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的第六單元第26課是《詩詞五首》,,前四首詩詞分別是陶淵明的《飲酒·其五》,杜甫的《春望》,,李賀的《雁門太守行》,,杜牧的《赤壁》。 而第五首則是李清照的詞中佳作《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該詞歷來被視為李清照《漱玉集》中的唯一一首豪放詞,。葉嘉瑩也評價李清照這首《漁家傲》是真正的好詞。 李清照的詞是她的心底詩,,心底歌,。在詞中,女詞人偶然無意地留下了自己心靈中一些感發(fā)生命的最縹緲幽微的活動痕跡,,它是作家最深隱也最真誠的心靈品質(zhì)的流露,。 葉嘉瑩先生的一段話很能描述李清照詞中的情趣特色:“純情之詩人的感情,不像盈盈脈脈的平湖,,而卻像滔滔滾滾的江水,,一任其奔騰傾瀉而下,沒有平湖的邊岸的節(jié)制,,也沒有平湖停蓄不變的風(fēng)度,。這一條傾瀉的江水,其姿態(tài)乃是隨物賦形的,,因四周環(huán)境的不同而時時有著變異,,經(jīng)過陡峭的山壁,它也自會發(fā)為震人心魄的長號,,以最任縱,,最純真的反應(yīng)來映現(xiàn)一切的遭遇?!?/p> 李清照的情真,、情善,、情純,在她詞的意境中起了主導(dǎo)作用,。她所描述的人間情,,包括后期詞中曲折反映出愛國懷鄉(xiāng)之情,是她生活的低吟淺唱,,也是她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更是人們生活中所不能缺少的。從這一角度講,,她的詞反映了人間情的真,、善、美,。 李清照的文學(xué)成就,,與她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分不開的。李清照出生于一個愛好文學(xué)藝術(shù)的士大夫家庭,。父親李格非進士出身,,蘇軾的學(xué)生,官至禮部員外郎,,藏書甚富,,善屬文,工于詞章,。母親是狀元王拱宸的孫女,,很有文學(xué)修養(yǎng)。由于家庭的影響,,特別是父親李格非的影響,,她少年時代便工詩善詞。 書香門第給李清照以較高的天賦和極好的家庭熏陶,,為她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chǔ),,另外,家庭氣氛的寬松開明,,造就了她率真自然的性格和心靈,,她的天賦和潛能都獲得了極大的發(fā)揮,奠定了其獨立自由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風(fēng)格,。 李清照十八歲時與趙明誠邂逅愛情,,同年步入婚姻殿堂。李清照《金石錄后序》:“余建中辛巳(公元1101年),,始歸趙氏,。”婚后,他們過著舉案齊眉,、美滿和諧的幸福生活,,夫婦常常詩詞唱和,欣賞金石書畫,、古玩拓片,。 盡管中途由于時局變化使兩家長輩經(jīng)歷了一些世事沉浮,但他們二人的生活大體上還是安寧的,,而他們退居青州的生活則是李清照一生中最難忘的美好時光,。 由于李清照潛心于金石書畫的整理與研討,她已經(jīng)達到了“意會心謀,、目注神授”的鑒賞要領(lǐng),,她的形象思維和審美能力受到極深刻的影響,這表現(xiàn)在詞作中,,就幫助她形成了高超的意境和獨特的藝術(shù)風(fēng)格,。與心愛的丈夫朝夕相處,李清照時時表現(xiàn)出楚楚可愛,、嬌媚依人的神情,,她的許多詞記錄了這段生活與情感。 崇寧二年(1103年),,趙明誠游宦在外,兩人少則小別數(shù)月,,多則一年半載,。李清照初嘗別離情懷,此時李清照詞的風(fēng)格發(fā)生了變化,,一個“愁”字悄悄地來到了李清照的詞中,,往來的書信就成為李清照寄托相思的唯一。 在飽嘗了兩年多的相思苦后,,李清照又回到了她日夜思念的丈夫趙明誠的身邊,。這時候趙明誠集中精力收集金石書畫,李清照協(xié)助???。 李清照這段時期的作品極其艷麗和溫存,《小重山·春到長門春草青》抒發(fā)了她此刻的歡愉心情,。此外,,像《鳳凰臺上憶吹簫·香冷金猊》《蝶戀花·晚止昌樂館寄姊妹》《行香子·七夕》《鷓鴣天·暗淡輕黃體性柔》《慶清朝慢·禁幄低張》等詞作,都生動地表達了她流動的真情實感,。 正當(dāng)趙明誠,、李清照在各自所喜愛的金石和詞的研究上取得成就的時候,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靖康之變”導(dǎo)致北宋滅亡,。五月宋高宗在南京應(yīng)天府即位,,改元建炎,自此宋室南渡,。八月,,趙明誠又被起用為建康知府。十二月,,青州發(fā)生兵亂,,李清照逃難南下,家財毀于戰(zhàn)火,。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趙明誠和李清照在江寧相逢,恍若隔世,。1129年五月,,趙明誠任湖州知府,李清照本想兩人在兵荒馬亂中能夠相依為命,,卻沒想到又要中途分手,。李清照單身在池陽,舉目無親,,倍感凄涼,。 同年,趙明誠在獨赴建康任職的途中病故,。李清照背負著國破,、家亡、喪夫的三重痛苦,,漂泊轉(zhuǎn)徙,,多年收藏的金石散失殆盡,原來性格中的纏綿柔情,、開朗直爽已隨丈夫的逝去蕩然無存,,詞情極蒼涼悲苦。 趙明誠死后,,李清照不得不獨自一人繼續(xù)逃難,,從此開始了長達五年的顛沛流離的生活。這期間,,她視同生命的大量古書石刻,,在戰(zhàn)火中“散為云煙”,所珍愛的金石書畫也屢遭盜竊,。 本來她所遭受的災(zāi)難已經(jīng)夠多了,,而此時的她又禍起蕭墻,偏偏又有幾個專門撥弄是非的小人趁此機會落井下石。他們誣告李清照曾將家中收藏的玉壺奉送給金人,,暗地里向朝廷彈劾她有通敵嫌疑,。 這件事使李清照“大惶怖,不敢言,,遂盡將家中所有銅器等物,,欲走外庭投進”,想向朝廷獻上她僅存的收藏來減輕自己通敵的嫌疑,。 為了洗雪冤辱,,她被迫沿著南宋朝廷的行進足跡。建炎四年(1130年)春,,李清照來到黃巖(浙江省臺州市黃巖區(qū)),,雇舟入海,揚帆起航,,踏上了追尋宋室的漫漫旅程,。 李清照在《金石錄后序》中詳細地記載了這一段經(jīng)歷:“上江既不可往,又虜勢叵測,,有弟迒任敕局刪定官,,遂往依之。到臺,,臺守已遁,。之剡,出陸,,又棄衣被,。走黃巖,雇舟入海,,奔行朝,時駐蹕章安,,從御舟海道之溫,,又之越。庚戌十二月,,放散百官,,遂之衢。紹興辛亥春三月,,復(fù)赴越,,壬子,又赴杭,?!?/p> 李清照想將家中所剩的銅器等物盡快奉獻給朝廷。這就是有名的“玉瓶案”。經(jīng)歷了命運的顛沛流離,,此時的李清照幾乎心力交瘁,。 于是,在建炎四年,,她將這段生涯以夢境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寫下這首情感十分復(fù)雜的《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將可堪憐憫的遭際,,揉進短短的一首詞作中,,作為對現(xiàn)實的寫照。原詞如下: 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zhuǎn)千帆舞,。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xué)詩謾有驚人句,。九萬里風(fēng)鵬正舉,。風(fēng)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南宋詞人黃昇編選的《花庵詞選》中,,將李清照的這首詞題作“記夢”。夏承燾先生認為李清照的《漁家傲》是首豪放詞,,她用《離騷》《遠游》的感情來寫小令,,不但五代詞中所沒有,北宋詞中也少見,。 其實,,這不是一首“記夢”詞。詞中出現(xiàn)的景象都是詞人耳聞目睹的,。李清照這首《漁家傲》所采用的仍然是北宋詞常用的寫實手法,,沒有特別神奇的色彩,分明道出了她在追隨宋家皇帝途中的艱辛與無望,,同時也表達了她自以為就要追上高宗船隊的無比激動與無限幻想,。 李清照寫這首詞時,已46歲,,是在經(jīng)歷了顛沛流離,、家破人亡的人生坎坷之后,憑充沛而滄桑的情感寫下這首詞的,,這首詞展現(xiàn)了李清照精神境界雄奇闊大的另一面,。 李清照的這首《漁家傲》充滿了怨嘆,,但更多的是幻想,是怨嘆和幻想共同澆灌出來的一朵奇葩,。 上片,,通過寫景與問答,表現(xiàn)了作者身處前途無望的環(huán)境里的感慨,;下片,,則采用言情和敘述結(jié)合的方法,表達了作者仍幻想著一條精神上可以寄托的道路的美好愿望,。此詞突破了閨閣體的情愫和婉約詞的常格,,呈現(xiàn)出李清照詞中迥然不群的豪放特色。 開篇奇麗壯美的海上風(fēng)光,,詞人用豐富的想象展現(xiàn)出拂曉時分云霧海濤混沌一片,、銀河閃爍、千帆競舞的海天溟蒙的景象,,遼闊壯美,,海天一色。這樣的境界開闊大氣,,確如夏承燾先生所言,,為晚唐、五代以及兩宋詞所少見,。 開篇句“天接云濤連曉霧”,,大意是說:水天相接,晨霧蒙蒙籠云濤,。這一句把垂圍的天幕,、洶涌的波濤、彌漫的云霧,,自然地組合一起,,形成一種迷茫無際的境界。 而“星河欲轉(zhuǎn)千帆舞”一句則將詞人在風(fēng)浪顛簸中的感受,,逼真地傳遞給讀者,。“星河欲轉(zhuǎn)”點出時間已近拂曉,,寫詞人從顛簸的船艙中仰望天空,感覺天上的銀河似乎在轉(zhuǎn)動,。 而“千帆舞”三字則寫海上刮起了大風(fēng),,無數(shù)的舟船在風(fēng)浪中飛舞前進。船搖帆舞,,星河欲轉(zhuǎn),,既富于生活的真實感,,也具有夢境的虛幻性,虛虛實實,,為全詞的瑰奇壯美打下了基礎(chǔ),。 接下來的三句,寫詞人夢中見到了天帝,。與天帝的問答隱喻了對社會現(xiàn)實的失望,,對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胺路饓艋隁w帝所”,,意思是說:我原來就是從天帝您那兒來的人,現(xiàn)在又回到了您的處所,?!皦艋辍倍郑侨~的關(guān)鍵,。 詞人經(jīng)過海上航行,,一縷夢魂仿佛升入天國,見到了慈祥的天帝,?;孟氲木辰缰校~人塑造了一個態(tài)度溫和,、關(guān)心民疾的天帝形象,。 在一般的疊詞中,通常是上片寫景,,下片抒情,,并自成起結(jié)。過片處,,或宕開一筆,,或徑承上片意脈,筆斷而意不斷,,然而又有相對的獨立性,。此詞則上下兩片之間,一氣呵成,,聯(lián)系緊密,。 上片末二句是寫天帝的問話,過片二句是寫詞人的對答,。問答之間,,語氣銜接,毫不停頓,。此詞上下兩片之間,,一氣呵成,,聯(lián)系緊密。上片末二句是寫天帝的問話,,下片首二句是寫詞人的對答,。 下片開頭“我報路長嗟日暮”,大意是說:我回報天帝路途還很漫長,,現(xiàn)在已是黃昏卻還未到達,。 李清照結(jié)合自己的身世,把屈原《離騷》中所表達的不怕長途遠征,,只求日長不暮,,以便尋覓天帝,不辭上不求索的情懷,,只用“路長”與“日暮”貫通起來,,概括出“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意念與過程,。這一句語言簡凈自然,,渾然無痕,彰顯出獨特的語言功力,。 接下來的“學(xué)詩謾有驚人句”一句,,是詞人在天帝面前傾訴自己空有才華而遭逢不幸、奮力掙扎的苦悶,。李清照以浪漫主義的藝術(shù)構(gòu)思,,夢游的方式,設(shè)想與天帝問答,,傾述隱衷,,寄托自己的情思,景象壯闊,,氣勢磅礴,。 李清照在現(xiàn)實中知音難遇,欲訴無門,,唯有通過這種幻想的形式,,才能盡情地抒發(fā)胸中的憤懣。 最后三句大意是說:長空九萬里,,大鵬沖天飛正高,。風(fēng)啊,!千萬別停息,,將我這一葉輕舟,直送往蓬萊三仙島,。詞人筆下的“鵬正舉”,,是進一步對大風(fēng)的烘托,由實到虛,,形象愈益壯觀,,境界愈益恢宏。 “三山”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指渤海中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相傳為仙人所居,。其實,李清照的這首詞并非記夢之作,,而是借夢境抒發(fā)現(xiàn)實之情的詞作,,詞中的“三山”正是詞人從黃巖雇船入海時所看到的幾座山。 李清照詞中的“三山”就是現(xiàn)在的柵浦,。據(jù)清代《柵浦何氏宗譜》記載:“柵浦前臨大港,,浩瀚靡涯。北望金鰲山,,宋高宗南渡碑記猶存,。稍入章安,即古章安郡也,。東瞰海門,,名椒江?!边@就是說,,北宋三山就已名聞遐邇。 柵浦三山在明代還是非常出名的,,它幾乎成了椒江入??诘拇~。從椒江上游臨海到椒江入??谟^潮,,必須經(jīng)過這里。因此,,三山也就成了椒江上,、下游的一個重要分界線。 李清照之所以“走黃巖,,雇舟入海,,奔行朝”,是為了找到宋室行在,,以洗刷自己的冤屈,。李清照是女中豪杰,,決不會被一時的失意所困擾,在一種“學(xué)詩謾有驚人句”與“九萬里風(fēng)鵬正舉”的自信中,,強烈地激勵自己要一路繼續(xù)追尋下去,。 這里的“歸帝所”,應(yīng)當(dāng)指盼望接近宋高宗的行在,。這是李清照此行長途跋涉一路從北到南苦苦追隨而來的主要目的,,也是唯一的目的。 這首詞首尾照應(yīng),,結(jié)構(gòu)縝密,。而給讀者帶來最深刻的體驗則是詞人大膽而又豐富的想象。李清照把真實的生活感受融入夢境,,巧妙用典,,將夢幻與生活、歷史與現(xiàn)實,,自然融合,,氣度恢宏,格調(diào)雄奇,,不愧是婉約派詞宗李清照的另類作品,,充分顯示出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羈的一面,具有明顯的豪放派風(fēng)格,。 在這首詞里,,李清照將古來士大夫所不斷歌詠的急于用世之心和高蹈遠俗之想融合在一個飄渺含混的夢境中,借用浪漫意境表現(xiàn)出來,,展示了李清照敢于與大丈夫相比的遠大抱負,,也流露出她人生追求無果的渺茫之感。 李清照的《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以奇景,、奇情,、奇志交織成篇,語豪氣盛,,奔放曠達,,令人神往。這首詞更以風(fēng)格的豪放,、想象的瑰奇,、筆意的飛動取得了藝術(shù)上的更高成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