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陳密輝 編輯:文翟 一,、陳姓和“潁川堂”的由來 陳姓乃舜帝后裔,,史稱媯、陳,、田,、姚、胡五姓同根同源,,先祖同為舜帝,。 媯滿是陳姓有據(jù)可考的祖先。史稱周武王將大女兒太姬嫁給媯滿,,封國于陳(今河南淮陽縣境內(nèi)),,媯滿因此被稱為胡公滿或陳胡公,他的子孫后代有以國為姓的,,即為陳姓的由來,。由于陳國國都建在淮陽,所以有“天下陳氏出淮陽”之說,。戰(zhàn)國時期田氏代齊,,現(xiàn)在的田姓就是陳姓的一個分支,田齊的最后一代齊王建生子:升,、桓、軫,,長子升從第三代開始改姓王,其第7代孫王莽取漢而代之,,國號新,;三子軫復姓陳,,其28代孫陳霸先取梁代之,,國號陳,史稱南朝,。陳姓是中國目前第5大姓,人口約有7千多萬,。 據(jù)族譜記載,我們邵東皇帝嶺垅底旱沖兆奎堂陳氏的湖南始祖叫陳伯萬,,邵陽開派祖叫甲九公。伯萬公是南朝皇室后裔,,出自陳氏最大的支派“潁川堂”陳氏。 潁水發(fā)源于中岳嵩山,,出河南省西境潁谷向東南流入淮河,為淮河第一大支流,,古時稱潁水為潁川。秦王政17年(公元前230年)置潁川郡,,潁川郡在今河南省禹州市,是中華民族眾多姓氏的發(fā)祥地,。“潁川堂”陳氏就是以所在地郡號為堂號的陳氏一支,始祖是陳軫(但有些資料上尊漢代陳寔為潁川堂始祖),。漢代開始,,有些支派將堂號“潁川”書寫成“穎川”或“頴川”,到底是誤寫還是通用現(xiàn)難以考證,,但我認為潁水歷經(jīng)朝代變更卻從未更名,將堂號書寫為“潁川”更符合歷史上的取名規(guī)則,。 二,、伯萬公之前的源流 有人考證伯萬公是陳氏第134世孫,是南朝陳宣帝后裔,。 (一)世系簡表 1,、有虞氏世系簡表 始祖虞幕—2世蟬—3世敬康—4世句望(芒)—5世橋牛—6世鼓叟—7世舜帝—8世商均(義均)—9世虞思(……約傳52世)—61世遏父(閼父) 2,、陳國世系簡表(賜國姓—陳) 62世陳胡公滿—63世申公—64世考公—65世慎公—66世幽公—67世厘公—68世武公—69世平公—70世文公—71世桓公—72世歷公 3、齊國世系簡表(陳姓—改—田姓) 73世敬仲(陳完)—74世孟夷—75世孟莊—76世須無—77世桓子—78世無宇—79世厘子—80世成子—81世常子—82世襄子—83世莊子—84世太公和(田和)—85世恒公—86世威王—87世宣王—88世閔王—89世襄王—90世齊王建 4,、潁川陳氏世系簡表(田姓—復—陳姓) 91世陳軫—92世陳嬰—93世陳悇—94世陳軌—95世陳審—96世陳安—97世陳恒—98世陳愿—99世陳齊—100世陳源—101世陳實—102世陳紀—103世陳群—104世陳恭—105世陳奕—106世陳準—107世伯珍—108世陳匡—109世陳世達—110世陳康—111世陳英—112世陳公弼—113世陳鼎—114世陳高—115世陳泳—116世陳猛—117世陳道巨——118世陳文贊—119世陳談先—120世陳頊—121世陳叔澄—122世陳漢立—123世陳霞—124世陳惟—125世陳永興—126世陳文琥—127世陳拔—128世陳在—129世陳林—130世陳?!?31世陳政壽—132世陳壹—133世陳文 5,、陳伯萬世系(12世)簡表(江西遷湖南) 134世陳伯萬(始祖)—135陳元和(2世)—136陳翔(3世)—137陳詡(4世)—138陳昭文(5世)—139陳省華(6世)—140陳堯佐(7世)—141世陳術(shù)古(8世)—142世陳康宗(9世)—143世陳祖三(10世)—144世陳奉三(11世)—145世陳文孫(12世) (二)關(guān)于南朝 南朝(公元557年—589年)立國35年,共歷三代五帝:陳武帝(霸先)(公元503年—559年)→陳文帝(蒨)(陳霸先之兄陳談先之子)→陳廢帝(伯宗)(文帝子,,因年幼被其叔所廢)→陳宣帝(頊)(文帝之弟)→陳后主(叔寶)。 南朝開國皇帝陳霸先,,字興國,吳興長城下若里人(今浙江長興),,其祖晉朝時從潁川(今河南禹州)遷入?yún)桥d。陳霸先出身低微,,但從小非常努力讀書和練武,,入仕后因足智多謀和驍勇善戰(zhàn)受到梁朝皇帝蕭映賞識,隨任為廣州府中直兵參軍,,不久出任西江督,、高要太守,,通過平定“侯景之亂”逐漸控制了梁朝政權(quán),梁太平二年(公元557年)廢梁敬帝自立為帝,,建立大陳王朝,, 改元永定,,在位三年駕崩,,葬在現(xiàn)南京市附近,,謚為陳武帝,。 陳霸先共有6子,,其中五子早死,,一子陳昌在北周做人質(zhì),,在回朝繼承皇位時被大臣侯安都害死,,皇位由陳霸先之兄陳談先之子陳蒨繼承,?;饰粋鞯疥惡笾魇鍖毷种袝r,,由于其沉迷酒色、荒淫無度,、不理朝政,,公元589年隋朝進攻時投降,,最后病死在洛陽。南朝滅國后,,陳霸先稱帝前所殺的梁朝大臣王僧辯兒子王頒為父報仇將陳霸先的尸體挖出挫骨揚灰,,陵墓盡毀,,只余下2座石獸,。 (三)關(guān)于陳伯萬 族譜記載陳伯萬是南朝陳后主之弟南郡王陳叔澄的后裔,。陳叔澄的后代中有一個叫陳南瑛的,定居在江西泰和縣,,唐顯慶元年(公元656年)丙辰科考中進士在朝中為官,到唐朝末年時陳南瑛的后代中有一個叫陳文(景思),,唐僖宗時任太州起軍使(其事跡在《新五代史—唐莊公》之中有記載),,當時黃巢為亂,,陳文(景思)派其二個兒子陳伯萬,、陳伯千招安李克用并留在李克用軍中效力,,后來李克用之子李存瑁代梁而立,,是為后唐,。陳文(景思)在后唐歷任鎮(zhèn)北將軍,、內(nèi)簾御史等職,死后葬揚州金頂峰,,陳伯萬為不忘父葬之地,,取字“頂一”,、號“金峰”。 據(jù)史料記載,,陳伯萬體貌魁偉,,雙目炯炯,,從小習武,,隨父征戰(zhàn)時任行營都指揮使,,打仗時身先士卒,,屢戰(zhàn)屢勝,,被譽為“陳無敵”,。梅山,,據(jù)《宋史,,梅山蠻傳》記載是指潭(今長沙),、邵(今邵陽),、辰(今沅陵),、鼎(今常德)四州區(qū)域內(nèi)的峒蠻聚居地,。梁代時梁將馬殷受封“楚王”,,建都潭州,,后唐滅梁后馬殷保持楚境獨立。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莊宗李存勖詔令武軍節(jié)度使兼湖廣招討宣撫防御使陳伯萬率軍征討梅山峒蠻,,陳伯萬接詔時年已古稀,,但他不畏艱險率子孫統(tǒng)領(lǐng)三軍南下。到潭州后對馬殷恩撫有加,,與其訂立“分守州郡”協(xié)議促其歸順后唐,,為表誠意將三子利和留在馬殷處為質(zhì),,自己率軍經(jīng)湘鄉(xiāng)到邵陽,,駐軍上梅黃楊寨下(今新化縣西河鎮(zhèn)鵝塘)。 陳伯萬入駐梅山后細察民情,,發(fā)現(xiàn)所謂的“蠻獠”乃是刀耕火種,、狩獵捕魚的苗、瑤等少數(shù)民族,,而非打家劫舍的盜寇,如果用武力鎮(zhèn)壓,,必將濫殺無辜,、有違天和,。其長子元和建議以恩撫之法平蠻得到采納,,于是出榜對峒蠻恩撫宣慰,苗,、瑤等少數(shù)民族感恩歸順,,伯萬將其編入戶籍管理,,之后駐軍與苗、瑤等民眾比鄰而居,,相安無事,。 公元925年后唐發(fā)生“優(yōu)伶之亂”,,莊宗李存勖死于兵變,湘境內(nèi)楚王馬殷死后,,其部屬為爭權(quán)奪利相互殘殺,,駐梅山官兵與朝廷失聯(lián),,陳伯萬便在新化橫陽山專心傳授武術(shù),,使當?shù)爻蔀檫h近聞名的武術(shù)之鄉(xiāng)。伯萬公逝世后長子元和襲其職位,,公元950年“楚國”滅亡,,“陳家軍”完成使命,集體退伍,,全軍皆民,。 三、伯萬公源流略記 據(jù)族譜記載:伯萬公(約公元854年—947年),,文公(景思)之子,,字頂一,,號金峰,,配趙氏。原籍江西泰和縣儒衡鄉(xiāng)豐城里圳上早禾渡梅子坡,,于后唐莊宗同光2年(公元924年)任武軍節(jié)度使兼湖廣招討防御使奉旨平定南蠻,,以七十高齡,,攜子元和,、亨和,、利和及孫多人率軍由湖北沔陽經(jīng)潭州(今長沙)至邵陽縣太陽三都(后又稱邵州府上高縣太陽三都),,駐軍橫陽寨(又名橫陽山鵝塘金臺山梅子灣,即今新化縣西河鎮(zhèn)鵝塘村),,后定居此地,,歿后夫婦合葬鵝塘。鵝塘現(xiàn)存有伯萬公夫婦合葬墓,,還修有“潁川陳氏伯萬公總祠”,。 伯萬公總祠和伯萬公夫婦合葬墓 而后伯萬公三子中元和公留居新化,,亨和公遷居沔陽(今湖北仙桃),,利和公遷居湘鄉(xiāng),,元和公之子翔公遷居四川閬中,。傳至九世分為永宗、康宗,、齊宗,、廣宗、慶宗,,其中慶宗回江西吉州,,廣宗徙四川閬中。伯萬公現(xiàn)有后代百萬之眾,,遍布全國各地,。 伯萬公六世孫陳省華(字善則)北宋進士出身,官至左諫議大夫,,卒后謚太子少師,、秦國公,。省華公生三子堯叟、堯佐,、堯咨,,長子堯叟是端拱2年(公元989年)狀元,次子堯佐進士出身,,三子堯咨是咸平3年(公元1000年)狀元,,兄弟三人俱拜相,號稱“一門三相”,;由于父子皆為進士出身,,又稱“一門四進士”;堯咨公更以善射著稱,,曾與賣油翁論射,,傳為千古佳話。省華公夫人馮氏太婆活到108歲,,是名符其實的老壽星,,皇帝誥封其為燕國夫人,招入宮中賜御制錦帳錦圖,。據(jù)史料記載,,伯萬公以下連續(xù)八代都地位顯赫。 爾后,,三堯公的后人各公長子奉祖命遷回湖南新化鵝塘,,各公次子遷回四川閬中,各公三子及其后人皆定居河南新鄭縣宰相陳村,。其中堯叟公長子師古生長子永宗,、堯佐公長子述古生長子康宗、堯咨公長子敏古生長子齊宗,,是伯萬公座下永,、康,、齊三宗之祖,。 伯萬公到永、康,、齊三宗世系: 始祖伯萬—第2世元和,、亨和、利和—第3世元和生翔—第4世翔生詡—第5世詡生昭文,、玿文—第6世昭文生省華,、省時—第7世省華生堯叟、堯佐,、堯咨—第8世堯叟生師古,、堯佐生述古等十子,、堯咨生敏古—第9世師古生永宗、述古生康宗,、敏古生齊宗,。 有些伯萬公后裔修族譜時將“江州義門圖”置于族譜之首,據(jù)考證這是錯誤的,。江州義門陳氏雖說也是南朝陳國后裔,,但卻是以江西德安縣永清村以陳旺為開派祖的陳氏大家族,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奏請分家后而散布各省,。伯萬公之祖先南瑛公在唐顯慶元年(公元656年)中進士時已居江西泰和,,而江州義門開派祖陳旺唐文宗中葉(公元832年)才從廬山遷入江西德安縣,伯萬公于后唐莊宗同光二年(公元924年)遷居湖南新化鵝塘,,而江州義門陳氏于宋嘉佑七年(公元1062年)才分家來湘,,所以陳氏伯萬公系并非江州義門系。 四,、甲九派源流略記 族譜記載我堂是伯萬公座下永宗之后甲九公的后裔 據(jù)邵陽陳氏《德星堂》清光緒33年丁未四修族譜(該譜尊甲九公為開派祖)記載,,伯萬公第十七世孫辛三公(永宗后裔)生二子,長子甲八公遷居益陽,,次子甲九公到邵陽開派,。該族譜記載:甲九公于明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從新化鵝塘遷居邵陵南路谷州竹山鐵禾場(今邵陽縣谷鎮(zhèn)清水村);甲九公的生歿不詳,,葬邵陵開化都銀杏嶺,,配王氏,葬仁風都(今邵東縣簡家隴鎮(zhèn)和野雞坪鎮(zhèn)大部)黃帝嶺(今皇帝嶺)野障山道士坪(今高橋上沙坪),,夫婦均勒碑,;甲九公生一子朝富(又名文富),朝富生一子彌秀,,彌秀生五子必榮,、必華、必富,、必貴,、必海。必榮公生三子銘,、錦,、鏻,必華公無后,,必富公生二子宣,、聰,必貴公生一子賢。 據(jù)我堂歷代口傳,,很久以前一個男子從新化鵝塘(或邵陵南路)來到今邵東縣皇帝嶺垅底的高橋附近和王姓女子成婚并誕下后代,,可惜王姓女子很年輕便去世了,葬在現(xiàn)高橋附近的上沙坪,,其丈夫在妻子去世后不久便回去了,,這個男子就是甲九公,女子便是王氏老太祖母,,至今王氏老太祖母的墳塋尚存,,上世紀八十年代還重新立過碑。這個傳說解答了為什么甲九公葬在邵陵開化都而王氏老太祖母卻葬在邵東高橋的疑問,。至于甲九公為什么會來高橋和王氏成婚,,回去之后有沒有另組家庭和另外誕下后代,現(xiàn)無資料可考,。 另據(jù)邵東宗親陳勝喬先生走訪皇帝嶺江子沖90多歲老人陳巨占等人得知:甲九公從邵陽谷洲鐵禾塘遷居皇帝嶺娶王氏祖妣為妻,,居住在皇帝嶺山下太平村(今屬三江村)大屋場對面的“水原屋場”,此房屋購自當?shù)貏⑿杖思摇?/span>甲九公夫婦在“水原屋場”生四子,,除朝富公外,,其中二子過繼給他房,一子夭亡,。甲九公夫婦在“水原屋場”生活一直到去世,。甲九公生前要求死后葬回南路。他死后,,后人按他要求,,從“水原屋場”抬棺經(jīng)江興村(今屬三江村)百步磴翻越皇帝嶺到邵陽,將他葬在開化都銀杏嶺,。王氏祖妣則葬在皇帝嶺山下的道士坪,。 以上兩種說法,哪種為真,,目前尚無古代文獻證實,,筆者將它們收錄于此,供大家參考,。 永,、康、齊三宗到甲九公世系: 第9世永宗—第10世祖一—第11世奉一,、奉二—第12世奉一生文顯,、奉二生文禮,、文仁,、文成、文貴—第13世文顯生君晚—第14世君晚生仲孝,、促烺—第15世促烺生恬—第16世恬生六五—第17世六五生辛三—第18世辛三生甲八,、甲九,。 據(jù)《德星堂》四修譜記載,甲九公后裔各房分居各地如下: 1,、必榮公房:銘公后裔居竹山(今邵陽縣谷州鎮(zhèn)清水村),、黃金嶺(今邵陽縣南部)、水東江(今屬邵東),、仁風都(今邵東簡家隴和野雞坪),、石屯營(今邵東野雞坪)、肥田橋(今邵東佘田橋),,并遷居城步,、祁陽、衡陽,、寧鄉(xiāng)等地,;錦公后裔居杜家田(邵陽縣南部);鏻公后裔居小江水,、木山頭及仁風都(今邵東簡家隴和野雞坪),。 2、必富公房:宣公,、聰公后裔居小江水,、木山頭、石塘垅底,、白旗沖各處,。 3、必貴公房:賢公后裔居開化都堆塘(今邵陽縣酈家坪),。 據(jù)三宗合修族譜記載,,我堂是甲九派富公房鋼公位下廷瓏世系。 甲九公到廷瓏公世系: 第18世甲九—第19世朝富—第20世彌秀—第21世必榮,、必華,、必富、必貴,、必?!?2世必富生宣公、聰公—第23世宣公生瓚,、鋼,、倫、鑒,、釗,、鐸—第24世鋼公生永禮—第25世永禮生志緣、志全—第26世志全生宗鳳—第27世宗鳳生廷瓏。 五,、族譜和字輩 (一)族譜 族譜作為家族文獻,,記載一個家族的歷史。具有敬宗收族,、提高家族自豪感和凝聚力等意義,。隱惡揚善是族譜自古以來的特點,大多數(shù)家族規(guī)定“不道,、亂倫,、亂宗、絕義,、辱先和早夭”等不能入譜,。 新化鵝塘陳氏伯萬公后裔到明朝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才開始首修族譜,明萬歷十六年(公元1588年)二修,,明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三修,,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四修,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五修,,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六修,,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七修,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八修,,公元1935年九修,,公元1996年十修。 (二)字輩 字輩,,又稱行輩,、班輩、派語,,是表示家族輩分的字,。字輩是一個家族的印記,便于了解家族繁衍,、遷徙等信息,,其寓意均為祝福家族修身齊家、治國安邦,、吉祥安康和興旺發(fā)達等,。字輩常由四言、五言或七言詩組成,,也有對聯(lián)形式的,,還有流水班輩等。新化鵝塘伯萬公后裔族譜上訂的字輩是五言詩,,自始修族譜至今共有訂有三次字輩排行,。 1,、第一次的老字輩: 伯傳和翔詡 昭省堯古宗 祖奉文君仲 監(jiān)六昌先通 英才景文智 廣材元學興 立有虞明之 2、第二次:清乾隆四十九年癸卯永,、康,、齊三宗合修族譜時訂字輩排行,,從35世始: 惟今能顯遠 歷代善名揚 端自開基厚 繼因衍緒長 量材修正業(yè) 素位守彝常 禮樂家聲振 詩書世澤光 香臺恢祖德 義柱煥宗堂 余慶原星聚 支延萬祀昌 有些支派自修族譜中將字輩第4句中的“長”寫為“良”、第5句中的“正”寫為“本”,、第8句中的“世澤”寫為“經(jīng)訓”,、第9句中的“祖”寫為“令”、第10句中的“宗”寫為“華”,。 3,、 第三次:公元1996年合修族譜時訂字輩排行: 玉蝶良時續(xù) 承啟譜新章 舉族重科教 興國做棟梁 奉獻爭榜首 功勛冠華疆 淑林綿景瑞 潁濤佐朝綱 舜道御天馬 雄才源黃陽 龍騰映虎躍 寰宇溢芬芳 需要說明的是,第一次的老字輩只在新化鵝塘和少數(shù)支派中流行使用,,分居各地的伯萬公后裔各支派在沒有合譜之前大多數(shù)都自修族譜并自訂字輩,,直到清乾隆癸卯年永、康,、齊三宗合修族譜訂新字輩后才統(tǒng)一按新字輩來排輩,。 有人提出疑問,第一次訂的老字輩有35個字,,怎么只排了34輩,?而且寓意晦澀難明,讀來拗口之極,。據(jù)考證,,新化鵝塘陳氏首修族譜是明朝弘治6年(公元1493年),是在伯萬公來湘568年后,,因此只能在每代具有代表性的祖先名字中抽取一字湊成字輩,,老字輩中的第二字“傳”不是用來排輩的,只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用先祖的名字和第一次的老字輩對比可知: 一世伯萬(伯)、二世元和(和),、三世陳翔(翔),、四世陳詡(詡),、五世昭文(昭),、六世省曄(?。?、七世堯佐(堯)、八世術(shù)古(古),、九世康宗(宗),、十世祖三(祖)、十一世奉三(奉),、十二世文孫(文),。 查閱1996版陳氏合修族譜時,,發(fā)現(xiàn)我們家族的源流從第32世“國”字輩(世,、大、正,、學,、國等疑為甲九派流水班輩)一下子就跳到了第35世“惟”字輩,中間空缺了2輩,,甲九派下有些房系也是如此,,有人說是修譜時搞錯了,我認為可能性不大,。我個人推測,,在清乾隆癸卯年永、康,、齊三宗合修族譜之前伯萬公后裔根本沒有合過譜,,各宗各派都是自修族譜自訂字輩,到三宗合譜時大家可能達成共識:凡是合譜后各支派廢除派內(nèi)字輩,,從某個時間點開始,,統(tǒng)一啟用合修族譜時所訂字輩并按第35世的“惟”字輩開始排輩。不然的話族譜上有2輩空缺的話是一個歷史性的錯誤和天大的笑話,,這么大的錯誤為什么會在甲九派幾房同時出現(xiàn),?即使錯了一次也可能一錯再錯,難道后來多次修譜都沒人發(fā)現(xiàn)錯誤并提出異議,?此事因無資料考證只有暫時存疑,以后慢慢再找資料考證,。 六,、兆奎堂源流略記 (一)兆奎堂 族譜顯示我們家族第28世祖世安公明萬歷年間就居住在離高橋不遠的水口村白泥坳,第31世祖學禮公約在清康熙年間遷至旱沖,,立堂號“兆奎堂”,,寓意是預兆子孫后代魁星高照、人才輩出,。至今我堂有些祖墳還在白泥坳,,每年清明節(jié)都會去掃墓,。 (二)兆奎堂源流 兆奎堂各房的源流記載在1996版永、康,、齊三宗十修的《陳氏合修族譜》古裝版卷17中:甲九派富公房鋼公位下廷瓏世系,,住黃金嶺(皇帝嶺)垅底沖。世系為: 第27世廷瓏—第28世廷瓏生世安—第29世世安生應(yīng)貴(相五)—第30世應(yīng)貴生正賓(秀生)—第31世正賓生學禮(爵祿)—第32世學禮生國棟(茂昌)—第35世惟字輩 國棟生惟思(有敬)—第36世今字輩 惟思生今輯(疑為揖),,今輝,。 第37世:能字輩 今輯(疑為揖)生能照(增壽)。 第38世:顯字輩 能照生七子 顯一,、顯發(fā)(益興),、顯察(其興),、顯宦(順興),、 顯家,(業(yè)興),、顯寬(合興),、顯定(進興)。 第39世 遠字輩 顯宦(順興)生子遠曜(俊德),、遠晰(雍德),,女玄。 顯家(業(yè)興) 撫子遠晰(雍德),、女二:長二,、次帶。 顯寬(合興)生子遠皋(貴德),、 遠昭(勤德),、 遠熏(長德)、 遠陽(同生),,女二:長三,、次細。 顯定(進興)生子遠晤(明德),、遠映(積德),、遠暄(志德),女尚,。 第40世:歷字輩 遠晰(雍德)生子歷琨(密輝),、歷珣(億輝)。 遠皋(貴德)生子歷庚(立耕),、 歷吾(立武),,女二長招、次晚,。 遠昭(勤德)生子歷泓(昭實),、 歷澤(招云),、歷汪(會清), 女二:長文滿,、次秀華,。 遠熏(長德)生子歷家(永)、歷業(yè)(伊春),、歷傳(登高),, 女三:長玉梅、次玉春,、三玉滿,。 遠陽(同生)生子歷華(立華)、歷貴(益華),,女二:長翠瓊,、次燕瓊。 遠晤(明德)生子歷輝(永華),,女五:玉榮,、愛榮、雄榮,、益榮,、圭云。 遠映(積德)生子歷炳(少華),、歷煒(偉華),、歷燦(新華),女菊香,。 遠暄(志德)生子歷煌(文華),、歷耀(國華),女二:長丹鳳,、次小紅,。 第41世:代字輩 歷琨(密輝)生女代偉(宇琦)。 歷珣(億輝)生女代卓(燦),、子代英(昊),。 歷庚(立耕)生子代仕(建國)、代信(清平),、女三:成香,、冬蓮、花蓮,。 歷吾(立武)生子代儔(凱),、女殿。 歷泓(昭實)生女芳娥,、代儒(玉葵),、秋菊,、季蘭。 歷澤(招云)生子代佑(科平),、代位(紅林),、女淑勇。 歷汪(會清)生子代佳(改陽),、女素陽,。 歷家(永) 生子代侃(祈霞)、女茜,。 歷業(yè)(伊春)生子代侍(達),。 歷傳(登高)生女文文。 歷華(立華)生子代候(丹),、女思宇,。 歷貴(益華)生子代倚(發(fā)林)、奧林,。 歷輝(永華)生子代伯(林),、代仲(慶林),、女艷艷,。 歷炳(少華)生女代俊(敏),。 歷燦(新華)生子代杰(強,、又名鎮(zhèn)強)、女麗(鎮(zhèn)嵐),。 歷煌(文華)生女代仁(媛媛),。 歷耀(國華)生女佩、檸(小曼),, 七,、旱沖老堂屋和大(dai音)園山 由于先祖當年遷居旱沖時買的是莊房,和陳氏其他支派公用一個老堂屋(原邵東縣簡家隴鎮(zhèn)愛國村8組陳家屋,,現(xiàn)歸屬建成村),,至今百年老堂屋尚存,但已破敗不堪,。顯字輩及其后人開枝散葉后在旱沖,、金堯的老虎沖、高橋的大山?jīng)_等地開了多處新堂屋,。 老堂屋,、旱沖和皇帝嶺 我堂葬祖墳山的大園山在旱沖的沖尾,位于原愛國村六組陳氏屋后,,距離旱沖老堂屋只有幾百米遠,。 八,、關(guān)于祠堂 在高橋陳家鋪附近有一個“楚公祠”,是方圓數(shù)十里唯一的陳姓祠堂,。祠堂坐南朝北,,西南方與皇帝嶺遙遙相對,北距蒸水約200米,,是清代為紀念伯萬公永宗座下甲九派后裔陳思楚而建,,故名“楚公祠”。祠堂石大門框上刻有陽文對聯(lián)“據(jù)仁里上游平頭兩派,、廓義門舊樣廟貌千秋”,。解放前的“楚公祠”因有人管理比較完整,新中國土改時將祠堂分給族外沒有住房的貧苦農(nóng)民居住,,以致祠堂破敗不堪,。早幾年有人將祠堂的石門框和石雕刻等全偷賣了,祠堂現(xiàn)已片瓦不存,。 九,、幾點說明 |
|
來自: 鄉(xiāng)土天下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