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人們常常稱它是“半城煙火半城仙”,。這是因為在古城里,到處都是寺廟道觀,,終日煙霧繚繞,。在眾多寺院當中,開元寺的名氣是最大的,,常常被稱作大開元寺,。開元寺中有兩座石塔,合稱“開元雙塔”,,是泉州一景,。 從開元寺的名字就能知道,,這座寺院始建于處在盛世的唐朝,并以年號命名,。兩座寶塔位于寺院的東西兩側,,東塔叫鎮(zhèn)國塔,始建于唐,,西塔叫仁壽塔,,始建于五代時的梁。這兩座寶塔原來都是木質結構,,因為木材在風吹日曬之下很容易腐壞,,所以,建成后經過數(shù)次重修,。中國的傳統(tǒng)建筑大多采用磚木結構,,所以很難見到有完整保留下來的。 古人顯然也發(fā)現(xiàn)了這個問題,,寶塔作為寺院的重要建筑,只有屹立不倒,,才能以壯觀瞻,。所以,到了宋代,,這兩座塔便被改為石質結構,,并一直矗立在這里,經受了數(shù)百年風雨侵襲和地震雷擊的考驗,。 據(jù)介紹,,在明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和明萬歷三十五年、三十七年,,泉州地區(qū)連續(xù)發(fā)生過八級和六級的地震,,同時還伴有颶風和暴雨。如此強大的地震,,只有鎮(zhèn)國塔三層以下的石檐和護欄有部分受損,,雙塔基本保持完好。 如此完美的抗震能力,,古人是怎么做到的呢,?首先,用巖石作基,,底座用花崗巖堆砌而成,,呈八角形,被稱作“筒中柱”,,其周長超過15米,,基礎相當牢固,,對于穩(wěn)固重心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其次,,塔身結構雖為石質,,但借鑒了傳統(tǒng)木結構斗拱構件的制作方式,層層緊扣,,將寶塔榫接為一個整體,。 總的來說,古人把建筑材料由磚木改為石頭,,但又借鑒了木質建筑的工藝手段,,可謂是揚長避短,既解決了木材易被腐蝕的問題,,又充分利用了傳統(tǒng)建筑手法的優(yōu)勢,,讓整個寶塔渾然天成,就像是長在地上的一座石山一樣,,“任爾風吹雨打,,我自嵬然不動”。 建筑專家給這種建造構造取了個名字:平面八角翹檐花崗巖仿木斗拱結構,。而用現(xiàn)代科學的語言來說,,就是符合力學要求的整體結構。如此優(yōu)秀的抗震性,,正是其屹立數(shù)百年不倒的秘密,。 (極客行天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