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差不多100年前,在清末向民國過渡時,,紅十字會和洛氏基金會同時在中國生根發(fā)芽,,開枝散葉,給中國人帶來了與傳統(tǒng)慈善機構很不相同的現(xiàn)場感受,。前者隨戰(zhàn)爭而來,,主辦者以華人居多,主旨在于“救人”,;后者隨文明而來,,主辦者以洋人居多,,主旨在于“濟世”,。 作者:許敬 (新浪微博賬號:@克念sinic) 來源:《鳳凰周刊》
5月對于世界慈善事業(yè)而言,有著特殊的紀念意義,。5月8日,,是瑞士人亨利?杜南(Henry Dunant)的生日,為了紀念這位紅十字運動之父,紅十字會國際聯(lián)合會在1948年將這一天確定為“世界紅十字日”,。 巧合的是,,整整100年前的5月,對現(xiàn)代社會影響最為巨大的慈善組織——洛克菲勒基金會正式于美國紐約誕生,。該基金會的創(chuàng)辦者老約翰?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 Sr.)雖然和杜南的慈善理念大相徑庭,,但作為世界人道主義救濟事業(yè)的“雙峰”,兩人在人類文明史上同樣享有崇高的地位,。 差不多100年前,,在清末向民國過渡的時候,紅十字會和洛氏基金會同時在中國生根發(fā)芽,,開枝散葉,,給中國人帶來了與傳統(tǒng)慈善機構很不相同的現(xiàn)場感受。前者隨戰(zhàn)爭而來,,主辦者以華人居多,,主旨在于“救人”;后者隨文明而來,,主辦者以洋人居多,,主旨在于“濟世”。 在此之后,,中國本土的人道主義者和宗教信徒紛紛起而效仿,,現(xiàn)代化的全國性慈善機構遂遍布于中國大地,近40年中和民國的命運相始終,。而他們踐行的“善者之道”及在現(xiàn)實事業(yè)中表現(xiàn)出的各種面相,,至今為后人所追懷和鏡鑒。
洛克菲勒基金會:直面紫禁城的“油王府”
對于上世紀20年代的北京市民來說,,“油王府”一直是他們津津樂道的話題,。市民們注意到,在東單三條的豫王府舊址,,1916年開始由“花旗國油王”投資的一座現(xiàn)代化大樓拔地而起,,其綠色屋頂?shù)膹垞P大氣,與紫禁城金色廣廈相比也不遜色,,北京人就著“豫王府”的諧音,,給這座新大樓起了一個生動的外號:油王府,而這,,正是美國石油大亨老洛克菲勒的基金會在華首個慈善項目——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 民間智慧不可小覷,其實這個外號似乎是個政治隱喻,,差不多正好說中了老洛克菲勒的心事,。1913年5月,洛氏基金會成立,其首批計劃就決定在中國進行醫(yī)療事業(yè)的援建,。據(jù)說選址花了很多心思,,老洛克菲勒親自查看北京地圖,執(zhí)意要把基金會投資設立的這座“東亞最完美的醫(yī)學院”建設在皇城根下,,隱然要用美國的科學和自由的理念來對抗中國古已有之的混沌和專制,。這自然只是個傳說,但傳達出的某些意識形態(tài)取向,,與洛氏基金會的慈善思想不謀而合,,那就是用美國的價值觀來改變世界文明的走向。 早在洛氏基金會成立之前的20年,,身為美國第一位10億美元富豪和全球首富的老洛克菲勒已經是著名慈善家,。但是他慢慢發(fā)現(xiàn),如果單純地以點對點救濟的方式來幫助病殘貧困的人們,,那么自己有再多的財富也只能是杯水車薪,。他的擔憂不無道理。就拿國際紅十字會的創(chuàng)始者杜南來說,,本身是瑞士著名銀行家,,也是第一位和平獎諾貝爾的得主,無論財富還是名聲都算得上歐洲翹楚,。但由于無盡的金錢捐助和精力奉獻,,杜南最后竟破產潦倒,當1895年歐洲人重新記起他的時候,,發(fā)現(xiàn)他蝸居在一座叫海登的小鎮(zhèn)里,,已經淪為養(yǎng)老院中一名孤苦無依的病人。 有鑒于此,,洛氏決定注資一億美元,,成立一個立場和方式都和前人不同的慈善組織。其章程開宗明義,,“不作個人的接濟”,,而是盡力于“知識的獲得和傳播,預防和緩解痛苦,,促進一切使人類進步的因素,,以此來造福美國和各國人民,推進文明”,。杜南和老洛克菲勒都是人道主義事業(yè)的普世化推行者,,如果說前者將慈善救助由倫理學轉變成制度化,那么后者就是將制度化轉變成學術性,。 老洛克菲勒對中國抱有天然的好感,。在他眼里,作為唯一仍主權獨立的文明古國,,中國正處在深刻的歷史變革中,;而且,因為有著一批極優(yōu)秀的知識分子,,既傳承東方文化,,又能成為傳播西方文化的載體,所以中國正在向全球開放,,有能力和決心打造一個全新的文明,。他又覺得,新生的中華民國現(xiàn)在還愿意在西方人面前俯首貼耳,,但是20年以后,,“她將驕傲而獨立地管起自己的事情來”。就在這種宗教淑世主義和西方中心主義的雙重指導下,,洛氏基金會帶著偉大善意和褊狹焦慮,,時不我待地投入到他們認為對中國最有利的基礎性幫助中。民國年間,,基金會在中國逐次鋪展的各項投資,,由醫(yī)學而農學,由自然科學而社會科學,,由象牙之塔而鄉(xiāng)村建設,,也正是西方主流社會對世界和中國加深認識的一個投影。 如今看來,,洛氏基金會一直在真誠和努力地理解中國人民,,融入中國社會。如果說民國初年建設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是一種精英式的“提高”,,那么上世紀30年代開始支持晏陽初的平民教育項目,,就是全民性的“普及”?;饡讨С植⑴c了這一場革命性的鄉(xiāng)村自治運動,,尤其在隨之而來的抗戰(zhàn)中,他們于艱苦卓絕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中體會到了中國人民和中國文明堅忍壯闊的力量,。 1944年的會長總結中,,基金會激動地評論道:“戰(zhàn)爭正把中國推到世界民族之前列,一個歷史悠久而杰出的文明和一群偉大的人民,,終于即將在世界領袖力量中占有一席之地,。”然而,,1945年后的中國并沒有體會到戰(zhàn)勝國的榮光,,但基金會仍然沒有大失所望,。在全境已經遍地烽火的1947年,基金會已經意識到“中國此刻正處于悲劇中,,內爭似乎不可調和”,,但會長總結中依然如此樂觀地期望: 不過從長遠看,前景不一定那么黑暗,,時間總在中國一邊,。她的歷史文化上溯幾千年,其中許多時期因內戰(zhàn)和紛爭而四分五裂,。但中國人的身心都有一種活力和幾乎是獨一無二的再生能力…… 報告中基金會還堅持認為,,“此時此刻,他們需要我們的幫助”,。然而,,沒多久,在另一個新生政權的強大軍事壓力下,,“我們”便帶著沮喪,、疑慮和遺憾,倉皇地撤出了中國大陸,。但是,,協(xié)和醫(yī)學院留了下來,30年來為中國培養(yǎng)的諸多醫(yī)學,、農學,、遺傳學、植物學,、人類學,、考古學人才留了下來,那座“油王府”所代表的對科學和自由的向往留了下來,??偠灾迨匣饡屩袊|摸到了一個精彩而善意的西方,,并使之在今后漫長的時日里,,依舊對未來充滿了希望。
紅十字會:普世價值首次進入中國的眼界
和洛克菲勒基金會相反的是,,同樣知名和重要的國際紅十字會從未主動進入中國,。1894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清政府官員驚訝地發(fā)現(xiàn),,有一群身穿白底紅十字圖案制服的日本人在戰(zhàn)地不僅救護日軍,,還救護清兵;不僅幫助死傷的軍人,,還救濟逃難的平民,。后來他們得知,,這群人達10萬之眾,都屬于一個叫“赤十字社”的團體,,是國際紅十字聯(lián)合會在日本的分支機構,,承擔著中立、獨立和人道主義的戰(zhàn)場救護工作,。 由此,這個著名的國際組織及其制訂的《日內瓦公約》開始進入中國人的視野,。六年以后的庚子事變中,,便有中國本地的慈善團體打著紅十字旗號進入戰(zhàn)區(qū),進行難民的撤離工作,,得到了侵華八國聯(lián)軍的尊重,。由是,對紅十字會人道主義原則的理解和敬重,,開始漸漸在清廷和國人心中扎下根來,。 1904年,,日本、沙俄爭雄于中國東北,顢頇的清政府竟然對這場發(fā)生于自家境內的戰(zhàn)爭保持中立,。但是朝廷私下仍循地方官之請試圖救濟旅順等地的難民,卻被俄軍拒絕,。如此,,中國只有組織國際公認的紅十字組織方能進入戰(zhàn)地。在英,、法等國的支持下,,由上海著名紳商沈敦和主持,傳教士李提摩太贊助,,“上海萬國紅十字會”成立,,這是中國正式投入紅十字運動的開始。 日俄戰(zhàn)爭結束后,,沈敦和仍用“萬國紅十字會”的名義在上海舉辦系列慈善機構,,有醫(yī)院、學堂等,,但沒有成熟的行政系統(tǒng)和管理人員,,賬目也糾葛不清,不為時人所重,,只將其看作是一個醫(yī)療機構,。于此同時,清政府也在呂海寰的建議下組織官方性質的紅十字團體,。 1910年,,清政府任命盛宣懷負責其事,,“大清紅十字會”成立。不過由于內部意見分歧較大,,直到清廷倒臺,,該團體也沒正式運作過。辛亥革命爆發(fā)后,,沈敦和迅速改編原有組織,,稱為“中國紅十字會萬國董事會”,并以此名義派遣救護隊赴武昌,、南京等戰(zhàn)場救死扶傷,。同時清政府也命呂海寰領銜,將改名為“中國紅十字會”的團體作主干,,同樣派遣救護隊參與戰(zhàn)場救助事宜,。上海紅會得到了南京臨時政府的承認,而清政府自然將北京紅會作正統(tǒng),,一下子中國境內出現(xiàn)了人稱“滬會”和“京會”的紅十字會“雙包案”,。 由于南北統(tǒng)一,也由于國際紅十字會一個國家只承認一個紅會的原則,,1912年10月南北紅會統(tǒng)一為“中國紅十字會”并加入國際紅會,,成為當時中國唯一的全國性慈善團體。但這統(tǒng)一就像此刻中國政局一樣,,只保持了名義上的一致,。事實上,在北京的是會長和總會,,負責和國際組織,、外國政府、本國政府的協(xié)調工作,,處理政治事宜,;而副會長則率領總辦事處和常議會居于上海,處理分會管理,、善款募集和慈善救援等行政事宜,。即使1928年國民政府北伐成功統(tǒng)一中國后,所謂“京會”和“滬會”的二元對立還是實際存在,,只是總會將辦公地點從北京搬到了南京,,但滬會還是自作主張,完全不理會南京政府和京會的號令,。 上??傓k事處有能力和北京(南京)總會抗衡,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其優(yōu)秀的籌款能力,。由于滬會的負責人如沈敦和等本身就是大富商,,且以身作則,,樂善好施,具有很強的人脈和號召力,。在他的影響下,,各地富商及商會公所的善捐絡繹不絕。沈敦和也一心和國際紅十字運動宣揚的普世價值接軌,,從1912年開始就以人道主義為大綱,,“不涉宗教,不涉黨派”,,只從理念上由“上古圣人”講到“儒釋耶回”,,“一言貫之,仁愛而已矣”,。他將會刊也定名為《人道指南》,,可見其是真誠地信仰“人道云者,,人類之保障”這一國際紅會所主張的主流價值觀的,。 但是當時中國人的思想程度很難作如此理解,僅一年,,人道主義宣講便因籌款數(shù)額驟降而難以推行,。近30年后,時任中國紅十字會副會長的杜月笙中肯地評價道:“紅十字會的事業(yè),,是為人類謀福利,,促進人類進化的事業(yè),其一種扶危救難,,博施濟眾的工作表現(xiàn),,充滿了大仁大義大勇的犧牲精神。若照我國舊倫理的看法,,正可以積功修德,,廣結善緣。所以紅十字會的事業(yè),,放在我們同胞的傳統(tǒng)思想中,,應該為我國人人所樂于贊助的事業(yè)?!笨梢娫跁r人心中,,“為人類謀福利”只是個裝門面的說辭,而捐款者真正在乎的,,還是“積功修德,,廣結善緣”。于是,,紅會也只能放棄人道主義宣傳,,在1913年的募捐啟事中,,即以“救人性命,種我福田,,求病病愈,,身體健全,求子得子,,兒孫滿堂”為口號了,。 中國紅會的京滬對壘,到1934年才因國民政府對之強行改組而宣告結束,,該會也正式定名為“中華民國紅十字會”,。但出于傳統(tǒng)中對官府的戒懼和對國民黨統(tǒng)制主義政策的反感,許多原本熱心公益的豪紳巨賈紛紛退出紅會的權力核心,,以致一時間捐款額大減,,由占全部收入的33%直降至8%,要不是國府增加了每月3000元的財政補貼,,紅會已經入不敷出,。從中也可以看出,雖然紅會一直用各種噱頭向普通民眾勸募會費和善款,,但得到上海工商界巨頭的支持,,才是紅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真正保證。
世界紅字會:慈善為本,,本立道生
對于慈善理念的認識,,中國一向有豐厚的文化和歷史資源。和西方不同的是,,傳統(tǒng)中國認為,,“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的前提是“天下為公”,,也就是說,,“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其并非社會的倫理責任,,而是統(tǒng)治者的政治責任,。因此,政府的最高職責不是設置機構救助貧苦百姓,,而是從制度上消滅產生貧苦百姓的根源,,以使人人安和樂利,處處物阜民豐。宋代產生的“義莊”和“社倉”,,其賑濟對象也是族內宗親,,而非街邊路人。所以在集體潛意識中,,中國人向來把慈善事業(yè)和政府職能相關聯(lián),,1912年紅十字會的人道主義宣傳才會波瀾不起,完全無效,。 但隨著經濟發(fā)展的加速,,土地兼并和城市吞并鄉(xiāng)村是必然結果,流民也隨之增加,,其中很多貧病交加者亟須救助,,這是政府和宗族都一時無法解決的新難題。于是從唐代開始,,佛教徒及其寺廟就開始設置專門機構,,對城市流民進行救濟,其募款訴求,,當然是以佛家的因果報應,、積德有福做由頭。所以我們也不難理解,,在1000余年的熏陶下,,民國初年的民眾為何對于“捐款結緣,,好人好報”的宣傳會如此趨之若鶩,。在這種文化背景和心理背景下,具有宗教性質的慈善機構“世界紅字會”誕生了,。 1916年,,山東濱縣的知事和當?shù)伛v軍營長在縣公署扶乩時稱“至圣降靈”,于是開始了以尊奉“至圣先天老祖”為崇拜目標的創(chuàng)教歷程,。不過事后來看,,這個以“大道為公”為標榜故而自稱為“道院”的民間宗教團體,除了以扶乩方式通靈有點詭異外,,倒也居心仁厚,,目標正大,沒有令社會和當局不安的經濟,、軍事,、政治要求。1922年,,經過信徒徐世光向其哥哥,、即北洋政府大總統(tǒng)徐世昌說情,道院得以在內務部備案。 道院的修行,,分“內功”和“外功”,,前者以打坐誦經為主,后者則需要信徒行善化劫,,從事社會救助事業(yè),。正因如此,作為慈善機構的道院外圍組織——“世界紅字會”也就順理成章地設立了,。道院號稱“三教合一”,、“五教合一”乃至“萬教合一”,因此將這一慈善團體冠之以“世界”之名,,即是普渡人類,,不歧視任何種族和宗教;所謂“紅”,,說的是會員當有光華燦爛的赤子之心,;“字”本來是佛教符號,在道院的解釋中,,是圓通不滯,、天下大同的意思。 道院和紅字會這種粹然中正,、寬宏圓通的傳教理念一開始便得到了廣大富商地主乃至士大夫階層的歡迎,。王芝祥、熊希齡等民國初年的頭面人物都是道院成員,,曾任北洋政府國務總理的錢能訓,,是紅字會中華總會的終身會長。當時甚至知識青年也對此非常熱衷,。據(jù)圍棋國手吳清源回憶,,他當時20出頭,一聽到紅字會的教義便“受到了強烈震動”,,在主動去天津道院接受百日修行后,,1935年正式入會。按照規(guī)定,,紅字會會員必須是道院的信徒,,因此吳清源同時加入了道院。 雖說信徒和會員二者合一,,但由于歷代政府對民間宗教的防范和傷害屢見不鮮,,殷鑒不遠,道院總是謹慎地在行政上和紅字會保持距離,,宣稱“慈善為本,,本立道生”,,使得該會越來越疏離宗教而成為一個獨立的全國性救助機構。1928年國民政府因為熊希齡的游說而沒有查封道院,,但也擱置了道院的申請,,使之始終未能合法。由于道院的切割得當,,這沒有妨礙紅字會的運營擴張,。1929年10月,世界紅字會奉內政部呈準,,在行政院以公益慈善團體名義立案,。 在募捐方式上,世界紅字會就很難和道院作出區(qū)隔,。道院作為一種宗教,,其信徒在捐助不同的款項后,相應可獲得如“老祖”,、“佛”,、“菩薩”等封號,據(jù)說能令死者在另一個世界登入仙境,。如以往朝廷封賞的誥命一樣,,這種封號被信徒所重視,故而所獲捐贈極多,。紅字會也通過私人關系網的方式向社會募集慈善款項,。1936年上海紅字會斜橋醫(yī)院經費困難,辦事處要求會員發(fā)出號召,,“至親好友中如有家景綽裕,、樂善好施者,請代為羅致,。每年能捐輸一百元以上者征聘為醫(yī)院董事”,。雖然私人請托范圍狹窄,,但是由于紅字會會員自身的影響力,,所以也能夠得到一定的經費。 對捐助者的回饋,,世界紅字會明確規(guī)定: “本院收支各種慈善款項,,應隨時分別公布,以昭信用,?!逼浞绞街饕前l(fā)行“征信錄”,即向社會公開的賬目,。哪個機關向公眾征募了經費去開辦公益事業(yè),,到了年度結束或是事業(yè)結束的時候,就應該把收支總賬及事業(yè)成績開列出來,分送捐款的各家,,做一個交代,。這就是征信錄的來歷。 各地的紅字會會長往往是捐款的倡導者,、組織者,,會長不但不能領取薪水,還要帶頭出款,,因而會長地位是自然形成的,,無人覬覦。每當需要救濟時,,會長召集臨時會員大會,,提出方案。會員自認,,臨時籌集,,專款專用,。每一事情結束即行結算,,并公布賬目。世界紅字會將收入款項內的5%作為基金,,非經代表大會不得挪用,。每屆月終時將一月內收支款項及辦事實況公開宣布,實現(xiàn)財務公開化,、透明化,。在中國紅十字會的募捐手冊上,必刊“經手侵蝕,,雷擊火焚”等八個類似于“發(fā)毒誓”的大字,,紅字會卻從不如此——其畢竟是以某一宗教為精神底線的慈善事業(yè),無需當場立誓,,因為神明就在他們心中,。
(全文完)
來源:N記2005,豆瓣,,NGOCN,,發(fā)布于2013年08月20日,詳情點擊:https://site.douban.com/198377/widget/notes/12018031/note/296548270/
作者:許敬
編輯:陳怡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