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漢族人可以分為四大部分: 一,、清初湖南移民,。這是現(xiàn)在四川重慶人里最多的,來源地有永州府(永州),,寶慶府(邵陽,,婁底),衡州府(衡陽),,沅州府(懷化)等,,其中以永州府和寶慶府最多,廣泛分布在川北川東川西成都平原北部和川南瀘州宜賓一帶,,較聚集的地區(qū)有廣安,,蓬安,營山,,遂寧,,安岳,樂至,,資陽等地區(qū),。 主要講成渝片方言和岷江小片方言,這些湖南移民后代講話的一個特點(diǎn)是hf不分,,稱呼爺爺為嗲嗲(diadia),,且今天湖南永州話郴州話聽感上也很像川渝話,,該地區(qū)的特色姓氏主要是唐,蔣,,鄧,,肖,譚,,彭,,賀等,這其中以唐和蔣最具代表性,,這兩姓是永州北部4個縣(零陵,,祁陽,東安,,雙牌)最大的姓氏,,2007年,唐姓在永州就有約50萬人,,比例達(dá)到永州人口的8.4%以上,,蔣約有30萬人占到5.46%的比例。 二,、清初廣東福建客家移民。這些人主要分布在川南內(nèi)江自貢等地,,來源地有嘉應(yīng)州(梅州),,韶州府(韶關(guān)),汀州府(龍巖),,贛州府(贛州)等,,其中以嘉應(yīng)州最多,主要講仁富小片方言,,說話帶卷舌,,稱呼爺爺為阿公或家公(嘎公),較聚集的地區(qū)有自貢,,富順,,威遠(yuǎn),內(nèi)江,,榮縣,,隆昌,榮昌等地區(qū),。該地區(qū)的特色姓氏主要是曾,,鐘,賴,,廖,,林,,邱,葉等等,,在廣東梅州,,福建龍巖高頻率,這其中以曾和鐘最具代表性,,曾是梅州第4大姓,,比例占梅州人口的4.2%以上,有23萬多人,,在贛州也有40萬人以上排名第6,,而鐘則是梅州第8大姓,比例3.3%約18萬人,,在贛州則有5.5%的比例約53萬人(2017年數(shù)據(jù)),。 三、明初江西和湖北移民,。主要分布在川西樂山眉山一帶,,來源地有南昌府(南昌),吉安府(吉安),,黃州府(黃岡),,武昌府(武漢,咸寧)等,,其中以南昌府和吉安府最多,,較聚集的地區(qū)有眉山,丹棱,,樂山,,井研,沐川,,犍為,,名山等地區(qū),主要講岷江片方言,,該地區(qū)特色姓氏有徐,,朱,宋,,余,,熊,鄭,,萬等等,,這其中以余和熊最具代表性,這兩姓在贛北和鄂東是較常見的姓氏,,2012年,,湖北余姓有1.2%的比例約74萬人是湖北第13大姓,,江西余姓則有1.9%的比例59萬人,排名第20,,湖南余姓則比較少,,熊是南昌第2大姓江西第17大姓比例1.5%左右全省約66萬人,湖北有68萬人排名第17比例1.1%,,同樣熊姓在湖南也是偏少的,。 四、湖廣填四川之前的唐宋土著,。主要分布在川西的雅安,,樂山部分地區(qū)和川北的射洪,鹽亭,,劍閣,,西充,南部縣西部,,梓潼縣東部,,江油市北部,平武縣,,青川縣,,平昌縣,萬源市,,宣漢縣等縣的部分地區(qū)等地,,這些地區(qū)受張獻(xiàn)忠屠蜀和夔東十三家影響較小,且聚集區(qū)主要是大巴山和劍門山區(qū),,主要講岷江片方言,這里面西充話又是代表,,該地區(qū)特色姓氏是趙,,任,杜,,馬,,魏,馮,,龐,,賈等以及一些四川特色土著姓(蒲,母,,敬,,茍,雍,,胥,,稅,,譙,鮮,,蹇,,庹,覃,,冉,,先,鮮,,青,,吉,昝,,強(qiáng),,勾)等。 另外羅姓,何姓,胡姓也是川渝地區(qū)人口比較多的姓,,但前兩個姓氏歷史上在川渝和湖廣,,江西都有不少分布,因此來源無法具體追溯,,而胡姓在湖北,,湖南,江西都是大姓(湖北第9,,湖南第12,,江西第9),所以來源于三省中的哪一省也是無法具體判斷,。 需要說明的是,,依據(jù)姓氏來判斷祖籍來源只能猜個大概,同一個姓氏在不同民系中可能都有不少人口,,比如曾是客家人大姓,,但是在湖南婁底邵陽一帶也很多,鄧是湘南大姓但在廣東廣府人也不少,,因此姓氏+基因檢測才能更準(zhǔn)確的判斷祖籍來源,。 PS:當(dāng)代川渝地區(qū)的50大姓氏:李張王劉陳楊周黃羅何 唐吳胡趙鄧曾徐彭蔣謝 朱肖鄭譚余廖馬袁向馮 熊郭鐘杜高田孫林梁宋 任魏鄒曹雷程文葉夏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