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天緯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學勤好問曰文,,慈惠愛民曰文,。 在古代謚法中,,“文”字是最頂級的美謚,,接下來才是“武”,但凡謚號是“文王”“文帝”的君主,,都是朝代中數(shù)一數(shù)二的君王,,而且歷史上也是贊譽不斷的帝王,。 謚法制度起源于西周時期,,自西周以后的歷代王朝,,除秦朝之外,,都遵循周禮,以“謚號”來評價帝王或者大臣,,謚號基本上是對一個人一生的評價,有蓋棺定論的意義,。 在唐朝之前皇帝,,一般都是用謚號來稱呼,,主要是皇帝的謚號都比較短,,僅有一兩個字,所以用謚號稱呼比較方便,,比如漢武帝,、光武帝、隋文帝這些,,唐朝之后,,皇帝的謚號都非常長,,多達十幾二十個字,再稱呼謚號就比較困難,,所以人們通常就以廟號來稱呼皇帝,。 在謚號中,,文,、武,、明,、睿,、康,、景,、莊,、宣等這些字都是褒謚,厲,、靈,、煬則是惡謚,,其實謚號的褒貶,大部分都是能從字面上看出來的,,但是到廟號上就大不一樣了,,文,、武這樣的好字,用到廟號上,,都不是啥好話,皇帝在謚號上做足了表面文章,,文臣在廟號上,,玩透了心眼,。 廟號的起源,,比謚號更久遠,,起源于商朝,主要用于王室建立家廟祭祀所用,,但是隋朝以前不是每位皇帝都有廟號,,根據(jù)與當代帝王的親疏關系,,除開國之君的廟號,,只保留當朝皇帝最親的五位皇帝的家廟,其他的皇帝都會被移入太廟,,合并祭祀,稱之為“祧”,。 因為漢代留下的規(guī)矩,,不是每一位皇帝都配有廟號,必須是對江山社稷有功的皇帝,,才有廟號,,會被保留家廟,值得后世子孫永遠祭祀,,整個兩漢被保留下廟號的,,僅有漢高祖劉邦、漢文帝劉恒,、漢武帝劉徹,、漢宣帝劉詢、漢光武帝劉秀五位皇帝,,無不是赫赫功績的皇帝,。 但是到唐朝以后,這個規(guī)矩就被李世民給破壞了,,所以唐太宗李世民,雖然名氣很大,,但是這個人在歷史愛好者中,,一直是一個褒貶不一的帝王,,自此以后的皇帝謚號溢美之詞泛濫,廟號逐漸成為評價一個帝王的有效準則,。 在廟號中,,文宗文弱無能,;武宗偏好武力,,都不是什么好詞,,頗有點民間講得缺啥不差,,喜歡就給個夠的意思,都是看起來高大上,,實則惡心人的廟號,。 其實字本身沒有褒貶之意,,只是人賦予了它更多的意思,,“文宗”這個廟號,,如果給一個文治典范的帝王,,它恐怕就是另一個意思了,,可偏偏歷史上,三個“文宗”,,都不是啥好鳥,,文宗這個廟號,,只能被迫吞下貶低的含義了,。 歷史上有三位文宗皇帝,頭一位是唐朝的唐文宗李昂,,第二位是元文宗孛兒只斤圖帖睦爾,第三位是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也就是咸豐皇帝,,清朝的百年之恥,,火燒圓明園,,就發(fā)生在咸豐年間,,自不必說,,我們就來說說前兩位,。 被宦官軟禁的唐文宗李昂 唐文宗李昂是唐朝的第十四位皇帝,,也是倒數(shù)的幾位了,唐朝自從安史之亂后,,皇權衰落,,江河日下,外有藩鎮(zhèn)割據(jù),,內有宦官專政,,曾是帝王家奴的宦官,,左右著皇帝的廢立和生死,。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宦官王守澄,、梁守謙發(fā)動兵變,,擁立李昂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即位之后的李昂,,看著大唐江山日迫西山,朝政被宦官控制,,不愿意碌碌無為,,決心改變現(xiàn)狀,。 李昂從下層提拔了李訓和鄭注,,擔當重任,,準備鏟除宦官勢力,先是提拔了大宦官王守澄的部下仇士良,,分化宦官的權力,,借著削除王守澄的兵權,下令王守澄服毒自盡,,原本唐文宗已經(jīng)與擔任鳳翔節(jié)度使的鄭注制定好了計劃,,在宦官送葬王守澄的時候,將宦官勢力鏟除,。 但是堡壘總是從內部的爭斗中被攻破的,,李訓為了搶功,與唐文宗商定改變計劃,,提拔王璠,、郭行余為節(jié)度使,令二人赴任前招募兵卒,,用于鏟除宦官,,又提拔韓約等人為左金吾衛(wèi)大將軍等職,掌握京兆府,,網(wǎng)絡吏卒誅殺宦官,。 于是二人醞釀了一出“甘露之變”,,先是韓約上奏說在金吾衛(wèi)府 衙內的石榴樹上夜降甘露,,請皇帝前去觀看,李昂派仇士良等宦官先行去查看,仇士良到達金吾衛(wèi)衙門的時候,,看到韓約行為緊張,突然發(fā)現(xiàn)周圍埋伏有士兵,,突然驚醒,,趕緊退出,裹挾李昂返回宮中,。 李訓看到后知道事情敗露,,急忙帶領人馬前往護駕,追打宦官,,結果此時李昂只顧自己安危,,大聲叱責李訓,李訓被宦官打倒,,宦官劫持李訓退入宣政門內,,關閉城門,李訓的計劃破產(chǎn),,仇士良立馬命令神策軍誅殺朝廷官員,,大批朝臣被滅族,朝堂為之一空,,李昂自此被宦官囚禁,,終此一生沒有獲得什么權力,這就是唐朝歷史上的“甘露之變”,,這樣的作為無愧文弱之名啊,! 一心文治,,毫無實權的元文宗 元朝是一個從立國之初,就一直是權臣當?shù)赖某?,即使是忽必烈時期,,因為蒙古大汗不善于管理朝政,所以朝廷的政治,、經(jīng)濟大權掌握在權臣手中,,比如阿合馬等人,元帝只掌握軍隊的控制權,。 但是忽必烈之后,,元庭內部的南北爭斗愈演愈烈,政變斗爭此起彼伏,,到元泰定帝去世后,,掌權的燕帖木兒發(fā)動又一次大都政變,擁立元文宗圖帖睦爾繼位,因為蒙古人的習俗,,元文宗下詔讓位給哥哥和世?,,結果在等待明宗和世?南下大都的過程中,元文宗當皇帝上癮了,,于是和燕帖木兒合謀毒殺了和世?,,元文宗再度繼位。 元文宗在位期間,,朝政大權基本掌握在燕帖木兒手中,,欽察貴族迅速奢靡腐化,蒙古貴族內部矛盾激化,,對百姓的搜刮不斷加劇,,云南蒙古貴族叛亂、各地農(nóng)民起義開始爆發(fā),。 在文治方面,,元文宗與唐文宗有不少相似之處,重視文化修養(yǎng),,在大都創(chuàng)建奎章閣,,仿唐、宋會要體例,,編修《經(jīng)世大典》,,整理并保存大量元代典籍,提倡尊孔,,對蒙古內部的漢化推動,,起到一定的作用。 所以文宗的代名詞,,就是沒啥權力,,基本就是個傀儡,朝廷有權臣專權,,在文化方面稍微有點作為,,有文名而無武功。 |
|
來自: 炫葉楓雪 > 《文(化)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