封地,繼而趙敬侯趙襄子聯(lián)合魏武侯,、韓哀侯三家分晉,,建立趙國。到他的孫子趙籍時,,正式獲得了周威烈王的承認(rèn),,與韓、魏兩家并列為諸侯,,成為趙國七雄之一,。 在趙國滅亡時,趙姓已分布以下地區(qū):趙城,、耿,、原、晉陽,、代,、邯鄲,、武城、真定,,在今陜西,、內(nèi)蒙古、山西,、河北,、河南、山東等地都有趙姓,。 秦朝末年,,秦國宗室真定人趙佗(嬴姓趙氏)建立南越國,又把趙姓活動范圍推廣至今兩廣和越南北部,。 兩漢隋唐時期,,趙氏族人四處遷移,形成名門望族,。 趙姓的第二次輝煌始自趙匡胤建立宋朝,。 自公元960年起,趙姓皇室一直大封宗室為郡國王公,。所謂郡國,,僅僅只是食其采邑,受封王公并不居住在郡國之地,,而是集中居住在京師,。 據(jù)《宋史·宗室世系表》載:宋朝宗室分為三個支派,即太祖(趙匡胤)支派,、太宗(趙光義)支派,、魏王(趙廷美)支派。 其后雖經(jīng)靖康之變和崖山之戰(zhàn),,北宋南宋先后滅亡,,但趙氏皇族在安徽、四川,、江蘇,、福建、江西,、浙江,、河南、湖北,、廣東,、河北等地都有后裔。 明末,有趙姓不惜冒險(xiǎn)遠(yuǎn)渡重洋到海外,,其民族構(gòu)成多種多樣,,聚居地為東南亞和美國。如瑤族中的趙姓在緬甸,、老撾,、越南和美國,、法國,、加拿大等國都有分布;壯族中的趙姓散布于越南,、老撾,、泰國等地。 下面再來談一談趙姓的郡望,。 趙姓著名郡望有涿郡,、天水、下邳,、南陽,、金城、潁川,、敦煌,、酒泉、扶風(fēng),、新安,、平原等11個。其中涿郡,、天水,、下邳、南陽則是趙氏四大名郡,。 先談涿郡趙氏,,此系趙氏是趙國末代國君趙幽繆王趙遷的后代,開基始祖為趙遷后裔西漢京兆尹趙廣漢,。 前228十月,,秦軍攻入了邯鄲城,趙遷降秦,,被秦始皇流放到房陵(今湖北十堰市房縣)的深山之中,,子孫在今湖北繁衍。 西漢后,,趙王遷的后裔遷居涿郡,,在趙廣漢之后家族逐漸壯大,形成涿郡趙氏,此地原屬河間,,因此又稱河間趙氏,。又因趙廣漢曾擔(dān)任穎川太守,又逐漸形成了穎川趙氏,。 再來談一談天水趙氏,,此系趙氏是趙遷的長兄趙嘉的后代,開基始祖是趙嘉的兒子趙公輔,。 趙國滅亡后,,趙國貴族逃到趙國北部代地(今山西北部、河北西北部一帶),,擁立趙遷之兄趙嘉為王,。趙嘉在代地抵抗秦軍六年,最終被秦將王翦攻破,,趙嘉被虜,,遷往西戎,為秦趙二族看守祖地,。 趙姓隨之遷往甘肅,,趙嘉之子趙公輔裔孫世代居住在天水(今屬甘肅),形成一個望族,,即天水趙氏,。即鄭樵在《通志 氏族略》中記載:“主西戎,世居天水”,。 在西漢時期,,有一部分向今陜西、河南,、山西,、河北一帶遷徙,一部分仍留在甘肅,,還有的向青海遷徙,。 天水郡是趙氏歷史上十分重要的郡望,其后的酒泉趙氏,、扶風(fēng)趙氏,、新安趙氏、南陽趙氏,、南陽穰縣趙氏,、平原趙氏、中山曲陽趙氏,、長平趙氏,、汲郡趙氏等望族,,都是源自天水趙氏。 天水趙氏兩漢時期為官顯赫者甚多,,漢代時,,被封侯的趙氏后裔達(dá)30余人,其中近一半出自趙公輔的天水宗族中,,以營平侯趙充國最為著名,。 趙充國是趙公輔六世后裔,西漢時人,,勤奮好學(xué),,能騎善射。漢武帝時,,趙充國隨貳師將軍李廣利出擊匈奴,,力挽敗局,后又與霍光一起迎立了漢宣帝,,因功被封為營平侯。此后,,趙充國大破西羌,,并開展屯田,成為漢宣帝的“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 東漢,、魏晉南北朝時期趙氏為天水郡四大望族之一。名將趙貴跟隨宇文泰進(jìn)兵關(guān)隴,,是西魏八柱國之一,,為宇文氏占據(jù)關(guān)隴、建立北周屢立大功,,封楚國公,,曾任北周太傅、大冢宰,。 唐代時,,在四位趙姓宰相中,三位是天水趙世家族中人,,他們是趙彥昭,、趙仁本、趙璟,。 其三為南陽趙氏,,其為天水趙氏分支,開基始祖為東漢太傅趙憙,。 趙憙?yōu)槟详柾鹂h人,,是東漢初年名臣,。 更始帝劉玄即位,任為五威偏將軍,,讓他協(xié)助諸將領(lǐng)在昆陽抗擊王尋和王邑,,因功升任中郎將,封勇功侯,。 更始帝被殺,,歸附光武帝劉秀,先后任簡陽侯相,、平林侯相,、懷縣縣令、平原太守,。
其四為下邳趙氏,,這支趙氏也是天水趙氏分支,,其開基始祖是漢武帝時期的丞相趙周。 秦朝時期在今江蘇睢寧西北一帶設(shè)下邳縣,,南北朝宋國時期改為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蘇睢寧)。 西漢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漢武帝嫌國庫黃金成色不足,,怪罪丞相高陵侯趙周明知列侯所獻(xiàn)黃金不足卻不上報(bào),把他捕下獄而自殺身亡,。 后來這一支趙氏家族就流落下邳僮縣北端,,成為天水趙氏下邳支系。 這一支南北朝時人才輩出,,趙周十七代裔孫趙裔為東晉平原(今德州)太守,。趙裔女兒趙安宗嫁彭城劉翹,生子劉裕,,就是后來南朝劉宋政權(quán)開國皇帝宋武帝,。 此外,有必要提及的還有真定(今河北正定)趙氏,,這一支趙氏來自秦公族,,名人有南越王趙佗和蜀漢大將趙云。 那么建立宋朝的趙氏屬于哪一支趙氏呢,? 《宋史 太祖本紀(jì)》已明確記述:“太祖姓趙氏,,涿郡人也,。” 故此,,宋朝皇族出自涿郡趙氏,,趙廣漢為宋太祖趙匡胤的遠(yuǎn)祖。鄭樵在《通志 氏族略》中便有如下記載:“居涿郡者后有天下”,。 趙廣漢是漢宣帝時名臣,,曾任守潁川郡太守、京兆尹,,被譽(yù)為“華夏第一京兆”,。此后此系一直默默無聞,直到唐代后期才有人出任為官,,稍微有些名聲,。其某后裔又歷經(jīng)八代(趙貢、趙至,、趙世摸,、趙元淑、趙朓,、趙珽,、趙敬、趙弘殷)傳至趙匡胤,,建立宋朝。
談了趙氏郡望,,下面簡單談一談趙氏堂號。因其堂號眾多,,不可一一細(xì)數(shù),,僅選部分簡介。 其一,,半部堂,,此堂號源自關(guān)于宋朝宰相趙普的典故。 趙普輔佐趙匡胤一統(tǒng)天下后,,又提出了"杯酒釋兵權(quán)"的方法削減了地方武裝,,鞏固了中央集權(quán),,把天下治理得很好。有人嘆服,,而趙普道:"我不過是讀了半部《論語》罷了,!"趙普死后,家人整理他的書箱,,果真只有一部《論語》,。 在《宋史·趙普傳》有如下記載:“普少習(xí)吏事,寡學(xué)術(shù),,及為相,,太祖常勸以讀書。晚年手不釋卷,,每歸私第,,闔戶啟篋取書,讀之竟日,。及次日臨政,,處決如流。既薨,,家人發(fā)篋視之,,則《論語》二十篇也?!?/p> 此后,,趙普后人以“半部”為堂號。此堂號趙姓后人主要聚居于安徽,、江蘇,、河北等省。 趙普祖系出自何方趙氏,?后世多認(rèn)為出自天水趙氏,,然而似乎缺乏史料佐證。 史料中關(guān)于趙普家世的記載很少,,《宋史》記載也很簡略,,宋太宗所撰《趙普神道碑》為沒有提及。只有宋人李心的《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中《趙韓王六世小譜》對趙普曾祖到六世孫有記述,。再往前續(xù),,便是疑云了。 其二為琴鶴堂,,此堂號源自關(guān)于宋朝名臣趙抃的典故,。 宋朝名臣趙抃,衢州西安人,,宋仁宗景祐元年進(jìn)士,,官至資政殿大學(xué)士,,以太子少保致仕。 他是個清廉愛民的好官,,由于面顏黑,,人稱“鐵面御史”。與當(dāng)時的包拯齊名,,其實(shí)戲曲中的包拯形象正是融合了趙抃事跡,。 在任成都知府期間,自奉儉廉,,禁吏為奸,,蜀風(fēng)為之一變。 神宗時,,被詔回京師任參知政事,,因反對王安石青苗法再次入蜀,再任成都知府,,孤身一人,,僅一琴一鶴相隨。 他為政寬簡,,看到人民安居樂業(yè),,生活富足,便樂而彈琴,。他又時常用鶴毛的潔白勉勵自己不貪污,,用鶴頭上的紅色勉勵自己赤心為國。 故此,,趙抃后人以“琴鶴”為堂號,。此堂號趙姓后人主要分布在江蘇,山東,,河南,福建,,浙江,,湖南,安徽,,四川等省,。 其三為天水堂,此堂號源自地域,,即甘肅天水,。 在前面已經(jīng)談到,秦始皇滅趙國后,,把趙嘉派往西戎,,趙姓隨之遷往甘肅,,趙嘉之子趙公輔裔孫世代居住在,由此形成一個望族,,至漢代此族的趙充國封侯入相,,功成名就。 此系趙氏郡望為天水,,后又以此為堂號,。 “天水堂”、“天水郡”是趙姓的最著名堂號和名望,。 其四為“浚儀堂”,,此堂號源自地域開封,為涿郡趙氏后裔的一個堂號,。 因?yàn)榭x是河南開封的古稱(廣義為開封,、鞏義、洛陽),,是宋太祖三兄弟出生地,、趙氏先祖發(fā)祥地。 之所以以此為堂號,,應(yīng)該是涿郡趙氏后裔為了與天水堂區(qū)分,。 綜上所述,主流趙姓有四祖,,血緣始祖為伯益,,得姓始祖是造父,天水趙氏開基始祖是趙公輔,,涿郡趙氏開基始祖是趙廣漢,。 祖地可有三處,其一為造父所封之地趙城,,即山西洪洞,;其二為甘肅天水;其三為涿郡,,核心區(qū)為河北涿州,。 我母親也是趙姓,故此我為趙姓外甥,。 我之趙姓屬于何系,?據(jù)族人家譜記載,出自天水趙氏半部堂,。 又有記載,,本族趙姓始祖于元朝中葉從山西省洪洞縣北趙城鎮(zhèn)喜鵲窩遷徙到古泗州,繁衍生息至今已有七百余年。 泗州是一個存在于北周到清朝之間的歷史地名,,轄地大概在今天泗縣,、明光市、天長市,、泗洪縣,、盱眙縣一帶。 而據(jù)有關(guān)資料記載,,半部堂趙姓后人主要聚居于安徽,、江蘇、河北等省,,故此,,我之趙姓出自半部堂應(yīng)該是可信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