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和寧陽沒關(guān)系 梁圣君 南北朝北齊時的行政區(qū)變革,奠定此后縣域土地的基礎(chǔ),。隋開皇十六年(596)改為龔丘縣,,屬兗州或魯郡。唐朝宰相李吉甫(758-814)撰《元和郡縣圖志》,,成于憲宗元和年間(806-820年),,卷十《河南道六·淄青節(jié)度使·鄆州》載:“龔丘縣,中,。南至州五十里,。本漢寧陽縣之地,,屬泰山郡,后漢改屬東平國,。高齊文宣帝移置平原縣於漢寧陽縣城北十七里,,今縣理也。隋以此縣與德州平原縣同名,,以縣東南二十里有龔丘城,,遂改為龔丘縣,屬兗州,?!北彼未笥^四年(1110)改稱龔縣,屬襲慶府,。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復(fù)名寧陽縣,屬兗州,。元至元二年(1256)省入嵫陽縣,、泰安、汶上,,大德元年(1297)復(fù)置,。 大定二十九年(1189)龔縣以避顯宗諱改寧陽。蒙元以后,,不但大汶河以北的土地已經(jīng)歸屬鄰縣,,就是大汶河以南的很大地方都已經(jīng)不屬于寧陽縣管轄,“本縣止存八社”,。萬歲鄉(xiāng)的歷史也就終結(jié)了,。馮云鹓《圣門十六子書·顏子書》卷六:“至元十二年(1275),泰安州奉符縣尹契,,奉旨勘到寧陽西臯,。”明初洪武五年正月,,寧陽縣恢復(fù)部分土地,,“自故城等四社軍民一千二百四十四戶,乃泰安復(fù)歸之地,;西黃等五村軍民五百七十九戶,,乃汶上復(fù)歸之地”(《寧陽續(xù)志》卷十八《藝文·記上》之李伯貞《分撥縣界記》)。但是大汶河以北沒有劃歸,。嘉靖三十四年(1555)《泰山志·岳治》中,,就有濟南府泰安州運河鄉(xiāng)西徐保等。 漢朝文獻記載,,遂國在濟北蛇丘縣東北,。因為漢晉大汶河以北蛇邱縣的土地,,唐宋朝歸龔丘縣萬歲鄉(xiāng)管理,那個時期的典籍就說春秋時期的遂國在龔丘或?qū)庩柧硟?nèi),。如《史記·齊世家》之唐時《正義》:故城在兗州龔丘縣西北七十六里,。宋《路史·國名記》:遂……今兗之龔丘有蛇丘城,西北十里有遂鄉(xiāng),。宋朝以前這個說法沒有問題,,在《中國歷史地圖集》中可以得到印證。清江永《春秋地理考實》云:今兗州府寧陽縣西北三十里有遂鄉(xiāng),,與濟南府肥城縣接界,。就完全錯誤了。今天一些書籍文章陳陳相因,,把遂說成在寧陽縣西北境,,就不符合實際了。 (遂公盨(xǔ)) 梁圣軍,,文化學(xué)者,。 作者 簡介 |
|