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1,、麻仁丸 【處方】大麻仁3兩,羚羊角屑1兩,,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芎1兩,,木香1兩,,鱉甲2兩半(涂醋,炙令黃,,去裙襕),,獨活2兩,檳榔2兩,,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郁李仁2兩(湯浸,去皮尖,,微炒),,牽牛子2兩半(一半微炒,一半生用),。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大腸風熱秘澀,,氣壅悶、更多 >>> 早泄 遺精 小陰經(jīng) 陽痿 月經(jīng)不調(diào) 男科 婦科 生殖器 更多中醫(yī)秘方 >>>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以溫水送下,。以利為度。 【注意】忌莧菜,。 【摘錄】《圣惠》卷二十三 332,、當歸龍薈丸 【處方】當歸(酒拌)1兩,龍膽草(酒拌炒)1兩,,梔子仁(炒)1兩,,黃連1兩,青皮1兩,,黃芩1兩,,大黃(酒拌炒)5錢,蘆薈5錢,,青黛5錢,,柴胡5錢,木香2錢5分,,麝香5分(另研),。 【制法】上為末,炒曲糊為丸,。 【功能主治】瘰疬腫痛,,或脅下作痛,似有積塊.及下疳便癰,,小便澀,,大便秘,或瘀血凝滯.小腹作痛,。 【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生姜湯送下。 【摘錄】《外科發(fā)揮》卷五 333、大干棗三味丸 【別名】棗杏丸 【處方】大棗60枚(擘,,去核),,葶藶子1升(熬),杏仁1升(去皮尖,、兩仁者,,熬)。 【制法】上藥合搗令如膏,,可作丸,。如硬燥不相著,細細下蜜作丸,。 【功能主治】飲氣嗽,,經(jīng)久不已,漸成水病,,大小便秘澀,,頭面身體浮腫。 【用法用量】棗杏丸(《朱氏集驗方》卷五),。飲氣嗽,,已服細辛八味湯、葶藶子十五味丸,,不覺可,,見證如上者,服此方,。 【摘錄】《外臺秘要》卷九引《許仁則方》 334,、赤小豆湯 【處方】赤小豆1錢,商陸1錢,,連翹5分,,腹蛇脯5分,桂枝5分,。 【功能主治】生瘡,用干瘡藥太早,,致遍身腫,。 【用法用量】水煎服。 便秘,,加大黃,。 【摘錄】《觀聚方要補》卷二 335、檳榔丸 【處方】檳榔,、芎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腳氣服藥后麻痹漸退,,而但微痛拘急,大便秘澀,。 【用法用量】每服30丸,,姜湯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雞峰》卷四 336,、北杏燉雪梨 【處方】北杏10個 雪梨1個 白砂糖30~50克 【制法】將北杏、雪梨,、白砂糖同放燉盅內(nèi),,加清水半碗,隔水燉1小時,。 【功能主治】化痰止咳,,清熱生津,潤肺平喘,。適用于慢性支氣管炎以及腸燥便秘等,。 【用法用量】每日2次,食雪梨,,飲湯,。 【摘錄】《民間方》 337、斑蝥酒 【處方】斑蝥7個(去頭翅足,。若過1日,,則加1個),番木鱉2個,,糯米1合或1撮,。 【功能主治】瘈犬傷甚重者,腹痛狂呼,,見人欲嚙,,二便秘塞,時作犬聲,,亦切惡風,,惡聞金鼓聲,聞則腹中切痛,,狂嚙,。 【用法用量】上合炒至糯米透脆,去斑蝥,、木鱉,,細研糯米,酒調(diào)服;或合斑蝥,、木鱉,、糯米炒研,加辰砂1錢,,酒送下,;或木鱉3個(陳壁土炒),斑蝥7個(糯米炒),,加大黃,、茯苓、麝,,研末,,酒送下,俱可,。受傷多日,,斑蝥加至21個,又其頭上必有紅發(fā)3莖,,急拔去之,。毒自小便或大便而出,日淺只成血水,,日深結(jié)血塊,,真如犬形,毒盡,,腹痛止,,二便通,更服黃連甘草湯以解余熱,。 【注意】三月忌聞金鼓聲及色欲,、諸發(fā)毒物,終生忌羊,、犬肉,。 【摘錄】《醫(yī)林纂要》卷十 338、百歲鐵娃丹 【處方】當歸2兩,,枳實(炒)1兩,,神曲(炒)1兩,山楂1兩,,全蝎1兩,麥芽(炒)1兩,。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消化積聚,消熱祛風。主小兒停食停乳,,積滯不化,,腹膨脹滿,大便秘結(jié),,急熱驚風,。 【用法用量】每35兩細末兌入牛黃2兩,,朱砂20兩,,豆霜2錢5分,共為極細末,,混合均勻,,袋裝,每袋重5厘,。每服5厘,,溫開水沖下。 【摘錄】《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338,、阿魏散 【處方】阿魏1分(麩裹煨,,面熟為度),,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檳榔1兩,,木香1分,,桃仁3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制法】上為細散,,研麝香一錢,和桃仁更研令勻,。 【功能主治】骨蒸熱,,四肢煩疼,,大便秘澀,,無問遠近,。 【用法用量】每服2錢,食前暖青蒿汁半合,、生姜汁半合,、童便3合調(diào)下,。以溏利為度,。 【摘錄】《圣惠》卷三十一 339、紫蘇麻仁粥 【處方】紫蘇子 麻子仁 【功能主治】順氣滑腸,。治大便秘結(jié),。 【用法用量】上二味,不拘多少,,研爛,,水濾取汁,煮粥食之,。 【摘錄】《重訂嚴氏濟生方》 340,、枳實導滯丸 【處方】大黃30克 枳實(麩炒,去瓤)神曲(炒)各15克 茯苓(去皮)黃芩(去腐)黃連(揀凈)白術(shù)各10克 澤瀉6克 【制法】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濕熱積滯內(nèi)阻,,胸脘痞悶,,下痢或泄瀉,腹痛,,里急后重,,或大便秘結(jié),小便黃赤,,舌苔黃膩,,脈象沉實,。 【用法用量】每服50~70丸,空腹時用溫水送下,。 【摘錄】《內(nèi)外傷辨》卷下 341,、小柴胡湯 【處方】半夏(湯洗七次.焙干)二兩半,柴胡(去蘆)半斤,,人參,、甘草(炙)、黃芩,,各三兩。 【炮制】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治傷寒,、溫熱病,身熱惡風,,頸項強急,,胸滿脅痛,嘔噦煩渴,,寒熱往來,,身面皆黃,小便不利,,大便秘硬,,或過經(jīng)未解,或潮熱不除,;及瘥后勞復(fù),,發(fā)熱疼痛;婦人傷風,,頭痛煩熱,;經(jīng)血適斷,寒熱如瘧,,發(fā)作有時,;及產(chǎn)后傷風,頭痛煩熱,,并宜服之,。 【用法用量】每服三大錢,水一盞半,,生姜五片,,棗一個,擘破,,同煎至七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小兒分作二服,,量大小加減。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342,、糯米粥 【處方】糯米100克 檳榔(炮制搗末)15克 郁李仁(去皮研為膏)15克 火麻仁15克 【制法】先以水研火麻仁濾取汁,,入糯米煮作粥,將熟,,入檳榔,、郁李仁攪勻。 【功能主治】理氣,,潤腸,,通便。適用于胸膈滿悶,、大便秘結(jié),。 【用法用量】空腹食用,每日2次,。 【摘錄】《圣濟總錄》 343,、木瓜圓 【處方】熟干地黃(洗.焙)、陳皮(去瓤),、烏藥,,各四兩。黑牽牛三兩(炒),,石南藤,、杏仁(去皮尖)、當歸,、蓯蓉(酒浸.焙),、干木瓜、續(xù)斷牛膝(酒浸),,各二兩,。赤芍藥一兩。 【炮制】上為細末,,酒糊為圓,,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腎經(jīng)虛弱,,下攻腰膝,,沉重少力,腿部腫癢,疰破生瘡,,腳心隱痛,,筋脈拘攣;或腰膝緩弱,,步履艱難,,舉動喘促,面色黧黑,,大小便秘澀,,飲食減少,無問久新,,并宜服之,。 【用法用量】每服三、五十圓,,空心,,木瓜湯吞下,溫酒亦可,。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344、梅仁湯 【處方】梅核仁49個(去皮,、尖)大黃90克 牡丹皮31克 冬瓜仁120克 犀角(鎊)45克 芒消75克 【制法】上六味,,哎咀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清熱涼血,,潤腸通便,。治腸癰,里急隱痛,,大便秘澀,。 【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溫服。以下膿血三兩行為度,。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二九 345,、麻仁丸 【處方】火麻仁200g 苦杏仁100g 大黃200g 枳實(炒)200g 厚樸(姜制)100g 白芍(炒)200g 【性狀】為黃褐色的水蜜丸、小蜜丸或大蜜丸,;味苦,。 【炮制】上六味,除火麻仁,、苦杏仁外,,其余大黃等四味粉碎成細粉,再與火麻仁、苦杏仁摻研成細粉,,過篩,,混勻。每100g粉末用煉蜜30~40g加適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煉蜜90~110g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 【功能主治】潤腸通便。用于腸燥便秘,。 【用法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6g,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1~2次。 【規(guī)格】大蜜丸每丸重9g 【貯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346,、潤腸丸 【處方】杏仁(去皮、尖,,炒)枳殼(浸,,去瓤,炒)麻仁 陳皮各15克 阿膠(炒)防風各7.5克 【制法】研為細末,,蜜丸,,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養(yǎng)血理氣,,潤腸通便,。治血虛氣滯,大便秘澀者,。 【用法用量】每服50丸,,壯者荊芥泡湯下,老者蘇子湯任下,。 【摘錄】《仁齋直指》卷十五 347,、龍翔飲 【處方】麻黃1錢,大棗1錢,,蒼術(shù)1錢,,石膏3錢半,甘草1分,,生姜1錢,。 【功能主治】妊娠煩躁口渴,浮腫有熱而大便秘,或麻痹者,。 【用法用量】以水2合半,,煮取1合半服。 【摘錄】《產(chǎn)論》卷一 348,、六味安消散 【處方】土木香50g 大黃200g 山柰100g 寒水石(煅)250g 訶子150g 堿花300g 【來源】系蒙古族,、藏族驗方。 【性狀】為灰黃色或黃棕色的粉末,;氣香,,味苦澀、微咸,。 【炮制】上六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即得。 【功能主治】和胃健脾,,導滯消積,,行血止痛。用于胃痛脹滿,,消化不良,,便秘,痛經(jīng),。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5~3g,一日2~3次,。 【注意】孕婦忌服,。 【規(guī)格】每袋裝18g 【貯藏】密閉,防潮,。 【摘錄】《中國藥典》 349,、利驚丸 【處方】青黛 輕粉各3克 牽牛末1.5克 天竺黃6克 【制法】上藥研末,白面糊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治小兒急驚風,身熱面赤,,喘脹腹?jié)M,,大小便秘者。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用薄荷湯送下,。一法煉蜜為丸,如芡實大。每用1粒,,化服,。 【摘錄】《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350、涼膈散 【處方】川大黃 樸消 甘草(爁)各600克 山梔子仁 薄荷葉(去梗)黃芩各300克 連翹1.2千克 【制法】上研為粗末,。 【功能主治】涼膈瀉熱,。治上、中二焦積熱,,煩躁多渴,,面熱頭昏、唇焦咽燥,,舌腫喉閉,,目赤鼻衄,頷煩結(jié)硬,,口舌生瘡,,涕唾稠粘,睡臥不寧,,譫語狂妄,,大便秘結(jié),小便熱赤,,以及小兒驚風,,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 【用法用量】每服6克,,水300毫升,入竹葉7片,,蜜少許,,煎奎210毫升,食后溫服,,小兒可服1.5克,,更隨歲數(shù)加減。得利下住服,。 【注意】體虛患者及孕婦,,忌用或慎用本方。 【備注】本方所治之證,,屬上,、中二焦積熱所致。方中重用連翹清心肺,,解熱毒,,是為主藥,;配黃芩清心胸郁熱;山梔子瀉三焦之火,,引火下行,;薄荷、竹葉外疏內(nèi)清,;用樸消,、大黃蕩滌胸膈積熱,是借陽明為出路,,以瀉下而清徹其火熱,;又用白蜜、甘草,,既能緩消,、黃峻瀉之力,又可調(diào)和脾胃,。凡證屬于上,、中二焦邪熱熾盛者,均可用本方加減治之,。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六 351,、闌尾炎合劑 【處方】金銀花30g,蒲公英30g,,敗醬草30g,,連翹30g,白花蛇舌草30g,,冬瓜仁30g,,赤芍15g,大黃(后下)15g,,桃仁15g,,川楝子15g,木香15g,。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破瘀行滯,。主急性闌尾炎,,瘀滯期、蘊熱期,、毒熱期,,高熱,腹痛,,右下腹壓痛明顯,,大便秘結(jié),,舌紅苔黃,脈洪大滑數(shù),,白細胞增高,。 【用法用量】 高熱口渴,加生石膏,、知母,、板藍根、天花粉,;局部有包塊,,加穿山甲、皂角刺,、薏苡仁,、紅藤。 【摘錄】《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急腹癥資料選編》 352,、款氣丸 【處方】木香3分,,陳橘皮(湯浸,去白,,切,,焙)3分,枳殼(去瓤,,麩炒)3分,,郁李仁(麩炒,去皮)3分,,吳茱萸(湯洗7遍,,炒)半兩,桃仁(去皮尖雙仁,,麩炒)1兩,,京三棱(煨,銼)1兩半,,桂(去粗皮)半兩,,檳榔(銼)1兩半,赤芍藥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黑牽牛5兩(揀凈,搗羅為末)2兩半,。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氣逆攻沖,,肩膊拘急,,或脅肋脹滿,大便秘澀,,手臂頭面浮腫,。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心溫酒送下,;生姜湯亦得,。 【摘錄】《圣濟總錄》卷六十七 353、橘皮杏仁丸 【別名】橘杏丸,、潤腸橘香丸 【處方】橘皮4兩,,杏仁1兩2錢(半熟者)。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大便秘,。 【用法用量】橘杏丸(《魏氏家藏方》卷二),、潤腸橘香丸(《御藥院方》卷七)。 【摘錄】《雞峰》卷十三 354,、救陰逐暑飲 【處方】大黃3錢,,麥冬3錢半,淡竹葉1錢半,,生山梔2錢,,條芩4錢,云連8分,,滑石3錢,,杏仁1錢半,花粉2錢,,青蒿4分,,連翹1錢半,元參3錢,,玄明粉1錢,。 【功能主治】暑濕,渾身壯熱,,頭痛口渴,,舌苔焦黃,大便秘結(jié),,溲溺赤澀,或兼腰痛,,或腹中飽滯而欲嘔,,甚則神昏譫語,,舌苔焦黑,晝夜不巳,。 【用法用量】用水2碗,,煎至1碗服之。 【摘錄】《秋瘧指南》卷二 355,、荊芥粥 【處方】荊芥1把(切),,青梁米4合(淘),薄荷葉半握(切),,豉5合(綿裹),。 【功能主治】老人中風,口面偏,,大小便秘澀,,煩熱。 【用法用量】以水煮取荊芥汁,,下米及諸味煮作粥,,入少鹽醋,空心食之,。常服佳,。 【摘錄】《養(yǎng)老奉親》 356、加味滋陰潤燥方 【處方】生首烏15克,,玉竹9克,,大腹皮12克,青陳皮各6克,,生枳殼9克,,烏藥9克,青橘葉9克,。 【功能主治】調(diào)氣暢中,,和胃潤腸。主腸燥失潤,,氣滯作脹,。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摘錄】黃文東方 357、加味四君子湯 【處方】人參,、白術(shù),、黃耆、白茯苓,、甘草,、瓜蔞根,、桔梗各等分。 【功能主治】瘡疹巳出未出,,大便秘澀,,或時發(fā)渴者;及因稟受不足,,或因吐瀉之后,,或因汗多,或利小便,,元氣既虛,,津液干涸,不得潤滑而致大便秘澀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證治準繩·幼科》卷五引海藏方 358、降胃湯 【處方】人參1錢,,陳皮1錢,。 【功能主治】津虧或誤發(fā)汗,陽泄于外,,胃氣下降,,便秘不通。 【用法用量】作1服,。 【摘錄】《產(chǎn)孕集》卷下 359,、加減四順飲 【處方】歸尾、枳殼,、木通,、大黃(酒炒)、生地,、紫草茸,、麥冬、干葛,、滑石,、連翹子、天花粉,、薄荷葉,。 【功能主治】天痘,火邪內(nèi)甚,,發(fā)熱作渴,,時時飲水,面赤唇焦,大便秘結(jié),,小便赤者,。 【用法用量】竹葉、燈心為引,,水煎,熱服,。 【摘錄】《片玉痘疹》卷三 360,、活血通經(jīng)湯 【處方】芍藥5分,升麻1錢,,葛根1錢,,人參1錢,當歸身1錢,,炙甘草1錢,,酒黃柏2錢,桂枝2錢,。 【制法】上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活血通經(jīng),,緩急潤燥,。主風氣暴至,六脈俱弦甚,,按之洪實有力,,攣急,大便秘澀,,面赤熱,。 【用法用量】都作1服,水2大盞,,煎至1盞,,熱服,不拘時候,。令暖房中近火摩搓其手,。 【各家論述】用桂枝、甘草以卻其寒邪而緩其急搐,;以黃柏之苦寒以瀉其實而潤燥,,急救腎水;用升麻,、葛根以升陽氣,,行手足陽明之經(jīng),不令遏絕;更以桂枝辛熱入手陽明之經(jīng),,為引用,,潤燥;復(fù)以芍藥,、甘草專補脾氣,,使不受風寒之邪而退木邪,專益肺經(jīng)也,;加人參以補元氣,,為之輔佐;加當歸身去里急而和血潤燥,。 【摘錄】《蘭寶秘藏》卷下 |
|
來自: 火帝養(yǎng)生_WSH > 《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